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要插啥

重阳节要插啥

发布时间:2020-12-28 00:35:43

㈠ 《重阳节插的,是什么茱萸

唐朝人在重阳节佩戴的茱萸是吴茱萸基本可以视为定论。
那些叫“茱萸”的植物
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载“茱萸”之名的是据推定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原书在宋代以后已亡佚,如今只有后世学者从引用该书的著作中摘出引文编排而成的辑本。按照现在流行的辑本,《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吴茱萸”和“山茱萸”两味药,均列为“中品”。然而,有人发现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在引用该书对吴茱萸的介绍时没有“吴”字,怀疑原书恐怕只是管这味药叫“茱萸”,“吴”字是后人加上去的。
吴茱萸的果实。
到了唐代,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又新收一种“食茱萸”,指出它和吴茱萸相似,但药效“少为劣尔”(稍微有点差罢了)。在此之后,历代学者对于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一直有争论,大体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吴茱萸就是食茱萸,另一派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植物。明代李时珍就极力主张吴茱萸和食茱萸并非一物,食茱萸是上古所说的可以做调料的“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别名。
“食茱萸”椿叶花椒的花。
经过现代植物学家的考证,今天学界的共识是,山茱萸指的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其枝叶和果实都没有气味。至少自李时珍以后,吴茱萸指的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有的文献也用其异名Euodia ruticarpa或拼写错误的“Evodia rutaecarpa”),食茱萸指的则是芸香科另一种植物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它们的枝叶和果实都有浓烈的气味(至于是香是臭,随各人的感受不同而不同),特别是果实,入口极辛辣。至于李时珍之前的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则没有定论。在我看来,古人最早很可能并不严格分辨吴茱萸和食茱萸,都用“茱萸”来称呼,只是入药的时候以吴茱萸为多,做调料的时候以食茱萸(欓子)为多罢了。
山茱萸的果实。
在今天,以“茱萸”为名的植物除了上述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外,还有蜜茱萸、草茱萸、单室茱萸等,但这三者都是现代植物学家起的名字。蜜茱萸属(Melicope)因为和吴茱萸属(Tetradium)近缘、同属芸香科而得名;草茱萸属(Chamaepericlymenum)和单室茱萸属(Mastixia)则因为和山茱萸属(Cornus)近缘、同属山茱萸科而得名。
马王堆医书引发的争论
如果把出土文献也包括进来,茱萸之名出现的时间还要再早大约两百年。
1973年秋,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随葬文献,均为西汉初年的抄本,其中包括医书《五十二病方》。这部医书中有一个治“癃”病的药方用了“朱臾”,与“椒”(花椒)合用,另有两个治“疽”病的药方分别用了“朱臾”和“树臾”,均与“桂”(肉桂)、姜、椒合用,这不仅说明“朱臾”就是“树臾”,而且强烈暗示它是一味和肉桂、姜、花椒一样具有强烈气味的植物药。学界因此认定,“朱臾”和“树臾”都是“茱萸”的别写,它必是《神农本草经》所谓“(吴)茱萸”无疑。
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帛书(局部)。图片:wiki commons
然而在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杜锋把吴茱萸和食茱萸之争引入了对马王堆医书“朱(树)臾”的解释中,试图用语言学的证据表明“茱萸”最早指的是食茱萸(椿叶花椒),因此《五十二病方》里提到的“朱(树)臾”是食茱萸而不是吴茱萸。他的逻辑是:
第一,“茱萸”是个叠韵联绵字,按照语言学家孙景涛、江蓝生的理论,一部分联绵字是由单音节词变形重叠而成(如“蹀”变形重叠为“蹀躞”,后来又演变出“抖擞”、“哆嗦”和东北话的“嘚瑟”等形式;“躇”变形重叠为“踌躇”等),“茱萸”也是这样由“茱”变形重叠形成的。
第二,“茱”的本字是“朱”,按照闻一多的解释,“朱”就是“有刺之木”。
第三,食茱萸(椿叶花椒)正好是一种有刺的树木。
乍一看这个推理很严密,实际上却不怎么令人信服。首先,认为“茱萸”由“茱”变形重叠而来的证据就非常薄弱。要知道,孙景涛、江蓝生都曾警告说,如果没有特别充分的证据,绝不能轻易认定一个联绵字的单音节词源。更重要的是,学界现在普遍不赞同闻一多的观点,并不认为“朱”是什么“有刺之木”。台湾学者季旭升就通过比较大量的古文字指出,“朱”字其实本来是“束”字,是假借了这个字的发音表示“红色”之意;后来两字发生分化,古人把“束”中间的“口”涂实成一横,就分化出“朱”字。既然“朱”字和“有刺之木”根本没有关系,杜锋的推理就也出现了致命的缺环,而不能成立了。
在我看来,既然古人最早并不严格区分吴茱萸和食茱萸,那么硬要考证马王堆医书中的“朱(树)臾”是吴茱萸还是食茱萸,又有什么必要呢!
为什么说重阳节佩戴的是吴茱萸?
不管怎样,杜锋在做考证的时候,是基本充分考察了历代古籍里有关茱萸的各种记载和前人的各种考证结论的。如果没有这种充分的考察,就贸然推翻学界的结论,那就总让人觉得假设的胆子太大了一些。
为什么学界认为包括王维在内的唐代人在重阳节佩戴的茱萸是吴茱萸呢?因为只要考察一下佩戴茱萸的节俗的起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西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叫周处(就是那位“除三害”的猛少年),曾经著有一部记述地方民俗的《风土记》。虽然此书在后世和《神农本草经》一样不幸亡佚,但靠着后人的辑本,它至今仍然是中国民俗史研究的基本参考文献之一。就是这部书明确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由此可见,重阳节所佩之茱萸是有强烈气味的吴茱萸,而不可能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确定,古人所佩的吴茱萸就是今天植物学上的吴茱萸,而不太可能是枝条上都是刺、容易扎伤人的食茱萸(椿叶花椒)。
虽然不一定听说过《风土记》,但是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事实上,古人用于“辟恶气”的很多植物如佩兰、艾、菖蒲、苍术等都是有浓烈气味的植物,这可以说是中国民俗的常识。如果非要说重阳节佩戴的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而不是有浓烈气味的吴茱萸,对于研究民俗史的学者来说未免有些不可思议。不仅如此,因为重阳节的月数和日数都是九,而九在阴阳学说里是“至阳之数”,所以从汉代开始,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人认为九月九日阳气太盛,阴阳失调,是凶日,需要辟邪,这正是推动重阳节佩戴茱萸的节俗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此类似的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因为它与夏至日接近,夏至后昼长渐短,古人认为阴气开始滋生,为不祥之兆,所以端午节也是凶日,需要用香草辟邪。《风土记》又记载西晋民间在端午节“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载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直到今天,端午节在家门口悬挂艾和菖蒲仍然是中国南北兴盛不衰的节俗,可见这种用香草辟邪的民俗影响之深。
时至今日,菖蒲束依然是端午节的“标配”。
考虑到这些背景,唐朝人在重阳节佩戴的茱萸是吴茱萸基本可以视为定论。

㈡ 重阳节插的是什么花谢谢啦!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6日是重阳节。自古以来,在我国许多地区,每到重阳节,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头上、帽子上插上茱萸和菊花。那么,为什么要在重阳节插茱萸、簪菊花呢?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还有些地方,将茱萸种在房屋前后或是井边,传说这样可以祛除瘟疫。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民俗专家表示,重阳插茱萸和端午节的雄黄、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除了插茱萸,簪菊花也是重阳节十分盛行的风俗。民俗专家介绍说,菊花也被看做重阳避邪的物品之一。由于菊花具有药用功能,古人就联想到菊花的避邪功能,于是人们在重阳节除了插茱萸外,还有簪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在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㈢ 重阳节是什么意思插茱萸吗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遍插茱萸内少一人。”意思是容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
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茱萸,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

㈣ 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情感纪念什么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版以避难消灾权;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㈤ 为什么古代重阳节要插茱萸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与茱萸数态的关系,最早见于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

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5)重阳节要插啥扩展阅读:

茱萸雅号“辟邪翁”薯哪源,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解。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缓没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㈥ 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6)重阳节要插啥扩展阅读

重阳节的历史演变:

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

明清,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近现代,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㈦ 重阳节插的 是什么茱萸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专”定属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㈧ 九月九日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赏菊、登高、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重阳日,中国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内称菊容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8)重阳节要插啥扩展阅读:

广州过重阳节,民众登白云山,赏秋、健身。吴川地过重阳节,享宴高会,摆敬老宴。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阳江市过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纸鸢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

港澳在港澳人的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在港澳地区,古老的重阳节,今已演变为一个多元化的节日。

海南过重阳节有登高望远、插茱萸、送“重阳糕”、“赶山猫”、洗艾叶水等习俗。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近年上海市杨浦区开展“欢乐在重阳”敬老爱老系列活动。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要插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贵州老年大学有什么班 浏览:394
重阳节三清 浏览:926
孝顺的品质的词语 浏览:583
社保关系转移退休前多久 浏览:20
岳飞孝敬母亲的故事 浏览:236
老人肺心衰竭脚底发紫还能活多久 浏览:6
云和县老年大学画图班 浏览:533
安徽颍上建颍乡孝敬父母劳动模范 浏览:867
养生馆如何做外卖 浏览:179
水利部老年大学电话6 浏览:450
台湾安心养老院 浏览:666
贵州交3000农村养老保险领多少 浏览:449
70岁以上老人日本 浏览:692
钦州市老年大学电话地址 浏览:46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很不好的 浏览:637
80岁瘫痪老人政府有补贴吗 浏览:522
冬至在养生方面注意什么 浏览:968
离婚后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 浏览:395
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待遇节假日奖金 浏览:823
孝文帝孝顺的故事 浏览: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