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极力提倡孝顺父母,但有些子女是来讨债的!如果是来讨回债了,那死后又要下地狱
1、是的,讨债有很多方式,但是他要用这种方式,也是缘分,没办法。
2、但是业有专定业属,有不定业,很多也都不是定业,就是说并不是一定要发生的,佛陀教育正是令众生觉悟,让众生遇到恶缘的时候不造恶。就像你命中有财,你可以去偷,去抢,也可以通过正当方式,在于你自己。再说,即使别人欠你钱,你也可以不要啊,那么这笔债就永远结束了,再不会互相讨了。
3、佛教不是宿命论,命自我造,历史上有很多例子。
2.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吗
1 孝顺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实在讲,“孝顺”圆圆满满做到是成佛。唯有佛,才能够尽孝,佛以下的孝顺,都做得不够圆满,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2 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们要想把孝顺做到圆满,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了,你的孝顺就圆满了。
3 经上讲得很清楚,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就充满智慧,具足大的能力,你的家亲眷属无论在哪个世界,无论在哪一道,你都看清楚,你也都听到,只要缘一成熟,什么叫缘成熟?你劝他念佛,他肯听、肯接受,这就叫缘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帮助他。
4 佛经里常讲“佛度有缘人”,生生世世家亲眷属,跟你有缘,你都能帮助他们脱离六道、往生不退成佛,这叫大孝,这叫真孝。
5 所以在眼前,对于父母生活,尤其是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们都能够照顾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劝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不能接受,那是因为你自己的佛没学好;你要学好了,他们自然就会接受。
6 自己真正要学好,才能影响他们,所以自己要精进不懈,要有耐心,要坚持到底,机缘成熟的时候,他们会接受的。
7 如果你认真努力地修持,学佛之后跟没有学佛之前,判然是两个人,使你父母感觉到,你学佛之后,变得特别孝顺,对他们特别好,他们生欢喜心,对佛就会有好感。
8 万万不可以看到父母没学佛,一天到晚批评他、责备他,说他业障重,将来要堕恶道。父母听到你这个话起反感,那你是大不孝,“佛不能学,愈学愈不得了,愈学愈不孝顺”,这就错误了,你虽然是好心,你的方法错误,起了反作用。一定要知道,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绍给他,让他很欢喜,他就会很乐意地接受。
3. 佛教孝敬父母
1 孝顺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实在讲,“孝顺”圆圆满满做到是成佛。唯有佛,才能够尽孝,佛以下的孝顺,都做得不够圆满,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2 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们要想把孝顺做到圆满,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了,你的孝顺就圆满了。
3 经上讲得很清楚,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就充满智慧,具足大的能力,你的家亲眷属无论在哪个世界,无论在哪一道,你都看清楚,你也都听到,只要缘一成熟,什么叫缘成熟?你劝他念佛,他肯听、肯接受,这就叫缘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帮助他。
4 佛经里常讲“佛度有缘人”,生生世世家亲眷属,跟你有缘,你都能帮助他们脱离六道、往生不退成佛,这叫大孝,这叫真孝。
5 所以在眼前,对于父母生活,尤其是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们都能够照顾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劝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不能接受,那是因为你自己的佛没学好;你要学好了,他们自然就会接受。
6 自己真正要学好,才能影响他们,所以自己要精进不懈,要有耐心,要坚持到底,机缘成熟的时候,他们会接受的。
7 如果你认真努力地修持,学佛之后跟没有学佛之前,判然是两个人,使你父母感觉到,你学佛之后,变得特别孝顺,对他们特别好,他们生欢喜心,对佛就会有好感。
8 万万不可以看到父母没学佛,一天到晚批评他、责备他,说他业障重,将来要堕恶道。父母听到你这个话起反感,那你是大不孝,“佛不能学,愈学愈不得了,愈学愈不孝顺”,这就错误了,你虽然是好心,你的方法错误,起了反作用。一定要知道,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绍给他,让他很欢喜,他就会很乐意地接受。
4. 佛说:不孝顺父母会怎样
第一、佛陀告诉你:
修世间法(工作、姻缘、资财、办事、长寿、个子高、健康、人缘、好子女等一切做人福报),要从孝顺供养父母里修。
凡人有两种方法积大福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种是供养父母,一种是供养帮助大家的人。
让父母忧愁苦恼,自己会多病,而供养父母则有少病的福报。
对父母没有爱敬心,会长得丑陋,反之会有端正美貌的福报。
对父母和贤圣无心奉侍,自己会常受轻贱下看(地位、职位、个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师长,会得到大威势(现代就是做大官)。
第二、佛理告诉你:
工作不顺、姻缘不顺、资财不顺、办事不顺、抑郁多病不好, 因为我有这些方面的恶业。
恶业,就是伤害众生
伤害众生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轻贱。
我一定是先轻贱众生, 然后才去伤害众生。
所以要止一切恶,改一切命,就是治我这个轻贱病
要治这个轻贱病,就要恭敬、孝顺众生——
如果我连父母师长都轻贱,我还有哪一个众生不轻贱?
如果我连父母师长都不恭敬孝顺,我可能孝顺哪一个众生?
所以,我要改一切命,就从孝顺父母师长开始。
改得了抵触顶撞父母师长,就改得了一切命。
第三、道家告诉你:
父母、长辈、上司是什么呢?
父母生我,所以是生助我;
长辈、上司,长生幼,也是生助我;
不孝顺父母师长,抵触顶撞父母师长,没有父母师长生助你,自己无法强大,所以要被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欺辱——连你的孩子都会辱你,让你忧愁烦恼。.
大家如果不信,可以自己去观察一下——
孝顺父母的人,他绝对不会被恋人、对象、上司轻贱玩弄侮辱,
因为他受父母师长生助强大,无人敢轻,无人敢辱。
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小孩子恭敬父母师长,恭敬这个世界,他的个子一定很高——大家可以去观察是不是这么回事。
佛说:
“我以孝顺供养父母的福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成为三界特尊,都是因为这个福德。
我世世至孝,所以德高福盛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如果能够随顺母亲,不违背母亲的心意,天人都要护念他,福德是无尽的。
如果用一劫(百千万亿年)的时间,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躯的肉来养父母,这样都不能报答父母对我一天的恩。
孝养父母,这和供养佛的福德是一样,没有差别的。
修世间法(工作、姻缘、考试、财富、美貌、尊贵)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
有四种恩最难报答。一是父恩,二是母恩,三是如来恩,四是法师恩。所以供养这四种人,会得到无量福报。
有八种人,你要毫不犹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用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为这样孝顺供养父母的因缘,自致成佛。
凡人有两种方法积大福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种是供养父母,一种是供养帮助大家的人。
让父母忧愁苦恼,自己会多病,而供养父母则有少病的福报。
对父母没有爱敬心,会长得丑陋,反之会有端正美貌的福报。
对父母和贤圣无心奉侍,自己会常受轻贱下看(地位、职位、个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师长,会得到大威势(现代就是做大官)。
布施三种人,福报是无尽的,这三种人就是父母、病人、佛。
我之所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因为我孝顺父母。而想去阿弥陀佛世界的人,必须做到孝顺供养父母师长。
少许供养父母,得到的福报是无量的,而少许抵触顶撞父母,困苦也无量。
最大的善就是孝,最大的恶就是不孝。
供养父母师长和三宝,虽然在生死轮回中,但是不坏善根。
从地面上积珍宝积到二十八天那么高,用这个布施别人,也不如供养父母。
一个人供养一百位高僧仙人大德百千万亿年得到的福德,不如一念孝顺用一丁点小东西供养父母的千万分之一,而一个人抵触顶撞父母,他会立刻堕落三恶道(生活中各种不顺)”。
5. 佛教文化: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因果报应是这个世界的铁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我们只有孝顺父母,后代人才多出忠厚之人,同时孝顺父母自己的身体会变好,脑子也能聪明(六爻中父母爻代表文化),而且孝顺父母是善的因与果,越发展越好……
6. 宣化上人开示:怎样做才叫孝顺父母 佛缘网站 佛教网
这个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里说的清清楚楚了:
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版隐权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
等等,上述都是佛陀教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的内容。
7. 为什么孝顺父母,一切命运,一切顺遂,佛教网
第一、佛陀告诉你:
佛陀说: 修世间法(工作、姻缘、资财、办事、回长寿、个子高、健康答、人缘、好子女等一切做人福报),要从孝顺供养父母里修。
凡人有两种方法积大福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种是供养父母,一种是供养帮助大家的人。
让父母忧愁苦恼,自己会多病,而供养父母则有少病的福报。
对父母没有爱敬心,会长得丑陋,反之会有端正美貌的福报。
对父母和贤圣无心奉侍,自己会常受轻贱下看(地位、职位、个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师长,会得到大威势(现代就是做大官)。
第二、佛理告诉你: 工作不顺、姻缘不顺、资财不顺、办事不顺、抑郁多病,有这些方面的恶业。 原因就是伤害众生,伤害众生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轻贱。
一定是先轻贱众生, 然后才去伤害众生。
所以要止一切恶,改一切命,就是治我这个轻贱病
要治这个轻贱病,就要恭敬、孝顺众生——
如果我连父母师长都轻贱,我还有哪一个众生不轻贱?
如果我连父母师长都不恭敬孝顺,我可能恭敬哪一个众生?
所以,我要改一切命,就从孝顺、恭敬父母师长开始。
8. 佛教,孝敬父母
题主你好!孝敬父母是小善,孝敬天下父母是大善,孝敬构成我们的一切万物是至善。
阿弥陀佛!
9. 圣严法师答:佛教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圣严法师答:的确,我国有些人士,喜欢如此地批评佛教,因为他们见到佛教的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样地所谓‘敦伦’,他们在偏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虽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现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学者,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极端崇孝的。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所以说:‘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又说:‘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增含卷十一以供养父母准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类似的教训。又在中阿含鞞婆陵耆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实上,佛教的修持,虽以出世离欲的出家生活为可贵,但也不并强制人来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规定,父母不允许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贫穷而无人奉养时,出了家的儿女,仍应尽心奉养,否则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
‘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这岂能说佛教是反孝的?当然,如果思想偏狭而复幼稚的人们,一定要说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无话可说了──说也难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养育各自的子女,已经很少能够孝养各自的父母了。这也许就是迷信‘无后为大’的结果罢!
至于佛教所讲孝道的观念,实在不是迷信‘无后为大’的人们所能了解。佛教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梵网经),所以菩萨道的实行者,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当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评的墨者那样──视人之父若己父是无父也。佛教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对于广度众生,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那叫做报众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众生的。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孝养父母,然后再去布施放生及供养三宝。
世俗的习惯,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欢乐吃喝一番,称为庆生,或称为祝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以佛教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难日,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于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尽情欢乐地为自己庆生。如果父母已经过世,那就尽其所能,布施放生,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灵,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寿的实效。否则大张筵席而造成鸡鸭猪羊等的杀劫,那不是祝寿而是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