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家对父母来说是大孝还是不孝,看法师的真
第一个是讲"孝养父母",善导大师在批注里面注得很多,诸位自己看可以做参考,我们这个批注的本子都赠送给诸位,大家细细去看。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现在人知道的不多。我们也可以说学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点,为什么?现在社会教育已经不讲孝道,孝道、师道都不讲了。常常听佛经,这佛经里面还是常常讲孝道、师道,常常劝我们修学,所以学佛的同修对于这方面比较有一点印象。虽有印象,这印象不深刻,何以说不深刻?你的修行没有进步,从这个地方看,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你会勇猛精进,为什么?出家了。
有很多人问我,出家怎样孝养父母?你们想想看出家怎样孝养父母?出家人修行证果就是孝养父母。你没有修好,你没有开悟,你没有证果,你对你父母对不起,叫大不孝。所以这个孝养里头,包括的范围就非常之广。我们不但要养父母之身,父母的身体我们要照顾到,生活起居要照顾到,这是物质生活;除物质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乐。物质上样样都照顾了,父母心里有忧虑,不快乐,这个不孝。
怎样能叫父母快乐?那里面这个因素就很多。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欢喜;兄弟不和,父母伤心、忧虑;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头痛。换句话说,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欢喜、才开心,这是你家里没有问题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里,你总要踏进社会去工作。你踏进社会去工作,譬如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板两个不合作,这父母又伤心。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们不能和睦相处,这又麻烦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你才明了,不但家和,社会要和谐,国家要和谐,天下要太平,这父母高兴。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尽心尽力向这个目标去做。这个孝不是单纯我们父母照顾到就行,哪有那么简单!除此之外,这是从事相上说,使父母在这一些事相上面忧虑没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进?你的学术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进步?不进则退。退,父母就又牵挂,就又有忧虑。这些统统都在孝道里头。然后才知道这一个孝道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虚空法界、过去未来,这才是全部,真的!
中国这个"孝"字,这个字就造得好。在我们中国这个造字,造字是有六个原则,叫六书,它这个属于会意,叫你看到这个符号,想它的意思,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现在世间人讲,现在有所谓代沟,代沟是什么?代沟就是不孝,孝没有了。这个字没有代沟,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才叫尽孝。所以这个孝字真正做到圆满、做到究竟,给诸位说,只有一个人,成佛才能做到。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尽,那就是孝道还有一个缺陷,还不能圆满。所以这个孝道做到圆圆满满是成佛。
所以我们出家了,在家学佛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道业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是尽孝。何况俗语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么个道理?是因为他的儿孙当中有一个作佛的。他儿孙作佛,他作不了佛,为什么?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这个功德不能分给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给你,佛有福报。一听说这是哪一尊佛的父母,那还得了,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这个便宜。所以纵然堕落在恶道,这恶道里头阎罗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恶道,请他到天上去享福去。这个天到哪一层天?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什么?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没有功夫,你只有福报。只有福报,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刚才讲的未到定,他虽然定没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较上要清净,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没有功夫,凭福报是到忉利天。这我们俗话讲沾光。是这么一回事情。可见得我们世法里头人情关系,在六道里头都有,六道里头都有人情关系。
由此可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不能够尽心尽力,常常犯过错,全都是不孝,这一个范围包括的是非常非常的广大。这一个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观点来看,那就是经典上所讲的「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纲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个什么?就说一个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都不能出这一个字的范围,所有一切经教法门是这一个字圆满的相状。把它摆在第一句叫大根大本,从这里下手,到最后还是圆满孝道,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始终不离孝道。
第二句是"奉事师长"。奉是依教奉行,就是要信老师、要听老师的教导,要把老师所教导的,我们统统做到。事是承事,老师对我们有恩,恩同父母,所以对于老师的孝敬也跟对父母一样。现在这些观念淡薄,事相也见不到。从前学生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诲,父母忧虑,那就是大不孝。做老师的要不能把学生教好,那他不孝,他没有尽到孝道。现在跟大家讲这些事情,这讲故事,从前是这样,现在没有了。
我这个年龄还沾了一个边,我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上私塾,我记得我念过四个月的私垫,以后就改成小学,这才有学校的设立。早年没有学校,六十年前。我那个私塾是我一个亲戚的祠堂,大概学生有二、三十个人,一个老先生教学。我父亲送我上学的那一天,带了很多的礼物,就是供养老师的。进了学校见了老师,先到礼堂,礼堂里面是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神位,供了一个牌位。在牌位面前三跪九叩首,行最敬礼,我父亲在前面,我跟他在后面,先拜孔老夫子。
孔老夫子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坐,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老师行最敬礼,三跪九叩首,你知道这个礼节多隆重!老师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礼节恭敬,不认真教导这个学生,怎么对得起人?他真的对不起人,他会受良心责备。家长诚心诚意用最恭敬的心情,把这儿女付托给你,所以管教就很严格。小孩不听话,有时候被老师打,被老师处罚,回家去了,打的时候哭哭啼啼,回家去了,家长知道了,第二天买了礼物去谢谢老师。现在还得了,现在按铃告状了。从前教育跟现在不一样,真正得到老师教育的恩德。
小学教育里头着重在德行,因为知识没有开,培养德行,是以这个为主。我们今天教育里面讲的四育,这是德育,在小学这个时代培养。这个知识,那必须是要年龄大了之后,差不多十三、四岁以后,知识渐渐开了才讲学,才研究讨论。所以从前这个小学,大概六、七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就是背书,老师督促,在那里看着。这个书,每一天所上的书要念一百遍、要念两百遍;前面所教过的温习一遍,今天所教的要念一两百遍,这样念熟了之后,一生都不会忘记。到以后用处就很多,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开智慧,能够在这个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付一切事物的时候会得到启示,知道这个事情应该怎么个做法。这叫师道,尊师重道!
老师不是一定要你这么尊敬我,不是的,是你自己对于道业学业看得重,你才这样做。你因为看得重,别人在旁边帮助你、辅导你,不敢掉以轻心,掉以轻心对不起你。你自己对老师不尊重,换句话说,对你的学业、道业不尊重,无所谓,那么老师对你也就不要太认真,为什么?你根本就不需要,何必认真去指导你。我跟大家讲讲,这都从前的事,现在看不到。可是诸位细细想一想,如果在今天要想自己道业、学业真正有成就,恐怕还是这个老路子有效果。这个新的教学法,我没有看到多大的效果,还是老方法有效。
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前面讲到『孝养父母』,善导大师在这个注子里面有两句话非常重要:
疏【又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后面他述说一则公案,这是出在佛经上的。从这一段公案我们就真正了解父母之恩非常非常大,这一段文希望同修们自己好好的去看。
===================================================
净空法师答:发心出家是大孝,这是诸位要知道,所以出家必须要顾虑父母的生活。如果父母没有人奉养,我们出家时节就要晚。如果你兄弟姐妹多,父母有人奉养,或者家里生活环境很富裕,不需要自己照顾,这个可以。如果家庭生活很清苦,没有兄弟姐妹,这个必须要尽孝道,在家学佛是一样的,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父母有人供养,没有后顾之忧,你就可以出家,出家还是尽大孝,因为你一出家,你要是往生极乐世界,你的父母决定不堕三恶道。这个东西我们世间人讲人情,六道里头还是讲人情的,如果他造作罪业,死了以后见阎罗王,阎罗王一看,他的儿女已经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了,也都特别优待他,这是菩萨的眷属,怎么可以怠慢?不能怠慢。所以常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这就是福报,这是大孝。
=================================================
净空法师答:这是同学大概有意要出家。最好是父母同意,父母同意这是最好。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之下,这要斟酌,就是不要给家庭带来太大的困扰。换句话说,你这一出家,他们不学佛,对他们是一个打击,这个打击要他能承受得了,你要衡量这个。如果给他太大的痛苦,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拖缓一点,不要操之过急,使他慢慢养成习惯。譬如你可以先学佛,可以先在寺庙里面住,不要剃头,慢慢培养,他就变成习惯,住个二、三年再出家,习以为常,他打击力量没那么大,这是有善巧方便的。到你出家有成就了,他当然知道好处,他就晓得好处。主要是先要让他了解佛法,了解佛法修学的好处,了解出家的功德,这是事先一定要去做的。
2. 和尚出家是不孝父母
如果父母无人照顾,可以把父母请来寺院,方便照顾。 或者是和僧团说明回去照顾父母。 出家不是不孝顺父母,而是成就圣道对父母也有益处,这是报答父母的方式之一。
佛陀教导的孝顺和世俗,包括中国儒教的孝顺是不同的。
报恩经
(Pañikàrasuttaü)
本经译自《增支部》第二集第34。原典无经名,经名为编译者根据经文内容所加。
本经可以算是佛教中的“孝经”。 佛陀说:一个人即使尽其一生将父母亲挑在双肩上,为双亲擦洗按摩服务,并任由他们在肩上大小便,这样也不能报答父母深恩。即使让父母成为统治大地、支配宝 藏的帝王,也不能报答父母深恩。因为父母不但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并且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养育成人。然而,劝导父母信仰三宝,让他们培育戒德、慷慨和智慧, 才能报父母深恩。
一 般人认为,孝顺就是让父母衣食无忧、安享晚年。然而,根据佛教,这种孝顺并不足以报答父母之恩,因为丰衣足食只能满足现世的物欲快乐,假如使用欠妥的话反 而有可能滋生贪欲。如果做子女的能够让父母对佛法僧生起信仰,他们就不会精神空虚;培养德行、乐善好施、拥有智慧,不仅能提升今生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品味, 而且还能拥有更美好的来世。劝导父母培植信、戒、舍、慧,能够带给父母今生与来世的幸福与快乐,才是真正的尽孝和报恩。
诸 比库,我说有二种人不易报答。哪两种呢?母亲与父亲。诸比库,若以一肩担母亲、一肩担父亲一百年的时间、一百岁的寿命,为他们擦身、揉身、洗浴、按摩,而 且他们还在上面大便、小便,诸比库,如此也不足以回报及报答父母。诸比库,就算将父母拥立于能自在支配此大地富饶七宝的王位,诸比库,如此也不足以回报及 报答父母。为什么呢?诸比库,父母辛苦抚养、养育儿女,使[儿女]得见这个世间。
诸比库,若人劝导没有信仰的父母确立、住立于信具足,劝导没戒行的确立、住立于戒具足,劝导吝啬的确立、住立于舍具足,劝导没智慧的确立、住立于慧具足。诸比库,唯有这样才能回报及报答父母。
3. 佛教出家是否与孝道抵触
没有抵触。很多法师就解答过这个问题,出家是大孝,根本孝,佛讲出家人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男子是我父,这是真实不虚的。出家人为大众做个离苦得乐,求得生命解脱的榜样,度众生出苦海,这不是最大的孝顺吗?
4. 出家与孝的矛盾
汝可知何为“空”?
空并非我们所讲的,思想的空无,更不是我们说的嘴上说空
这样的空专,是空口说食,属不能饱
拿起的把它放下叫做不执
不报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如何能空????
报恩是了此因果,即生时孝顺,逝则不执。
附二则:
老子--李耳,非常孝顺,闻母病重,欲回,上司不充,数日后归,母已逝,痛哭良久,突然止哭,仆人大惑,问之,对曰:母在时,尚不孝顺,天道有生必有死,如今死者已已,奈何之?
以前出家,是要了断尘事的,所以出家不是避世,尘事未了是不能出家的。
回补充问题:
楼主执意出家,出家为何?好比入定,若有入定必有出定,入定为何?此定者非入非出,非有想非无想,如是心行,何劳出家??
即知是形式,就不用执意了,还是多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吧。
小女生有如此觉悟,大智慧者啊!
5. 出家是不孝吗
出家也不一定就是不孝。想出家的人一般都是在感情方面,或生活中碰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可能产生了远离红尘的想法,并不代表不孝。
6. 出家人可不可以赡养和照顾父母
不可以不赡养父母,出家与否只是其信仰的问题,并不割裂其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因此出家人不能以出家为借口拒绝赡养父母。
7. 学诚法师:出家人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是否为不孝
学诚法师:许多出国读书的人也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尽孝,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城市,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与父母异地而居。反过来,即使出家了,父母生病或生活困难时,也可以回家照顾。这是在生活层面。在精神层面,出家人心心念念报父母之恩,以一切众生为父母,是更深广之孝。
学诚法师:首先,出家并不是逃避赡养责任,当父母生活困难或无法自理时,出家人可以也应该供给衣食所需或亲自照料;其次,出家之孝不仅仅停留在衣食奉养方面,更重在利益父母的无限生命,而且不仅面对这一世的父母,更扩大到生生世世的父母,是更深更广的大孝。
8. 出家后还能孝敬父母吗
肯定能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9. 出家是否属于不孝
首先我觉得出家并不属于孝顺。
一般世人都是从中国儒家的理念来懂得孝顺一专事,儒家觉得肌肤受属之父母,自已不能抉择舍弃,要听从于父母的教导;做子女的父母在世不能远离,要时刻奉侍在父母膝下,奉茶倒水、供奉衣服饭食等。可从佛教理念而言,孝顺有“大孝”与“小孝”之别,佛教觉得儒家所说的孝顺只是“小孝”,因为只能提供你母衣食等肉体上的所需。
而一个人最大的疑惑和贫穷是心灵上的所需,出家能引诱父母念佛修行,得到身心上的满意和净化,使得生生世世的父母都能够得到摆脱,出离生死生到佛国净土。俗话说:“一人出家,九族受益”。出家者是舍小家而入大家,不仅教化一世父母,而且度化生生世世父母。对于出家者来说,世间一切男人皆是我父,世间一切女人皆是我母。如斯而言,岂能说出家者不孝顺父母?怎么能觉得出者与孝顺相背离?这是愚人无知者之见,非大智大慧者之所见!
10. 出家修行,就不能孝顺父母了吗
出家孝顺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无量劫来在六道受苦的众生父母,但是结果很重要,出家要端正发心,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