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五事孝敬父母

五事孝敬父母

发布时间:2020-12-28 22:45:06

❶ 学佛问疑

把父母比作在家佛,是要你像尊敬佛一样的去尊敬去孝养父母。因为父母版给了我们生命把我权们抚养长大,这就是最大的恩德。并不是说父母就等同于佛了。父母毕竟还是凡夫,很多想法和做法可能都不如法,父母叫你做的是错误的事这时候就不能去做。一定要用智慧和善巧方便去化解。

❷ 与其天天烧香拜佛,不如

与其形式上的烧香拜佛,不如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孝顺父母,恭敬三宝,便是最好的祈福。来源出处:

  1. 网友:给刚出生宝宝买的长命锁,可以到您寺院寻得加持开光吗?

    学诚法师:龙泉寺没有“开光”业务。从小教导孩子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便是最好的祈福开光。

  2. 妙祥法师: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供养父母

    佛讲有八种福田,包括有佛、僧人,还有罗汉,这都为福田。还有什么是福田呢?就是父母。父母为福田,所以说“善能事父母”,奉养父与母这为福田,因为从父母身上我们能获得吉祥。

    《善生经》云:“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需要以五种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就是你供养父母,不使他们缺乏生活物资。比如说父母没有能力了,供养点油盐米醋,这些东西不让它缺乏,让他们生活无忧。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得到福报。

    第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凡所有的事情你都先跟父母说,就是说有什么事情要跟父母商量。一个是对父母表示尊重,另外父母岁数大,生活经验丰富,会给我们提出很多建议,所以有什么事情要先跟父母说。

    第一个供养父母,在物质上的供养,这个很主要。供养父母不是说人人都能做到。有的说我能供养父母,买一袋米我放那儿了;我买一袋面给父母了,这就叫供养父母。实际上这个只能说是把父母养起来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地供奉。

    供是什么意思呢?“供”就是非常尊重,用你全部心血来奉献为供。不是养活,像养活一个什么东西似的,能有吃的,饿不死就完事了,这叫养,这不可以的。供奉是有恭敬在里面,特别是对父母的供奉,要有极大的孝心和恭敬在那里。要超越一切,超越自己。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果你要能这样做,就会获福。

    讲个例子,这也是咱们附近一个居士的例子。有一年行脚,碰到一个女居士,她跟我说这么个问题。她说她公公得病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她又想照顾公公。但她向周围的人借钱都借得很多了,就是说人家已经不爱借给她了。这个老人也有其他的儿女,但是他们供养的程度,和对老人治病的信心都不到位。她想要好好地供养父母,她说:“你看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特别是没有钱,不能给父母去治病这个问题,但我还想这么做,怎么办?”

    这是零三年的事。后来我给她说那么一句话,我说你现在不还住着房子呢吗?你可以卖房子啊!当时她听完了生起极大的欢喜,她说太对了,我明白了。她回家了以后,就准备在别的地方搭个小茅棚住,要把这个房子卖掉,卖掉自己唯一的财产——房子,要供养她的公公。她这么一努力,一卖房子,最后把所有的人都感动了。包括她原先的亲属,不借钱的也借钱了,公公那面也感动了,包括原先公公家的儿女也都被感动了。最后房子也没卖成,公公也得到了治疗。

    就是说这个供奉不是一件小事情,如果我们能够舍去自己唯一的财产去供奉,必然获福。必须有恭敬心才可以获福,如果没有恭敬心能不能获福呢?获福很少,甚至还有过失,因为父母你不供养是有过失的。必须得供养,无条件地供养,不管你们关系好坏都得做到。我过去曾经听老人讲过这么个故事。就是说有个要饭的母子俩,儿子要饭去了,要了两个火烧(一种烧饼),想带给母亲吃,走到半道的时候,去上厕所,火烧一下就掉到粪坑里了。因为没加小心,掉粪坑里去了,他就赶紧捞上来,把火烧的皮给扒下去,那瓤就拿给母亲吃。那时候要饭也比较难,好不容易要两个火烧。当这两个火烧给他母亲吃的时候,天就打雷了,开始下雨,这个雷就围着这个儿子头上打。后来儿子马上就知道自己错了,跪下就跟他母亲说这个事。他母亲是个瞎子,他就跟母亲说:“雷老围着我头顶打,我可能做错一件事情。”就把这个经过说了一下。他母亲说:“孩子你不要怕,你背着我,你到院子里跪着。”他就背着母亲到院子里跪着。这雷围着他头顶转一会儿就走了,就不劈他了。

    这里有一个什么问题?就是说,虽然他能孝敬父母,但恭敬心不到位,天地也是不容的。但是由于他确实有一个恭敬心和忏悔心,背着母亲忏悔——因为父母都爱儿女,最后解除了他的灾难。(中略)

    供养父母,这个供不是一般地给点东西就可以了,必须挑最好的,甚至是最干净的,以恭敬心奉上,这才可以。使他们不缺乏衣食,不少衣、不少食,而且应该是有恭敬心,也就是说你尽心尽力去做,这为供奉。

    父母本身就是福田之一,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福报不够?就因为其中一条,供养父母不到位。父母把我们养大,念上书,念完书了回来对父母一点贡献也没做,就要结婚生子。还得让父母做劳工,给操持家务、看护孩子,甚至因为个人的利益嫌弃父母,这都会失去福报。

    所以我们想获福,首先应该这么供养父母。为什么这么做能获福呢?因为这些本来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你没做,所以说福报就没了。为什么叫获福呢?不是通过你做而有福,而是你本来就有这个福,是你因为不做而失去了。因为你做了,又获得你本来应该有的,这叫获福。

    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做事情,是因为有错误失去了福报。那我们讲《吉祥经》是什么意思?是要去掉你不该做的,称赞你应该做的。知道你应该做的,再获得你本来应该有的东西,这叫获福。这是讲第一个问题,就是说第一个应该供奉父母,使物质无乏。这个供奉一定要记住了。

❸ 数息观的修行方法

首先开始调身、调息、调心,这三条是一致的。
我们先调身。先端身正坐,正坐就是半跏趺或双跏趺坐。如果是半跏趺坐,把左脚放到右脚上,拉近身体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要用双跏趺坐的话呢,也可以,如果你的单跏趺,可以盘半个小时的话呢,你可以上双跏趺。在单跏趺的基础上把右腿从下面拉上来。接着就是正手,就是左手放在右手上重叠起来,放在小腹之前。
次正头。平面正坐,头要不偏、不斜、不低、不昂。不要太昂,也不要太低。然后闭口,唇齿相拄,舌向上腭。接着就是闭眼睛。眼睛微微闭上。有的人喜欢半睁半闭也行。这样就是调身。保持身体的不宽不急。
接着就是调息。息有四相:风、喘、气、息。什么是风相呢?就是坐的时候,鼻中气息出入觉得有声音。这就是风相,这是不调的,这个是不正确的。喘相,就是在坐的时候,息虽然没有声音,但是它被节制了、不畅快,叫做喘相。第三种情况就是气相。气相,在坐的时候,这个息虽然没有声音,而且出入也不节制,但是不够细。
风、喘、气这三种情况都是不调相。第四种,息相,是调相。什么是息相呢?呼吸既没有声音,而且很通畅,不节制,而且很细、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这个情况就是息相。
在数息时达到息调相才能入定,守息则定。前面的不调相时,你要是呼吸声音很大,那么数息时会“观风则散”,你的心则定不下来;“观喘则结”,“观气则劳”,这个气要是很粗的话,还不能观,只能数。到了这个息相现前的时候才能够守息,守息就能得定。
我先把调息的这四种情况给大家讲了一遍。现在身调好了,怎么去调息呢?热气起心,当我们的心很细的时候,这个息也就细了。息调好后,众犯不生,息心亦定。
调的方法有三种:一个是安心,就是将你的注意力先放在肚脐下面二指,在腹部的中间,就是肚脐稍微下一点,先把心安在这个地方。接着全身放松,放宽胸心,然后观想,气息遍入毛孔,出入无障。
这三种情况做好后,你不要着急,气息自然慢慢地就调匀了,你的呼吸就很自然了。
这个呼吸一定是很自然的,不要去控制呼吸,调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丹田的部位,把身体放松,全身心放松;当然也不能太松,太松容易瞌睡。
身体不能垮下来,要自然挺起,然后观想气从遍身的毛孔出入无障,你的呼吸就像毛孔在呼吸一样,只是“就像”,这是“像这样”,这是你的“观想”。这样你的心就会渐渐细下来,这就是调息。
调身和调息、调心是一致的,在讲话中稍微有一点次第,但其实是一致的,是同时的。我们调心时,这个心要宽急得所,不要太放松,心要是太放松的话,容易昏沉。如果心的念力太精进的话,容易紧张。心既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松懈、不要太懈怠。心要不宽不急,这是心调相。
这样,就把调身、调息讲完了。
我讲到这里你就基本调好了。就按刚才的办法开始数,从一数到十,返过来再数,周而复始。心粗的人数息,很快就能做,只要能够守住就行。
有的人数到三、数到五就杂乱,那又返回来,很多人数不到十就返回来了。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心太浮。也有的人,曾经修过定,一守就能守住。
如果从一数到十不会跑的人,你这样数上十来次之后都不跑,这样你可以观息就行,不用数,看着它就行,这样心就细了。
好,我们现在就正式地坐半个小时,下面就止静。半个小时以后开静。
(止静)
(开静)
我这里先把出定的方法讲一下,别着急,以后不允许这样子一开静马上就下座。当然今天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没定住,是不要紧的。一旦定下来,太仓促出定的话,容易出问题。
放在丹田部位,把所有身上的冷热麻胀、大小轻重等种种禅定过程中的感受都收回来,或者观想从毛孔放出去也可以。这样身体内部细的气氛就会收聚,或者散出,都没关系。
然后再徐徐地、慢慢摇动身体,渐渐适应出定的环境。然后搓手,把两个手心搓热浴面,然后再徐徐睁目。看看周围,了解我现在在哪,回到当下。
下座的方法也作为一个系统的一部分介绍给大家。今天数息观要作一堂课讲的话,它是一个系列。
首先讲修禅基本要求的资粮,其次讲修禅的外方便,然后才能进入到内方便开始修了,其次讲下座出定的办法,再讲下座以后保任的方法。这才是一个系统讲授。
禅修的资粮有五条:
一、广行布施。广行布施能够积聚你的福报,有了福报你才能修,不然你每天忙于生活没时间修。
二、严持净戒。如果你持戒不清净,或者你不持戒、没受戒,往往为这些恶孽和障缘障碍我们修行,没法修定。所以要持戒清净。
三、恭敬三宝。有三宝的庇护才能排除很多空见的障缘。
四、孝敬父母。你有了孝敬父母、敬顺师长的德行,人、天、非人等才会不干扰你。
五、读诵听学。你应该懂得修禅定很多的知识。
这是我们修禅要有的五种资粮。
藕益大师讲到禅修的外方便:具五缘,诃五欲,息五盖,调五事,修五法。
这是一个系统。具五缘,是哪五个因缘呢?
一、持戒清净。有的人违犯戒律,犯之后忏悔清净才行,否则不能修。
二、衣食俱足,和前面讲的有点相似。衣食要具足,你才有这个条件去修。
三、要得闲居静处,不受杂事干扰。
四、息诸缘务,即把平常所作事情放下来、处理好。
五、近善知识。
具五缘和刚才讲的五种资粮基本上是一类的。
诃五欲。因为修禅人贪欲太重也不能修。
他讲到的五欲有:
一、色欲,指眼睛看到的美色。
二、声欲,耳朵听到的美妙之声,这两者都会生起攀缘之心。
三、香欲,闻到的香味。
四、味欲,就是口味,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等等,这叫味欲。
五、触欲,这个主要指的是男女身体的轻柔细滑这类的感触。
这五种欲望,要诃斥它、远离它。
藕益大师讲到的第三个是弃五盖,摒弃五种浓垢、障碍、妨碍我们清净心的五种障碍,我们要去除掉。
第一个,弃贪欲,这指的是男女的贪欲,欲火烧身啊,身体都能烧掉,何况你的善法呢,都被烧掉了。所以要远离,弃舍贪欲。
第二个,弃舍嗔恚,嗔恚是不善的根本、法乐的冤敌,要有嗔恚的话,禅定修不起来的。
第三个,弃睡眠。睡眠太多,昏沉心暗,这可不行。
第四个,弃掉悔。掉就是散乱的意思,悔就是忧恼覆心。你的心很散乱,就没法修定,另外也不能心中有忧恼,忧恼覆盖着你的心,这就是悔,悔心如剑,这样子也不能修行得定的。
第五个,弃疑盖,弃疑惑,疑自,疑师,疑法,这都是疑惑,它都是覆盖我们心的障碍,不能得定。
藕益大师讲的第四类就是调五事。
第一个调饮食。饮食不能过饥,不能过饱,过饱的话身体内感到很胀,气流不畅。太饥的话也不行,身体虚弱、心悬,也不能修行得定。调饮食要以身安为主。
第二个调睡眠。睡眠不能太多,太多昏沉。太少呢,神虚。这都不能修,要适当。要保持神智清白,心念明净。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
这五调就是“调五事”。你把这五事调好以后,这才能够上座。
藕益大师也讲到“行五法”,这就是修禅的人,不是今天在座上修修就罢了,而是每天要修。上座要修,下座也要修,要行五法。
五法中,第一个是要有自愿得禅定的欲望,要有这种心态。第二个要精进,你有得禅定的欲望,还要发起精进心,不能只修一座就不修了。拿出七天时间来,甚至一七、二七、三七,三七二十一,乃至七七四十九天,专门拿出时间来修,这是精进。
第三个是要念,念什么呢,要念欲界之无常、苦、不净、无我,念禅可贵,你才能够不厌烦修禅。第四个是巧慧。要有善巧的智慧。第五个得一心。在座上你要观息,下座也是这样的。
曾经有一个人,他是农民,白天干活。他就在数,一、二、三,边干活边数,顾不得想其他事。回来晚上没事他就数息、观息,时间一长以后不用数,无论在干什么,走路、说话、办事、睡觉,他都能了然观察到自己的呼吸,这样他的心就很细了,已经得到充分的定的状态,他行住坐卧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当然这个人应该是上个世纪的人,遗憾我们现在见不到了。
修行要一心,一心专注在这个上面,你才能得定。这些是修禅的外方便。
在具体修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修定的场所。这个场所,不要当风,不要在风地里面修,不要有过堂风,不要潮湿,同时不妨碍他人。你不妨碍他人,他人就不妨碍到你,包括一些非人。有些山洞里面有非人住,你要住,人家不让你住,那都不行,你这个地方要找好。
你在家里好办,但是你在家禅修,不要有过堂风,不要门窗对流。坐的地方光线不能太强,太强心散乱;太暗的话又昏沉,这个也不行。
要是双跏趺的话,座位要平坦,它的软硬要适度;如果单跏趺的话,你可以在后面稍垫高二寸。但绝对不能前面高,后面低,那个不行。
在上座之前你要办毕事物,谢绝外缘,心无挂碍。杂事提前就要做好,该上厕所的上厕所,该干的什么事干好、做完,谢绝外缘,有的人在门上贴个条,你的心中不再挂碍这些事情了,一心修定。
在上座以前还可以祈求三宝的加持,在佛前可以修种种供养、忏悔、发愿,以便在修定的过程中不出现障碍。
上座前还要行香。应该在上座前要活动活动,下来之后也要活动活动。
修习数息观有六种方式,称为六息念或六妙门。即︰
(1)数(梵gan!ana^,藏bgran%-ba)︰指系心缘入出之息,不作加行,放舍身心,唯忆持其息,数一至十,不增不灭。若于二谓一,或于一谓二,或于入谓出,于出谓入,皆不称为正数,故须离此等过失。又若于十之中心散乱者,应重新自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
(2)随(梵anugama,藏nan%- shugs-pa)︰又名随行、随顺、相随、随息。指系心缘入出之息,息入时,念随彼息入行至身中的喉、心、脐、髋、髀、胫乃至足指;息出时,念亦恒随彼息所至处。
(3)止(梵stha^na,藏gnas-pa)︰又名止住、安。指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
(4)观(梵upalaks!an!a^,藏n~c-bar mtshan-pa)︰又名观相、占相。指观察息风之后,复观与息俱有的大种造色,以及依色而住之心、心所,具观五蕴以为境界。
(5)转(梵vivartana^,藏rnam-par sgyur-ba)︰又名转还、还。指移转缘息风之觉,安置于念住等后后胜善根中,乃至世间第一法位。
(6)净(梵paris/uddhi,藏yon%s-su dag-pa)︰又名清净、快净。指其觉更升进而入见道等境界。
又,《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将前三相称为外,后三相称为内。《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六妙门〉条则名前三相为定,后三相为慧。另外,《修行道地经》卷五〈数息品〉将‘止’和‘观’合为止观,‘还’(转)和‘净’合为还净,认为唯有四事。
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所载,此观法有算数修习、悟入诸蕴修习、悟入缘起修习、悟入圣谛修习、十六胜行(又称十六特胜、十六行)修习等五种修习。其中,前四类可永断见道所断的烦恼,最后的十六胜行则断修道所断的烦恼。十六胜行之说最早见于《阿含经》,其他经论亦有记载,然有关其内容细目、顺序及解释,诸经论颇有异说。兹依《成实论》卷十四分述如下︰(1)念息短︰谓行者心中若躁疾散乱,则呼吸短促。(2)念息长︰谓行者若心细,则呼吸细长。(3)念息遍身︰谓行者信解肉身是空,而观想气息遍满全身。(4)除身行︰谓行者得境界力,则心安稳,粗杂之气息灭。(5)觉喜︰谓心生欢喜。(6)觉乐︰谓心得喜,身则调适,得猗乐。(7)觉心行︰谓知道喜会生贪的过患。(8)除心行︰谓除灭贪心、粗杂之受,心则安稳。(9)觉心︰谓行者除受味,故见心寂灭,不沈不浮。(10)令心喜︰谓心沈则令之振起生喜。(11)令心摄︰谓心浮则将之摄持于静。(12)令心解脱︰谓舍离心之浮沉而解脱。(13)无常行︰谓知心寂静,一切无常。(14)断行︰谓以无常行断诸烦恼。(15)离行︰谓烦恼断,故心生厌离。(16)灭行︰谓心厌离故得一切灭。
《大乘义章》卷十六(本)谓此十六胜行中,初四者称为身念处,次四者称为受念处,再次四者称为心念处,末四者称为法念处。若依四禅加以分别,则觉喜与令心喜皆居初、二禅;无常行、断行、离行、灭行四者遍于诸禅。其余之息短在初禅;息长在二禅;遍身、觉乐、令心摄在三禅;除身、觉心、除心、令心定、令心脱在四禅。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十六特胜门〉将最初五者配于身念处,次三者配于受念处,再次三者配于心念处,末五者配于法念处。另外,《法华经玄义》卷四(上)将十六胜行拟配于三界九地,其文云(大正33·719a)︰
‘若知息长短对欲界定,知息遍身对未到地,除诸身行对初禅觉观支,受喜对喜支,受乐对乐支,受诸心行对一心支,心作喜即喜俱禅,心作摄即二禅一心支,心作解脱即三禅乐,观无常即四禅不动,观出散即空处,观离欲即识处,观灭即对无所有处,观弃舍对非想非非想处,观弃舍时,即便获得三乘涅槃,若横论观慧即对四念处。’
又,在密教之四种念诵中,第一心想念诵亦立出入命息,即行者入字轮观中观字轮圆明时,想像字从本尊之心中源源流入己身,犹如入息。再从自己之身心中源源流入本尊之心,犹如出息。如此出入之息流注身心而净诸垢识,乃得以使诸根逐渐清净。
数息观之功效
佛为多散众生,教数息观。谓心多散乱之人,当用数息观治之。数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数出息,或数入息,端心正念,从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复始,令心不散乱也。又《地持论》曰︰恶觉多者,教修数息观。所谓恶觉,有八种名︰邪心思想,名之为觉。觉违正理,故称为恶。恶觉八名︰(一)欲觉,(二)嗔觉,(三)害觉,(四)亲里觉,(五)国土觉,(六)不死觉,(七)族姓觉,(八)轻侮觉。思量世间可贪之事而起欲心,名为欲觉。思量世间怨憎之事而起嗔心,名为嗔觉,亦名恚觉。念知打骂,乃至夺命,名为害觉,亦名恼觉。追忆亲戚,名亲里觉。念世安危,名国土觉。谓身不死,为积众具,名不死觉。又积众具,资身令活,亦名不死觉。思念氏族,若高若下,名族姓觉。念陵他人,名轻侮觉,侮犹慢也。此八犹是修道四使︰欲亲国土,是贪分摄。嗔害二觉,是嗔分摄。不死觉者,是痴分摄。族姓轻侮,是慢分摄。修数息观,为对治八种觉观,以凡夫起念,觉观不出三毒故。
修数息观者,观出入息,用求止故,令心定住。得止已后,分二种人︰(1)凡夫人,(2)佛弟子。凡夫得止以后,令心止住,除五阴盖(色受想行识)。止令不行,获得第一禅定,久后能得五神通。佛弟子者,求得止后,欲得温和。何故求温和?欲致顶法。见五蕴空,悉非我所,是谓顶法。以见四谛,顺向法忍,欲得世间最上之法。不得妄向他人宣说,若向他说,即失境界,唯除知法教授之师。何谓佛弟子数出入息而得止观?其修行者,坐于寂静无人之处,敛心不散,闭口转精,观出入息。息从鼻还,转至咽喉,遂到脐中,从脐还鼻,当省察之,出息有异,入息不同,令意随息,顺而出入,使心不乱。因是数息,心定得止,于是中间,永无他想,唯念佛法圣众之德,进入四谛之理。
《坐禅三昧经》云︰‘若思觉偏多,当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念与息同,制心一处,数随止观,转观清净。心系一处,断诸贪嗔烦恼等各种粗惑思觉。粗细思觉除却,心厌世间,得无漏道,方得清净。
《大般若经》云︰学禅波罗蜜本业,能过欲界,除断五盖,成就五支,于四神足,游戏神通,见佛闻法,速得菩提。佛告清净智菩萨,初修禅定,于一切出入息相,系心缘念。以不乱心,出息入息。随入息触心,彼息触心者,名之为觉。随出息触心,随出息触心者,名之为观。乃至喜乐,一心不乱,将出欲界,离于觉观,断除贪欲,及嗔恚盖,伏一切恶法,得初禅有觉有观。
既得初禅观,彼时即有如是相起,一切身分,悉皆震动,充遍于身。若菩萨增上勇猛,系念专住,彼时便能灭除觉观,喜乐一心,得第二禅。
既得二禅,为除喜乐,精勤不止,既灭喜已,得第三禅。菩萨尔时,其身适乐,犹如暖乳以灌身体,得希有乐,如天身想。彼得成就如是胜乐,于三宝中,得增上信心。复作是念︰我为利益一切众生,勤修禅定,我今应舍身乐。彼菩萨止出入息,舍攀缘心,系意鼻端,于出入息,住心观察;又观彼心,刹那散坏,知生知灭。又知彼心,刹那相应,散坏无主,如水中月,如光影,如阳焰,如露,如电,心意识三,生灭不停。弃舍身乐,入第四禅。
功到四禅,即有如是相起︰虽复闭目,如大日光,照见明了,复作是念,以此攀缘光明相故,一切众生阴界入等不断增长,我当止住攀缘光明。彼复于此,以灭方便,舍受想思触忆集生灭,入胜清净善寂灭场,止住身口意业。彼菩萨还从定起,取出入息相,观触念相,还入空定。从空定起,复观出入息生灭攀缘相,便入无愿三昧。从无愿三昧起,见出入息寂灭,住无相定。如是则能修满四念处,及三解脱门。
彼菩萨以观出入息生灭,观于生灭故,修四正勤满足。
彼菩萨以观出入息出没相,便能具修满四神足。
彼观出入息故,即能散坏其身,犹如窗尘,尔时即得修满五力。
彼以除出入息受想方便,观察寂灭,如是修七菩提分满足。
彼以出入息风方便念,散乱一切大地界,及一切色,悉皆无余。彼无有相,无有语言,无有相貌,无有假名,三行寂静,极寂静故,得无缘三昧;名游戏禅定禅波罗蜜本业,共一切声闻辟支佛禅本业。
若彼菩萨,坚固精进,大慈悲心顾念一切众生无量福德智慧聚,为之疲劳,彼菩萨于禅本业,游戏三昧,方便安住,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堕声闻决聚中,不舍禅定本业大铠,是名满足禅波罗蜜,具足圆满六波罗蜜。
数息观之对治
《楞严经》云︰‘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多诸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数息观法,为出生死,多诸魔事’。《禅门口诀》云︰初坐之中,其外种种变形,或作父母师僧国王美女形像,师子虎狼,如是魔鬼,行者当假想,心作金刚刀,拟之即去。又有病五种;(1)身作病,(2)鬼作病,(3)魔作病,(4)不调息成病,(5)业障病。
(1)身作病者,坐时其心懈怠,魔得其便,入身成病,使人身体,背脊骨欲疼痛,名曰注病。治法,用息从头流气向背脊,历骨节边注下,须好用心方瘥耳。
(2)鬼作病者,其人坐时,心念种种事,或望有所知,或欲知人吉凶,有兜醯罗鬼来入其身,种种变现,或见吉凶事,或知他身,或知一家、一村、一聚落、一州、一郡,及一国土中吉凶善恶等;或似圣人,此非圣也。并是前鬼所作,莫取之也!若不治之者,久久亦能杀人!
(3)魔作病者,其人坐时,心念利养,魔即现其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而供养之,具应识之,若觉急须治之!若不治,入心成病者难治。
(4)不调息成病者,其人坐时,不解调息,令身体枯闭而羸瘦,此人无罪易治。治法用遍息,即正用心息。谓以心住息,从头溜气,遍满四肢,从上流下,令息遍身,故名遍息。息遍满故,身即平复。复可用止息,云何名止息?平心直往不动,是名为止息。
(5)业障病者,举身肿满,颜色虚肥而黄,此人障重难治,应须忏悔,治法用焦息息。云何名焦二息?即提焦等物,来着身中;还用心息,想作焦二息,从头至足,及溜气四肢通遍,令使肿满得消;还用心息,平心直往,息得平复,唯须忏悔!
数息静处,念定安般;若诸鬼神,为乱道故,化作鼠形,或黑或赤,剥行者心,搔行者脚;或作鸟声,或作鬼吟,或复窃语;或有狐魅,作新妇形,庄严其身,为于行者,按摩调身,说于非法。或现作狗,号哭无度,或作雕鹫,作各种声,或作小儿,或十或五,作闹音声,或现虻蝇,虫蛏蛇蚖,或入耳中,如蜂王鸣,作诸乱事,如此现相,应当至心念过去七佛。称彼佛名已,应诵《七佛陀罗尼》︰‘阿弥阿弥,迦梨酸地,利腹弃觅,翅偷涕,他偷涕他,摩诃迦楼尼,迦弥多罗,菩提萨埵。’
诵此咒已,各各调伏,终不恼乱数息行者。若坐禅时,两眼两耳,骨节疼痛等境,当观药王药上二菩萨像,手持金瓶,持水灌之,白水流入,润身毛孔,即得安慰,身体清安。
《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云︰‘观世音菩萨,以此数息心定力故,如驶水流,疾得菩提。’又云︰徐数从一至十,成就息念,无分散意,使气不粗不涩不滑,如婴儿饮乳,吸气数之,调和得中,以数息念诵六字真言,消除无数劫中业障。摩诃迦叶,数千比丘,数息静处,有一弟子,鬼魅所著,见一鬼神,面如琵琶,四眼两口,举面放光,以手击擽,口中唱言︰‘埠惕,埠惕’,如旋火轮,似掣电光,或起或灭,令于行者,心不安所,若见此者,当急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人,‘埠惕’来时,一心闭眼,阴而骂之︰‘我今识汝,知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汝为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序。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八戒,鬼便却行,匍匐而去。
故《楞严经》云︰汝辈修禅,诸天魔等,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日销殒。如上所述,数息观法,及对治魔事法,皆由自心之明悟,诸魔不得其便也。
结论
数息观法,是三世诸佛,修道之初门,能令现生之中,身心安乐,增长法身慧命,故《正理论》曰︰‘美妙饮食长养身体;无如方便调入出息。’又《五事毗婆沙论》云︰‘入佛法有二甘露门,(一)不净观,(二)持息念。依不净观入佛法者,观所造色。依持息念入佛法者,观能造风。’南岳曰︰‘数息观成熟,上下纵横气息,一时出入无碍,常念己身作空想,舍粗重想,──自见己身,犹如虚空,远离色相,获得神通,飞行无碍。’由此可悉数息观法,是禅波罗蜜之根本,成就无上菩提之径路也。
[参考资料]《增一阿含经》卷二;《修行道地经》卷五;《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八〈第一义谛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二;《五分律》卷二。

❹ 求韩愈的《谏佛骨表》及翻译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书史不言其寿,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尝恨焉!伏惟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别立寺观。臣当时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
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於佛岂合惜身命。所以灼顶燔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於境,不令惑於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以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膨,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膨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於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翻译没找到

❺ 要想孝敬父母必须有钱吗

夫为人子者,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❻ 佛说孝道 伟大佛陀说善生经, 教导为人儿女尽孝。 彰显孝为德善之本, 谨遵圣教恪尽孝道! 当以五事

凡事都在演变,以不变应万变,

❼ 事亲之道什么意思

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孝道。
佛教认为事亲之道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一、孝顺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的奉养,使其无缺,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喜恶。《长阿含经》说,子女应以五事敬顺父母:1.供奉能使无乏;2.凡有所为,先白父母;3.父母所为,恭顺不逆;4.父母正令,不敢违背;5.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心地观经》也说:「孝养父母之福与供佛同等,应当孝敬恒在心。」佛教不仅报现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对父母的追思与感恩。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听闻佛法,圆满菩提。《分别经》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学道,累劫精进,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所以尽孝如同学佛一般,不能间断。
二、孝顺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除了物质生活不虞匮乏,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乐,也是孝顺的表现。《父母恩重难报经》载:「若父母无信,教令信;无戒,与戒教授;不闻,使闻教授;悭贪,教令好施。」《本事经》及《孝子经》说:「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五分律》中,佛陀嘱咐比丘应「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贤愚经》、《睒子经》谓「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无论在家或出家,实质上能解决父母的需要,且能导其正道,这是无比的重要。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广义的父母恩还包括「师长恩」,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更进一步来说,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之一便是「报父母恩」;修行者以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最为上行。《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个人懂得孝道,敬爱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恶行,就不会侵犯他人,进而尊重万物,更能了解同体共生。所以太虚大师将孝道扩大为「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业因、孝顺圣教、孝顺法性、孝顺佛心」。佛教不仅是重视孝道,更将孝道的积极意义与精神发扬光大。

❽ 求数息观法门

数息观 大痴法师讲述

很高兴今天能和在座的各位一起禅坐。禅坐,这是一件极为殊胜的因缘。首先祝愿大家,在这
七天的夏令营期间能够获得殊胜的禅定觉受。
今天晚上咱们讲的主题是数息观。
数息观,在印度话是安那般那,这是一个古老的法门。在佛教里面,将数息观和不净观合称为
二甘露门,这两个甘露之门可以让我们获得禅定,同时,如法的思维可以获得无漏的智慧,所以称
为甘露门。它也是我们汉传佛教修行人修定的基本法门。
在东汉时期,安世高法师把讲解数息观的经文翻译过来,经的名字叫做《安般守意经》。到了
三国时期,那时的高僧康僧会,曾经给这一部经写了一篇序。他在序上讲到,修安般守意从一数到
十,然后再回来,重复一、二、三……,一直数到十,要念念分明,息息清楚。每一个出入息都很
清楚,周而复始,不相错乱,就这样数下去,久久忘缘,即可入定。《安般守意经》对数息的方法
介绍的很清楚。如果要是得定的话,小定能定三天,大定能定七天 , 定的状态能达到三到七天,这
就是修定。得定以后,如果能自在地入、住、出、定,这些可以自在的话,那就算修成了。
我们人的心念活动很快,一刹那间可以有九百六十个念头浮起,算起来一天就有十三亿个念
头。这些都是杂念。杂念多,我们定心就定不下来,通过修数息观可以把这些杂念沉静下去,才可
以入定。心不散乱,才能定止,这样既可以祛病延年,也可以发起五种神通,又可以深入的观察次
第、十二因缘、诸法实相,这样就能够发起无漏的智慧,能够超凡入圣,成佛做祖。
我们今天晚上就修这个法。
首先开始调身、调息、调心,这三条是一致的。
我们先调身。先端身正坐,正坐就是半跏趺或双跏趺坐。如果是半跏趺坐,把左脚放到右脚
上,拉近身体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要用双跏趺坐的话呢,也可以,如果你的单跏趺,可以盘半个小
时的话呢,你可以上双跏趺。在单跏趺的基础上把右腿从下面拉上来。接着就是正手,就是左手放
在右手上重叠起来,放在小腹之前。次正头。头要不偏、不斜、不低、不昂。不要太昂,也不要太
低。平面正坐。既不要太低头,也不要太昂头。然后闭口,口闭上。唇齿相拄,舌向上腭。接着就
是闭眼睛。眼睛微微闭上。有的人喜欢半睁半闭也行。这样就是调身。保持身体的不宽不急。
接着就是调息。息有四相:风、喘、气、息。什么是风相呢?就是坐的时候,鼻中气息出入觉
得有声音。这就是风相,这是不调的,这个是不正确的。喘相,就是在坐的时候,息虽然没有声
音,但是它被节制了、不畅快,叫做喘相。第三种情况就是气相。气相,在坐的时候,这个息虽然
没有声音,而且出入也不节制,但是不够细。风、喘、气这三种情况都是不调相。第四种,息相,
是调相。什么是息相呢?呼吸既没有声音,而且很通畅,不节制,而且很细、不粗,出入绵绵,若
存若亡,这个情况就是息相。
在数息时达到息调相才能入定。守息则定。前面的不调相时,你要是呼吸声音很大,那么数息
时会“观风则散”,你的心则定不下来;“观喘则结”,“观气则劳”,这个气要是很粗的话,还
不能观,只能数。到了这个息相现前的时候才能够守息,守息就能得定。
我先把调息的这四种情况给大家讲了一遍。现在身调好了,怎么去调息呢?热气起心,当我们
的心很细的时候,这个息也就细了。息调好后,众犯不生,息心亦定。调的方法有三种:一个是安
心,就是将你的注意力先放在肚脐下面二指,在腹部的中间,就是肚脐稍微下一点,先把心安在这
个地方。接着全身放松,放宽胸心,然后观想,气息遍入毛孔,出入无障。这三种情况做好后,你
不要着急,气息自然慢慢地就调匀了,你的呼吸就很自然了。这个呼吸一定是很自然的,不要去控
制呼吸,调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丹田的部位,把身体放松,全身心放松;当然也不能太松,太
松容易瞌睡,身体不能垮下来,要自然挺起,然后观想气从遍身的毛孔出入无障,你的呼吸就像毛
孔在呼吸一样,只是“就像”,这是“像这样”,这是你的“观想”。这样你的心就会渐渐细下
来,这就是调息。
调身和调息、调心是一致的,在讲话中稍微有一点次第,但其实是一致的,是同时的。我们调
心时,这个心要宽急得所,不要太放松,心要是太放松的话,容易昏沉。如果心的念力太精进的
话,容易紧张。心既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松懈、不要太懈怠。心要不宽不急,这是心调相。
这样,就把调身、调息讲完了。
我讲到这里你就基本调好了。就按刚才的办法开始数,从一数到十,返过来再数,周而复始。
心粗的人数息,很快就能做,只要能够守住就行。有的人数到三、数到五就杂乱,那又返回来,很
多人数不到十就返回来了。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心太浮。也有的人,曾经修过定,一守就能守住。
如果从一数到十不会跑的人,你这样数上十来次之后都不跑,这样你可以观息就行,不用数,看着
它就行,这样心就细了。
好,我们现在就正式地坐半个小时,下面就止静。半个小时以后开静。
(止静)
(开静)
我这里先把出定的方法讲一下,别着急,以后不允许这样子一开静马上就下座。当然今天在座
的大部分人都没定住,是不要紧的。一旦定下来,太仓促出定的话,容易出问题。
放在丹田部位,把所有身上的冷热麻胀、大小轻重等种种禅定过程中的感受都收回来,或者观
想从毛孔放出去也可以。这样身体内部细的气氛就会收聚,或者散出,都没关系。然后再徐徐地、
慢慢摇动身体,渐渐适应出定的环境。然后搓手,把两个手心搓热浴面,然后再徐徐睁目。看看周
围了解我现在在哪,回到当下。
下座的方法也作为一个系统的一部分介绍给大家。今天数息观要作一堂课讲的话,它是一个系
列。
首先讲修禅基本要求的资粮,其次讲修禅的外方便,然后才能进入到内方便开始修了,其次讲
下座出定的办法,再讲下座以后保任的方法。这才是一个系统讲授。
禅修的资粮有五条:
一、广行布施。广行布施能够积聚你的福报,有了福报你才能修,不然你每天忙于生活没时间
修。
二、严持净戒。如果你持戒不清净,或者你不持戒、没受戒,往往为这些恶孽和障缘障碍我们
修行,没法修定。所以要持戒清净。
三、恭敬三宝。有三宝的庇护才能排除很多空见的障缘。
四、孝敬父母。你有了孝敬父母、敬顺师长的德行,人、天、非人等才会不干扰你。
五、读诵听学。你应该懂得修禅定很多的知识。
这是我们修禅要有的五种资粮。
藕益大师讲到禅修的外方便:具五缘,诃五欲,息五盖,调五事,修五法。
这是一个系统。具五缘,是哪五个因缘呢?一、持戒清净。有的人违犯戒律,犯之后忏悔清净
才行,否则不能修。二、衣食俱足,和前面讲的有点相似。衣食要具足,你才有这个条件去修。
三、要得闲居静处,不受杂事干扰。四、息诸缘务,即把平常所作事情放下来、处理好。五、近善
知识。具五缘和刚才讲的五种资粮基本上是一类的。
诃五欲。因为修禅人贪欲太重也不能修。他讲到的五欲有,色欲,指眼睛看到的美色;声欲,
耳朵听到的美妙之声,这两者都会生起攀缘之心。香欲,闻到的香味;味欲,就是口味,喜欢吃这
个,不喜欢吃那个等等,这叫味欲。触欲,这个主要指的是男女身体的轻柔细滑这类的感触。这五
种欲望,要诃斥它、远离它。
藕益大师讲到的第三个是弃五盖,摒弃五种浓垢、障碍、妨碍我们清净心的五种障碍,我们要
去除掉。
第一个,弃贪欲,这指的是男女的贪欲,欲火烧身啊,身体都能烧掉,何况你的善法呢,都被
烧掉了。所以要远离,弃舍贪欲。
第二个,弃舍嗔恚,嗔恚是不善的根本、法乐的冤敌,要有嗔恚的话,禅定修不起来的。
第三个,弃睡眠。睡眠太多,昏沉心暗,这可不行。
第四个,弃掉悔。掉就是散乱的意思,悔就是忧恼覆心。你的心很散乱,就没法修定,另外也
不能心中有忧恼,忧恼覆盖着你的心,这就是悔,悔心如剑,这样子也不能修行得定的。
第五个,弃疑盖,弃疑惑,疑自,疑师,疑法,这都是疑惑,它都是覆盖我们心的障碍,不能
得定。
藕益大师讲的第四类就是调五事。
第一个调饮食。饮食不能过饥,不能过饱,过饱的话身体内感到很胀,气流不畅。太饥的话也
不行,身体虚弱、心悬,也不能修行得定。调饮食要以身安为主。
第二个调睡眠。睡眠不能太多,太多昏沉。太少呢,神虚。这都不能修,要适当。要保持神智
清白,心念明净。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
这五调就是“调五事”。你把这五事调好以后,这才能够上座。
藕益大师也讲到,“行五法”,这就是修禅的人,不是今天在座上修修就罢了,而是每天要
修。上座要上修,下座也要修,要行五法。五法中,第一个是要有自愿得禅定的欲望,要有这种心
态。第二个要精进,你有得禅定的欲望,还要发起精进心,不能只修一座就不修了。拿出七天时间
来,甚至一七、二七、三七,三七二十一,乃至七七四十九天,专门拿出时间来修,这是精进。第
三个是要念,念什么呢,要念欲界之无常、苦、不净、无我,念禅可贵,你才能够不厌烦修禅。第
四个是巧慧。要有善巧的智慧。第五个得一心。在座上你要观息,下座也是这样的。曾经有一个
人,他是农民,白天干活。他就在数,一、二、三,边干活边数,顾不得想其他事。回来晚上没事
他就数息、观息,时间一长以后不用数,无论在干什么,走路、说话、办事、睡觉,他都能了然观
察到自己的呼吸,这样他的心就很细了,已经得到充分的定的状态,他行住坐卧都能够看到自己的
呼吸。当然这个人应该是上个世纪的人,遗憾我们现在见不到了。修行要一心,一心专注在这个上
面,你才能得定。这些是修禅的外方便。
在具体修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修定的场所。这个场所,不要当风,不要在风地里面修,不要
有过堂风,不要潮湿,同时不妨碍他人。你不妨碍他人,他人就不妨碍到你,包括一些非人。有些
山洞里面有非人住,你要住,人家不让你住,那都不行,你这个地方要找好。你在家里好办,但是
你在家禅修,不要有过堂风,不要门窗对流。坐的地方光线不能太强,太强心散乱;太暗的话又昏
沉,这个也不行。
要是双跏趺的话,座位要平坦,它的软硬要适度;如果单跏趺的话,你可以在后面稍垫高二
寸。但绝对不能前面高,后面低,那个不行。
在上座之前你要办毕事物,谢绝外缘,心无挂碍。杂事提前就要做好,该上厕所的上厕所,该
干的什么事干好、做完,谢绝外缘,有的人在门上贴个条,你的心中不再挂碍这些事情了,一心修
定。
在上座以前还可以祈求三宝的加持,在佛前可以修种种供养、忏悔、发愿,以便在修定的过程
中不出现障碍。
上座前还要行香。应该在上座前要活动活动,下来之后也要活动活动。
师父们在禅堂里坐禅,都有巡香的,刚才我们有几个师父手里面拿着香板,那就是巡香,巡香
就是看有谁打瞌睡了,要打香板子,警醒昏沉。但是刚才,咱们在坐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大部分
人坐不住,不停地换腿,觉得难受,没有一个打瞌睡的(众笑)。其实,我告诉你们,在师父的禅
堂里坐禅,打瞌睡的比较多,为什么啊?因为师父们的腿不痛,用功的时候心一细很容易接近昏
沉。你们想让你们睡也睡不着的,为什么?因为你腿痛,你的腿痛啊,你的心乱啊,心很乱腿很
痛,就没法入定,你好不容易才能够坐在这个地方……哎,如果是比方说,我讲修禅,我说好大家
往那一坐,不到十分钟,你遇到昏沉的状态,打瞌睡,说明你还是有工夫了,你知道吧?(笑声)
那真是有工夫啦,你问他疲劳吧?他不疲劳,他不是疲劳地打瞌睡,而是他的心细以后,身上没有
任何的感受,稍微不注意的话就容易进入“昏沉”,轻昏状态,如果突破这个轻昏状态,不进入那
个轻昏状态,就很容易得定。我们一般大部分人都是散乱,就是心定不住,那就差得很远,所以在
禅堂里面必须要警醒昏沉,拿香板打,按规矩呢,这些换腿的人也要挨打,但是,大家都是初学
嘛,所以换腿就不打了,这些就是上座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情况。
还有这个时候包腿要包好,现在这个时候正是夏天,稍微好一点,禅修都要有包腿布,腿都要
包起来,包严了,不能着风,后面也不能有风,不能戴帽子,不能把头捂起来,这些都是打坐的基
本常识,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

❾ 妙祥法师: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供养父母

妙祥法师: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供养父母
佛讲有八种福田,包括有佛、僧人,还有罗汉,这都为福田。还有什么是福田呢?就是父母。父母为福田,所以说“善能事父母”,奉养父与母这为福田,因为从父母身上我们能获得吉祥。

《善生经》云:“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需要以五种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就是你供养父母,不使他们缺乏生活物资。比如说父母没有能力了,供养点油盐米醋,这些东西不让它缺乏,让他们生活无忧。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得到福报。

第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凡所有的事情你都先跟父母说,就是说有什么事情要跟父母商量。一个是对父母表示尊重,另外父母岁数大,生活经验丰富,会给我们提出很多建议,所以有什么事情要先跟父母说。

第一个供养父母,在物质上的供养,这个很主要。供养父母不是说人人都能做到。有的说我能供养父母,买一袋米我放那儿了;我买一袋面给父母了,这就叫供养父母。实际上这个只能说是把父母养起来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地供奉。

供是什么意思呢?“供”就是非常尊重,用你全部心血来奉献为供。不是养活,像养活一个什么东西似的,能有吃的,饿不死就完事了,这叫养,这不可以的。供奉是有恭敬在里面,特别是对父母的供奉,要有极大的孝心和恭敬在那里。要超越一切,超越自己。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果你要能这样做,就会获福。

讲个例子,这也是咱们附近一个居士的例子。有一年行脚,碰到一个女居士,她跟我说这么个问题。她说她公公得病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她又想照顾公公。但她向周围的人借钱都借得很多了,就是说人家已经不爱借给她了。这个老人也有其他的儿女,但是他们供养的程度,和对老人治病的信心都不到位。她想要好好地供养父母,她说:“你看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特别是没有钱,不能给父母去治病这个问题,但我还想这么做,怎么办?”

这是零三年的事。后来我给她说那么一句话,我说你现在不还住着房子呢吗?你可以卖房子啊!当时她听完了生起极大的欢喜,她说太对了,我明白了。她回家了以后,就准备在别的地方搭个小茅棚住,要把这个房子卖掉,卖掉自己唯一的财产——房子,要供养她的公公。她这么一努力,一卖房子,最后把所有的人都感动了。包括她原先的亲属,不借钱的也借钱了,公公那面也感动了,包括原先公公家的儿女也都被感动了。最后房子也没卖成,公公也得到了治疗。

就是说这个供奉不是一件小事情,如果我们能够舍去自己唯一的财产去供奉,必然获福。必须有恭敬心才可以获福,如果没有恭敬心能不能获福呢?获福很少,甚至还有过失,因为父母你不供养是有过失的。必须得供养,无条件地供养,不管你们关系好坏都得做到。

我过去曾经听老人讲过这么个故事。就是说有个要饭的母子俩,儿子要饭去了,要了两个火烧(一种烧饼),想带给母亲吃,走到半道的时候,去上厕所,火烧一下就掉到粪坑里了。因为没加小心,掉粪坑里去了,他就赶紧捞上来,把火烧的皮给扒下去,那瓤就拿给母亲吃。那时候要饭也比较难,好不容易要两个火烧。当这两个火烧给他母亲吃的时候,天就打雷了,开始下雨,这个雷就围着这个儿子头上打。后来儿子马上就知道自己错了,跪下就跟他母亲说这个事。他母亲是个瞎子,他就跟母亲说:“雷老围着我头顶打,我可能做错一件事情。”就把这个经过说了一下。他母亲说:“孩子你不要怕,你背着我,你到院子里跪着。”他就背着母亲到院子里跪着。这雷围着他头顶转一会儿就走了,就不劈他了。

这里有一个什么问题?就是说,虽然他能孝敬父母,但恭敬心不到位,天地也是不容的。但是由于他确实有一个恭敬心和忏悔心,背着母亲忏悔——因为父母都爱儿女,最后解除了他的灾难。(中略)

供养父母,这个供不是一般地给点东西就可以了,必须挑最好的,甚至是最干净的,以恭敬心奉上,这才可以。使他们不缺乏衣食,不少衣、不少食,而且应该是有恭敬心,也就是说你尽心尽力去做,这为供奉。

父母本身就是福田之一,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福报不够?就因为其中一条,供养父母不到位。父母把我们养大,念上书,念完书了回来对父母一点贡献也没做,就要结婚生子。还得让父母做劳工,给操持家务、看护孩子,甚至因为个人的利益嫌弃父母,这都会失去福报。

所以我们想获福,首先应该这么供养父母。为什么这么做能获福呢?因为这些本来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你没做,所以说福报就没了。为什么叫获福呢?不是通过你做而有福,而是你本来就有这个福,是你因为不做而失去了。因为你做了,又获得你本来应该有的,这叫获福。

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做事情,是因为有错误失去了福报。那我们讲《吉祥经》是什么意思?是要去掉你不该做的,称赞你应该做的。知道你应该做的,再获得你本来应该有的东西,这叫获福。这是讲第一个问题,就是说第一个应该供奉父母,使物质无乏。这个供奉一定要记住了。

❿ 一篇关于感恩的作文 800字以上

朋友,当你夏日躺在树荫下,看到赤日炎炎中挥汗劳作的父亲时,你能心安理得吗?当你冬夜坐在电视前,看到双手炸裂正编织御寒毛衣的母亲时,你能不为之震撼吗?当你安然坐在公共汽车上,看到面前站着颤巍巍的老人时,你能无动于衷吗?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它能使你获得一种别样的幸福感觉。

这并非我,在此故作假设,如果你叩心自问,放眼四周,此种不关心父母、不尊重老人、不为家长分担家务的现象,你是否亲身经历过,或似曾相识吧?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我们许多同学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更不知感恩为何物。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从没想到过要回报。其实,自然界的一切还都知道感恩。大海给了鱼儿一个宽阔的天空,因为感恩,鱼儿回报给大海一片生机;天空给了鸟儿飞翔的领空,因为感恩,鸟儿回报给天空一处美丽;大地给了树木一片沃土,因为感恩,大树反赠给大地丝丝阴凉。大自然都懂得感恩,更何况我们人呢?
世界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感恩,所以美丽。
我们学过海伦的故事,她自小双目失明,连正常的行走也需要他人扶着,但是她没有因此而埋怨上天、埋怨父母没有给她一副健全的身体,她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给了她生命,用笔写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回报社会和父母。正因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海伦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是感恩,让她体会到了人生的快乐。
感恩,不像你想像得那么遥不可及,它做起来也很简单。当他人向你投来美好的目光时,你要回赠一个亲切的眼神;当得到他人的帮助时,你要投去一个甜甜的微笑;当受到他人的鼓励时,你要说声“我会努力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落叶对根的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恩。
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感恩,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感恩,是世界变得美丽;感恩,是我们拥有爱心。让我们怀带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

常常抱怨命运的不公;常常觉得生命里黯淡无光;常常认为成功离自己太远;也常常将自己推进痛苦的深渊。
唉!将所有的怨气全部发出,让它随风而逝。但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愁丝仍紧紧缠绕着我,久不离去。
清晨,失落的我走进一片茂密的树林。薄雾笼罩,清风拂面,像走进了如诗如画的境界。草地上调皮的雾珠打湿了我的鞋子,看着它们在叶子上欢乐地跳着,一股莫名的冲动,想和它们一起嬉耍。树林里是那样的幽静,青青的小草,红红的花儿,高高的树木,一切是那样的祥和。心中顿时觉得舒畅很多。一缕柔和的阳光洒进树林,它是那般神圣,用它无私的光辉照耀大地,万物沐浴其中。在它的抚摸下,我感到有一双温暖的手臂,给我慰藉,给我依靠。霎时间,心好像在飞,飞向那蔚蓝纯洁的天空,远离喧嚣,远离苦恼,远离失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蓝天。
在一条潺潺的小河旁,我停下了脚步。蹲下身来,仔细聆听那叮当的水声,让自己的思绪和着平日的苦闷随着那连绵的小河,流向蜿蜒的远古。突然,几声清脆的叫声打破了沉寂,仰头一看,哦,原来是几只可爱的小鸟呢!它们在枝头婉转的歌唱,将一片树叶打落,盘旋了两圈,随着流水一起去感受更广阔的生活。此情此景,我完全陶醉其中,心不由自主地跟着一起舞动起来。这时,心中一片开朗,没有烦恼,也没有忧伤,有的只是一片静谧。
突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我顿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一定要哀叹呢?没有生命,又岂能感受到世界上的一切成功与失败,体会一切悲伤与快乐,看到一切喜悦与忧伤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命赏赐的呀!既然生命让我们拥有了这一切,我们就应该无怨无悔。
面对蓝的天碧的水绿的叶,我从心里溢出一句话:真心的感谢你——生命。

阅读全文

与五事孝敬父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2017养老金核定表 浏览:258
长春老年大学课程 浏览:990
吉林省老年大学和长春市老年大学有哪些 浏览:677
18和60岁 浏览:606
个体户退休金的计算方法 浏览:129
老年大学芭蕾舞蹈我的祖国 浏览:126
安徽省阜阳市三区养老院有哪些 浏览:333
大岭山体检是去哪个医院 浏览:282
父母的房产怎么加儿媳妇 浏览:206
欢庆重阳节新闻稿 浏览:150
湖北2017退休金上涨 浏览:524
台州职工养老保险2015发放 浏览:503
退休工资6000多什么级别 浏览:618
公务员会计退休年龄 浏览:432
长寿区川维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浏览:265
农村轮流抚养老人 浏览:178
广州养老院排名 浏览:930
70岁得了肺癌怎么治疗 浏览:668
企业职工在管理岗位上如何延长退休年龄 浏览:19
苏州退休社保哪多少钱 浏览: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