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论语中有关孝的名言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第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第一》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第十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⑵ 论语中有关孝心的名言
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和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 为政》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让父母对自己除开担忧生病一事外,再无别的担忧。”
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⑶ 《论语》中表现"孝"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孝"的言论很多,其中《为政》篇中就连续出现了四则: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⑷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名句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有很多,比如说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里面,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⑸ 关于孝顺的名言
关于孝顺的名言:
1、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法国莫泊桑《爱》
2、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希腊伊索克拉底《孝》
3、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现代老舍《老舍选集》
4、不同的人对“孝顺”二字的理解,虽然会有些许不同,但对于“孝顺”行为的实施,却是大体相同的。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现代林语堂《林语堂语录》
5、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国拉法格《听风的歌》
6、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现代林语堂《林语堂语录》
7、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英国罗素《罗素语录》
8、我们对待老人就像对待孩子一样,会过度地迎合和讨好。在这里,他们得到的是男人般的尊敬。——美国乔治·古斯里《翻转人生的教育》
9、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现代鲁迅《鲁迅诗集》
10、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现代巴金《巴金语录》
1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孟郊《游子吟》
白话文: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⑹ 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专感情。——孟轲
3、母亲属,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5、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6、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1、长幼有序。——孟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4、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⑺ 十条关于孝顺的名言警句
1、长幼有序。——孟子
2、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3、大孝终身慕父母。回—答—孟轲
4、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5、亲人不睦家必败。——林肯
6、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
7、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8、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9、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10、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1、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李纲
12、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1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5、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1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17、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18、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19、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20、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21、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22、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2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24、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⑻ 论语中有关孝心的名言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内敬爱兄长。出自(春容秋)《论语·学而第一》。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⑼ 论语中关于孝敬和仁爱的名言有哪些
论语中关于孝敬和仁爱的名言: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学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父母之,,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为政》
以约失之者鲜矣。——《里仁》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
德不孤,必有邻。——《先进》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为政》
⑽ 论语中关于孝敬的名言警句
论语中关于孝敬的名言警句
人的生命始于家庭,人际互动的修养也以家庭中的关系为基础。因此,孔子一再强调孝与悌,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篇·第六章》),他认为士的第二等表现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论语学而篇·第二十章》)。
别人问他为何不从政,他借《尚书》所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来回答(《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一章》),意思是说,人人都做到孝与悌,天下自然上轨道。
“弟”字原指兄友弟恭,推而及于亲族中的同辈情感,甚至泛指对待长辈的态度;“孝”字则明白是指对待父母的心意与作法。
《论语》中专门讨论孝顺的约有十章,我们可以由此理解孔子的想法。他首先提醒我们的是:在孝顺时,必须心存尊敬与关爱。
先说尊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第七章》)
这段话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朱熹的注解,表示“人们奉养父母,如果未能心存尊敬,那么,这与养育犬马有何不同?”这种解释把养育父母比喻为养育犬马,实在有欠妥当。
另一种解释是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但是就连狗与马,也都能够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这种解释“以犬马比喻子女”,表示子女奉养父母时若少了尊敬,就与犬马服侍人没有什么差别了。以犬马比喻子女,显然较为妥当,我们今天还在使用“愿效犬马之劳”一语,对人表示感激。
那么,对待父母时,加上尊敬的心意,不是很恰当吗?
再说关爱。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第八章》)
意思是: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做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这段话中提到的“弟子”与“先生”,泛指晚辈对待长辈,或学生对待老师。但是对待父母,不能只是如此,还须保持和悦的脸色。这种和悦的脸色是出于内心真诚的情感,因为清楚了解父母的生养之恩,而孕发了心中源源不绝的关怀、爱慕、保护、照顾的情感。
我国传统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每一则故事都是很好的示范,其中的作法未必人人可学,但其心意则相同。
如“老莱子戏彩娱亲”,描写老莱子七十多岁了还穿上彩衣,唱歌跳舞来取悦父母,摔跤了还装出婴儿的哭声,使父母开心得忘记自己有多老。我们未必要效法这种作为,但一定不能忘记要出于真心,对父母总是和颜悦色。
以适当方式尽孝
那么,子女在尽孝时,有没有通用的原则?依《论语》所载,我们找到以下几点。
1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第十九章》)
意思是: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就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古人的远游包括:游学、游仕、游历、游玩,以及经商等。只要离家,父母必然挂念,所以务必让父母知道去处,保持联系。今天手机通讯方便,子女不但要让父母知道去处,还应经常连线,有如随时处在父母身边。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篇·第二十一章》)
意思是: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不能不记得。一方面为他们得享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为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
孔子说这句话,特别让人感动,因为他本人的遭遇是: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他有高度的同理心,以换位思考的模式,为天下子女表达真挚的心声。
3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是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当时是个年轻的贵族。孔子因材施教,提醒这位贵族子弟: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
换言之,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是难免的事。而子女除了生病之外,其他任何事(如求学、交友、做人处事)都不让父母忧愁,那就十分可贵了。这句话自然也对一切子女有所启发。
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第五章》)
古代贵族是统治阶级,言行皆以礼制为标准,否则不足以领导百姓。因此,以“无违”说孝顺,是指孝顺必须合乎礼制或社会规范。
人不能脱离社会,社会不能没有规范。孝顺是人生大事,自然须以礼制来考虑。
如果父母在世时,子女不能以“合礼”方式孝顺,父母也会受人批评;父母过世之后的丧礼与祭礼,更是不可违背大家认同的规范。
5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篇·第二十章》)
意指:子女要三年不改变父亲为人处事的作风。
这句话主要用于贵族,如“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篇·第十八章》)意指:孟庄子不去更换父亲任用的家臣与父亲所定的政策,这是意在尊重父亲。
一般人则须延续父亲所行的善事,至少以三年为期,然后再考虑自己是否要另外选择何种善行,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