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融是因为不孝顺才被曹操处死的吗
历史上,孔融4岁就懂得让梨,获得家族的一片赞誉,绝对的高情商、高智商,但是他竟然最后因为“不孝”之名被曹操所杀。那么,孔融真的不孝吗,还有曹操为何一定要对孔融赶尽杀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孔融被杀的真正原因。
孔融是一个聪明人,他早就看出了曹操的狼子野心,他没有选择投靠势大的曹操,而选择了忠于汉室。于是,他就处处跟曹操作对,尤其他提出要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这一旦汉献帝按照孔融的提议实施,曹操封王的计划就落空了,这是曹操万万不能容忍的。为了自己的大业,曹操必须要消灭孔融这块绊脚石。于是,曹操就让手下搜集和罗列孔融的罪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后的结果是孔融被曹操罗列了种种罪名,不仅是搞死孔融,更要以“不孝”之名搞臭孔融,并且还株连全家,可见曹操对孔融有多恨呀!
2.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最后被曹操杀的理由是“不孝”
孔融让梨的故事,表达了他谦让的品德,但抛弃孔融的身份,来谈这种品德,其实很多小朋友都有,只是没人会去记录罢了。
谦让,也不等于“孝顺”。
这个想当然耳,换言之,便是孔融在骂曹操破坏规矩,胡闹!
长此以往,孔融处处与曹操作对,早已让曹操憋了一肚子火,所以郗虑告状时,算是给了曹操一个正当杀孔融的借口,两人一拍即合。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3. 孔融为什么贬斥当时的孝道,说父亲有啥可孝敬这种话
孔融贬斥当时的孝道,说父亲有啥可孝敬这种话的初衷,并非他不遵孝道,只是在和当时同样很有名声的祢衡讨论时,想哗众取宠,博得眼球,不成想被曹操抓住了把柄,最终丢掉了卿卿性命。
孔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生于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首,足可以想到他的才华。
但是命运也给他开了个玩笑,也就是他的死去。当时曹操和他本来就有政治间的不合,曹操便以此为机会以不遵孝道的罪名便把他杀害了。
4. 除了24孝的孝敬故事 要短的 越短越好 最好有10个 好的我再给20分啊啊啊 急~
1.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2.古时,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3.刘恒,即後来的汉文帝刘邦建立了西汉公元前202年,政权。刘邦的三儿子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薄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4.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5.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6.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7.从前在日本美浓国〈现在的日本歧埠县〉有一位非常孝顺的年轻人,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过世了,长久以来与父亲俩人相依为命.他们的生活穷得连买米的钱都没有.
父亲很爱喝酒,可是连买米的钱都没有,哪来的钱买酒喝呢年轻人知道父亲一直想喝酒,每天出门的时候总会对父亲说:「爸爸,我一定会努力工作,给您买些酒回来,请您多忍耐!」,可是,砍了一整天的木柴所卖的钱也只能买一顿饭菜回来,一想到父亲有酒喝时高兴的样子,年轻人忍不住难过起来,一步一步拖著疲惫的身子回家.
做父亲的实在也不忍心看著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工作却吃不饱一顿饭还要顾虑他有没有酒喝,看儿子满脸忧戚的样子,他赶紧安慰儿子:「别烦恼了,我的好儿子啊,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酒不喝没什麼关系的.」,听到父亲反过来安慰他,年轻人更难过,心想:「明天,明天我一定要买酒回来给父亲喝.」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年轻人便出门往山里头去,从清早到黄昏,年轻人拼命砍柴,得到的数量也比平常多,「这样应该够买一壶酒了.」年轻人很满意地看著今天努力的成绩,然后背起捆好的木柴准备下山去卖,不过,天色已晚,年轻人又太慌忙,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掉进山谷里去了!
当他朦朦胧胧醒来时,听到附近有流水声,口渴的年轻人撑起摔疼的身体往流水声的方向走去,发现就在附近的悬崖上有一条小瀑布,而且水质非常清澈.他弯下腰来掬起水尝了一口,「哇!真好喝!」......「咦,这水好像有酒味 」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便再喝一口,「这是真的酒吧嗯,是酒没错.还是上等美味的酒呢!」,年轻人试了好几次,最后他肯定这条小瀑布的水就是酒,便将系在腰间的空葫芦取下来用来装瀑布的酒水,想要带回家去给父亲喝.
年轻人连跑带跳地回家,向等候已久的父亲致歉:「爸爸对不起我今天回来晚了,因为不小心掉进山谷的缘故,让您担心了,请您原谅!」,父亲看到儿子满身污泥又全身是伤,心疼地抚摸儿子的头发说:「平安回来就好,哪里摔著了 赶紧擦擦药吧!」
「爸爸,我没关系.有件奇怪的事情要告诉您.我在掉进山谷后发现一条小瀑布,瀑布的水简直是世上罕见!那水是上等的酒啊!您一定要喝喝看.这是做儿子的我送给您的礼物」,年轻人急忙拿下葫芦并倒出酒来给父亲享用.「真的吗我来喝喝看.」父亲惊讶地看著儿子倒出葫芦里的水,半信半疑地试喝了一口,「啊,真的是酒,而且还是上等的好酒.」父亲感动得都掉下泪来.「我的好儿子, 这一定是你的孝心感动上天,才会赐给我们这麼宝贵的礼物.」父亲拥抱著儿子泪流满面.父亲不仅有酒可以喝,因为儿子每天都去瀑布取回酒水而天天饮用,长年的驼背竟然变直了!这件事情传开来后,美浓国的君主也知道了年轻人的孝行,他传来年轻人当面奖赏他:「你真是一位孝顺的好孩子,为父亲所做的一切实在令人钦佩,正符合武士精神,特此封你为美浓国的武士,你要努力唷!」从此以后,人们把那条流著酒水的小瀑布称为「养老瀑布」.
孝经故事
8.在久远的过去,有两个国王,一是迦尸国王,一是比提醯国王.比提醯王因为拥有一只力大无穷的香象,总是轻而易举地就把迦尸王的军队打败,迦尸国王为了一雪前耻,便对全国下达命令:「若有人能为国王抓来强壮的香象,必定重赏.」
当时,在山里住了一只大白香象,被人发现了,国王立刻派军队上山围捕.这只强壮的大象竟然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温驯的被带回了宫中.国王得到这头珍贵的白香象非常欢喜,为它盖了一个漂亮的屋子,里面铺了非常柔软的毯子,又给它上好的饮食,还请人弹琴给他听,可是香象却始终不愿意进食.
迦尸国王非常著急,亲自来看这头香象,问道:「你为什麼不吃东西呢」香象回答:「我的父母住在山里,年纪又老,眼睛也瞎了,无法自己去找水草来吃,一定饿坏了,只要想到这里,我就难过的吃不下东西……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养父母,等将来父母老死了,我会主动回来为陛下效命.」
迦尸国王听了深受感动,便放这头香象回到山中,同时颁令,全国皆要孝养,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将处以重罪.
过了几年,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约回到王宫,迦尸王高兴极了,立刻派它进攻比提醯国.但是,香象却反倒劝国王化干戈为玉帛,并愿意前往比提醯国,作和平的使者,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结,使两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9.夏朝王位传到相的时候,寒浞把帝相杀了,谋夺了江山.而皇后这时已怀孕并逃回了娘家.没多久便生了太子少康.皇后一手把少康带大并常常告诉他要光复华夏.
当少康二十岁的时候,少康便遵从母亲的教诲.离开了母后对达虞国.虞王见少康后,觉得他能成大业,因此把女儿嫁给他,还把纶县及一旅的兵力送给他.
只有田一成,兵一旅的少康,励精图治,国富民安.相反,在京都安邑,在寒浞的残暴统治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少康眼见复国时机已到,就联络父亲之旧臣,一举攻进京都,光复了国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顺的人,善於继承祖先的志愿,善於记载祖先的事迹.在这裏,少康做到的,便是继承祖先的志愿.
10.孝顺瞎母,得大福报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双眼失明,他就到处求医,结果无效。于是他就守在母亲身边,侍奉母亲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连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脱下来,以便随时起身侍奉。
每当遇到了佳节,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着母亲外出郊游,或走亲访友,和人们有说有笑,使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
后来,母亲过世了,崔沔伤心到吐血。他终身按母亲的意愿做人。他爱哥哥姐姐,就跟爱母亲一样;他对外甥侄子,好过对自己的孩子。所得的薪俸,都分给了亲人,并且说:“母亲既然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最挂念的,就是哥哥、姐姐、外甥和侄子这四五个人了。所以我要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后来崔沔官做到了中书侍郎,他的儿子崔佑甫,成为贤明的宰相。唉!象崔沔这种人,实在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啊!母亲在世的时候,能够尽力的使老人家活得开心;母亲过世以后,又能够完成她老人家的心愿。然而世上却有身居富贵,有钱有势,对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姊妹,却和陌生的路人一样;甚至刻薄自己的双亲、岳父母。面对崔沔这样的孝心人,能够不感到惭愧吗?
神助孝子,复得杏地
明代的吕升,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他侍奉父亲,非常孝顺。父亲因为年岁很大,夜里常会起来小便,吕升就与父亲同睡,以便就近照料。吕升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四五次,照顾年迈的父亲小便。
有一年,遇到了兵荒马乱,盗匪遍地横行,吕升就背着父亲,逃入山中,在半途中却遇到了强盗;但是这些强盗,因为对吕升的孝心早有耳闻,受到感动,所以没有为难他们父子。
吕升的父亲,平时很喜欢吃一种滋味香甜的杏子,吕升为此还特别在家里附近种植了许多杏树。但是,种植的杏树的地面,后来却被邻居给强占去了。
吕升无奈,就写了一篇奏章,禀告神明,向神求助。神明就谴责强占吕升杏地的邻居,让他的家人生病,告谕他说:“你要立刻把强占的杏地,还给孝子吕升!”直到这强占杏地的邻居,把杏地还给了吕升,神明才让他们家人的病立即痊愈。
孝子堂前生芝草
唐朝的李迥秀,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出身贫贱,而他的妻子出身富贵,不愿意孝顺婆婆;并且还经常骂家中的婢女,李迥秀的母亲听起来,心中感到很不快乐。
李迥秀教育妻子,要她变得宽厚贤淑些,但是她做不到。李迥秀就把妻子给休了。有人就问他:“你到底为了什么缘故,把妻子给休掉了呢?”
他说:“我娶妻的目的,就是要妻子侍奉母亲啊!可是,我的妻子不能够和颜悦色的对待下人,更不愿尽心尽力的侍奉婆婆。那么,这样的媳妇,我怎么可以留她在家呢?”
李迥秀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因而在他家的堂前,生出了芝草。唐中宗知道了,还特别颁下了诏书,表彰他的孝行。
少女曹娥,投江背父
汉朝的时候,浙江上虞县,有位女孩名叫曹娥,他的父亲叫曹盱,是一位巫师。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坠入江中淹死了。
曹娥那年才十四岁,她沿着江边,寻找父亲的尸体,但是却都遍寻不着。曹娥就在江边哭泣了七天七夜,然后就跳入江中,经过了五天,曹娥背着父亲的尸体,两人一同浮出了江面。
远近的人看到之后,都感到十分震惊。上虞县的县令度尚,专门把这件事情,奏报朝廷。皇帝因而下诏书表彰曹娥的孝行,并且为曹娥在江边建立了一个祠堂。
曹娥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祭拜,敬重。
上帝奖赏吴孝妇
宋朝的吴孝妇,她的丈夫早死,又没有儿子。但是她侍奉婆婆,非常的孝顺。婆婆年老,而且眼睛有病;想到自己的媳妇太孤单了,就想招一个义子,为儿媳成亲。
吴孝妇哭着向婆婆说:“自古以来,烈女是不事二夫的。我自然应当竭力的奉侍婆婆,还请婆婆放心。”
吴孝妇为邻居做手工粗活,赚些钱来养婆婆。间或有人送她好的食物,她就带回家给婆婆吃。有一次,她煮饭还没有煮熟,邻居的妈妈有急事,喊她出去帮忙;婆婆担心饭煮得太久,会煮焦了,就把它放在盒子中;因为眼睛看不清楚,实际上是把饭,放进了垃圾桶里面。
吴孝妇回来以后,看到了也不去问,就赶快的向邻居借些饭来,给婆婆吃;然后再用水把弄脏的饭洗干净,蒸熟了以后,自己吃。
有一天,她忽然梦到:两位穿着青色衣服的童子,驾着祥云,来到她的面前,手里拿着符牒说道:“我们是奉了上帝的玉旨,来召吴孝妇晋见。”
吴孝妇见到了上帝,上帝对她说:“你只是一个村妇,能够如此勤苦尽心的侍奉婆婆,实在是令人尊敬!因此特别赏赐你一千文钱,拿回家中,供养婆婆;从今以后,你再也不必去做粗活手工,赚钱养家了。”说罢,命两位青衣童子,将吴孝妇送回。
吴孝妇一梦醒来,发现床头果然放着有一千文钱。而且用完之后,床头就又会出现一千文钱。如此周而复始,延绵不绝!
5. 孔融让梨严格来讲算不算孝敬父母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
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最终孩子们长大后都走上了违法的道路,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家庭,却发生了不同结果,家长鼓励挑选小的苹果的孩子,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并且表扬挑选大苹果的孩子,称赞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显然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并非孔融让梨就一定能造就一个圣人(这是什么论调,让了个梨就成圣人了,古人让不学无术的今人冤死了)。
网络网页
http://ke..com/link?url=Azb8dQtPKVeYew0q#3
6. 孔融让梨是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吗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孔融让梨故事古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四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让梨故事现代文]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7. 以下哪个人物是以孝顺出名的 A. 陈遗B. 孔融C. 王朗D. 蔡洪
误人子弟的题!是想大家选B吧。孔融让梨尽人皆知,孔融也是少时即有孝名。但孔融被处死的罪名却是谤讪朝廷和不孝,这可咋整?虽说这里有曹操找茬的原因,但其父母无恩的理论也是和孝没啥关系的。
8. 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廿四孝中的几个故事:一、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9. 孔融让梨说明孝顺父母是儿女的基本原则吗
孔融让梨是讲“悌”的,不是讲“孝”的
10.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出自哪里这个故事是不是把双刃剑诚实和孝顺有哪个更重要之分吗
这个是故事假的,但当时宣传出来只是表现孔融从小就孝顺,懂得礼仪,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同时也对这个人物有了好的评价。我个人认为 孝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