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日的文化差异
首先是中日两国的文字。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经过夏商周朝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汉唐时代,经济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文明进入了辉煌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当时的日本,通过朝鲜半岛,接触到了中国发达的文化,通过派出使者等方式,对中国的文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吸收着,日本的假名和汉字便是来源于中国的文字。但是中日两国的汉字很多有其不同的意思。中国人一般都知道古代日本从中国学汉字,并把汉字带回日本作为母语,但很少有人知道现代汉语中有的词汇是近代从日本返销中国的。如今,汉语热在全球逐渐升温,带着固有的汉语思维去理解日本改造后的汉字,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比如,猪和豚,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意思基本相同,在日语里却有质的差异。猪在日语里是指野猪,野猪在日本是受尊重的动物,是勇敢奋进的象征,日语里就有猪突猛进的称誉。而豚就是指一般的肉猪,家猪,其形象总是和肥胖、懒惰、愚蠢、肮脏联系在一起。中文的猪传到日本,变成了野猪,这是日本对汉字的能动改造。
二是中日的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而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日本人强调和,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相一致的,人人安守本分的说法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而中国人讲客观事实,所以用客观陈述句来讲,这些都是中日之间表达的差别。明白这些,反而会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我们所提倡的文艺复兴的口号,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在我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三是中日两国不同的饮食习惯,日本目前已经被誉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各国营养专家都认为,日本人的长寿与其传统饮食以及烹调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日本属于岛国。清澈丰富的水源孕育了日本的饮食文化。日本料理又被称为水料理。在日本人的餐桌上,雪白的米饭、碧绿的生菜、红色的鱼片、橘色的胡萝卜,无一不是清爽可口而且都最大量地保持了食物本来的味道。东京慈惠医科大学健康医学中心的负责人和田高先生曾经说过,日本传统饮食以鱼类和蔬菜为中心,摄油量少,这样能够防止能量的过分吸收。日本人的主食是米饭,看上去很普通的米饭含有糖、优质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均衡。与面食相比较,吃米饭使胰岛素的分泌要慢很多。这样人的肠胃会相对舒适,情绪也比较稳定。日本人习惯吃和食,和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本质只有三种日常食物:米饭、日本酱汤、时令蔬菜。
而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中国人爱食用粗粮,粗粮的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食用植物油,中国人的饭桌上煎炒烹炸的食物较多,所以难免都是经过植物油加工的。中国人饭前饭后多喜欢喝一杯茶,喝茶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可以弥补吃油多的误区。中国人做饭时喜欢加入葱、蒜、盐、酱、醋、辣椒等作料,能起到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虽然两国的饮食习惯大不相同,但都各有各的好处。
2. 请大家说说”我的中日友好观”
中日在近20年那是不会友好的,中国要崛起,日本不甘心中国的崛起,必然要对中国实施阻挠敌对政策,并且日本不愿对历史负责,与中国那是血海深仇,根本不可能友好的.
3. 中日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日文化在于本质上中国文化是包容却有脉络和原则的,而这个原则是理性和道义的;日本文化只是善于模仿却有另一种狭隘的固执情节在里面,他们首先是神道文化的根底和中国文化儒学昌明天道自然佛家大智慧的平等清净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化是人为本敬天爱地自立立人的文化是,日本的文化是有一定固执和偏见情绪的文化,缺乏包容,有表象而无精神实质的传承,喜欢走捷径有大贪心嗔恨心,所以造就一定文化思想上的痴.比如禅宗在日本被搞的不伦不类,他们还自己觉得傻不错呢?可以骗骗外行,打扳子狮子吼什么的表象容易,提到具体实质就完全背道了.日本文化的根脉在他们的神道文化上,学习中国文化是形似而非究竟理地.至于这位先生的奇异观点,好象是说中国文化善于同化,所以亡国也没什么被日本占了也未必不好,此言甚是浅见.一个恶劣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到老师精华的思想和行动的.元朝没有清朝也是一半,他们运气好遇到康熙雍正乾隆这样重视文化善于运用文化思想作政治手段的皇帝罢了,文化衰落国家的兴盛是假向经不得实际历练的;一二百年的盛衰弹指一瞬算什么,大家要仔细研究中国文化目光的长远和发心立地的不同处.中国文化的衰落就在宋明清这三代上,朱熹是有很大过失的,真正的儒学基本上毁在他手下。
4. 请将下面的一段文字翻译成日语,急用。谢绝机器翻译。翻译好的另外送分。
中日両国は来同じ儒教の文化圏源に属している。儒教文化は中华民族の伝统文化の主体として、日本の伝统文化及び民族精神と性格の形成に深い影响を持っている。しかし、日本での儒教は中国と比べて大きな违いがある。たとえば、儒教が强调した「忠、孝、仁、义」の中の「孝」という観念は中国の儒教では极めて重要であるのに対して、日本ではあまり「孝」を强调せず、「忠」を非常に重视している。日本が中国の儒教をこれほど多く取り替えたことで、中日両国が西洋の近代化がもたらす冲撃にたいして违う反応を取って、ついにまったく违った道を歩むことになった。
本文は中日両国の「忠、孝、仁、义」という道徳伦理観の违いから、そしてその违いによる対比を通じて、日本の伦理観について详しく论述することで、日本の伝统文化及び民族精神と性格の形成に対する理解を深めることを求めている。
5. 中日文化的相同点
1、都是东方民族的文化,在很多层次方面和西方不一样。
东方的文化讲究一种模糊的美,一种和谐的美,当然在现阶段东西方文化有很多融合,东方文化里也融进很多西方文化的色彩,但是最大的特点,中日两国都是比较讲究这种模糊和和谐的美,它不是一个绝对的。
2、中日都有共同的和世界和自然共生的文化。
不是人类一定要去战胜自然,也不是自然发展了人类就灭亡了,和自然是对话的是共生的,在这点上中国和日本又是非常相像的。
而且日本在历史上接受了很多中国具有东方特色的文化,到现在也都是共同的。那么在生活当中有很多,比如说有共同的汉字文化,有共同的饮食文化,有共同的筷子文化等。
(5)中日孝敬观的不同扩展阅读:
中国和日本文化不一样:
日本人就讲究非常的简单,但是要不断的重复。中国人就是把非常复杂的事情做得很轻松。比如:中国人感到骄傲的杂技上任何一个动作普通人是做不来的,但是杂技演员把普通人很难做的事情很轻松地做好了。
日本人是把非常简单的动作要非常复杂地来做,比如看日本的舞蹈,没有一个舞蹈的动作是很复杂的,包括日本的茶道,茶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非常简单。但是日本人就把这种简单的动作融化到他的生活当中去。
6. 中日文化的相似与不同
一、传统文化的异同。
日本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文化的发展源于唐朝,唐初的中国是当时东亚世界也是全世界的强权大国,其实力可比现在的美国。而日本是当时东亚地区新兴的统一国家, 未久便入侵朝鲜半岛,参与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混战, 破坏东亚地区的现行国际秩序,挑战国际共识,企图浑水摸鱼.但却被先进强大的唐军迎头痛击,一撅不振。于是乎, 日本便全面拜倒在中国文化面前,学之不倦,延续至今。比如说书法,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把这一千多年历史遗留下的瑰宝当作是平时修身养性的一种好的方法,现当代,中日两国都涌现了一批书法名家,如中国的周慧、何应辉,日本的今井凌雪等。
当然日本文化也并非完全照搬中国。大家都知道,儒学思想推崇“仁”。唐时,儒家思想也传到了日本,但是,问题产生了,日本并未深刻认识到这一精髓,其原因是:由于中国本身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文化中有时候就体现一种大气和霸气。而日本在学习的时候却发现,本国地域狭窄,资源贫乏。于是矛盾产生了。这也使得日本的文化不可避免的烙上了侵略和扩张的烙印。
二、饮食文化的异同。
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也有极大相似之处。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大米味甜、平和、补中益气、建脾胃,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对于面食,中国人是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而各种面食又源于小麦,小麦种植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面食也是由衷的热爱,特别是面条,中日两国人都很爱吃,但由于日本的水质好,有丰富的海鲜,使得面条特别好吃。如果说面条源于中国却盛极日本,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最常见的速食产品-方便面就是日本人发明的),提到面食,不得不提饺子,对于中国北方人,特别是逢年过节,是必备之选,日本人也很喜欢吃饺子。
当然在饮食习俗方面,中日也有比较大的差异。
(一)、中国人饭菜量大,日本适度。中国人在家吃饭或请客吃饭,只要有客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讲究要有剩余,不能依照主客双方实际饭量准备,家庭也是如此,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无关系。与日本饭菜相比,日本则适度。当然这指一般在家庭用餐或在餐馆被请去吃饭,特别是定食(或份饭),对一般食欲好的人恰好,对饭量大的人,少一点,对食欲差点的,偏多一点,即使剩一些,也浪费不多,这种适度的饭菜有利于健康。
(二)、中国人喜吃热菜,日本人喜欢冷餐。这与两国的风土也有很大关系,中国的不少食品原材料是晒干保存的,待食用时浸水复原,易失鲜味,需要过油加工,油性食物吃方有味道,且容易消化。日本与中国比较日本的冻食量远比中国多,因为日本食物中海鲜多,不经加工或减少加工,可更多保持鲜度,且不损伤维生素。海产品本身含盐分有一定滋味,而且盐有消毒功效,生吃无妨(生鱼片在日本就很流行)。加之日本的水质好,温差变化小,寒冷地区不多,适于食用冻食。
(三)、中国饭菜偏咸,日本饭菜偏甜。咸味菜肴适合大陆性气候的中国风土。而日本气候温和,四周环海,降水量大,空气湿润,除酷暑外,不会大量出汗,所以甜食适于日本人的胃口。
(四)、中国人重视“吃”,日本人重视“看”。世人经过长期实践和体验,总结出一些“名言”,也充分证明了中国人重视“吃”,日本人则重视“看”。如:中国认是用舌头吃饭——品其味,日本人是用眼镜吃饭——观其行。
(五)、中国比日本更注重食疗。其原因有三,一是中国食疗历史悠久;二是中国中医历史久远。三是中国地大物博,为食疗准备了物质条件。不同点其实还有很多。像饮食养生之类的,不做一一分析。
三、茶文化的异同。
其实茶也能归入饮食一类,但茶这一文化在中日两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把它单一列出来比较。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但茶叶的发展,在中日两国历史的长河里产生了差异。茶叶产于中国,兴于唐朝,盛于当代日本。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中国。据说,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农,传说中他曾尝百草,中毒后用茶叶来解毒。所以,大概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会时期,茶就被中国人发现和利用了。唐朝是茶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从洛阳到长安、随处可见卖茶水的店铺,茶叶贸易也十分发达。到唐朝中期,煮茶、饮茶已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行为。从茶、水、茶具等几个方面研究饮茶方法的专家也多了起来,这些专家多是佛教中人,从中还出现了一位圣者,他就是被誉为“茶圣”的陆羽。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间,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并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的“道”。道在日语中含有艺术、礼仪、习俗、情趣等多方面的涵义,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是茶道的精髓,它同我国佛教中的“禅”有其密切的关系。在今天的日本,高层建筑鳞次栉比。现代化工业的浪潮时刻冲击着每一角落、每个人的神经,为了寻求精神上安定,必然需要一个静谧的世界,而茶道的和、敬、清、寂之中,回复自我,以获取明天的生命活力,这就是日本茶道的内涵和精神所在。
四、文化教育的异同。
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21世纪最缺什么,答案是人才,教育是使人成才的必经之路。所以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仍有40%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每年全世界对旅游者的评比中,日本人总是名列前茅,2006年日本排位第一,中国排倒数第三。日本的大学70%以上是私立大学,80%以上的短期大学是私立的。由此可见,日本私立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日本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每年都给私立大学拨不少补助金。
当然日本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自从80年代开始,日本实施“宽松”式的教育,几次减少了在校学习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因此造成了学生不爱学习、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无理想的人在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60万不愿意学习和工作的日本青少年,日本政府和民间有关人士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现在正在进行改进。但是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一向重视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最高学府——“太学”,并设置了博士。中国这一传统的儒家重视教育的思想,在日本根深叶茂,而在中国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落后了,现在有人讲:美国沉疴太久,日本已臻极限,中国才刚刚起飞,并有巨大潜力。我国要想抓住这一机遇,保证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强发展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在于教育。中国教育相较于日本,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不过现在也处于上升势头。相信不久的未来,中国在教育方面也能赶上日本的步伐。
五、结论:
在历史的洗礼下,中日两国的文化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着不断的变迁。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昂着头,顶着灿烂的文化,站在世界的顶点,日本臣服于中国伟大文化资产之下,但日本人并没有低头,而是大规模的吸收中国文化,并不断改进壮大,一千年过后,日本变成了经济大国。因中日两国历史发展不同,其文化必然会产生许多异同点。以上仅分析了中日文化的异同,当然在其它一些方面还有许多异同点,在这也不能一一举例。最后还有一句话:文化是不分国界的,没有站在顶点的文化,只有不断革新的文化。
7. 中日文化有哪些差异
首先是中日两国的文字。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经过夏商周朝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汉唐时代,经济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文明进入了辉煌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当时的日本,通过朝鲜半岛,接触到了中国发达的文化,通过派出使者等方式,对中国的文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吸收着,日本的假名和汉字便是来源于中国的文字。但是中日两国的汉字很多有其不同的意思。中国人一般都知道古代日本从中国学汉字,并把汉字带回日本作为母语,但很少有人知道现代汉语中有的词汇是近代从日本返销中国的。如今,汉语热在全球逐渐升温,带着固有的汉语思维去理解日本改造后的汉字,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比如,猪和豚,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意思基本相同,在日语里却有质的差异。猪在日语里是指野猪,野猪在日本是受尊重的动物,是勇敢奋进的象征,日语里就有猪突猛进的称誉。而豚就是指一般的肉猪,家猪,其形象总是和肥胖、懒惰、愚蠢、肮脏联系在一起。中文的猪传到日本,变成了野猪,这是日本对汉字的能动改造。
二是中日的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而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日本人强调和,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相一致的,人人安守本分的说法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而中国人讲客观事实,所以用客观陈述句来讲,这些都是中日之间表达的差别。明白这些,反而会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我们所提倡的文艺复兴的口号,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在我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三是中日两国不同的饮食习惯,日本目前已经被誉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各国营养专家都认为,日本人的长寿与其传统饮食以及烹调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日本属于岛国。清澈丰富的水源孕育了日本的饮食文化。日本料理又被称为水料理。在日本人的餐桌上,雪白的米饭、碧绿的生菜、红色的鱼片、橘色的胡萝卜,无一不是清爽可口而且都最大量地保持了食物本来的味道。东京慈惠医科大学健康医学中心的负责人和田高先生曾经说过,日本传统饮食以鱼类和蔬菜为中心,摄油量少,这样能够防止能量的过分吸收。日本人的主食是米饭,看上去很普通的米饭含有糖、优质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均衡。与面食相比较,吃米饭使胰岛素的分泌要慢很多。这样人的肠胃会相对舒适,情绪也比较稳定。日本人习惯吃和食,和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本质只有三种日常食物:米饭、日本酱汤、时令蔬菜。
8. 关于"孝道”在电视剧里都有哪些种不同的观念
世界上有很多永恒的话题,其中最让人讨论不止的就是关于孝顺这一方面,同时,孝顺也是很多时候衡量一个人品质的标准,例如,在择偶时,在公司面试以及交朋友的时候,都会考虑到这个因素。在影视作品中,也不乏有关于孝道的体现。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关于"孝道”在电视剧里都有哪些种不同的观念吧。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关于"孝道”在电视剧里所体现的不同的观念。
9. 中日神话的不同和相同
摘 要: 创世神话表现了人们对天地、宇宙、万物的各种想象,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的一些艺术思想和原始信念,但同时也受到了各民族当时时代的历史、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民族性又使两国文化都散发出了独特光芒,特别是日本神话中的皇权思想、天皇的由来、英雄观等都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5980026.htm
关键词: 中日神话 创世神话 日本文化
一、探寻中日神话的共同性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洲,属黄色人种,在创世神话中有很多相似的部分,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日本受了中国文化儒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佛教从中国传入,使得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在中日创世神话中,最初天地都是混沌为分化的状态,终于随着天地的分化,才形成了宇宙。
在《日本书纪》中有如下叙述:“大昔、天地がいまだ剖かれず、��が分かれなかったころ、世界は�子のように�沌としていた。”(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混沌如鸡子。)而中国的古典《三五历记》则写道:“最初之,天地混沌如鸡子。”可见从创世的最开始,中日神话的记述几乎完全相同。
(二)在中日的创世神话中,都有创造世界的神。
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神话。在日本的神话中,在宇宙初始时,天上的高天原出现了天之御中主神(宇宙的中心的神),随后出现了高御产巢日神和神产巢日神。其时国土(大地)尚未凝成,只是些漂在水面上的浮油一样的东西,如水母般漂浮不定。其中有物如春天的苇芽冒出,生命力极强,生长迅速,化作宇摩志阿斯诃备比古神和天常立神。其后又陆续生成了七对男女神,最晚生成的一对神是伊邪那岐男神和伊邪那美女神,这个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神世七代。
(三)在中日创世神话中,都出现了男神和女神的结合。
这是人类婚姻制度中最古老的记录。在盘古开天地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神话中,以滚磨盘、拼龟壳等方式占卜,有在占卜获得肯定后结为夫妻的传说。《日本书纪》中说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围绕着柱子举行婚礼,男神从左转,女神从右转,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左比右尊的想法。由于当时见面后,是女神先说话,因此他们生下了如水蛭子般的孩子,二神认为不祥。于是向天神求助,天神占卜后告知是因为女神先说话之故,让二神重新举行神婚,这次男神先说话于是产下日本诸岛及诸神,这也反映出了最原始的男尊女卑的思想。
(四)原始信仰的出现。
在中国的神话中,在盘古开天地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时,出现了以滚磨盘、拼龟壳等占卜方式。在7世纪的《独异志》中记述了伏羲和女娲为了能结婚,求助上天,看烟能否升起来决定是否结婚。日本的神话中,男神和女神向天神求助时,天神用焚烧鹿肩骨的占卜方法为他们解释神婚的神圣性。男神逃出黄泉国时,还出现了桃木可以辟邪等细节描写。在《古事记》天孙降临的神话中,有山幸彦和海幸彦兄弟俩的故事。由于弟弟山幸彦弄丢了哥哥海幸彦的钓钩,没办法求助于海里的老神,老神从大海中找回了钓钩,并在这个钓钩上施了咒语,得到这个钓钩的海幸彦从此就越来越穷,让他受苦以示惩罚。这都表现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当时,人们只有求助于咒术才会得到心理的安慰。
(五)神的身体可化生为万物。
在中国神话中,盘古从蛋中出生后,迅速生长,身高达到4500万米,他用身体支撑着大地,最后身体的各器官化成了天地万物。《绎史》引《五运历年记》有记载:“昔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土地,发髯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此外,女娲也曾砍下巨鳖的四足树立在大地的四个方向,以此挽救就要毁灭的世界。
在日本神话中,男神伊邪那岐逃离黄泉国后,在河中用清水洗左眼,生成了太阳女神,即天照大神;洗右眼,生成了月亮女神,即月读命;洗鼻孔,生成了速须佐之男命。身体上洗出的其他污垢,也都转化成了神。天照大神和速须佐之男命在比谁的心灵更加纯净的时候,用身上的器物比赛生孩子,如若生下女孩则代表心灵纯净,他们身上的各种神器分别化成了各类神。速须佐之男命神,将大气津比卖神杀死了。大气津比卖死后,她的头化作蚕,两个眼珠化作了稻种,两个耳朵生成粟,鼻子生成小豆,阴部生成麦,肛门生成大豆。
这样的故事,在两国的神话中都层出不穷,充分表现出当时的生产力之落后,人们只能通过神话天地万物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二、中日创世神话中的不同点
(一)系统性。
中国的多神话互不相关,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诗经》、《国语》等多部古书当中,没有如日本一样经过专门机构整理、编纂的书籍,各民族的神话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充分体现出中国神话的原始性和民众性。这也体现出中国神话是多民族的创造,而日本神话在民族方面则比较单一。
日本的创世神话主要记录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两本书中。日本创世神话主要是阐释日本诸岛及诸神的由来,而其故事最后却着重叙述了天孙的降临,即日本第一代天皇的由来。这是因为在编撰以上二书的时候,正是日本封建体制的强化发展时期,当时的壬甲之乱,使得在位的天武天皇面对危机,为了解决面对的难题,加强自己的统治,将自己的统治和神结合起来,声称天皇是天孙,是神派来统治人间的代表。日本的神话削弱了创世神话的解释性,而强化了日本统治者的政权,处处体现着神权和皇权统一的思想,可以说是日本统治者,即天皇家族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政治行为。
(二)神的人格化。
中国神话中,神是一切美好的化身,神和人有着严格区分。人们将美德、美行、功德等都赋予了神话人物,使其高大,伟岸,超常脱俗。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都塑造了神甘为民众牺牲自己的光辉形象。 在日本的神话故事中,神往往不是高高在上的、威严庄重的,而是跟人一样是有七情六欲的,具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在神话中,神会害羞,神会猜疑,甚至会嫉妒。天照大神在见到弟弟速须佐之男命即将来到她所掌管的高天原时认为弟弟没有好心,于是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可见其怀疑之心之重。在遇到困难险阻的时候,日本神话中的神表现出怯弱、柔从,不是选择殊死决斗,而是寻求妥善解决之办法,以保护自己。这都源于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一旦有了争斗,必定以一方的妥协作为结束,于是日本人更愿意求“和”,避免发生冲突,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这么重视“和”的原因。
(三)圣洁与污秽。
日本神话中,圣洁与污秽的对立与转化贯穿于日本神话的始终。伊邪那美在生火神时阴部灼伤,卧病不起,她的呕吐物,甚至于粪便都演化成了几位神。她死后,伊邪那岐很痛苦,于是就到黄泉国去看望她,结果发现她浑身生蛆,头部、胸部、腹部、阴部、左手、右手、左腿、右腿之上各放着一颗雷,吓得男神逃出了黄泉国。
侥幸逃出后,男神认为自己浑身沾满了污垢,于是立即到海边冲洗,以求用水的洁净力来清除在阴间沾染的污秽,这是日本的民间祭典“禊祓”的由来。“禊祓”是日本一个重要的神道仪式,日本自1872年起至今,每年举办两次这种仪式,目的是求神驱除自身所染的各种污秽邪气,保佑自己身心健康。更让人不可置信的是,男神在“禊祓”的过程中,所清洗出的污垢也化作了几位神。本来神应该是圣洁的、高贵的,可在日本神话中,神居然可以是污物而生成。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可是日本人是理解和认同的。在日本的神话中,圣洁与污秽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这些都源于古代日本原始的神道观念,污秽主要是指精神的污浊,特别是“禊祓”这种神道活动,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纯洁。
(四)日本的创世神话中浓厚的性色彩。
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对性采取讳莫如深的态度,很难从各种典籍中找到如日本神话故事中那么露骨的描写,即便有也是极其隐晦的表达。这表现出了中日两国审美观的不同,中国的神话大多庄严含蓄,日本的神话大胆泼辣。
在神话中,为了诱惑天照大神出洞,在天岩洞前面举行祭祀活动,天宇受卖命神舞到极兴,如神魂附体,袒胸露乳,裙带直垂到阴部。伊邪那美生火神的时候因阴部灼伤而死,在黄泉国的时候,身上放有八颗雷,阴部也放有雷,是一种非常丑的姿态。此外,速须佐之男命大闹高天原的时候,他在机房的屋顶,把剥了皮的斑马自房顶投掷下去。正在织衣的一位织女受惊过度,手中的梭子掉下,刺中她的阴部,因而死去。
为什么在日本的神话故事中会出现对性器官的描写呢?这是由于当时日本生产力低下,因此原始信仰盛行。在日本的原始信仰中,性器官是生产力的象征。由于当时是母系氏族时代,连天照大神都是女神,因此有关女性性器官咒力的神话特别多。古代的日本在原始神道的精神影响下,对爱与性采取非常宽容和开放的态度。
(五)英雄观不同。
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是大公无私的、是甘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是集所有美德于一身的伟大人物、是值得人们尊重和敬仰的。神农氏尝遍了百草为治病救人;后羿为了百姓能逃脱干旱的厄运,不辞辛苦射掉了天空中多余的9个太阳;夸父为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
速须佐之男命是日本神话中勇武的象征,还被认为是日本最初的英雄。速须佐之男命一开始就是任性顽劣的,在神话的开头,他整天哭闹,引得各恶神纷纷出动,各种灾祸横生。在被诸神赶出高天原之后,他遇见了被八头大蛇困扰的一对老夫妇和其女儿,他许诺说杀死大蛇,但要求老翁将女儿嫁给他。老翁答应了,于是他杀死了大蛇。英雄应该是具有百折不挠和顽强精神的,无私的、勇往直前的,可是速须佐之男命并不是这样的,但他依然是日本人心中的英雄。这是因为日本民族喜欢勇武,尽管他在之前做了很多错事,但他杀蛇时体现出了勇武的精神,所以日本人就认为他做了英雄该做的事情。
(六)大陆文化和岛国文化。
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的底蕴。在日本人的心中,海和天同样重要,因为在会稻作之前,其食物来源就是大海。神话中,日本的天皇是天照大神派往人间的神和海神结合所生,可见日本人对海的重视。
大海在给了日本民族丰富的渔业资源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民资很多灾难和痛苦,于是日本人就在神话中,以神秘主义思想解释了日本民族与海的关系。神话中,一开始人是可以自由进出大海的,直到丰玉姬生产才发生了变化。由于她是海神,因此生孩子的时候会变成母鳄鱼,于是她要求山幸彦不准偷看她生孩子的过程,可是出于好奇,山幸彦没能遵守承诺,因此丰玉姬大怒,返回海中,将海陆隔绝。于是根据海神与天孙的协议,陆上的人到了海中就永难再归,所以人会死于海难,日本人用这样的神话故事解释了与海的密切关系,来消除人们对于海的恐惧。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常常出现洪水、干旱等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灾害,而日本的神话中则没有出现,这就是两国不同的地理位置所产生的不同特色的神话。中国的神话中,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经典神话故事也反映出大陆文化的特点,人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界的崇敬与畏惧。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人民为解释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撰写了各国独具特色的创世神话。从神话中,我们看到了早期两国人民是如何质朴地解释天地万物的由来的,也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对创世神话故事的影响。虽然中日两国在创世神话上有共同点,但其差异性更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瑞林,王鹤.笑侃东瀛――日本文化新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41-55.
[2]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井上光�.日本の�史1神�から�史へ[M].日本:中央公�社,2005.
[4]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5]米�康.日本古代の神�と�史[M].日本:��社,1992.
[6]直木孝次郎.日本神�と古代国家[M].日本:��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