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汉文帝刘恒孝顺的帮事

汉文帝刘恒孝顺的帮事

发布时间:2020-12-08 16:02:30

『壹』 中国历史上唯一进入“二十四孝”的帝王是谁,他都做了哪些孝顺的事

作为唯一一个以帝王身份挤入“二十四孝”的人物,汉文帝刘恒必须得到表扬。当初刘恒一登基就下令给天下老人送粮送物,后来自己的母亲生病更是跟踪式照顾,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直接上手,后来甚至为了成全自己子民的孝心改变律法,正是因为刘恒这样的大孝之举,才让后人把他列入了二十四孝人物。

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和刘恒有关。这就是淳于缇萦救父:当年淳于缇萦的父亲在一次治病时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这人告他误诊害死人命。按当时的法律,淳于意当判“肉刑”,听这个名字也知道肯定得在身上动刀。于是淳于缇萦为了解救自己的父亲于水火之中,费尽心思让刘恒知道了这件事情,刘恒感念淳于缇萦的孝心,于是就废除了这个残酷的刑法。

『贰』 有关汉文帝刘恒孝的故事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版180年)即帝位。他权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的故事,是古时候24孝之一,流传很广。

『叁』 赞美刘恒的孝心的句子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文帝当政之初,就运用母亲教给他的黄老之术治理天下,与民休息,惠及百姓。他登基后连发两道诏书,表示要做亲民的皇帝,大力发展经济。当时管理民政的中央机关发布通告:凡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到当地政府领取米、肉、酒等;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棉絮等。通告还要求:赐给90岁以上老人的慰问品,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亲自送达。文帝提倡节俭,并要求官员不得以任何形式扰民。在他继位的第二年,他就责成审计部门清点长安的公用马匹,将多余的畜力划拨到驿站。他自己则身体力行,厉行节约,宫殿是旧的,不再装修;苑林很小,不再扩建。当时的宴游之所,地方不够用,需要再建一个露台,但他一看预算,需用“百金”,眉头就皱了起来,说:“这等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太奢侈了,不建了。”文帝非常有孝心,母亲重病3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须亲口尝过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在汉代帝王中,他是最勤勉、最节俭的一位,他要求皇后亲事蚕桑;他宠爱的嫔妃,衣裙上连刺绣都没有。而他自己呢,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影响了不少官员,他们也基本能够做到勤政和节俭,这对当时经济的恢复,尤其是农业的发展颇有好处。文帝对农业非常重视,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为了劝农耕种,他在春日亲自扶犁耕地,以作表率。他还采纳晁错的建议,允许天下人以粮食换取爵位,或者用粮食来赎罪,大幅度减轻徭役,并在公元前167年,即文帝十三年,免除了农民的赋税,赢得万民称颂。

『肆』 为何说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帝王

自从孔子当时倡导“仁孝治国”以来,后世的帝王无不以“孝道”当幌子,但是,真相是,作秀的多,真孝的少,在孝顺的皇帝中,汉文帝刘恒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了,因为他做的哪些事情,足以能够证明他是真的非常孝顺。

一、母有病亲奉汤药。刘恒母子远离皇城,踏踏实实过起了非常安稳的日子,薄氏是一位犹如孟母的贤德之人,教子有方,汉文帝刘恒登基为帝后,薄氏卧病三年,汉文帝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汉文帝刘恒总要亲口尝过后,冷热相宜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最为一国之君,汉文帝刘恒却不让太监和宫女前来伺候,说明他是真的非常孝顺。


汉文帝刘恒以皇帝的身份,在中华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入选,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作为万民之王,以孝治天下,提倡轻徭薄赋,节俭敦朴,厚养薄葬,汉文帝刘恒以皇帝的身份,所以受,汉文帝刘恒真的是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

『伍』 刘恒孝心的感悟自然

汉孝文帝侍母至孝,其母病他亲尝药汤喂母服下,可谓令人感动,身为九五之尊奴专婢成结集队。那用是皇属帝亲喂亲尝。连平常百姓也未必做到何况君王。此举不能不令人感慨。当然如果世人都能有仁爱之心相信社会风气会焕然一新。

『陆』 对于刘恒孝顺的感受

亲侍母病
自孔夫子倡导“仁孝治国”以来,后世的帝王无不以“孝道”做幌子,尊奉“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的管理格言。然作秀的多,真孝的少,汉文帝刘恒可算是“孝”皇帝之冠。凭什么说刘恒是中国历史上最孝的皇帝呢?刘恒大孝之名并非空穴来风,他扎扎实实做了几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孝事。
母有病亲奉汤药
刘恒的母亲薄氏本是南方的吴国人,少时有一位叫许负的看相人曾说过她是大贵之命。她的命贵在哪呢?就贵在她与刘邦曾相识后来又生了刘恒,从此虽不受刘邦的宠爱,但所谓“福兮祸兮”,因不受刘邦的宠爱而躲过了嫉妒成狂吕后的迫害。刘恒母子远离皇城来到被封的代地,踏踏实实过起了虽贫寒但非常安稳的日子。薄氏是一位有如孟母的贤德之人,教子有方,刘恒的学识修养大多受其母的影响。刘恒登基为帝后,薄氏卧病三年,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他总要亲口尝过后,冷热相宜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作为一个皇帝,他只要发一道圣旨,不知有多少太监、宫女前来伺候,但他不,唯有如此,才显示出他孝的真心。俗语说:“忠臣孝子人人敬,佞党奸贼留骂名”。刘恒的做法得到了众多臣子由衷的拥戴,辅佐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大孝天下惠苍生
刘恒的孝,并非只针对他自己的母亲,作为一个皇帝,他对普天之下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时第一道圣旨是“大赦天下”,这和其他皇帝没什么两样,但他登基的第二道圣旨“定振
穷、养老”、“令四方毋来献”则是很多皇帝做不来的,这道圣旨表达了刘恒爱护百姓、体恤民情、关心老人的意愿,“对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其他由啬夫来送达。”代表国家向老人行孝,刘恒可说是首开先河。这么仁德的皇帝,人民怎么会不拥护呢?
成全孝道废酷刑
刘恒本身是大孝之人,对孝子贤孙自然是惺惺相惜。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说的就是刘恒的事。汉文帝时,有个读书人叫淳于意,此人刚直不阿,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为伍,辞去太仓令的官职做起了普济天下的医生,在一次治病时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他被告误诊害死人命。按当时的法律,淳于意当判“肉刑”,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或脸上刺字,或割去鼻子,或砍去左足或右足。淳于意愁的了不得,这时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自告奋勇要解救父难。她随父到长安受刑,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听说奏章系一个小姑娘所写,却也非常重视,最后被勇敢的小姑娘的孝道所感动,召集大臣发布命令,废除了残忍的肉刑。缇萦救父美名扬,刘恒的仁德也随之传于四海。
中华历史上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汉文帝刘恒以皇帝的身份入选,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一国之君,他以孝治天下,提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节俭敦朴、厚养薄葬,靠仁孝的表率作用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彪炳史册也就成了必然。

『柒』 古今中外,孝顺的故事,

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1962年,陈毅出国访问回来,心中挂念身患重病的母亲,于是抽空前去探望。陈毅之母年老体弱,加之身患重病,瘫痪在床,大小便已经无法自理。陈母看到儿子回来,自然是十分高兴。但是转念又想到自己刚刚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尾,于是就悄悄让人塞到了床底下。

3、陈毅帮母亲洗尿裤

陈毅公事繁忙,久不在母亲身边,自然是十分想念,拉着母亲的手,左看右看。说了一会儿体己话,陈毅问母亲,在他进来的时候,把什么塞到了床底下。陈母见瞒不过儿子,只得向陈毅坦白,那是她刚换下的尿裤。

陈毅一听,忙说:“娘,您病了这么久,而我却不能陪伴在您的身边孝敬您,本来就已经很难受了,这裤子根本就不必藏,理应由我来洗。”说着,就要去拿裤子。

旁人一看,就抢着去洗。陈毅见状,说道:“我小的时候,您给我洗了不知道多少尿裤,我就是洗再多也无法报答您的恩情啊。”于是,陈毅就把裤子以及换下的脏衣服拿出去,全部洗干净了。陈母看着儿子,感到非常欣慰。

这就是陈毅孝顺母亲的故事。陈毅虽是一国的领导,但是在面对母亲的时候,却和一般的儿子没有什么不同。陈毅与一般人一样,时刻牢记着要孝顺母亲,为不能常伴母亲身侧而感到愧疚。

4、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5、鲁迅孝敬父母

鲁迅一生刚正不阿,他从来都是心口如一,从不违心地屈从别人,唯有在家庭中他对母亲妥协过。鲁迅二十多岁时,母亲做主给他定了亲,并于1906年夏把他从日本召回来,逼他结婚。

鲁迅对这桩包办婚姻虽极为不满,但又不愿刺痛母亲屡遭创伤的心,只好屈从了。鲁迅曾说:“当时正处在革命时代,以为自己死无定期,母亲愿意有个人陪伴,也就随她了。”

鲁迅工作以后,首先在生活上给母亲以关心和照顾,尽量使母亲过得舒适、安乐一些。他在北京与母亲同住期间,虽然工作忙,时间紧,但为了不让母亲感到寂寞,每天晚饭后都要到房间与她聊天。

平时,鲁迅在出门之前,总要先到母亲屋里说声:“阿娘,我出去哉!”回来后,也一定去母亲处说声:“阿娘,我回来哉!”还时常带回些母亲喜欢吃的小食品。

『捌』 历史上孝顺的君王有哪些,每一个都是现在人学习的榜样

孝顺的君王有好多,比如康熙、刘恒、嘉庆、嘉靖等等的君王。他们都是现在人学习的榜样。

孔子提倡“仁孝治国”后,“孝道”成为了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对于君王来说这样的事情更为重要,需要做给天下人去看,去学习。

薄姬生病后刘恒都会亲子煎药、喂药等等,把薄姬伺候得非常周到,让薄姬的晚年生活没有留有遗憾。刘恒不仅对自己的母亲孝顺,他还废除残忍的肉刑,以此来成全天下所有有孝心的人们。

刘恒的感动事迹被写入二十四孝里面,他也是唯一一个写入二十四孝里面的人物。由此来看刘恒在历史上是多么的孝顺,多么被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不论那个君王只要他是孝顺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玖』 关于孝敬父母抚助老人的名人名言

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内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容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阅读此文,再结合刘恒的特殊地位和时代,他亲尝汤药,是时时刻刻在预防母亲被谋害。宫廷内部的复杂性,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学习刘恒的孝道是要学习他“奉养母亲薄太后,从不怠慢。母亲有一次患病竟三年之久,文帝亲自殷勤看护,在侧伺候竟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的耐心。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日复一日。

『拾』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1. 孝感动天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阅读全文

与汉文帝刘恒孝顺的帮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答谢宴男方的父母该说什么话 浏览:582
顺丰快递员有退休金吗 浏览:881
婆婆得老年痴呆亲戚让吃保健品 浏览:339
农村养老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钱 浏览:916
上海养老保险计算器2015 浏览:64
市文联敬老院组织活动 浏览:644
忧郁症的人懂得孝顺 浏览:419
事业单位人员上养老保险吗 浏览:723
体检平安福是什么 浏览:505
孝顺父母作200 浏览:809
幼儿园大班班级重阳节活动方案 浏览:124
老年痴呆患者的心理反应 浏览:859
长寿早开花 浏览:233
退休后退休金怎么领取 浏览:334
如何让你的父母相信你 浏览:752
孝顺公婆的表现不包括在父母 浏览:807
太原退休返聘人员需要交社保 浏览:699
萧山社区养老驿站有哪些 浏览:218
突然扣我养老支出是什么 浏览:525
老年人只有前牙怎么修复 浏览: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