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文化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区分的,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的,它是对文化时代的划分。
而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1)重阳节给予扩展阅读:
中华文化的五个特点
一、汉字文化
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知道,现在全世界除了极少数,像中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汉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着直接的联系。
汉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这个在古代中国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说法,这就是最基本的汉字单位“初文”。这是古人通过图像,直接描绘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这些字不够,就加上会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标志意义的符号。
比如说刀口上加上一点,就是“刃”;爪放在树上,就是“采”;牛被关在圈里面,就是“牢”。会意还是不够用,就加上声音,成为形声字,比如说江河松柏等等。基础的汉字主要是这三类,当然六书有六种,但主要的是这三类。大家可以看到这三类,基础都是形。
因此,用汉字来说话、思考、阅读、书写,就会带来很多特征,可能会有一些重感觉重联想、但语法相对简单的特点。
二、家国的社会结构
第二个特点,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这是非常有影响的。简单地说,这里其实就是两个原则,一个是“内外有别”,父母夫妻之间,分内和外,也就是说,女性的亲族和男性的亲族,等级远近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党,同姓。
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党,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爷爷奶奶是内,在古代中国,是分得很清楚的。
三、“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汉族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说,儒家管社会治理,佛教管精神修养,道教管身体修炼,三教看起来蛮融洽的。
其实从历史上看,这个道理很简单,在中国,佛教道教没有绝对性和神圣性,所以很难看到宗教之间的辩论,也不大会有宗教之间的战争。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
四、阴阳五行的朴素世界观
第四个是中国最有趣的阴阳五行。五行有两大原则。一个是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的轮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的轮转。
第二个原则是,五行可以串联万事万物,比方说,五行可以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黄;可以配五声,宫商角徵羽;还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
把万事万物连成一个大网络,这是我们先人对宇宙万事万物认识的知识基础,大家现在学了科学,对这个有怀疑,但是在古代,这就是我们理解世界最关键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产生了一整套知识和技术。
五、中国的天下观念
第五个是中国天下观念,中国古代的世界观跟其他国家和民族很不一样。古代中国人的宇宙想象叫做“天圆地方”,就是天圆如倚盖,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圆的,像斗笠一样,地像围棋棋盘一样。
古人想象天的中心在北极。古人夜观天象,视觉里天在转,地不转,因此“天道左旋”,当面朝北的时候,天是朝左转的,会感觉有一个地方始终不动,这就是北极,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极点。
B. 如何做一个新时代合格的爱国者(500字) 思想道德作业,帮帮忙。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 以理性的方式热爱祖国的国土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应该是一种对国土的理性的热爱。传统意义上的国人对家园故土的眷恋之情只停留在感性的水平,如果不与时俱进,就难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比如说,农民认为土地是自己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顾水土流失而拒绝退耕还林,那么这种对土地的占有式的“热爱”就以国家的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不能说是真正的热爱。在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爱国土也意味着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节假日外出到风景点旅游观光的游客常有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这也违背了“热爱国土”的理性原则,虽然他们欣赏和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感情”可嘉。
二、 热爱同胞,互相善待
热爱同胞是爱国主义最起码的内涵之一,但在行动中往往被国人忽略。而在近几年这一内涵得到了充分体现,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以及2010年的玉树地震,在灾难面前,国内外同胞万众一心参与救助灾区人民,体现了对自己同胞“血浓于水”的感情。中国人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爱国不分先后,也不分人在国内国外,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参与国家建设,促进国家和平统一。我认为,这里所说的“热爱同胞”,应该是不分贫富,不论地位,不拘民族,不划地区,在任何情况下都首先给予自己的同胞的权益以应有的保护。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首先保护本国公民和侨胞的利益,在这点上,发达国家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中国历来注重“对外形象”,中国人重视自己国家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甚于看重与“自己人”的实际关系。如果同胞不能互相善待,只是注重“做好了给外国人看:,这样的形象塑造是不应该提倡的,这样的行为也不能说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三、 热爱国家的文化,弘扬中华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达国家的文化影响借助强势经济长驱直入,在青少年中可谓“深入民心”。中小学生熟悉美国大片,对外国明星的生前死后都饶有兴趣,却可能不知道雷锋是谁,也说不上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许多年轻人唱国外流行歌曲劲头十足,却对中国的“红色经典”一无所知。外国的情人节、圣诞节在中国盛行,而中国自己的端午节、重阳节等等却不受青睐。这种令人心忧的文化现象还有很多,在许多国际专家惊呼现代科技抹杀文化国界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反省自己对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身份地位是否有忧患意识。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在我们国人的心中还有多少地位呢?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直面现实。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和谐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爱国主义的历史内容,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