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孝敬老人具体事迹(1500字)
肖大妈每当和左邻右舍谈论起儿媳妇的事情时,总是深情地说,“儿媳妇与我从来没吵过架,也没有红过脸。我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媳妇,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啊!”。肖大妈谈的这个儿媳妇,是大儿子吴夫存的妻子,名字叫薛秀萍。吴夫存是山东兖矿集团杨村矿普掘工区职工,妻子薛秀萍没有工作,是一名家属。在左邻右舍的心目中,薛秀萍可是个孝敬公婆的好儿媳、疼爱丈夫的好妻子、关爱子女的好妈妈。
有一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这句话在吴夫存和薛秀萍夫妇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注入了不同寻常的意义。2006年腊月的一天,刚刚退休的公公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时,鲜血已经从嘴里吐了出来。从没有见过这场面的婆婆吓的不知所措,当时,吴夫存正在井下工作,二儿子也远在济三矿。为了不让哥俩担心,影响他们工作,薛秀萍没有打电话告诉他们,而是和婆婆一起把公公送到了矿医院。由于入院及时,公公的病得到了控制,但矿医院建议应到上一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为使公公尽快康复,薛秀萍又和婆婆带着公公转到了集团公司总医院,经过总医院的检查,最后确诊公公得了胃癌。
胃癌,对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来说,对于一个没有工作仅靠丈夫工资养家糊口的薛秀萍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增添了困难,公公得了胃癌,预示着家里将有一笔巨大的费用要支出了。“公公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仅够生活;刚参加工作的二弟也没有多少积蓄,况且又有了女朋友;公公辛苦了一辈子,还没有享受天伦之乐,就生病了,作为家中的老大,没有理由不出钱给公公治病,尽管自己也没有多少积蓄。”薛秀萍在心里默默的念叨着。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其所能,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为公公治病,以尽晚辈的孝心。”就这样,薛秀萍、吴夫存夫妇把存有的积蓄全部拿出,又从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为自己的父亲开始了漫长的治疗。历时近1年时间,先后在公司总医院、济南齐鲁医院治病,共花去医疗费用84000余元。住院期间,薛秀萍隔三差五看望公公,每次看望,都买上一些公公爱吃爱喝的营养品。一次,到齐鲁医院,正赶上公公刚化疗完,把吃下去的饭全都吐在了身上和被子上,薛秀萍赶紧用毛巾为公公擦洗,一点也没有感觉到难为情,到让公公有些不好意思。同病房的病友见到后对她的婆婆说,“你的儿媳妇比闺女还孝顺呀!”
在平时,薛秀萍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可在孝敬公婆身上,她却非常的大方。每月不仅给婆婆百儿八十的钱,逢年过节,还为公婆添上一两件新衣服,以表孝心。在她的带动下,没过门的二弟媳妇也把自己的工资卡换成牡丹卡让婆婆使用。看到儿子、儿媳们对老两口如此孝敬,婆婆感动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她逢人就讲,“我的儿媳妇比闺女还好啊!”正是薛秀萍这颗赤诚的爱心和无限的孝心,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好评,也因为她的孝心,她们家连续三年获得“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光荣称号
『贰』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1.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版所措,权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2.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得知母亲因为不好意思藏起尿湿的裤子,主动要求去清洗。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3.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有一天,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
4.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
5.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叁』 孝顺事迹材料如何写
你去这里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0c1610100jg6x.html。上面很多事迹材料了,你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肆』 关于莱州市的孝敬好人好事事迹材料总结
有句古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在我们禅林寺村就有这样一个爱老、敬老的好榜样,她名叫杨秀红,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孝敬长辈,无微不至照料患有半身不遂的母亲,尽心竭力赡养年长的父亲,她用真情无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杨秀红今年39岁,土生土长在村里,打小就孝敬父母, 结婚后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 前几年奶奶还没有去世的时候,每当轮班到杨秀红父亲家,杨秀红总是把奶奶照顾的特别好,从来没有让父亲在赡养老奶奶的事情上操过心。奶奶由于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杨秀红每次在操劳农活之后还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让给老人和孩子,有时候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不舍得给自己改善,总把好菜好饭给老人留着。后来,奶奶又患上了小脑萎缩,常年瘫痪在床,杨秀红坚持给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体、嘘寒问暖,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本来照顾一个瘫痪的奶奶,再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就已经够她受的了,可杨秀红母亲又患上脑血栓,虽然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落得半身不遂,瘫痪在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母亲在住院期间,杨秀红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顾母亲丝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里,她坚持每天都给母亲擦拭、按摩身体,忙完农活回来陪母亲聊聊天解解闷,一有时间就搀扶母亲锻炼恢复,老人想吃啥,她总是尽量满足,从来不嫌麻烦,把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用在杨秀红身上并不合适,到现在母亲已经能独立行走了,原来满是皱纹和苦恼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 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杨秀红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杨秀红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奶奶和母亲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患有小脑萎缩的奶奶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有时候性情暴躁,对杨秀红谩骂,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们哄开心。就这样,来来往往,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奶奶,孝敬母亲,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岁,患小脑萎缩第四年。照料瘫痪的奶奶好几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实是难能可贵。杨秀红在孝敬长辈方面得到了父老乡亲的绝口称赞,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杨秀红父亲由于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听不见,平时老爷子每顿饭都要喝点小酒,杨秀红总是尽量满足,家里总是给父亲备着酒,父亲高兴的时候,她也总是陪父亲喝上两口,为的是让父亲开开心心。 杨秀红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 杨秀红,用她的善良和孝心为长辈和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禅林寺村街坊四邻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伍』 美德少年事迹材料简写
人物事迹材料以传记的形式出现就要写得翔实生动。如:记录张海迪同志事迹材料的《闪光的生活道路》和记述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雷锋的故事》都是以传记的形式出现的,内容翔实,细节描写具体,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强。
传记可以详尽地记录了人物的可歌可泣的人生旅程,可以充分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让人产生敬佩赞美之情。
例文:
陈xx,男,现年12岁,现在在羊山学校六年级学习。老师的言传身教,父母的悉心熏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粒粒健康向上的种子,使他一天天茁壮成长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在家里,他是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独立自强的好孩子;在学校,他是位勤奋学习,心系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优秀少先队员;在社会,他是位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热心公益活动的好少年。
陈家乐同学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把理想付之于实际行动。他总是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他从小就懂得遵守纪律,讲文明,热爱集体,助人为乐;他热爱劳动,积极带领少先队员参加少先队开展的各项有益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学习上,他求知欲强,课堂上,他敢于提问,善于质疑,对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地掌握;
课外,他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大量阅读一些有益的书报,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碰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或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六年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学校的“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在学校演讲比赛和古诗文诵读比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一等奖……这一张张鲜红的奖状,都是他努力奋斗的结果。
在家里,在每天的日程计划里,他都会列上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家尊敬老人,家中有八十多岁半瘫痪的奶奶行动不便,他会帮着父母倒水端饭还和奶奶聊天,从不嫌弃老人,使奶奶生活的幸福。
打扫卫生、收拾房间是他和妈妈周末的必修课,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今天的事今天做好,是他对自己的一惯要求。因为他,家庭里充满了欢笑、和谐。
『陆』 凤县孝心人物事迹材料
孝心孙媳妇家庭事迹材料
林莹家住进贤县南台乡赤岭村委会王家岭村,心地善良的她爱上了家境贫寒的罗军,不顾家人的反对嫁到了罗家,承担起照顾一个家的重任,邻里都夸她伺候奶奶周到细心,是个孝心好孙媳妇儿。
心地善良的林莹爱上了穷小子罗军。还在罗军十岁时,父母一次意外中双双离世,上面一个七十岁的老奶奶,下面还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家里一下子跌到深渊,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平日的吃穿都由左邻右舍来救助,乡里每年也给予救助让罗军完成了初中学业,初中毕业后罗军就跟着同村人去学裁缝文案中国专业写作,慢慢家里才有了点改善,就是在裁缝厂林莹与罗军熟悉起来,他们本是一个村委会的人,虽然林莹早就对罗军家的遭遇有所耳闻,但没有接触,通过在一起做事,上班,罗军的肯吃苦的劲头和坚强、勇敢精神以及对年迈的奶奶嘘寒问暖的举动深深打动了心地善良的林莹,在不顾家人的尽力反对,林莹坚决的嫁给了罗军,这样,罗军的家才像一个家。家中的困境因为林莹的到来有了改观,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坚强的老奶奶李细春独自撑起破碎的家。李细春老奶奶其实也是一个命苦的女人,孩子自己中年时丈夫就过早的去世,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孩子文案中国,好不容易把三个儿女拉扯大,儿子也成家了,生孙子了,可就在孙子孙女十来岁时,一次意外儿子儿媳双双离他而去,留下孙子罗军和孙女,因为一系列的变故,对老奶奶来说,这种日子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一边白天在天地里干活,一边因奶奶思念逝去的亲人把眼睛都哭瞎了。尽管这样,老奶奶为了把两孙子孙女拉扯大,有点好吃的都留给孙子吃,左邻右舍给予的帮助老奶奶记在心上,还常常教育孙子孙女们要懂得感恩,不能忘记政府和邻居们的帮助,后林莹嫁到她们家,她才感觉日子有点希望,有点盼头。
过早懂事的林莹悉心照顾年迈的老奶奶。在其他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的村里,她为了让丈夫罗军安心在外打工,她主动提出在家照顾80多岁的奶奶和自己的孩子,甘愿待在农村过清贫的生活。她每天为奶奶梳头、洗脸,给奶奶按摩,让老人家活动活动筋骨,老人虽然眼睛看不太清楚,但在她的照顾下,整洁、干净。奶奶跟林莹说话,都是崽前崽后的叫着,把林莹完全当成自己的儿女来疼来爱。。林莹说,奶奶没有享过儿子、儿媳妇的福。一切就让她这个孙媳妇来代劳吧,希望奶奶能活到120岁(文案中国编辑整理)。奶奶现在每每说到孙子、孙媳妇时,总是带着幸福的表情,谈到高兴时,都笑得合不拢嘴。罗军看到自己媳妇这样疼照顾奶奶,奶奶这样疼爱林莹,他也很安心在外打工赚钱.
用孝心撑起一个家
他叫唐增光,1957年生人,是青州市庙子镇上庄村人。1984年,来到辛店街道合顺店村当了贾秀家的“养老女婿”。岳父母瘫痪在床多年,他不离不弃伺候他们,和妻子一起支撑着这个家,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把他评为了“十佳孝星”、“十佳文明标兵”和“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俗话说,上门女婿半个儿。
他是经人介绍与贾秀芬结为夫妻的,当时家中的岳父岳母都年老多病,家庭条件也非常贫困。有人说他傻,明知道家里老人身体不好,还来当上门女婿,真是活受罪。但他觉得,哪家都有老人,后辈孝顺赡养老人是应该的,这和老人身体好坏没有关系。家里有个老人,也是后辈的福气。
1986年,他的孩子四个月大的时候,岳母住院。他在医院陪护、伺候了一个月。他每天陪老人打针、吃药,端屎端尿,把她照顾地好好的(文案中国编辑整理)。临床的一位老人看着他天天对岳母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羡慕地对他岳母说:“你养了个好儿子,真有福气。”岳母笑着说:“这是我女婿,不是儿子,不过比亲儿子还亲。”那个老人连连感叹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你这个女婿比有的家里的亲生儿子都要好。”他什么都没说,只是觉得,老人生病了,好好照顾她是理所当然的事,孝敬老人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岳父一身是病,患有脑血栓、胃病、半身不遂等多种疾病,长期卧床,天天打吊瓶、吃药,24小时不能离人。岳母也是常年吃药。女儿还小,他们还要供他对象的妹妹上学。一大家子都要靠他们夫妻两个来养活。白天,妻子要为客户加工床罩、被罩和枕头等,还要外出进货、出货,赶集卖布,卖小百货。他在照顾好老人的同时,主动把加工活揽了过来。每天定时给老人洗手洗脸、做饭喂药、换洗尿布,晚上等老人睡下之后,开始蹬缝纫机,通常干到深夜12点以后。后来他们自己种了菜园,妻子下午还得出去卖菜。他们夫妻俩每天都忙得团团转。由于过度劳累,妻子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说,幸亏他们来的早,要不然就转成风湿性心脏病了!
小女儿出生后,村委看到他们夫妻都没有固定工作,生活比较困难,就给我妻子安排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工资虽然不是很多,但可以方便照顾老人。后来他又在奥德隆仓储找了份夜班的工作,以补贴家用。因为两个人都要工作,照顾老人就得“两班倒”,妻子身体不如他好,因此更多的时候,还是由他来照料老人(文案中国 编辑整理)。他虽是个男人,女人的活也逐渐都学会了:和面、烙饼、擀面条,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哪样也不差。白天,他照料老人吃喝拉撒,夜里,老人睡了他也不敢睡踏实,隔不长时间就得披衣起床到老人床边,看看被子盖好了没有,用手摸一下老人的尿布是不是该换了,看一下老人需要喝水或者翻身啊什么的。
岳母80岁的时候,看他一个人忙里忙外,她也想给我减轻点负担,自己试着下床上厕所,结果造成胯骨粉碎性骨折。不论是躺着还是坐着,都会疼得受不了。为了让她感觉舒服点,尽快恢复健康。我想尽办法,最后发现揽着她,让她半坐在我身上,她最舒服。于是,他就这么着照顾了一个多月。他小姨子看我这么辛苦,曾经动情地哭着说:“哥,这么多年,幸亏有你,不仅照顾俺爸妈文案中国专业写作,还供我上学……他也一直没把你当外人,你就是我亲哥……”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照顾老人,抚养孩子。时间长了,也渐渐琢磨出些照料病人的经验来。有一次,他在外边给老爷子洗尿布的时候,他掉到床底下了,他把老爷子弄出来一看,棉裤也拉满了,他赶紧给擦干净,换上干净衣服。现在,他专门在老爷子床前竖起了两根大柱子,一来是方便打针挂吊瓶,再一个是防止老爷子掉下床来,安全。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在他精心照料下,这么多年来,两个老人从来没生过褥疮。
由于两位老人都患有半身不遂的病,不能在炕上躺的过久,很需要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也为了让岳父母有一个好心情,舒缓一下长期卧床不动带来的郁闷文案中国专业写作,2001年,他和妻子省吃俭用,花了近2000元为老人们买了一辆他们企盼已久的轮椅。每天为岳父剃须修面、为岳母梳头打扮后,轮流推着两位老人到户外、到原来老人经常去的村头路口走走看看,到老人想念的亲友家串串门,给老人讲点外面的新鲜事,每当此时,老人因口疾无法言表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感激的笑容,这个时候,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街坊邻居们看他们辛苦,时不时帮他们一把。他们经常开着车陪他一起去医院给我岳父母看病,他非常感激他们。每当他们过来串门,他岳母总是咦咿呀呀说个不停,尽管语言含混不清,根据手势大家都明白了,她是在一个劲地夸我:“女婿好啊,女婿好啊!”岳父虽然不能说话了,也在旁边含着泪一个劲地点头。看到两个老人此时的举动,他觉得他这么多年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008年,岳母患了心衰(文案中国 编辑整理),病情严重。他们夫妻两个更是寸步不离,日夜倒班轮流照顾她。一天,他正要去休息,岳母病情突然恶化,他立刻拨打了120。当他抱着她上了救护车,医生仔细检查了病情,说已经不行了。他只好又把她抱回床上。这期间,岳母虽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却始终紧紧攥着我的手,老人已经睁不开眼,他发现,她眼角的泪花顺着脸颊往下淌。他知道,她是舍不得我。岳母生病近三十年,其中有二十年只能躺在床上,天长日久,朝夕相处,他已经习惯了给她洗手洗脸、喂饭穿衣、端屎端尿……可能这之后,他永远也没有这种尽孝的机会了。
我们中国人特别看重“孝”。他觉得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老人老了,就必须照顾好,谁也有老的时候,咱对老的好,孩子将来也对咱好。他从小就教育两个女儿要孝顺,要好好读书。她们也很懂事,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女儿8岁就学会给姥爷剃头剪胡须,给姥爷姥姥洗澡换衣服。如今,大女儿已经上完大学,成家立业,可以帮助分担家庭的重担了,小女儿正上高三,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有句话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岳父今年已经95岁了,现在他更加珍惜可以照顾岳父的机会。在可以尽孝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最好,不能等。孝老爱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不管生活是富裕还是贫穷,都要弘扬这一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