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好孩子的十个标准
1.诚实
2.勤快
3.不乱花钱
4.不挑食
5.懂礼貌
6.爱干净
7.爱学习
8.能和同学好好相处,不欺负同学,要合众
9.有感恩的心
10.尊敬老师家长
⑵ 家庭二十四孝行为标准
1、虞舜孝感动天 《孟子》、《荀子》、《史记·五帝本纪》均载:舜大孝,父顽、母嚣、弟傲,他忍辱行孝,“顺适不失子道.”“舜耕历山.”汉·刘向首辑《孝子传》载其孝行,但未言象、鸟助耕事.敦煌变文《舜子变》载,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垅,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并以诗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电峡墓砖雕表现的是后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驱象耕地、群鸟为之助耕一事,与敦煌《舜子变》文所载略有不同.另在河南东汉宁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节.宋·林同《孝诗》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俱而衰.大孝终身荣,子于舜见之.”(《四库全书》“别集”三,下引《孝诗》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为孝子之一,并序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2、闵子骞单衣奉亲 闵子骞(前515--?),《史记》有传,名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论语·学而》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萧广济、师觉授《孝子传》均载其孝行之事.敦煌遗书《孝子传》载:“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子,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韁靷,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棉.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下引同此) 3、老莱子戏采娱亲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 4、睒子鹿乳奉亲 睒子,又作剡子、闪子、郯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关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见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实物雕刻表现较早的则是山西省壶关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和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石棺线刻“二十四孝”图.在敦煌写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迹的记载,但这里的睒子却是印度迦夷国人,他孝养二盲父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主要有《佛说睒子经》、《六度集经》卷五《睒道士本生》等.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则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云冈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麦积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表现孝道思想的睒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际,佛教徒借重儒学孝悌观,创作《父母恩重经》伪经,借以宣传孝道思想.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号14、阙40写本附孝子事迹记载:“……迦夷国王入山游猎,挽弓射鹿,误伤闪(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哔.由闪至孝,诸天下药涂疮,闪子还活.父母眼开,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孝顺,百行为本”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8引录《父母恩重经》内容与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载:“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内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 5.曾参行孝 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但未言具体孝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候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人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右背痛,薪堕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太平御览》卷412“孝上”引《论语·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参为孝母而辞去在齐国做官的机会一事. 6.鲁义姑姊舍子救侄 鲁义姑姊,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姊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陈之,齐军感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画面所表现的是齐将与鲁义姑姊问答的情节,妇人所抱小儿与身后站立的一小儿应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儿为己子.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 7.原谷拖舆谏父 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清水电峡宋墓题记作“元角行孝”.杂《孝子传》载:“原谷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供养.尅己自责,更成纯孝.谷乃纯孙.”此段记载又见于《太平御览》卷519.敦煌遗书《搜神记》引《史记》曰:“孙元觉者,陈留人也.年始十五,心爱孝顺.其父不孝,元觉祖父年老,病瘦渐弱,其父憎嫌,遂缚筐举舁弃深山.元觉悲泣谏父.父曰:‘阿年老,虽有人状,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弃之深山.元觉悲泣大哭,随祖父归去于深山,苦谏其父.父不从.元觉于是仰天大哭,又将舆归来.父谓觉曰:‘此凶物,更将何用?’觉曰:‘此是成熟之物,后若送父,更不别造’.父得此语,甚大惊愕:‘汝是吾子,何得弃我?’元觉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训,岂敢违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于常日.孔子叹曰:‘孝子不违其亲,此之为也.” 8.文帝亲尝汤药 文帝,即汉文帝刘恒,高祖第三子.《汉书·文帝纪》载: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语,仁孝闻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并序诗曰:“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9.淳于缇萦舍己救父 淳于缇萦,《史记》、《汉书》有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分别引《史记》、《汉书》传为孝女:“淳于缇萦者,齐人也.父淳于意为太仓令,生女五人,萦最小.父犯罪当刑,乃骂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缇萦自伤涕泣.随父至长安,诣北阙上书言:‘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妾愿没为官奴,以赎父之刑,使得自新.’汉文帝悲怜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览》卷415).画面表现的正是缇萦随父至长安为父赎罪的情形.林同《孝诗》赞曰:“仁矣文皇诏,悲哉孝女书.至今民受赐,非但活淳于.” 10.刘平舍子救侄 刘平,字公子,东汉楚郡彭城人,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王莽时任郡吏,守葘丘长,后举孝廉,拜济阳郡丞,九江郡全椒长.“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忽复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东观汉纪》卷l7载刘平“以仁孝著闻”.他不但孝顺父母,而且仁义救侄而弃己子.《孝诗》赞曰:“弟类那容绝,吾雏听自生.刘平端为母,伯道特沽名.” 11.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与仙女的故事见诸于许多文献记载,刘向《孝子传》称他为“前汉董永.”三国魏曹植《灵芝篇》赞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庸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向《孝子传》载有较完整的情节:“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曰:‘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见”.敦煌遗书记载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经》、《孝子传》、《古贤集》,并有专门的《董永变文》.《孝子传》除引详细的董永事迹外,还说“天子征永,拜为御史大夫”.《古贤集》也云:“董永卖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机丝.”《董永变文》唱文长达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别仙女一事,与墓葬雕绘情节一致.唐末五代时,董永传说极盛,至宋代时又有小说《董永遇仙记》,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 12.紫荆复萌(或田真兄弟) 周景式《孝子传》最早记载“荆树连阴”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树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欲聚,况我兄弟而欲殊哉!’遂还,相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 《太平御览》卷416、959及《艺文类聚》卷89、《初学记》卷17所引与此同.唯《御览》卷421“义中”引《续齐谐记》稍详,与墓葬雕刻内容更为接近,并指出田真为西汉人,成帝时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珠物各以斛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燃,叶萎枝摧,根茎焦焠.真至,擕门而望之,大惊,谓语弟曰:‘树木同株,闻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树木也.’因悲不自胜,便不复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华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画面表现的正是兄弟三人见树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张”,当指此事. 13.姜诗孝母 姜诗,字士游,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县)人.《东观汉纪》卷17载:“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游学.岁岁作衣,投于扛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旦生鲤一双.”《后汉书·姜诗妻传》所载略同,言诗妻亦“奉顺尤笃”,并记有姜诗遣妻一事.敦煌遗书引《孝女传》所载与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诗》赞曰:“日常供鲤鲙,旦辄汲江流.儿溺言游学,妻还感珍羞”.清水电峡墓将死去的姜诗雕刻出来以表示姜诗的孝行,实则其妻亦属孝妇.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4.蔡顺拾葚供亲 蔡顺,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县东南)人,“以至孝称”.《后汉书》有传.《东观汉纪》卷16记:“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孝子传补遗》所载与此基本相同,也与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杂家《孝子传》所记又与前不同:“……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是为《初学记》所记“蔡顺尝毒”之事.林同《孝诗》记有其孝行事四件:‘贼疑拾椹异,母怪弃薪还.雷震辄圜冢,火飞因伏棺”.敦煌遗书引《后汉书》亦记有“拾椹”、“尝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后汉书·蔡顺传》记载并无拾椹供亲之事,而记“心痛悟母”、“闻雷哭墓”二事,与前述曾参“心痛悟母”及后述的王裒“闻雷泣墓”颇为相似. 15.赵孝舍己救弟 赵孝,又名赵孝宗,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榜题“赵孝宗”.《后汉书》有传,沛国蕲(今安徽宿县)人,父善,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传曰:“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东观汉纪》卷17、《初学记》卷17、《艺文类聚》卷20均有载,并记有“赵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现的均为其舍己救弟的情节. 16.曹娥哭泣 曹娥,《后汉书·曹娥传》曰:“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诉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太平御览》卷415“孝女”引《会稽典录》与此相同.《孝诗》有赞诗. 17.茅生杀鸡 茅生,即茅容,《后汉书》有传,字季伟,东汉陈留人.《艺文类聚》卷20“孝”、《太平御览》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别传》记曰:“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画面表现的正是茅生杀鸡的情节.《孝诗》赞曰:“鸡乃为母设,蔬惟与客同,贤哉茅季伟,误矣郭林宗.” 18.江革行佣供母 江革,字次翁,汉代齐国临淄人(今山东临淄),《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晋陶潜《孝传》有录.传曰:“江革,齐人也.汉章帝时,避贼负母而逃,贼贤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债,以致甘暖,和颜悦色,以尽欢心.欲亲之安,自挽车以行.乡人归之,号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将,天子嘉焉,宠遇甚厚.告归,诏书褒美.就家礼其终身,以显异行.” ]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较略:‘江草(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老母年迈,次载母不使牛马,乃自居辕中,挽车令不动摇,恐母不安.后汉人也.”所记为其“行佣供母”的情节,并未证“负母逃难”事.墓葬所刻则为其负母避贼逃难的情节.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9.郭巨埋儿 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汉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载.敦煌遗书中发现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 敦煌《孝子传》S.389(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0.王祥卧冰 王祥,字休微,东汉琅琊(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人,官至汉光禄勋,晋武帝拜为太保,赐爵为公.《晋书·王祥传》载: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犹令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将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孝诗》赞其孝行曰:“风李应难守,冬鱼未易求.剖冰不辞冻,抱树可胜愁.”有的墓将此两件孝行同时刻出.敦煌遗书《孝子传》引《魏书》仅记其“守树”、未言“卧冰求鲤”事.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1.丁兰刻木事亲 丁兰,汉代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太平御览》卷414“孝下”、“禄养”条引《孙盛逸人传》曰:“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视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灵芝篇》赞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焭.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记载甚详.另P.3680写本记曰:“丁兰(刻)木作慈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孝诗》也有赞.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2.陆绩怀桔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仕吴为郁林太守,博学善政,见称当时.《后汉书》、《三国志·吴书》均有传.传曰:“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其孝顺如此!《初学记》卷17亦引《吴志》记有“陆绩怀桔”事.其故事画最早见于北魏洛阳宁懋石室.《孝诗》赞曰:“陆郎作宾客,怀桔欲何为.遗母当然事,袁公乃称奇.” 23.孟宗哭竹 孟宗,字恭武,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人,本名宗,避孙皓字,易名仁.任吴令、盐池司马,累迁光禄卿、司空.《三国志·吴书》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认为至孝之所致感.” 白居易《白氏六贴》亦称: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恸哭,笋为之出.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更略.又敦煌遗书《古贤集》有“孟宗冬笋供不阙” 之句.《孝诗》赞曰:“万象死灰色,千林号怒声.何人苦哀泣,冻竹强抽萌.”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4.王裒闻雷泣墓 王裒,字伟元,三国魏城阳营陵(今山东临淄西北)人.《晋书·王裒传》载其孝行曰:“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至墓曰:‘裒在此’.乃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孝子传补遗》、《孝诗》所记与此略同.敦煌写本伯.2621(原卷)亦记王裒孝行,但无“泣墓”事.S.5776(甲卷)、伯.3536(丙卷)记载较详.丙卷序诗曰:“王裒慈母怕雷声,每至春间不得宁,乃至百年亡没后,语坟犹怕阿娘惊.
⑶ 与人沟通的十个标准
沟通第一诀:不说不该说的话
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往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来弥补,正是所谓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甚至于还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终生遗憾!所以沟通不能够信口雌黄、口无遮拦;但是完全不说话,有时候也会变得更恶劣。
沟通第二诀:承认“我错了”
承认“我错了”是沟通的消毒剂,可解冻、改善与转化沟通的问题。就一句:我错了!勾销了多少人的新仇旧恨,化解掉多少年打不开的死结,让人豁然开朗,放下武器,重新面对自己,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甚至于我是谁?在这浩瀚的宇宙洪流里,人最在意的就是“我”,如果有人不尊重我、打压我、欺负我或侮辱我时,即使是亲如父子,都可能反目成仇,偏唳一点的,离家出走还算什么,死给你看的例子都屡见不鲜!
沟通第三诀:讲出来
找一个良辰吉时开始,不论发生什么事,你都要“讲出来”、“表示意见”、“跟他沟通”,尤其是坦白地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绝对不是批评、责备、抱怨、攻击。如此一个星期,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沟通第四诀:互相尊重
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地请求对方的尊重,否则很难沟通。
沟通第五诀:说“对不起”
说“对不起”,不代表我真的做了什么天大的错误或伤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种软化剂,使事情终有“转圈”的余地,甚至于还可以创造“天堂”;其实有时候你也真的是大错特错,死不认错就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
沟通第六诀:绝不口出恶言
恶言伤人,就是所谓的“祸从口出”。
沟通第七诀:理性的沟通,不理性不要沟通
不理性只有争执的份,不会有结果,更不可能有好结果,所以,这种沟通无济于事。
沟通第八诀:情绪中不要沟通,尤其是不能够做决定
情绪中的沟通常常无好话,既理不清,也讲不明;尤其在情绪中,很容易冲动而失去理性,如:吵的不可开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对峙已久的上司下属,尤其是不能够在情绪中做出情绪性、冲动性的“决定”,这很容易让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后悔!
沟通第九诀:觉知
不只是沟通才需要觉知,一切都需要。如果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如不想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时,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我错了”,这就是一种觉知。
沟通第十诀: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不攻击、不说教
批评、责备、抱怨、攻击这些都是沟通的刽子手,只会使事情恶化。
沟通第十一诀:等待转机
如果没有转机,就要等待;急只会治丝益棼(fén,纷乱);当然,不要以为空等待,成果就会从天上掉下来,还是要你自己去努力,但是努力并不一定会有结果,或舍本逐末;但若不努力时,你将什么都没有。
沟通第十二诀:让奇迹发生
如果自己愿意互相认错,就是在替自己与家人创造了天堂与奇迹;化不可能为可能。
沟通第十三诀:耐心
等待唯一不可少的是耐心,有志者事竟成。
沟通第十四诀:保留一点纯真
纯真,不一定懵(měng)懂,不一定装傻,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透澈程度。当我们多了一点年纪,少了一些脾气,渐渐明了,有些事是可以懂一辈子的,有些事要用一辈子去懂。也许,世界太大了,人太多了,心太乱了,来不及看,来不及想,来不及懂。在着重五颜六色的人际包装时代,情感的外放,感觉的内敛,我们需要多一点的纯真,多一点的透明感。
沟通第十五诀:爱
一切都是爱,“爱是最伟大的治疗师”。
沟通第十六诀:智慧
智慧使人不执着,而且福至心灵。
⑷ 合格妻子的十个标准
第一条,对男人忠贞不渝,注重性生活质量
没有男人希望头戴一顶绿油油的帽子,即便自己不常用,也不想给别人使用。同时,还希望妻子能放得开,别总是羞涩不配合男人。
第二条,会处理操持家务,懂得教育小孩子
如今,男人都很忙,工作忙、交际忙,所以希望妻子能处理操持好各种家务。并且,还能懂得教育小孩。大家都知道,现在孩子上学多么累,需要家长在一旁教育,帮忙做作业。
第三条,会善待公婆,不把男人当夹心饼干
婆媳一旦有了矛盾,男人左右为难,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亲情,男人怎么处理,都不讨好。所以,男人最希望的是:婆媳和睦相处,妻子有孝心。
第四条,在亲朋好友面前,维护老公的颜面
虽说讲究男女平等了,但依然还是男权社会。所以,男人在外,特别讲颜面,妻子在外人面前,要懂得维护男人颜面。没了颜面的男人,怎么走江湖?
第五条,能接纳男人的平凡,不拿外人比较
男人能力有高有低,绝大多数男人都很平凡。所以,男人希望妻子能包容这种平凡,特别是不能拿外人来比较,比如和隔壁老王的比较。
第六条,妻子内心坚强独立,但也小鸟依人
男人希望妻子能够干练处理各种事情,不要事事都指望男人去做,内心坚强,能够独立处理事情。但也不希望妻子是“女强人”,而能够小鸟依人,温柔可人。
第七条,希望妻子善解人意,善待男人亲朋
男人希望妻子能够理解男人的苦衷,善解男人的心意,别动不动就闹情绪。在面对男人亲朋的时候,妻子处事大方,态度温和,待人善意。
第八条,身体健康体态优雅,着装整洁时尚
男人希望妻子身体健康,别动不动就生病。另外,着装整洁时尚,别整天邋里邋遢,或显得很土。当然,最好体态优雅,胖瘦适宜。
第九条,喜欢居家爱好健康,能爱读书更好
没有男人希望妻子整天抛头露面,整天四处潇洒,最好是喜欢居家。在家也别上网聊天,最好有健康的爱好,比如读读名著等。
第十条,男人良好给赞扬,失落时鼓励肯定
在男人低潮的时候,妻子懂得给男人鼓励和肯定;在男人有成就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点小成就,妻子就赞誉有加,增强男人的自信。
⑸ 新二十四孝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⑹ 农村“十个有”标准建设指什么
“十个有复”标准,即有一个制村规民约或者居民公约、有一批社会宣传阵地、有一个好人好事榜、有一系列优秀家风家训评选展示活动、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有一个村民议事会或者居民议事会、有一个村史展示室或者社区荣誉室、有一个乡村讲堂或者社区讲堂、有一支志愿服务队伍、有一个文化品牌。
⑺ 好妻子的10个标准
好妻子的十个标准,我觉得不能说十个标准,如果在你的心目中他好,什么都好。
⑻ 好老公的标准十条
好老公的标准,首先好老公要对家庭有责任感,能够疼老婆,对老婆一心一意。对孩子能够担任起父亲的责任。养家不假,有事业心。
⑼ 弟子规入则孝的十个行为规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从第二条开始,所指的是从小我们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好一个好的子女。从哪里开始?就从父母跟子女的应对开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回答。
末学也曾经指导儿童读经,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也会问他们: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就有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吗。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吗”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我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吗”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他们纷纷地说道:我们才不敢,老师!他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可见从小,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确也不注意,他们的回答是不是有礼貌。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应对当中是怎样的情形。
我们再看看现代的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一个两个。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所以一个就是宝贝,从小就惯他。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从小他就养成骄慢、目中无人的这种态度,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因为他在童年当中,在四五年当中,从两三岁到七八岁,这一段不长的时间、不短的时间,他已经养成自大、骄慢的这种态度,所以就很难及时地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们也晓得,现在的子女功课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劳。像在冬天,也曾经问过小朋友:会自己叠棉被的,请举手?几乎非常少,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从小就是父母帮他叠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这么小,几乎一生出来他就在享受,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学习。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难免就没有办法服从。怎么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叫我做,现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难免就会反抗。也有很多家长都纷纷感慨说,孩子真的是叫不动,叫他写功课不写,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电视、打电动样样都行。放弃这一段宝贵的时光;这一段时光他们没有好好建立这种家庭教育,实在是非常的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