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脑筋急转弯大全及答案
1、问: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贫穷?
答:出生的时候
2、问:你的爸爸的妹妹的堂弟的表哥的爸爸与你是什么关系?
答:亲戚关系
3、问:自己的缺点令自己讨厌是在什么时候?
答:在别人身上看到时
4、问:什么样的钉子最可怕?
答:眼中钉
5、问:谁成天乐得合不拢嘴?
答:弥勒佛
6、问:有一艘船限载50人,已载49人,后来又有一孕妇上船,结果船仍沉入了水中,为什么?
答:是艘潜水艇
7、问:什么东西明明是圆的,好多人都说它是方的?
答:方向盘
8、问:什么人隔一夜就会变老?
答:新娘
9、问:女人为什么喜欢买包?
答:因为包治百病
10、问:为什么小明赞美老婆的时候总是闭着眼?
答:小明不想睁眼说瞎话
11、问:减肥时最容易瘦的是哪里?
答:钱包
12、问:什么剑看不到?
答:看不见
13、问:什么锅不能煮饭?
答:黑锅
14、问:会给人带来痛苦的光是什么光?
答:耳光
15、问:女人最不喜欢什么花?
答:没钱花
16、问:什么东西越用越有钱?
答:存钱罐
17、问:什么动物天天熬夜?
答:熊猫
18、问:有一个词,大家看了它都说不开心,请问是哪个词?
答:不开心
『贰』 羌族人有什么习俗
羌族也过清抄明、端午、中秋、重阳袭等节日,但最有特色的,当数羌历年、祭山会和领歌节。
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即“吉祥欢乐的日子”。又称”过小年”。原是在秋天收获粮食后,祭祀神灵和祖先,向神还愿的重大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各地欢庆的时间不一,一般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初十。主要的活动是还愿敬神和吃宴席。羌历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复,成为羌族人民共同的节日。在羌区各地,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祭山会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山王会、山神会或者碉碉会。是羌族对代表着天神、山神等诸多神灵的白石神进行祭祀的活动,也是人们祈求保佑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气候差异,举行的时间、次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一次或二、三次。
领歌节,羌语称“瓦尔俄足”。主要流行于茂县曲谷一带。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如该寨有13岁至50岁妇女死亡,则当年不举行)。是为了纪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时间。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莎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人操持 。
『叁』 想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内
1、据《续齐谐记》记容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肆』 驻马店属于河南什么地方
驻马店属于河南的地级市。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北纬32º18’~33º35’、东经º10’~115º12’。
驻马店东西长191.5公里,南北宽137.5公里,总面积1508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8.9%。东与安徽省阜阳市接壤,西与南阳市相连,北与周口、平顶山和漯河为界,南与信阳市毗邻。
驻马店市内主要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山地包括豫南桐柏山向西延伸的余脉,山地面积为195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9%。
驻马店东西横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淮河流域面积13300多平方公里,由洪汝河水系、淮河干流水系、沙颍河水系组成。全市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条,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42条。
(4)重阳节死亡扩展阅读
截至2019年5月,驻马店市下辖1个行政区:驿城区,9个县:确山县、泌阳县、遂平县、西平县、上蔡县、汝南县、平舆县、正阳县、新蔡县。具体介绍以下几个县:
1、确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两山余脉,东眺黄淮平原,位于郑州与武汉之间,历史上被誉为“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
2、遂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北纬32°59’~33°18’,东经113°37’~114°10’之间。东与上蔡、汝南为邻,北与西平接壤,西与舞钢市、泌阳毗连,南与驿城区、确山县交界。
3、正阳县,隶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东南部,地处淮汝之滨,南与罗山、信阳隔淮河相望,东邻新蔡、息县,北靠汝南、平舆,西与确山接壤,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沪陕高速、新阳高速环顾四周。
『伍』 老人去世一七感到九九重阳节好吗
汉族农村丧葬习俗
1、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 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外形一头大、一头小。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 以红色,内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脚穿棉鞋。、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 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死者子女披麻 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 不穿鞋。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 上寿衣后入殓。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口中含钱, 或食物、珠玉。
2、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亲朋至吊,送以银 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 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官绅之家为取吉祥,对此仪极为重视,往往设大型道场,搭祭 坛、祭棚,念经数日,小礼1日,大礼3、5、7日不等,奢费无数。1、3、5日的不树幡,只挂各种神像;7日斋的要树大幡,道士采八卦和二十八宿,意为上 天进表。做斋最后一日,在一空地上铺一层柴草,将死者所用衣物付之一炬。出殡通常在亡后3日,富者有“五七”、百日、三年出殡的;拘忌风水者,有停数十年 不葬的。出殡之际,亲友全体举哀,助丧者将牢盆举起,让丧主头顶片刻后摔碎于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乐齐鸣,孝匾、挽联、挽幛与执法器的道士、和尚、风 水先生及吹打乐班先导,丧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遗像“拽纤’(长约4丈的白布一头束于丧主头上,另一头搭在棺头)随后而行。抬棺者8人,俗称“八仙”。 途中亲友设路祭,须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谢。
4、坟地位置由阴阳先生确定,葬前打井坑,须一次挖成。棺至后,先绕坟坑3周,再由丧主在坑内略躺片刻,谓之暖坑。坑内撤五谷,将一定数量的陶、石器、钱币等 随葬,俗称散财。棺落坑小头朝前(方向一般为东南),大头朝后,由风水先生“分经调向”,定好棺位,然后用石灰填筑,封土。
5、亡人安葬后,还要举行各种祭奠活动。3日内,每日夜晚亲眷到坟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坟前摆祭,接土圆坟。
6、从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为一期(即“一七”),到灵前焚香化纸。“五七”时,到坟前烧纸,并将纸制人、马、屋及生活用具烧掉。孝子在“五七”之内(光山 等县是百日内)不能理发剃须,不穿红戴绿,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后,将亡人灵牌按男左女右安置在供桌上,每日早晚一炉香,中午供饭; 直至满周年。周年时,焚香、化纸,亲友参加祭奠。孝子守父母之孝为3年,伯叔兄弟和夫妻之丧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个月。3年内,头年春节不贴 春联,只贴菱形白纸,子孙不外出拜年,近族人家不贴红联,亲朋在正月十五前后为亡灵拜新年,烧新年纸;第二年贴黄或蓝色春联,第三年贴紫或绿色联,3年后 方可贴红联。满3周年时,隆重祭奠后焚化灵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中国民间农村丧葬习俗
一、过世
在农村,亡人为大,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经过严格和隆重的丧葬仪式才能入土为安,否则被认为是对亡人的大不敬,会遭受到报应的。
老人在去世前,嫡系儿孙必须守在床前聆听遗言和教诲,称作“送老”。在确认老人升天后,燃放鞭炮,将早就准备好的三斤四俩草纸在屋内进行燃烧,称作“倒头纸”。所有儿孙子侄都应大放悲声,以送老人上路。
老人升天后,不宜在床上久放,应立即将老人抬下床,停放在正屋大厅的冰棺里。紧接着是布置灵堂,灵堂一般是设在大厅里。然后,将老人床上的被子黄草等用品拿到一个近水的池塘边全部烧掉,称之为“烧枯草”。 老人去世后,其子女应披麻带孝,被称作“孝子”,必须在灵前守孝,不宜随便串门走动。
二、把讯
通过将近半个钟头的悲泣之后,孝子儿孙们的情绪逐渐回归平静,到了料理丧事的时候了。在农村红白喜事中,资历丰富的年老长者享有最大的话语权。他们经验丰富见多识广,遇到这种事情,他们能沉稳冷静,妥善处理好一切事情。
亡人尸休停放好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确定“封殓”、“出殡”和“落葬”的日期和时辰,称作“打破水”。在农村有专职的“道士”来从事这一行业。这些日期和时辰在农村人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日子没有看好的话,是没有人愿意来帮忙将死者抬出去安葬的。
为了表示对道士的尊重,东家应派一个中年人去道士那里“打破水”。道士会根据死亡老人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时辰推算出“封殓”、“出殡”和“落葬”的日期和时辰。
“破水”打好以后,就要安排“把讯”了。“把讯”就等于“讣告”,就是正式地将老人过世的消息告诉所有的亲戚。在过去,“把讯”的人去到亲戚家,将老人过世的消息告诉亲戚家的主人,亲戚家还要煮上一碗面条给把讯的人吃,面条里还要放上几个鸡蛋。把讯的人必须吃掉它,亲戚才会放人,否则认为不吉利。现在“把讯”的程序大大地简化了,出门在外的用电话通知一下,家里有人的还是要派人去把讯,但吃面条这一关就免去了。
三、“封殓”、“出殡”和“落葬”
老人从过世到落葬一般要在家里停放三到五天或者更长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日子吉不吉利。在这停放的时间里,所有邻居和亲朋好友在接到讣告后,都会陆续前来灵堂吊唁,我们那边之为“上香”。凡来上香者要带上一些草纸、鞭炮和花圈;进门时便将鞭炮燃放,来到灵堂前点上一柱柴香,辈份和年龄比死者低的,必须对死者行三拜九叩之大礼。所有上香仪式到封殓那天的白天达到了一个高潮,一般的亲戚都会在这天赶来上香,然后在晚上参加“丧宴”。
在为死者封殓之前,还要举行隆重的超度仪式,称作“破狱”。如果死者是女性,仪式会更加隆重,称作“大破狱”。意在为死者洗清冤孽和罪恶,避免在面见阎君后受到更严厉的责罚。
做完大破狱之后,封殓仪式正式开始了。封殓时为死者洗拭用的水要经过仪式从池塘里面去取,称作“买水”。由孝子中的长子身披死者寿衣,手捧饭碗,在众人手持火把,敲打锣鼓的拥簇下,前往池塘盛取。
买好水后,封殓正式开始,由死者长女给死者梳头。给死者穿衣服是专业的人士操作,他们把事前准备好的棉子为死者卷上,然后穿上寿衣,在农村有上七层下八层之说,意为“上七下八,走路不挞(跌倒的意思)”。
穿好衣服后,由孝子抬死者的头和上身,穿衣服的人抬死者的下肢,将死者抬进棺木,死者抬起后的一霎那,应立即将停放死者的床板掀翻。
死者入棺后,孝子儿孙应大声啼哭,但不能将眼泪滴入棺材内。在儿孙啼哭的同时,主持封殓的人开始将包好的石灰包一包包地衬放在死者的左右。死者生前用过的日常用品也要放在棺木里面陪葬。当棺木里面被塞得满满的之后,就开始将棺材盖盖上,用铁钉钉死。孝子还得跪在棺材的左侧说“××好走”。封殓至此全部完成。
“出殡”一般是在封殓后次日的上午吃完早饭后开始进行,参加抬棺木的人叫“丧下”,一般由八人组成,也叫“八仙”,出殡前的一天早上八仙必须由孝子亲自上门跪请。在出殡的那天早上,东家必须竭尽全力用最丰盛的饭菜款待他们,所有的好菜都必须是双份,称作“双出头”。棺木由八仙结结实实地捆绑在三横两直的木杠上,抬棺木用的木杠称为“喜杠”。
送殡开始了,送殡的队伍浩浩荡荡,途经过的农户都要出来燃放鞭炮,孝子要亲自上前跪谢。中途还要将棺木停放一下,叫做“撇灵”。撇灵过后,所有参加送葬的女眷们都必须回去。回去的时候,女眷们必须一边哭一边喊着“某某跟我回家哟......”,意为招魂。
棺木抬到了墓地后,八仙开始挖掘墓穴。墓穴一般是在挖掘完后,八仙才回家吃午饭。吃完饭,休息一下,专等时晨一到便开始落葬。
在棺木落葬的时晨快要到的时候,孝子和八仙一同来到了墓地。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以后,时晨一到,八仙们一个个如狼似虎,气吞山河,将棺木抬起来放到挖好的墓穴里。据说这样可以吓倒阴气,如果阳气不足,棺木会更沉。棺材放到墓穴之后,八仙们还要连抖三下,俗称连升三级,意在将棺木放稳当。
落葬完毕,八仙们开始把准备好的石灰将棺材包裹起来,然后用泥土将石灰封盖起来。经过下雨之后,石灰就会形成一个坚固的保护层,将棺土保护起来,保护好的几百年都不会腐烂。
四、关山
在落葬后的第三天被称作“关山”。这一天也要看吉时将墓碑立起来,立好墓碑后,所有的女儿可以上山祭拜了,去的时候要带上做好的祭奠用的米粑。至此死者埋葬入土的所有程序都彻底完成了。
人总是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不断地成熟起来,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读了一点书,简单地认为一些民俗是迷信行为,其实这也是一种无知。活着的人之所以为死者举行这些活动,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是对生命的敬畏,另一方面是表达对逝者的无限哀思。
『陆』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起初桓景的生活非常安逸,但是有一天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瘟神,它散布了瘟疫,让很多人都死去了。桓景的父母也没有逃过,自己也差一点丧命,好了以后的桓景决定要将这个恶魔消灭,于是他就去拜师学艺。
他访问了很多地方,最后打听到有个古老的山上有个神仙,于是他就去拜他为师,经过桓景的一番努力最终练得神术,下山时他师傅说“今年的九月九日瘟神会再次出来害人,你快回去为民除害吧”,桓景走时,师傅送给了他一瓶菊花酒、一袋茱萸叶,让他发给村民。
在那天桓景把村民安排到了一座山上,把东西分给大家,然后就带着青龙剑与瘟神大战,最后将瘟神杀死。从此,村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之后村民为了纪念桓景,每年的九月九都会举行登高,喝菊花酒,插种茱萸等活动。
(6)重阳节死亡扩展阅读
重阳节习俗
1、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2、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3、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柒』 中国什么节日与感恩节相似
其实,中国也来有自己的源感恩节,比如清明节、重阳节等。
新浪网最近一项调查显示,61.43%的网友认为,清明节应该成为中国的感恩节。实际上,中国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都有清明扫墓的习俗。这主要是对先祖、先贤、先烈的感恩、敬仰和祭奠;对故人的哀思和追忆,能让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死亡的意义。
我们的先祖也懂得注重感恩情节。“夫孝,始于事亲。”《孝经》的这一名言可以理解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对子女有生养、抚育、教导、慈爱的大恩大德,所以对待父母——生要孝养,病要孝侍,死要孝葬,清明时节要孝祭。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此节也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在这些个节日里,每个人都应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对父母长辈要做到“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在重阳节,对自己的父母送上一份祝福,带上他们一起聚餐,或者陪伴他们去旅游,就是一种感恩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