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论现代孝顺

论现代孝顺

发布时间:2020-12-10 03:00:34

A. 现代孝敬父母的事例

我听我爸爸说过一个孝敬父母的事例。
那个人大概跟我爸年纪差不多,在一个什么乡还是县的当干部,老家在乡下,离工作单位很远。骑自行车要半天到一天的工夫。
这个人每周周末都会骑自行车回老家,不管刮风下雨。回了老家就往炕头上一坐,点根烟,听他老母亲唠叨、说话。老太太七八十岁了,口齿也不太清楚,而且关心的都是些小农琐事,还有家里的狗跑出去了,昨天摘了筐黄瓜卖了,家里鸡不下蛋等等。他就那么听着,偶尔应两声。
跟那人在城里的工作和他的阅历相比,这些事情毫无意义,如果放在美国人身上,肯定会恼了。但那人一点都不烦,尽管他也不喜欢听。他就是坐在炕头上,听他妈唠叨半天,就为陪着他妈。因为他知道他妈想他,喜欢经常能看见他;他妈也知道他儿子理解他。
就这样,年复一年。那人用最简单的方法尽自己的孝心。娘儿俩往炕头上一坐,就开始聊。一个说,一个听,简单而悠闲。这比任何华丽词藻所堆积出来的孝道都感人,因为它能静静的沁到人们的心里去。

B. 对于现代这个孝,什么才是孝

白话问解抄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C. 现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乖乖女深情回报父母 梅婷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的她聪明活泼,乖巧懂事,人见人爱。1988年,梅婷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前线歌舞团舞蹈班。舞蹈班的女孩子特别爱美,她们经常一起去街上买漂亮的衣服和各种化妆品,而梅婷几乎很少上街,经常一个人呆在练功房里练功。 一天,母亲来学校看女儿,见其他女孩子一个个打扮得像公主,而梅婷简直就是她们中间的“灰姑娘”,母亲内疚极了,她觉得让女儿受委屈了。于是,她带着女儿来到商场里,要给她买几套漂亮的衣服,梅婷坚决不同意:“妈妈,你们为了培养我,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不能再给你们增加负担。再说,我从来不和同学们比吃穿,只和她们比学习。”女儿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就知道这么体贴父母,母亲欣慰地笑了。 5年后,梅婷毕业进入了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舞蹈队。领到了第一个月的津贴时,她给父母每人买了一个礼物,然后把剩下的钱全部交给了母亲。母亲搂着女儿,幸福地说:“我们的小婷婷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了。” 1996年,梅婷考入了中央戏剧学校表演系,昂贵的学费和在北京的各种开销,对他们家来说,是一笔庞大的开支。梅婷想,自己再也不能加重父母的负担了。因此,上学期间,她总是寻找机会拍摄一些广告,在剧组去客串一些角色,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甚至还能给父母一些零花钱。 随着《血色童心》、《北方故事》、《红色恋人》等影视剧的播出,梅婷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此后,她的片约不断,很少有时间与父母见面了,但无论走到哪里,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只风筝,线紧紧拽在父母的手里。 平时在外面拍戏,无论多晚,梅婷都要打电话回家,向父母报平安。每次从外地回到家,她都要给父母买大包小包的礼物。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渐好转,梅婷为父母换了一套住房,添置了家具,还掏钱让父母去国外旅游,见见外面的世界。 梅婷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后,她每年都要把父母接到北京来住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梅婷不接戏,推掉一切应酬,甚至连手机也关掉,一心一意在家里陪父母。有时,她还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在公园里游玩,去街上吃各种小吃。朋友见了,劝梅婷要注意自己的名人形象,她却说:“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在父母的眼里,我永远都是他们长不大的小女孩。” 儿行千里母担忧。梅婷一个人在外面闯荡,父母也深深地牵挂着她。从小到大,父母已经为梅婷操碎了心,因此,梅婷有再多的苦和累,也不让父母知道。 有一次,梅婷在外面拍戏时感冒了,晚上,在给家里打电话时,细心的母亲感觉女儿的声音有些嘶哑,关心地问她是不是病了,梅婷故作轻松地说:“妈妈,您别担心我,我挺好的。”说完,她就挂断了电话,大声咳嗽起来。 2001年秋天,梅婷在外地拍电视剧《南北一家亲》时,不慎摔伤了胳膊,痛得她整夜睡不着觉。这时,母亲打电话问她最近身体怎么样,梅婷强忍着泪花说:“妈,我很好,请你和爸爸放心。” 《南北一家亲》杀青后,梅婷带着尚未完全康复的胳膊回到了南京,令她意外的是,父母都不在家,哥哥告诉她:“妈妈得病住进了医院。”梅婷一听急了,连忙赶到医院,见到躺在病床上憔悴的母亲,她一下子哭了起来:“妈妈,你都病成这样了,为什么不通知我回来照顾你?”这时,母亲也发现梅婷胳膊上的伤口,反问她:“孩子,你的胳膊怎么了?是不是受伤了?”梅婷这才把实情告诉了母亲,说:“妈妈,我不想你们为我担心。” 那段时间,梅婷忍着胳膊的疼痛,陪母亲在医院里住了几天,和她说话解闷,为她端水递药,把苹果削好皮,切成一片片放进母亲的嘴里。母女俩享受了一段难得的天伦之乐。 陈毅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并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忍受,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他脏衣服都拿出洗得干干净净,母母亲欣慰地笑了。

D. 现代对古代孝文化的理解 急急急~

“百善孝为先。”长期以来,这句俗语体现着民众对孝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体会。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中国的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焦点,家庭养老模式又被提到新的高度,那么支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理念,孝文化的重塑成为历史的要求。拙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追本溯源,继承传统精华,力求使其同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并在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道德,更好地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1.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

1.1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何为孝?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在语源学意义上,孝的基本含义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合成的一个会意字。后来,“孝”的古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吻合,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据史料记载,孝观念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人类家庭血缘关系、社会政治伦理关系都存在着一个历史的进程。孝观念是伴随着父系制家庭以及父子关系的明确而产生的。孝作为一种伦理观念正式形成于西周时代,在“敬天明德”思想的指导下,孝成为西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孝最初是从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怀中发展而来的。孝的初始含义一是尊祖敬宗,在周代至春秋时期,其主要含义是尊祖,并且施孝的主要方式是祭祀。孝的初始含义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这是出于生命崇拜。春秋至战国之际,孝由其初始含义向善事父母转变,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社会意识、家庭结构的变化相一致的。

中国古代孝道有许多安老、养老、敬老的思想和实施方法。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使“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甚至唯一内容。孔子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老”是孔子的重要社会思想。孔子的孝论不仅包括孝养,还包括敬亲,它强调的是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为政》篇记载,子游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安老”思想。首先,他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从人的本性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中国传统孝道中许多养老敬老的思想和措施,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是一种社会理想,但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

1.2孝文化的内涵。孝文化包括三方面:养老、敬老、送老(送终)。养老,物质上奉养。这种奉养要求子女将最好的东西奉献给老年人,使其饱食暖衣,营养充足,是谓“善养”。敬老,精神上尊老。指在社会上要形成尊老的风气。送老,依礼送葬。当老人百年之后,依据礼仪为其送葬、尽孝。

简言之,孝文化是涵盖一切关于孝的思想观念、理论制度、行为规范、文艺作品及相关民风民俗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精华内容。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孝文化的现代意义及挑战

2.1孝文化的现代意义。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传统孝文化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家庭养老中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怀。不可否认,传统孝文化的社会作用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体现出来的,使这种文化披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伦理的视觉来看,孝道中的孝亲思想不能说是封建社会独有的思想文化,而是一个跨时空的永恒伦理课题,其精华成分,体现了对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首先,有助于老年人“老有所养”。孝文化首倡“养老”,这是孝文化对子女的最基本要求。古人云:“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这就要求,当父母在世时子女应尽奉养责任。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国家无力承担更多的养老经济责任的前提下,这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前提。对于今天城镇的低收入老人及广大农村无收入老人,在中国传统孝道的教化下,这种养老思想无疑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老人能在生活上得到子女细心的照顾,使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

其次,有助于老年人“情有所寄”。孝文化倡导“敬老”,即让老年人精神上得到慰藉,感情上有所寄托。因为老年人的生活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满足,当其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后,他们更需要晚辈的尊重。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孟子也认为,“爱而不敬,兽禽之也。”因此,养亲必敬,只养而不敬,就不是真孝。今天对老人的孝更侧重敬老方面,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多数老年人能衣食无忧,他们更需要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真正精神上的愉悦和尊敬。在传统孝道的教化下,老人在得到子女生活照顾的同时,能享受到天伦之乐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能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给与子女适当的生活指导,这样不但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同时也达到了老有所用的目的。

最后,有助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状况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程度。而家庭内部的和谐不仅仅是晚辈对长辈的关系,而且还有平辈之间的关系,亦即孝文化包含“孝悌”之意。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孟子也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在封建社会早期阶段,由于孝道的约束,养成了人们温顺、礼让、兼爱的性格,在现代社会,这些“孝”的积极因素有利于使一个人向着《论语》所言的“温、良、恭、俭、让”发展,使之成为社会稳定和谐的积极力量。

2.2当今社会中孝文化遇到的挑战。面对现实,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追求个性解放,及我国教育制度的缺失,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减弱,家庭养老观念淡漠,传统孝德遭到了中断和失落。我国家庭养老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近年来家庭赡养纠纷增加,有的甚至发展到刑事案件。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那些高龄、多病、无收入、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而对那些自身有经济收入,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感到子辈对自己的冷落,感到的是精神赡养的间断。子女对老人往往是使用多,关心少,缺乏情感交流,使老人倍感孤独、凄凉。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不仅仅表达了儿女的心声,也是寂寞父母的念头,它更包含了子女对父母孝之“缺失”的普泛性存在。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不孝”反映的是人性的异化,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出了问题。在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外,还需要唤起人们的真情良知,一方面要弘扬中国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另方面,要改造传统孝文化,赋予其时代精神。

3.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重构

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给老年人带来问题更多的,除去经济问题外,还有生活、医疗、娱乐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的国情是特殊的,中国的养老问题也比较特殊,家庭养老始终是一种稳固的养老模式。老人乐于接受这种养老方式,这也是当代中国在很长时间内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选择。这样,弘扬孝道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对传统孝文化的内涵进行创新改造,我们既不能实行拿来主义,也不能奉行复古主义。

3.1建立有效的法律制度,确保老有所养 我们今天的社会必须对赡养老人进行立法,完善调试现行法律法规,引导人们尊老敬老,自觉自愿养老敬老,保证老人晚年不受饥寒交迫和虐待之苦,对那些不孝子孙要绳之以法,严厉惩处。还要建立健全立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快乐机制,这是让老人能够真正独立和幸福的重要方略。如:老人的保险制度、老人的娱乐机制、老人的服务机制等等。面向老年人群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养老机制要立体设计,需要国家行为的参与,更充分体现人性化和文化内涵,不只是留于形式,真正使每位老人都能享受。

3.2着重培养和树立孝亲观念 一定的道德观念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孝亲观念必须与时代相适应,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内在要求相适应。我们应从小注重对人的孝亲观念的培养,让孩子们从小诵读传统孝文化经典,理解其涵义,观看优秀的孝道教育视频,通过多种渠道潜移默化使孝亲观念植入人心。传统社会中,“送老”作为孝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被发挥到极至。老人死后大操大办,甚至生前很早就花钱为百年之后作准备,不仅如此,老人死后还要大讲排场,铺张浪费,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削弱了老人生时物质水平的供养。因此有必要将之转变为“厚生薄死”,老人在世时,给予更多的物质供养与精神抚慰,死后一切从简。进行中国新孝道观教化的主体可以是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也可采用民间自发的形式。教化的目的,是通过对最基本的孝亲理念的倡导,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敬老意识,使人知善恶、懂耻辱、明邪正。孝亲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对形成人们的孝亲观念和社会普遍的孝亲意识至关重要。当然,在当代社会中进行道德教化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接受方式等复杂因素,也就是说在当代新孝道教育中要体现出高度的现代意识和方法。

3.3加强社会重老行孝的行为引导,形成敬老爱老的行为规范 中国孝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上,而应当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当代孝亲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孝亲观念的培育密切相关,孝亲观念的树立要从习惯行为的养成做起。孝,首先是在精神上要求子女对父母应由衷的尊敬和爱戴,使父母能得到情感上的慰籍。“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赡养老人一定要诚心、耐心、细心。然后在物质上应尽力使父母衣食不愁,当父母年老体弱或丧失劳动、生活能力时,儿女更应尽孝敬之心,体贴、关心他们,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每个子女在日渐成熟、独立,而我们的父母却在渐渐变老。我们要趁父母在世时,及时尽孝,常回家看看,慰藉他们的心灵。同时我们为人子女者还应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事务,并注意自己的身体,尽量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忧虑。行孝应是真诚的、深层次的和本质的,而不是表面现象。

此外,上述孝道教育的实现需要党和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纳入政府教育规划,利用媒体宣传,营造崇尚孝亲的良好道德风尚。同时,社会还应加大老年活动场所和活动机构的建设,为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优质

E. 现代社会到底什么是孝顺

现代人常觉得爱孩子复是本能,但是爱父制母就变成公众美德了。那么现代社会到底什么是孝顺,"什么时候能做到爱父母,就像与爱孩子一样",这样做就可以称之为"孝顺"。
《论语》中曾有学生问过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特别简单两个字——色难,就是说日常跟父母沟通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好脸色,能好言好语地去说有分歧的问题,这就算是孝顺了。
古讲孝道,并没有说要"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若不顾事实,盲目顺从,陷父母于不义,就可以称之为——不孝。

F. 现代人对孝顺的看法

孝顺:

就是多为父母考虑,

凡事尽可能顺着父母来,

孝顺就是,

尊重父母,

多用父母的角度与观点来看待问题。

G. 感人的现代孝心故事

你可以去搜索一下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里面都有很多类似于

H. 你如何评价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里如何继承“孝”这一传统美德提倡孝道的现实意

百善孝为先嘛

生者父母也,是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抚养我们承认,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尽管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都是他们的期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阅读全文

与论现代孝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岁与50岁女人做爱 浏览:352
为什么很多老外喜欢去泰国养老 浏览:414
电动车撞到老人怎么办 浏览:21
外地人员领取养老金吗 浏览:875
40一50岁运动鞋 浏览:791
长寿的地方哪里最好 浏览:225
揭阳养老金多少钱 浏览:159
争当孝顺父母好孩子手抄报 浏览:64
杭州市养老保险年限怎么查询 浏览:221
养老院出租率 浏览:966
教师重阳节主题党日活动方案 浏览:848
长寿脸适合什么发型 浏览:732
独生子女的父母有哪些福利 浏览:373
合川宏仁医院体检中心怎么样 浏览:556
中山市2018年退休养老金多小 浏览:773
关于老年人的讲座 浏览:367
2019广东退休金 浏览:785
重阳节对父母的感谢信 浏览:650
老年人脚肿做什么检查 浏览:973
广西桂林百悦浴足养生馆怎么走 浏览: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