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国里最有孝顺心的人有哪些
陆绩 徐庶中国最著名有二十四孝。《三国演义》出场的人物中就有其中之一“怀橘遗亲”的陆绩,是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中遇到的,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这是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橘子。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诸葛亮三岁丧母,对母爱之慈应该体会不深,所以才说出那样伤感情的话,其实能够孝敬母亲的人,即使因此错过了事业的良机,还是被大家敬重的。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人直到现在的我们,一提起陆绩,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个孝敬母亲的人,很了不起的,至于知道他是学者,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知道他是官员,做过偏将军,就远不如知道他孝子的人多。陆绩之所以投奔速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当是孙权也是孝敬母亲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的道德操守。孙权孝敬母亲在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中起到了帮倒忙的作用。诸葛亮之所以让“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凭的是三个锦囊的妙计,而三条妙计,又无不利用了孙权的性格,“吴侯乃大孝之人,怎敢违逆母言?”诸葛亮利用孙权的孝道,做成大事业,让人觉得毕竟不够光明磊落。孙权踏入政坛,就是从十五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开始的。孝廉是从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元光元年(公元前一三四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前身,“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孙权的这种走举孝廉的道路是正途,所以他的官职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而诸葛亮由于父母早亡,失去了举孝廉的机会,只能靠依附于刘备混个出身,事业从幕僚做起。同是举孝廉出身的曹操就非常欣赏孙权,称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想这里也一定包含赞叹孙权的孝道在内的。《三国》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孝敬母亲的人物-徐庶。他一出面就显露了非凡的军事才能,略施计策,就使兵微将寡的刘备战胜了强大的曹操得力部下曹仁、李典,曹操爱才,想要贤士归于自己,程昱献计:“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现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侍养。丞相可使人赚其母至许昌,令作书召其子,则徐庶必至矣。”曹操让人伪造徐母的笔迹,计赚徐庶。徐庶在事业与亲情之间选择了亲情,说“老母手书来唤,庶不容不去。非不欲效犬马之劳,以报使君;奈慈亲被执,不得尽力。今当告归,容图后会。”刘备没有听信孙乾建议“切勿放去”,刘备断然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众人都感叹刘备对徐庶孝敬母亲的理解,他虽然因此失去了事业开端时最好的帮手,但得到人心,所以有人说刘备占“人和”优势立的国。 对于自己母亲的孝敬,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这也是陆绩、孙权、徐庶等人的道德伦理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弘扬的孝道。
B. 三国演义中有没有关于孝的故事
第一反应就是想到 徐庶 和 姜维...LZ网络下这两人就大概清楚了。
C. 三国演义中有”三孝”吗
郭嘉,郭奉孝;曹仁,曹子孝;法正,法孝直。是不是这“三孝”?呵呵
那是曹操兵败华容道之后,在北归的路上,三次嘲笑周瑜和诸葛亮智谋不足,未在路上埋伏。但是事实却相反的故事。
D. 《三国演义》中所有人物的简介(完整)!
1.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但《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2.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3.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4.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有人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5.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6.鲁肃: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7.张飞: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入川义释严颜,分定州县,率精兵万多人,败张郃大军,刘备称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
8.赵云: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
9.郭嘉:曹操帐下第一谋士,才华横溢,放荡不羁,不修边幅,爱嗑药!在那个时代真正的属于离经叛道的典型了但其军事才华却是有目共睹的。
10.贾诩:曹操五大谋士之一,深谙保身之道,三国局面的真正缔造者,军事才能卓著。
11.吕布:英勇善战,所向披靡,不过他有勇无谋,经常背叛家主,是“三姓家奴”,不听将言,只听妻言,最终被缢于白门楼。
12.姜维:姜维对家人母亲非常孝顺,英勇武艺可以跟赵云匹敌,智谋神算可以暗算诸葛亮,文武全才,英俊相貌,忠义二全,被诸葛亮重视,因此诸葛亮死前让姜维得到诸葛亮的真传。
13.张辽: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对军事有很大研究,义气够大,忠义皆有,对主公衷心耿耿,原来是吕布手下,后来投曹操。曹操对他非常看好,对人不强求,战场上不顾儿女私情,和关公要好,义气相投.
14.典韦:典韦的描写多为侧面,单挑战役不多。然对其描写十分细致,人皆叹服其勇,而《三国》的武力排名又以民间喜好为基础。还有一点,正是因为他英年早逝,人们对他有许多惋惜与期许。
15.马超:马超作为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有一定的方略。例如曹操召马腾入京,超曾劝其不可轻入静观其变,马腾不听;曹操渡河时他曾识破曹操欲断本军后方的计策。
16.许褚:典韦死后曹操的王牌。力大无比,能掣二牛尾倒行百步,勇猛好战,人称“虎痴大将军”。许褚忠心,无论形势多么危急他总是第一个冲出来,救了曹操无数次。
17. 黄忠:忠早年为刘表帐下中郎将,后随刘表之子刘琮降曹,镇守长沙。老将军以70高龄位列“五虎上将”,实至名归。
18.姜维: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19.甘宁:甘宁甘兴霸,东吴第一猛将。水贼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气力,号游侠。
20.卫继:继敏达夙成,学识通博,进仕州郡,历职清显。忠笃信厚,为众所敬。
21.曹丕: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他更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残害手足之人。
22.刘禅: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他只知道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辨是非,听信谗言,最后落得一个被天下人耻笑的下场。
23.陆逊:他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治国安邦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24.王允: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胆识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25.杨修:为人聪慧,才思敏捷,博闻强记。恃才放旷,爱卖弄学问,最后被曹操所杀。
26.董卓:凶狠残暴,毒茶百姓的乱世奸臣。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气量狭小,性格保利之人。
27.袁绍:骄纵自负,遇事武断又缺少谋略对的人。他还生性多疑,遇事不决,根本听不进忠臣之言。
28.魏延:魏延称得上是一位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鲁莽。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29.司马懿: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一位将领。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典型形象。
30.孙权: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具有忍辱负重,能伸能屈的坚韧品质。
31.马稷:熟读兵书,有一定的谋略和才识,但他只读死书,不懂得实践。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酿成大祸。
E. 三国演义中孝敬母亲的名将有哪些
东汉年代 所有的人无论是名将或者普通人都孝敬母亲,这源自于汉朝的特殊官回僚制度 举孝廉制度。就答是说是否孝敬父母是考核是否能在汉朝进入官僚系统的重点考核项目。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 但是举孝廉和察举制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排除掉那些类似于甘宁张飞这样的野路子将领 基本上能当将领的人物都是通过举孝廉才能当将军的啊。
F. 体现名著中人物孝的事例
我举几个例子,请你参考,满意请你采纳,谢谢:
1:《水浒传》中回李逵因母亲被老虎吃掉怒而杀虎答;
2:《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因孝顺母亲,被曹操骗来,但拒绝为曹操出任何计策:;
3:《后汉书》中黄香,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请你参考,满意请你采纳,谢谢!
G. 三国演义中孝敬母亲的名将有哪些
1.陆绩
陆绩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2.徐庶
徐庶是个孝顺的人,收到母亲病重的来信,没有思索真假,早已心急如麻。次日,徐庶便辞别刘备,走前将“卧龙”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
来到曹营,徐庶见母亲安然无恙,才知道是中了曹操的奸计。而徐母得知因其“去刘归曹”勃然大怒,斥责他一番后竟自缢而死。从此,徐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
3.王祥
王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所以王祥的父亲也不喜欢他,常让他打扫牛圈,但王祥却更加恭谨。
父母有病时日夜伺候,不脱衣睡觉,汤药必自己先尝。王祥家有棵红沙果树结了果实,母亲令王祥守护,每逢有大风雨,王祥总是抱住树哭泣。
(7)三国演义中孝顺的人扩展阅读:
徐庶生平
1.中平六年(189年),徐庶为人报仇,而后用土白粉涂于脸上,披散着头发逃走,被官吏抓住。官吏问徐庶叫什么名字,徐庶一句话也不说,官吏于是把徐庶绑在柱子上作出准备肢解的样子,并击鼓下令周围市场里的人出来辨认,但都不敢说认识这个人。
2.初平二年(191年),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为了避乱,与同郡石韬南下至荆州居住。到了荆州之后,徐庶结识了诸葛亮,关系友好。
3.建安六年(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而南下依附刘表,刘表让刘备于新野驻扎抵御曹操。徐庶以刘备是汉室皇亲,而且信义著于四海,前往投奔,刘备见徐庶后,非常器重他。
4.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领荆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
H. 征集《三国演义》中至孝的片段
陆绩 舌战群儒中孔明讽刺的 袁绍席间怀桔陆郎
陈登
关平 和义父关羽一起死的
孔融的儿子 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 孔融也可以算是的 孔融让梨
曹昂 为了父亲曹操而死。宛城张绣一战死的。
太史慈
姜叙,王经的母亲
接下来是抄的
NO.10
徐庶
《三国志》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只有《三国演义》有一些记载:“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若从三国演义上的言词来看,徐庶的确是个大孝子,可是从三国演义的真实性来看,徐庶也只能排至第十名了。
NO.9
张绣
197年,曹操南征,部队到达淯水,张绣率众投降。曹操娶了张济的遗孀,张绣因此怀恨曹操。曹操听说张绣不高兴,就秘密准备杀掉张绣。结果计划泄漏,张绣偷袭曹操,曹操战败,长子曹昂被杀。张绣引兵追击,被曹操击退,于是张绣退回防守穰城,再次与刘表联盟。
嗯,说是不堪曹操如此羞辱他婶婶而造反,其实也比较不太想投降,最终曹操犯得这一巨大型的错误导致了,张绣的爆发,以至曹昂典韦和那只知道字安民的曹操侄儿都死了。
孝顺指数:★★★
NO.8
孙尚香
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被她兄长嫁给一个能给她当爸的人,或多或少,最起码孙尚香刚开始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为了孙家政权,她也能这么做,虽然其实是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也可以算是一个孝顺的女儿。
孝顺指数:★★★★★ NO.7
袁熙
袁绍之子,比起其它两个兄弟而言,袁熙比较憨厚纯朴,从未有争权夺势之意,默默的追随着袁尚,似乎能稍稍透露出一些孝顺的影子,他为何不追随大哥袁谭,偏偏要追随小弟袁熙,直至被杀。很简单,因为袁绍,他的父亲,袁本初定下的接班人是袁尚,不是袁谭也不是自己,他并未像兄长一样,而是默默的传承着父亲的遗志。
孝顺指数:★★★★★☆ NO.6
孙策
孙策是孙坚长子,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年孙坚战死时,孙策虚岁十七,他将孙坚的灵柩运回,葬于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县)。事毕,孙策渡江,居留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
当然孙坚挂了,也就是孙策当皇帝,孙策挂了后,便应该是他那四个儿子其中之一当皇帝了,但他却是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请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接着,叫来孙权,给他佩上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他为了父亲创下的基业,因而把王位从让给孙权,却是是个不错的孝子。
孝顺指数:★★★★★★ NO.5
曹操
曹操刚刚当上州牧时就派人接老父前来享福,不想中途却被陶谦手下干掉了,曹操当场昏倒在地,后曹操攻打徐州,屠城使得泗水为之不流,但那也是一种宣泄,对死去父亲,伤心一种发泄。
孝顺指数:★★★★★★☆ NO.4
张苞
张苞(197-231)是张飞的儿子,他和他父亲一样勇猛,剽悍。可惜正当风华正茂之时,却死于脑外伤。蜀汉建兴七年夏四月,诸葛亮二出祁山伐魏,攻破阴平、武都二城,又派王平、姜维、关兴、张苞四将前后攻杀魏将郭淮、孙礼。魏兵大败,郭、孙二人弃马爬山而走。张苞望见,骤马赶来,不期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后军急忙救起,头已跌破。孔明令人送回成都养病。不多日,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
为父报仇时挂了~~
孝顺指数:★★★★★★★
NO.3
蜀龙骧将军。关羽的次子。兴原随父羽在荆州,羽水淹七军后,兴前往汉中报喜。后荆州失陷,羽被杀,兴与张飞子苞拜为弟兄,随先主伐吴,杀吴将潘璋,夺回青龙堰月刀。后随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於亮第六次北伐前病逝。
不想多说了,太累了。。。
孝顺指数 :★★★★★★★☆ NO.2
姜维
诸葛孔明北伐姜维乃天水大将,当时天水兵少将寡,不是靠姜维的智谋,天水已不属曹,但是当其闻诸葛亮围攻其母居住之城,姜维义无反顾,只领三千兵去救其母,当时诸葛亮北伐数十万大军,姜维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敌数十万军队,岂不以阮击石,但他做了,可见其母的性命在他心里比他生命还重要,诸葛亮攻破城池善带姜维之母,在竹林围住姜维后,姜维当时为求其母生命安全,而降了蜀汉,遭魏人数世唾骂,一个有才干的人为了母亲失去名誉,其毫无后悔之意,其孝在此可见一斑。
孝顺指数 :★★★★★★★★ NO.1
当之无愧----曹昂,曹子修
《魏书.武帝纪》引《世说新语》曰: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为了父亲,自己却被.....唉
孝顺指数:★★★★★★★★★★
I. 忠孝仁义三国演义德代表人物
“忠”,推荐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这点不难看出他的忠心,而且也确实做到了。
“孝”,应该是马超,为父报仇,在潼关杀的曹操“割须弃袍”,可见真的怒了。
“仁”,不用说是刘备了,整个三国故事都在宣扬他的仁德。
“义”,当然是关羽了,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他读春秋,曹操也对他的义大为感慨。
J. 中国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动人故事
1、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3、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5、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