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前好好孝顺,死后草席裹起来葬了,谁又能说你不是孝子整这些没用的干嘛你爹妈能享受到吗
死后仅仅是一种形式罢了。 生前要孝顺,但死后,该办的也得办。个人以为这才是好的。
2. 厚葬薄养,生前不尽孝道,死后借此做戏,还是人生父母养的吗
居然有这种垃圾来为人子,源父母有生之年,一年见一面,甚至两年才见一面,不尽孝道,不尽人子责任,给两个臭钱勉强够开销,搞得给了父母多少钱一样。妈的,狗日的东西。现在死了,搞得这么隆重,死人能享受吗?为了点面子工程,耗尽财力置办,我想父母在世的话,看到也要哭死了。厚葬薄养,借着死人作秀,你他妈的还是个人生父母养的东西吗?活着不尽孝道,赚钱赚钱,你他妈为谁赚钱?父母因为你过了什么好日子了,还不是乡下住着,老房子住着,老家电用着,你他妈的满嘴的仁义道德孝顺,在里添置了什么,像你家豪华别墅里的家电配置了,你每个月给多少生活费了????猪狗不如,借着死人炒作你的小心,这么会做戏,阎王肯定急等着想看你表演了!
3. 作为孙女,奶奶过世了不去参加葬礼,算是不孝顺吗
我认为你是不孝顺的,因为老人的最后一程你都没有去送,学业固然重要,我想其实你在好的成绩只要你用功点也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吧,你心里原始的想法现实点说就是不想去罢了
4. “生而不养,死而不葬,葬而不祭”出自哪首诗
这并不是出自那首诗,而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一句话,用来批评那些不孝之人。
《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
《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到“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教育的“教”字,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4)中年葬子是不孝顺父母的过吗扩展阅读:
孟子论孝:
一般认为,孔门以曾子最能传孝道,而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孟子又是就学于子思的门人,所以孟子对孝的重视程度也自然超过了其他儒者。他对孝道的继承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完善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
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人都能达到“仁”的主观因素,“人人皆可为尧舜”,从而提出人的本质是性善的理论。人性是天赋的,孝的善德当然也是天赋的 ,人人都是生而具备的。
2、亲亲原则的建立,使孝悌成为五伦的核心。
孝治是孟子为君主设计的一种理想境界,他不厌其烦的向梁惠王反复宣扬孝治,“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使儒家孝道进一步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曾子论孝:
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为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
荀子论孝:
荀子并不以孝道而著名,由于他坚持性恶论的人性说,其思想以“隆礼”为核心。因此,他把孝道仅仅看做表现家庭伦理的一般道德,但其论孝言论中的君重于父的观点却影响深远。
5. 不参加母亲葬礼的儿子是不孝吗
不是有特殊的情况的话就是不孝,还是很不孝,
你心情不好就不管母亲的后啦,母亲人生的最后一件事你不参加,就是你光身出户母亲的葬是必须要送的
6. 戴孝有什么禁忌
亲人逝世,戴孝期间有哪些禁忌呢?虽然人们不愿意谈论死亡,但毕竟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谁也躲不过。所以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丧葬习俗禁忌的,以便避开禁忌,遵从习俗。
五、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7. 潮汕父母死后下葬后第二天孝子去巡山是啥意思
在父母死后下葬的第二天,笑着去巡山是什么意思?我觉得他可能还是不放心,那么想去看看他父母呗,还想念他父母
8. 何为孝,何为不孝
孝: 曾子曾经说抄:"生,事之以礼袭;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知劝阻,使他们行差就错,这是第一种不孝;家里贫穷,却不去做事来奉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第三种大家都知道,无后为大. 离娄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与孟子谈论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觉得匡章,全国的人都说他不孝,而孟子却与他交游,就问孟子是为什么.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认为不孝的人有五种;一,懒惰不赡养父母;二,赌博喝酒,把钱都花光了,而不赡养父母;三,吝啬钱财,有了老婆把父母丢到一边;四,自己行事乖张,放纵欲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斗狠,使父母受到连累.而匡章只不过是因为父亲做错了事,他以善相责,而不被父亲接受罢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亲做出错事来而不管,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经说,对于供养父母,如果心无恭敬,那么与养猫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看来,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心宽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给父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 大孝终身慕父母
9. 信仰基督教的人是否可以为过世的老人入土为安,入葬不然会被人说不孝子
信佛道等,来接触寺庙及其用品,源如佛龛,佛珠,及烧香和烧纸等仪式是危险的,
因为这些常常是隐藏着邪灵魔鬼的,请记住魔鬼邪灵的本性就是害人的!
为什么不要烧香或烧纸,因为这些烟和火是通灵界的,本来魔鬼并不认识人,通过烟香火倒把魔鬼引来了,所以在庙宇和拜佛的家庭中都能感觉到阴森之气!
当然可以祭拜故人,鲜花是最好的方式!
基督徒可以扫墓,纪念祖先,追悼哀思!
但不可以烧香,烧纸及跪拜!
但也要注意:基督徒的得救不是 ‘因行为称义’ 而得救的,
而是‘因信称义’,罪就被赦免了,主耶稣宽恕了我们的罪!基督徒因此得救的!
愿主耶稣赐福你!
10. 老大儿子不孝,不赡养老人,老人死后二儿子可以坚决不让老大不孝子参加葬礼吗
这么做不好。大儿子有参加老人葬礼的权利。他虽然没有尽过他应当的养老义务,老人过世,送老人一程应该还是准许的。否则会闹得很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