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敬父母的益处

孝敬父母的益处

发布时间:2022-01-07 21:28:42

A. 孝的基本内涵和现代意义

孝道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孝道,赡养老人。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够发达。我国宪法第49条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孝道。

第二,修身养性,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

一要深刻认识孝道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在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上形成共识,明确孝道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的道德水平的需要。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是让全国人民普遍受益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是建设幸福中国的需要。

二要从点滴做起、坚持经常。进一步把孝道文化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入。在孝道文化建设上要知行合一,落到具体行动上,不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对古语论述、孝道经典的学习。

B. 说说孝道在一个家庭中的作用

自古以来很多忠臣良将都出于孝顺家庭,一家和气万事兴,试想连自己的父母长辈都不孝顺不敬重,又怎么能祈求他尊重自己的上级呢?作家杨大侠认为,孝是一种修行。

C. 百善孝为先,孝顺的人是不是运气都很好

孝顺的人运气是会很好的,
因为上天都会眷顾他们。
孝顺的人家庭和睦,
生活也会很幸福的。

D. 孝道的历史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
1、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2、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3、封建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4、保守性。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E. 在当今社会 孝道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

传统孝文化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生发的亲情。这种亲情植根于血缘关系,生长于父母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婴幼儿时期。同时,在子女的整个青少年阶段,父母都为子女尽心尽力,体现了无私的爱。

2,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

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

3,助推家庭养老。

在传统社会,养老问题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解决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谚语中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体现了这个特征。

(5)孝敬父母的益处扩展阅读:

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孝作为一种亲情,蕴含着父母养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和子女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关系既不是契约关系,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等价交换,而是亲情的自然产物,是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在中国传统社会,孝在一些时期与“父为子纲”紧密相连,因而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使孝的亲情色彩受到严重削弱。这是不可取的。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摒弃“父为子纲”等不合时宜的内容,而着眼于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肉亲情。

F. 拥有孝顺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作用

青少年拥有孝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他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也不能更好的爱着这个,也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服务。

G. 百善孝为先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使老有所养,使幼有所育;孝道使人类社会以家庭为核心紧密团结在一起。没有孝道,社会大众养育孩子培养下一代的热情就会受到影响,整个社会的生存将受到挑战;孝道使老人幼儿都有安全感,是每个成年人壮年人都有使命感,也有稳定的归宿预期;从整体来看,能很好的解决国家和社会不能照顾到的边穷老少地区,使社会没有养老缺陷和漏洞,自觉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也解决了社会负担。从社会管理方面讲,一个重视孝道的社会,就会有很少的人去作奸犯科、违法乱纪,而且反过来,会尽忠职守敬业乐群,重视名誉,讲道德;所以古代为政者都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既树立了榜样,又促进了和谐,一举两得。
消极作用:其实,任何东西都有两面。孝道的消极作用,跟它的积极作用是相伴而生的。从二十四孝中,我们看到,大舜被排在二十四孝之首,一是因为他是上古著名的帝王,更重要的是大舜的大孝是建立在父母不慈、兄弟不友的基础上,不讲任何条件、不附带任何恩怨,只讲自己是儿子,就该孝顺。这看起来让人很难理解;当然还有一些比较血淋淋的故事,令人发指,不好接受;但要想到,这些人都做到了孝,是榜样,不一定要每个人都无条件去做。
我们要看到24孝中大舜贵为帝王至尊,没有让自己的父亲像刘邦的爸爸一样见到儿子还要行倒退之礼,不敢受儿子的朝拜;而且上面也提到他的孝并不以父母慈爱为条件,所以是至孝;老莱子贵为三公,彩衣娱亲,是老龄人对父母的孝的榜样,不像某些人以老为借口以看孙子为借口,不管更老的父母;黄香作为小孩,没有劳动能力,但通过给爸爸温席,表达了同样让人尊重的孝心;缇萦作为少女,在足不出户的时代,替父告御状伸冤,是女子的孝------
再比较一下现代二十四孝,形式多于内容;最终不了了之。
一个没有榜样的社会是没有凝聚力的,一个没有孝道的社会是冷漠的,既冷漠又松散,结果还用说!

H. 孝的意义是什么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西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来汉代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文: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可见赵歧也不是说断绝后代为最不孝。他认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干不义之事,而作为后代不劝说。后又经过不明真像的群众以讹传讹,就有了如今的这种错误解释。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们的理解如同“秀才认字认半边”。
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封建社会中识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曲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老百姓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儒家学者赵歧所说的不孝的第一条,即最不孝——“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而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说的对与错,都要全盘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人伦(人权)的压制。从现代的眼光看,儒家对孔子的修正、补充是一种进步。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 《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与当时的政治利用也不无关系。所以现代社会看待孝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待。

阅读全文

与孝敬父母的益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孩的父母很感谢他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972
怎么登录六十岁农村养老金 浏览:833
免费体检景点哪里好 浏览:368
50岁女人的卵泡质量 浏览:300
企业退休金增加的条例 浏览:625
老年人颠病 浏览:603
乙肝甲肝血清抗体检查要多少钱 浏览:393
老年人降温 浏览:838
思南农民养老金查询 浏览:212
深圳四海情老年大学网址 浏览:790
结婚体检都检查什么女性上海 浏览:469
50岁最难忘王祖贤 浏览:70
街道重阳节文艺演出稿件 浏览:622
重阳节周计划家长工作 浏览:660
到退休年龄末满15年可以往前补吗 浏览:910
沭阳农村养老保险电话 浏览:177
老年人检查hpvtct 浏览:917
60岁女人如何购买社保 浏览:872
养老目标基金一年多少钱 浏览:84
如何帮家属查老人疫苗记录 浏览: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