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将来不孝顺的孩子,小时候身上都会出现哪些“信号”呢
父母都希望将来自己老了之后,孩子能够孝顺自己,绝大多数的孩子也能够做到当父母老了之后,还能够对父母很好,真正的做到孝顺。但实际上,也还有一部分的孩子在长大能够独挡一面之后,就把将他辛辛苦苦抚养长大的父母给抛弃,并不能做到孝顺父母,还会做出一些伤害父母的行为。
在我们很多中国父母的传统观念里面,“养儿防老”就是希望当自己老了之后,孩子能够对自己好,不至于到老了,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但也许很多家长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并不知道怎样的方式对孩子才最好的,免不了就会宠爱过头变溺爱,但往往溺爱就容易让孩子变得不知感恩,长大后容易不孝顺。
『贰』 谁知道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呢
1.从小让孩子明白孝顺是一种美德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看情景片等方式,让孩子明白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做人原则。
从孩子懂事起,就要让孩子明白家庭成员之间的长幼关系。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爷爷奶奶是老人,是全家人关心照顾的对象。
父母在为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源于对他的爱,长大了孩子要回馈给父母。否则孩子会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然难以自觉孝顺父母。
2.父母以自己的孝行感染孩子
环境影响人。生长在一个孝顺家庭的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的就懂得孝顺父母。因为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
但是现在中年夫妻迫于生活事业的种种压力,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普遍存在。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甚至直接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这种“啃老”行为其实是在手把手教孩子将来不孝。作为中年夫妻,即便孩子要交给老人带,也要注意多关心、照顾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尽抚养和赡养的义务。
不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即便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在节假日也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在特殊的日子里,比如长辈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春节等,正是长辈期待全家团聚的时刻,孩子从小养成每逢节日回到长辈身边的习惯,长大了自然就不会忽视父母的期待。
“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让他们生活得舒心快乐!”在尊重老人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孩子耳濡目染,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父母支持孩子表达孝意
有的时候,爱孩子太多,却不去接受孩子对长辈的爱,使孩子的爱心失去表达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孝心。
孝心需要表达,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势必导致孩子孝心的夭折。
生活在和谐家庭的孩子才会更加富有爱心,而孝顺父母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所以,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富有爱心,父母千万不要忽略对孩子孝心的培养。
『叁』 子女从小就孝顺,长大后大有出息的星座有哪些
如果家里的孩子小时候比较省心,比较孝顺,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是父母的好帮手,同时在工作上也会比较认真,所以这样的孩子一般长大以后也比较有出息。下面我们来看看网友盘点的那些作为子女的时候就孝顺,长大有出息的星座。
当然,十二星座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在性格上面,但是十二星座的性格特点也只能给大家一个参考的大方向,毕竟每个人的性格都会因为各种因素有所差异,而这些差异一般不是星座能决定的,关于星座的性格特点,大家就当一个参考。
『肆』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孝心
欣赏孩子的每个孝顺行为
欣赏并夸奖孩子的每一个孝顺行为,哪怕孩子只是给妈版妈夹了一片权苦瓜,哪怕孩子只是把奶奶买的菜从大门口提到厨房,哪怕孩子只是为爸爸拿了一次水杯。心理学上有个“暗示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一个人被看成什么样,被怎样对待,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变成现实。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导孩子“给爷爷端杯水,说爷爷辛苦了!”“给外婆拿个苹果,说外婆你真好,谢谢你!”并适时表扬孩子:“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宝贝!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孩子真的就会成为一个很孝顺的孩子。这种暗示能对孩子发挥奇效,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并付诸行动,直至成功。
『伍』 孩子长大后孝不孝顺,从小的这3点特征就可
苟不教 父之过 一句简单的三字经。以身作则 孝顺的人怎么会有不孝顺的孩子呢 况且不孝顺的家长也可以有孝顺的儿女
『陆』 小孩子从小就自私,长大了能孝顺吗
既早要树立小朋友的价值观,可以用讲故事行为,让他自己去体会怎么样才是正确的,事实上这样的小孩教出来后,也会形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柒』 年轻时怎样做,到老了孩子才能主动孝顺自己
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要有合理差别,不要用封建家长制。所谓“合理之制”是指所有家庭成员是人人平等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性格,让孩子有自尊心,尤其是他们在处理事情时,必须充分承认他们的意见,最好是能按照他们的合理意愿行事。
第二,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父母为他和他们的家庭所做的辛勤工作。如今,许多孩子不知道他们父母的工作,也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得到他们的钱的。他们只知道他们向父母要钱。他们认为父母给孩子好的食物、好的衣服和好的使用是很自然的。这样的孩子书不能发自内心地尊敬父母的,也不会真正的懂得孝敬父母。因此,父母应该时常告诉他们的孩子,他们父母的辛苦工作,最好可以让孩子去体会辛苦,这样孩子就能明白他们父母赚的钱是很难得到的。这样的话,孩子们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会从心底里感恩和尊重父母,并学会孝敬父母。
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养成懂得吃苦的习惯,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学会孝敬父母。
『捌』 孝顺的孩子需要怎么从小培养
古语云: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连动物都知道报答父母伟大的养育之恩,更何况人呢?而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敬爱、不孝顺,那他一定是不会懂得感恩的。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孝顺的美德。
1.“孝顺”教育不是可有可无
一个孩子是否孝顺,体现的是这个孩子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而不孝顺的孩子人格是不健全的。当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让孩子学习好、将来有本事、出人头地上,而忽略了人格培养。是否孝顺是一个孩子是否具有爱心的表现,而爱心是人格的核心内容。人格不健全,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就低,很难最大化地实现自己,也就是说,孩子到达不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的顶峰。
所以,孝顺教育无论是从培养孩子成才来讲,还是从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父母要给孩子孝顺的机会
在上面的调查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受到的关于“孝”的教育都是来自于学校。90%的学生是在学校学习的《弟子规》,只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平时在生活中父母对他们进行过“孝”的教育。
试想,即使学校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孝顺”的教育,但是到了家里,父母把孩子当成皇帝一样伺候着,那么孝顺顶多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孩子便“孝”不起来。孩子们本身都是孝顺的,我们在提升他们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应该给他们机会,教会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付诸实践。
千万不要觉得我正当年,孩子太小,我的事情他不懂,家里的工作我一伸手就做了,他也做不来。那样,就会培养出孩子的“享受”习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孝顺品质。当孩子吃东西时,父母应该与他一起分享;平时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适当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让孩子有机会主动关心父母。
3.接受父母合理的建议
“顺”字看似简单,但是做起来不容易。特别是在当下这个开放自主、资讯多元、传播便捷迅速的时代,孩子的大脑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很容易使他们自以为是,而看不起父母的建议。所以,要想让他们听话,我们先要镇得住他们。
怎么才能镇得住呢?当孩子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不可行,我们先要告诉他们这么做的后果,他们一意孤行的话,就要让他们承担责任。同时,父母要说话算话,要保证自己的想法合理、可行。这样,当孩子的心里积累起了对父母足够的佩服和信任时,就可以告诉他们: “我们都是过来人,和你们有着相同的经历,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尊重我们的意见,也是一种孝顺。当我们的意见合理的时候,你们可以考虑采纳。如果觉得我们的想法不合理,也要跟我们说清楚。”
我们要孩子接受父母的合理建议,不能靠父母身份上的权威,而要靠父母的能力和智慧。孩子佩服父母,自然就顺服了。
『玖』 孩子孝顺母亲的文章
明朝湖南道川守抄将沉至袭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
『拾』 如何培养孝顺的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就道出了春秋时期人们敬老的情形。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报答养育之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9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孝敬父母,是中小学生品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制定的《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把“孝敬父母”作为新世纪中小学品德教育的一项任务来提出,可见,国家对这个问题是何等的重视。
令人不安的是,当今青少年中,孝敬父母之风每况愈下。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孩子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1)要让孩子明理,知道没有父母便没有孩子的一切(躯体、智慧、思想等等),父母恩深似海。作为孩子有孝敬报答的责任,这是做人的道德。古语“鸦有反哺之义”指的就是孩子必须尽孝的问题。
(2)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必然不可能从心底里孝敬父母。为此,作为外出打工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让孩子知恩图报。从留守孩子来说这个“报”是对待父母讲道德礼仪。家长应要求孩子:一是对待父母有礼貌,如与父母讲话要得体,关心父母的工作、身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二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三是听从父母的教导,改正自己的不足;四是拓展对父母的爱,把对父母的爱拓展到对师长的爱、同学的爱、人民的爱、祖国的爱。这样的爱就是对父母做好的爱。
(4)从日常小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如要求他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主动关心家长健康,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总之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5)父母本人也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家长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亲。如果说平时在外打工或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回家后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久天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