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节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据此风俗习惯,1988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使农历"九月九"成为我国法定的老年节。
B. 古代人过重阳节的时候有什么讲究,什么样的人才能过节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历史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所以说如果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不一定有过重阳节佩茱萸赏菊的机会哦!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重阳节开始在民间流行并一直传承到今天的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C. 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什么节,每年过年过节的游子们常说的一句话是
1、重阳节已被定为法定的“中国老人节”,民间也叫“双九节”或“登高节”;
2、这一天说得最低的,自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或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 重阳节和元宵节还有,七夕节的过节时间是农历。几月几日节日的习俗又是什么
重阳节是九月初九,习俗是登高跳远,元宵节是正月十五吃元宵,七夕节是阴历的七月初七,据说牛郎织女天河配。中国的情人节
E. 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什么节日,先过
春节是正月初一,端午节是五月初五,中秋节是八月十五,重阳节是九月九
F. 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的由来和过节日的活动等是什么
1、春节:
由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活动: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2、端午节:
由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活动:龙舟竞渡、凤舟、写符念咒
3、重阳节:
由来: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活动:古人的山岳崇拜、登高“辞青”、吃重阳糕
4、中秋节:
由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活动: 中秋祭月、文人赏月、 民间拜月、月光马儿
G. 多大年龄过重阳节
60周岁以上的公民可以过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老人节,所以迈入老年人行列就可过节。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为老年。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
(7)重阳节什么时候过节扩展阅读
著名诗词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重阳节
H. 重阳节一般都要干什么
民俗活动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3.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
4.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5.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13]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8)重阳节什么时候过节扩展阅读
重阳节的起源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