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谁知道中国古代与数字有关的传说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文房四宝指笔、墨、砚、纸。
五谷指稷、黍、麦、菽、麻。
二圣 有两种说法,一是周公和孔子,二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二王 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程 指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
二陆 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七贤 也叫“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名士文人嵇康、阮籍、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山涛。
七子 指汉末孔融、陈琳、王粲、徐?、阮?、应?、刘桢,也称“建安七子”。
十才子 有两种说法,一是唐代的“大历十才子”卢纶、司空曙、钱起、吉中孚、韩?、夏侯审、苗发、崔峒、耿?、李端;二是明朝的文学家李梦阳、徐祯卿、边贡、何景明、朱应登、顾?、郑善天、陈沂、王九思、康海。
八大家 有三种说法,一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二是清八大诗家汪琬、王士?、王士禄、曹尔堪、宋琬、沈荃、施闰章、程可则;三是清八大骈文家袁枚、邵齐焘、刘星炜、洪亮吉、孔广森、孔星衍、曾燠、吴锡麒。
八怪 指清朝乾隆年间的汪士慎、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罗聘、李方膺,也称“扬州八怪”。
八仙 一般指李白、贺知章、李?、李适之、崔宗之、张旭、焦遂、苏晋。
三杰 指西汉的张良、萧何、韩信。
三苏 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
三曹 指汉魏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
五霸 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或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五君 指阮籍、阮咸、嵇康、刘伶、向秀。
五子 指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四王 指清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
四大家 指元朝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也称“元曲四大家”。
四杰 指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君 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也称“四大门客”。
不知道是不是你所需要的 呵呵 初入江湖 请多包涵
『贰』 故事,断狱下九卿平议
清史稿
列传五十三
叶方蔼沈荃励杜讷 子廷仪孙宗万 徐元珙许三礼王士祯 迁刑部尚书。故事,断狱下九卿平议。士祯官副都御史,争杨成狱得减等。官户部侍郎,争太平王训、聊城於相元、齐河房得亮狱皆得减等,而衡阳左道萧儒英,则又争而置之法。徐起龙为曹氏所诬,则释起龙而罪曹,案其所与私者,皆服罪。及长刑部,河南阎焕山、山西郭振羽、广西窦子章皆以救父杀人论重辟,士祯曰:“此当论其救父与否,不当以梃刃定轻重。”改缓决,入奏,报可。
士祯以诗受知圣祖,被眷遇甚隆。四十年,乞假迁墓,上命予假五月,事毕还朝。四十三年,坐王五、吴谦狱罢。王五故工部匠役,捐纳通判;谦太医院官,坐索债殴毙负债者。下刑部,拟王五流徙,谦免议,士祯谓轻重悬殊,改王五但夺官。复下三法司严鞫,王五及谦并论死,又发谦嘱??刑部主事马世泰状,士祯以瞻徇夺官。四十九年,上眷念诸旧臣,诏复职。五十年,卒。
明季文敝,诸言诗者,习袁宗道兄弟,则失之俚俗;宗锺惺、谭友夏,则失之纤仄;?鲁伦恿?、李雯,轨辙正矣,则又失之肤廓。士祯姿禀既高,学问极博,与兄士禄、士祜并致力於诗,独以神韵为宗。取司空图所谓“味在酸咸外”、严羽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标示指趣,自号渔洋山人。主持风雅数十年。同时赵执信始与立异,言诗中当有人在。既没,或诋其才弱,然终不失为正宗也。
士祯初名士?G,卒后,以避世宗讳,追改士正。乾隆三十年,高宗与沈德潜论诗,及士正,谕曰:“士正绩学工诗,在本朝诸家中,流派较正,宜示褒,为稽古者劝。”因追谥文简。三十九年,复谕曰:“士正名以避庙讳致改,字与原名不相近,流传日久,后世几不复知为何人。今改为士祯,庶与弟兄行派不致淆乱。各馆书籍记载,一体照改。”
韩?I,字元少,江南长洲人。读书通五经,恬旷好山水。朋游饮酒,欢谐终日,而制行清严。特工制举文。应顺天乡试,尚书徐乾学拔之遗卷中。康熙十二年,会试、殿试皆第一,授修撰,充日讲起居注官。圣祖知其能文,命撰太极图说以进,复谕进所作制举文,召入弘德殿讲大学。初世祖命纂孝经衍义未成,至是以?I专任纂修。十四年,典顺天试。十五年,迁赞善。十六年,迁侍讲。十七年,复典顺天试。十八年,乞假归。二十三年,起故官,寻转侍读。二十四年,上亲试翰林,?I列第二,迁侍讲学士。寻擢内阁学士。
二十六年,再假归,筑室西山。点勘诸经注疏,旁逮诸史。居八年,三十四年,召至京,命以原官总裁一统志。迁礼部侍郎,兼掌院学士。祭酒阿理瑚请以故大学士达海从祀文庙,下部议,?I谓:“从祀钜典,论定匪易。达海造国书,一艺耳。”持不可。永定河工开事例,户部请推广,得捐纳道府。?I谓道府不当捐纳,御史郑维孜疏言:“国子监生多江、浙人,有冒籍赴试者。请尽发原籍肄业。”?I曰:“京师首善地,远人乡化,方且闻风慕义而来。若因一二不肖,辄更定制,悉为驱除,太学且空,非国体。维孜言非是。”事得寝。三十九年,充经筵讲官,授礼部尚书,教习庶吉士。四十一年,上疏乞解职,专意纂辑承修诸书,诏慰留之,并赐“笃志经学、润色鸿业”榜。四十二年,再称疾,上不悦,敕仍留原任。四十三年,再疏乞退,仍不允。是岁秋,卒,恤如礼。
?I负文章名,而立朝树风概,敢言,与人有始终。其再假归也,乾学方罢官家居,领书局洞庭山中。两江总督傅腊塔构乾学,将兴大狱,素交皆引去。?I旦暮造门,且就当事白其诬,乃已。其复起也,上遇之厚,尝曰:“韩?I天下才,美风度,奏对诚实。”又曰:“?I学问优长,文章大雅,前代所仅有。所撰拟能道朕意中事。”会江宁布政使张万禄蚀帑金三十馀万金,总督阿山庇之,谓费由南巡。下廷臣议,有言阿山与有连,妄语罪当死。?I谓纵有连,情私而语公。忌者增益其语入告,上由是疏?I。及再谢病,诏责其教习庶吉士,每日率以饮酒多废学;九卿集议,不为国事直言,惟事瞻徇。?I意不自得,病甚,饮不辍,至卒。乾隆十七年,高宗谕奖“?I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追谥文懿。
子孝嗣,举人;孝基,进士,官编修,?I卒,奉母不出十馀年。雍正初,召修明史。书成,移疾归,年九十而终。
汤右曾,字西??,浙江仁和人。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出典贵州试。三十九年,授刑科给事中。两广总督石琳疏言琼州生黎以文武官吏婪索,激而为乱。上遣侍郎凯音布、学士邵希穆按治。右曾疏言:“揭帖言琼州文武官往黎峒采取沈香、花梨致生衅,石琳及巡抚萧永藻、提督殷化行平时绝不觉察,且黎乱在上年,迟且一载,始行题报,掩饰欺隐,请严加处分。”石琳等皆下吏议。四十年,疏请刊颁政治典训及御制文集。
四十一年,转户部掌印给事中。初,以私钱多,改钱制轻小,使私铸无所利,顾仍不止。上令仍铸大钱,下廷臣议,改铸大钱,其旧铸小钱,期二年销毁。右曾疏言:“改大钱宜遵圣谕,若毁小钱则民间必惊扰。且户、工二部存钱八十四万串,若议销毁,工料耗折甚多。且二年中铸出新钱不过一百万串,岂能遍及各省?新钱无多,旧钱已毁,恐私铸更繁,钱法愈坏。古者患钱重,则改轻而不废重;患钱轻,则改重而不废轻:使子母相权而行。新铸重钱,每串作银一两;旧铸轻钱作七钱:并听行使。积久大钱流通,小钱自不行矣。”疏再下廷臣议,定新钱每重一钱四分,旧钱并行勿禁,如右曾议。
四十四年,提督河南学政。秩满,巡抚汪??疏言右曾取士公明。四十八年,迁奉天府府丞。四十九年,迁光禄寺卿。五十年,转太常寺卿、通政使。五十一年,擢翰林院掌院学士。五十二年,授吏部侍郎。尚书富宁安、陈鹏翮皆廉办有威棱,右曾贰之,锐意文案,纠剔是非。选人或挟大力以相要,必破其机纽,俾终不获选。由是干进射利者,皆丛怨於吏部,而富宁安往莅西师,鹏翮任事久,见知於上深,莫可摇动,遂争为浮言撼右曾。六十年,命解右曾侍郎,仍专领掌院学士。六十一年,卒。
右曾少工诗,清远鲜润。其后师事王士祯,称入室。使贵州后,风格益进,锻??澄汰,神韵泠然。右曾朝热河行在,上命进所为诗,右曾方咏文光果,即以进上。上为和诗,有句曰“丛香密叶待诗公”,右曾自定集,遂取是诗冠首。
论曰:方蔼、荃、杜讷以文学直内廷,其结主知,尤在於廉谦。元珙、三礼议礼各申其所见,有当於经指。士祯以诗被遇,清和粹美,蔚为一代正宗。?I於文亦然,久而论定,并邀补谥,增文字之重。右曾师事士祯,继以诗被遇。论者谓自明弘治、正德以后一百五十年,而文章复在台阁,为圣祖崇儒右文之效云。
『叁』 沈荃的史籍记载
沈荃之所以别号充斋,是因为“为讲充实之为美,数句有省,遂以充斋自号。”顺治九年(1652)沈荃是壬辰科汉榜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殿试时,是科首题,为《君子有大道》二句,次题是《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一章,第三题是《经正则庶民兴》。会元程可则,字周量,广东南海人,参加殿试时,因应对不合朱熹注释而被除名。探花沈荃书法沈荃自年幼聪敏好学,博学多览,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广知天下事。家居艾家桥东,是苦节先生后裔。他的父亲沈绍曾,世居泖滨,有孝行。沈荃幼年丧父,服侍母亲极为孝顺。沈荃以江南青浦籍,登顺治九年一甲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
据记载:沈荃授翰林院编修后,顺治帝选定沈荃作为河南大梁道副使。期间,许州、颖州地段疯狂劫掠的强盗董天禄、牛光天之流成为一方之害。沈荃督促出兵捕获,盗匪四散逃窜,地方上得到治理。在禹州又派遣官兵捕快,直捣杀人劫财的贼窠倚竹园。挖出尸首十余具,将盗贼全部按律处决。被解救者中有一个是无后代老生的小妾,那个妾已有身孕,因与佣人通奸而私奔,被盗贼捉住,盗贼杀了佣人,藏匿那个小妾。沈荃捕盗贼时捉得那小妾,已置狱中且生下儿子,沈荃招呼老生来,将他的儿子给与他,那个小妾依法治罪。老生跪下叩头说:“使我得有后者,沈公!” 沈荃缉盗护民,很得民心,不久,沈荃被提升为按察使。他上任后就启奏说明:征集所用宅第、府驿,受累疲苦,请拔给银两;饲养兵马,讨扰数个县府,请下旨给大县五六百石,小县三四百石粮仓储;因开封黄河况口,官吏分散,请将开封乡试暂时移到辉县举行,并请拨钱粮修复开封城;河南土地贫脊不等,一样缴纳钱粮不妥当,请降旨按地纳粮;另外,奉旨兵员缺额不补,不付派用;请下旨募招兵员,补足差额,维持兵额在一万二千名等等。经顺治帝交部议准予,而后施行。?康熙元年,老人先后辞世,沈荃回乡丁忧。康熙六年,沈荃丁忧服满,授直隶通蓟道员,因受人牵连,镌二级。康熙九年,授浙江宁波府同知。未等到上任,特召沈荃,书写各体书法,很称康熙帝心意,下诏官复原职,留在内廷。康熙十年,特旨召见,授以四品顶戴,补翰林院侍讲,在南书房值班。康熙十一年,沈荃典试江浙。累迁礼部侍郎,兼詹事府詹事。曾疏言列出阁四事,转为侍读。康熙十二年,充任日讲起居注定官。康熙十三年,沈荃升为国子监祭酒。康熙十五年,改任詹事府少詹事,次年,沈荃升为詹事。康熙“十六年四月初十,上(指康熙帝)御弘德殿,谕喇沙里:‘尔可同詹事沈荃于乾清门候召’少顷,传沈荃入懋勤殿,命沈荃书‘忠孝’二大字及‘正大光明’四字行书一幅。”康熙帝在内殿赐沈荃坐,可见,沈荃以书法深得康熙帝宠遇。?康熙十八年,天大旱,康熙帝寻求进谏消除旱象的好办法。当时新改旧例,流放发配地变为乌喇。沈荃偕同项景襄侍郎一起上奏:乌喇远离蒙古三四千里,那里非常寒冷,人、畜大多冻死。既然罪不当死,才会遣放,而又流放到必死之地,请最好仍按旧例。并奏言:这样感动上天,三日必定会下雨。康熙帝反问:“能保证吗?”沈荃答:“可以保证。”康熙帝又问:“如果你所说的三日不下雨,怎么办?”项侍郎不敢再说话,赶紧退后一步,返回班列。沈荃依然坚持己见,并且说:“若此议颁行,三天内不下雨,甘愿承担欺君罔上罪。”朝廷上的九卿官员全以为听错了,大吃一惊;康熙帝也脸色大变,命令沈荃第三日到午门等候下雨。第三天,沈荃在烈日下跪在午门外,身子直挺挺地祈雨,康熙帝也在乾清门端坐等候,连午膳也不吃了。有些关心沈荃的人劝他,赶紧免冠自责,前去谢罪,请皇帝回宫,只要不死,求得落个削职为民罢了。要是到天黑了,再不下雨,皇帝一怒,就是杀头的罪过。沈荃不作答,一动不动。下午两点多钟,忽见一片乌云从东方而来,顿时风雨雷电交加,一刹那,倾盆暴雨从天而降,雨量多达一尺。康熙帝大喜,对群臣说:“此詹事雨也。”马上召詹事沈荃进宫,犒劳他御膳。朝野人士为詹事沈荃冒死求雨而感慨万分,称此雨为“仁者之雨”。原来的流放旧例又得到恢复。后来,项景襄侍郎上奏进言:“做积德的事,而不求个人功名杂念,就是重耳在世,与沈荃比起来要惭愧多了。”康熙十九年,沈荃因侍讲劳苦,加礼部侍郎衔。康熙二十一年,沈荃参加皇帝在乾清宫大宴廷臣,并奉旨赋柏梁体诗。
沈荃性格刚直,敢于直谏,为官清廉。他喜好诗歌,他的诗作也有功力。沈荃独会心于高、岑、王、孟,足见他的性情。然而中年以后,唱而不叹,诗思匆匆,遂缺乏上佳兴致了。在他的诗《送曾龛兄任保宁》中有脍炙人口的名句:“地从巴水折,天入剑门低”。其中的“折”、“低”二字就足以显示他对字句推敲、锤炼的高妙。沈荃颇有诗名,为本朝八家之一。“八家者,王士帧、士禄、施闰章、宋琬、陈廷敬、沈荃、程可则也。”据记载:人们评价他的“诗春容安雅、盛世之音,沨沨如也。”此外,他在地方志体例上也有贡献。沈荃任“官大梁时,巡抚贾汉复属修河南通志。既成,上之,诏天下郡县修志,一以河南为法。”?沈荃书法出神入化,宛如有神助一般。据记载有一传说:沈学士荃,清修好士,尤工书法。西关戚家巷,有五通庙最灵。一天傍晚,庙附近有一个文士,梦见神托梦说:“有位想要沈荃书写一幅匾额,麻烦你替我求份书法。”文士素来不认识沈荃,沈荃之客叫计生的南阳人,住得相近,就前往告诉他,请计生代写,悬挂在祠中。半夜又梦见神来讨要:“要的是沈荃的书法真迹,计生赝笔,有什么珍贵?为我换一幅。”文士从梦中惊醒。此后,他请求拜访沈荃,将神求墨宝事说了。沈荃也惊讶,就给写了。当天晚上,文士又梦见神来感谢。这就是说沈荃学士名声显赫,似可通神。?沈荃在朝,端庄持重而有威仪。喜欢奖掖后学,学行醇洁。善书能诗,沈荃曾与康熙帝议论古今书法。凡御制碑匾,廷殿屏障,多为沈荃所书写。沈荃擅长书法,书学董其昌,功夫极深。方苞《望溪集外文》评他:“公(指沈荃)学行醇洁,好奖进士类,书法尤有名。上(指康熙帝)或自作大书,命题其后。(沈荃)尝於御前临米海岳帖,上(指康熙帝)见其笔秃,取凤管一,亲吮豪以授公。康熙帝嘉奖沈荃忠益,所赐御书、凤管、马蹄貂裘,还有茗茶佳馔之类,不可胜数。赐号文绮。上(指康熙帝)自元公钜卿碑版之文,下至遐陬荒徼琳宫梵宇,争得公(指沈荃)书以为荣,以是公(指沈荃)名动天下,与赵承旨、 文敏相埒。”清朝吴修评价:“(沈)荃工书,继董文敏而为时所重。”清朝施闰章评说宣宗朝时有大小沈学士,以布衣善书入翰林,皆著名迹,大学士名度,小学士名粲。沈荃也有书名,是小学士沈粲的后裔,“碑版流传,后先辉映。”沈荃的书法为上乘之作,很受皇帝赏识。后来,沈荃的儿子沈宗敬以编修入直,令皇帝追忆起往事,于是命内侍传谕阁臣李光地,说:“朕初学书,宗敬之父荃实侍,每一下笔,即指其失,兼析其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劝也。”皇帝深深地嘉奖沈荃的忠心,甚至他的后人也受益匪浅。?康熙二十三年,沈荃官至礼部侍郎,詹事府正詹事职而去世。卒年61岁。入祀乡贤祠。康熙帝因沈荃贫困,特赐白金五百两祭葬;赐谥文恪。?在王士祯撰写的《淡墨录》中“经筵讲官得赐谥”一文中记载:沈荃“顺治壬辰探花,官至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卒谥文恪。本朝最重赐名之典,官至尚书大学士,乃得赐谥。其以经筵旧劳,得赐谥者,惟掌院学士喇沙里、叶方蔼,及(沈)荃三人而已,盖异数也。”以正詹事之职而御赐谥号,仅沈荃才有,可见荣誉有加。?著有《一研斋诗集》十六卷、《充斋集》、《沈绎堂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