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爱家,孝顺,廉洁的主题,写一篇家风故事
人人在世界上都有一个栖息之地——家。有的家庭成员多,有的家庭成员少,但是每个家都有温暖的一面,我家也不例外。就让我来说说我家的几个故事吧! 冬天因为天气冷,水容易凉,所以我喝水也少,容易上火。于是,妈妈连忙跑到商场里给我买了一个保温杯。保温杯虽然保温效果好,可是没有手提的合适位置,就只好用手抓着。但天冷,保温杯外边也冷呀,摸着冰凉冰凉的,不好拿。于是,我干脆撇下不用了,喝水自然也就少了。妈妈看到我上火了,急得没办法,可我就是不带水杯。外婆听说了,连忙抽出时间用毛线给我织了一个。听妈妈说,这可是外婆用三个晚上的时间编织的。我不禁看了看,摩挲着杯套,多么紧密、结实啊!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外婆带着眼镜,在灯下一针一线织杯套的情形……外婆问我好不好使,我说好用时,外婆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套上它,每次喝水,我总觉得心里暖暖的! 冬天天短夜长,到晚上做作业时光线暗,看不清,只有开灯。可是屋里的灯刚打开时亮光微弱,光线不均匀,要等上五六分钟才行。这样,做作业,学习就会耽误时间。有一次,放学回家时,我发现屋子里开着灯,亮堂堂的,学习用品都摆好了。我十分惊讶,妈妈解释道:“这灯是我开的,东西我都放好了,我害怕晚开灯耽误你学习。”我说:“这会浪费电的。本来你就省吃俭用的供我学习,爸爸又不在家。要再多一些电费,身上的负担就更重了!”妈妈说:“没有事,花不了多少钱,再说,你的学习重要啊!”听到这句话,我头顶上的电灯仿佛变成了火红的太阳,久久温暖着我。 冬天很冷,我常常冻得手脚冰凉。手被冻得很粗糙,而且凉冰冰的,拿东西不方便。这样,我拿笔做作业的速度就慢了一些,再加上白天时间短,时间有时候不够用了。妈妈十分在意,便让在外地工作的爸爸买了一双手套。手套寄回来了,还是几十元的兔毛手套。手套里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儿子,爸爸长年在外,没能在家里陪你,我向你道歉。希望这双手套能让你的手暖和一些,爸爸想让知道:爸爸爱你!看完之后,我不禁热泪盈眶: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看看,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什么,而我有时还任性地冲爸爸发脾气。对不起!爸爸,我也爱你!谢谢你!我把手套戴上后,啊!真暖和!我的心被阳光洒满。再大的风雪,我也不害怕! 啊!温暖的家,你让我对未来充满向往、希望!我爱我温暖的家!
㈡ 爱家你会为家做些什么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上有老,下有小,都要做到关爱,都要我们去付出一些什么!
尤其是家里的老人,身体健康,思想清楚的还好,如果遇到痴呆老人,失智老人,那是真的痛苦!平时生活很繁琐不说,偶尔还会来一个走丢什么的!对于这些老人,我们要格外地付出,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中华五千年的尊老爱幼不能丢!藤爱家,真实有效地做到关爱老人,关爱小孩!集健康监护、意外报警、时时通讯三大实用功模块能于一身的藤爱家护老安康监护系统,完美地满足了子女日常关怀老人的所有基本需求。切实有效地关怀家里的老年人,一方面需要用心动情地去理解和沟通,真正了解老人的性格、好恶、生活习惯,才能有的放矢地给予他们所需要的照顾。一个常年省吃俭用惯了、不舍得花钱的妈,通常都有个每次回来都塞一把钞票或者买一大堆好东西给她的儿子。
这种简单粗暴的孝敬方式,显然并不是老人真正需要的。所谓“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自有它的道理,在关怀老人这件事情上,用心永远比花钱更重要。
㈢ 珍惜生命 孝敬父母 爱家爱校 作文 不要叙事文、300-400字就OK、
有些东西你明明拥有,但没有去珍惜,直到失去的时候才痛心疾首。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就是,在父母健康的时候,我们总是借口忙于工作,忙于应酬,疏忽了去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总觉得将来还有时间,到时候赚更多的钱,给他们更好的照顾。有一天失去了,痛彻心扉的时候,才发现,父母要的也许不是钱,而只是一个电话,要的也许不是大富大贵,而只是一起吃吃饭,拉拉家常。东西在我们手上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珍惜。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拥有亲情、爱情、友情、健康、平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用心感谢的。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浮躁,去茫然地寻找,却没有发现,自己要的东西,其实就在自己的手心里。
对待理想也是这样。理想不在远方,就在自己的手上。把握当前,把握每一天,给自己一个小目标,逐渐地去实现。寻找钥匙应该从自己的手上开始找,寻找理想也应该从自己的手上开始找。做不好手上的事,只会让心情更加茫然,做事更加纷乱。
想做一个懂得珍惜生活的人,想做一个知道如何做事的人,就要从眼前做起,从手上的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㈣ 为什么要爱家 政治
1.家是国的组成部分。爱家是爱国的前提。
2.家是个人人生的出发点,没有家,就没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所以要爱家。
3.家有父母,尊长,这些人有生育和培养之恩,做人要孝敬,所以要爱家
4.做人就要感恩,家庭为每个人的人格和发展奠定根基
5.爱家是博爱的基础,不爱家的人谈不上博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
6.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决定了中华儿女要爱家
注: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现代人,要赶潮流,摒弃祖先,趋之若鹜的一个群体,不知道感恩,舍祖忘本的人是畜生。天诛地灭的时候他就知道谁能把他怎么样了。
㈤ 小学生孝敬父母的散文 m.sanwen8.cn
浅谈孝敬父母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不仅有条件敬近边的神灵,也有条件外出敬神。我不知道世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神,只看到大多数人在敬神——观音菩萨和财神爷等,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我们平安,祈求财神爷给我们带来财富。人的信仰自由,我们喜欢敬神,求个平安和发财,无可厚非。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把父母放在一边不管,只信神灵,就有必要反省我们的行为了。在儒教中,百善孝为先。不管是相信佛教的人,还是有其他信仰的人,首先应孝敬父母。
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生命,这是我们应该孝敬父母的第一个理由。世上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是父母给的,无论父母是贫贱还是富贵,是健康还是伤病在身,是勤劳善良还是好逸恶劳,作为子女的我们都应该孝敬父母。从小要爱家,与父母多沟通,关心父母,愿意为父母分忧,或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感到高兴和自豪。因为我们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从我们身上的一举一动中,可以体验做父母的幸福和快乐。因为这幸福和快乐,父母不惜一切保护我们,给我们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因为有家有父母,任何时候的我们,受到任何委屈和挫折,都不会感到孤独和失望。孝敬父母就是爱家,为我们的心灵安家。
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成人,这是孝敬父母的第二个理由。世上最讲奉献的是父母,他们在培养我们成人的各个阶段,从不讨价还价。特别是母亲,十月怀胎之后一朝分娩,自己没吃任何东西,也要给孩子喂奶。从喂奶、换尿布到穿衣、喂饭,再到牵着孩子的手教孩子走路,再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再从找工作到结婚成家,哪一个阶段哪个细节,没有父母的牵挂和无私奉献?正因为有父母做我们的坚强后盾,帮助我们学会做人、做事,我们才有今天。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在父母面前做得越好,父母越高兴,我们的压力和负担越小,在工作及其他方面就越有干劲,也就是说,孝敬父母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良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更加自信,充满活力和热情。
每个人都会象父母一样变老走上死亡,孝敬父母,就是积德,就是为健康长寿创造条件。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躲不过的自然法则,要想长寿,就要有一个健康心身。孝敬父母的一言一行不是做样子,而是从小养成的良好品性。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不管是在农村的老家,还是在大都市的别墅里,都会想尽办法,多抽点时间与父母团聚在一起,聆听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冷暖,为消除父母的病痛不惜金钱、时间和精力。实际上,孝敬父母就是积德,为后代树立榜样,当自己年老体弱的时候,儿女们会像我们一样孝敬老人,使老人安度晚年,享受人世间的最后尊严和温暖。有人说,长寿有遗传性,我想这长寿的秘密就是身心达到内外平衡。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不会担心任何天灾人祸。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心尽力孝敬父母,父母天年之后,就不会担心父母在天之灵来惩罚我们。心胸宽广,淡泊名利,爱护家人和自己,父母长寿就是我们的福气。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如今,“常回家看看”写进了有关法律条文,这是针对现实而制定的孝敬父母的强制措施。现代社会,手机、电脑普及了,我们与父母见面的时间就少了,亲情也淡薄了。当心灵感到不安,或者遇到巨大挫折和打击时,我们常常采取去庙堂拜菩萨、敬神灵的办法来消灾祈福。实际上,父母是最应该敬的神灵,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只有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才能唤醒我们的神智,做一个真正的正常人。不少老人和未成年人留守在农村或小城镇,能够做事的我们就在外奔波。不管我们在外奔波是多么辛劳,也不能忘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当我们有时间休息或享受长假的时候,还是回家孝敬父母吧,父母不仅把我们养大了,还要承担我们管教小孩的义务,于心何忍?不回家到外面消遣,就是心里不安的主要原因,再怎么敬神拜佛也是假的,不诚心的,那只是我们寻找安慰的扭曲的方式而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我们考虑去求神拜佛的时候,先回家看看父母,孝敬父母吧!望穿秋水的父母就是我们心灵上最好的神仙,他们可以帮助我们睡好觉、吃好饭、做好事、行好路……
㈥ 女生喜欢问过年是否回家,来判断你是否爱家以及孝敬父母,如何回答。
看你们两个是不是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今年去你家,明年回我家,这样两边不会有太大矛盾,还有或者接一起过
㈦ 作文,国庆征文,以“爱家”为话题 题目,感恩父母,引用《弟孑规�
古人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起码的品德。中国还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品德中的第一位。
当花儿仰起了头,展开了甜美的笑脸诉说着感恩的话语,那是对滋养它雨露的感恩。当白云在天空中飘荡,勾勒出一幅幅感恩的图画,那是白云对哺育它蓝天的感恩。
——题记
我们生活在温暖的世界里,也许没有体会过那感人故事中生死之间迸发出的爱。但父母的爱却如涓涓细流汇入我们的心田。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更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我是一个幸运儿,我有父母那如甘泉般清甜却又如宽广的大海那般博大的爱。
父母的爱如无花果不盛放、不炫耀。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实的行动。母爱伟大父爱无私,我们在父母的襁褓中长大。既“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呢?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些感慨。一个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博大。
“感恩”多么单纯有力的一个词汇、他浅显易懂,他与人终生相伴。让我们从现在起,感恩父母,其实感恩很简单。父母对子女从没有什么要求,父母是最伟大的,但也是最容易满足从不需要太多,只要我们的一个小小的行动,就能让他们感觉到温暖。让我们感恩父母,多给予父母一点宽容与谅解,多给予他们一些安慰与鼓励。当他们进门时给他们递上一杯热腾腾的茶,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我们的温暖。让我们行动起来,感恩父母就是现在。望采纳。
㈧ 有关于孝心的故事有哪些
1、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4、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5、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㈨ 求关於孝敬父母的名言名句~~~~~!!!!!!!
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内何以容别乎!——子游
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
㈩ 历史中有关爱家的故事
历史上爱家的故事?
——一、孔融让梨!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三、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