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牛奶这一项检测结果是弱特异性抗体,请问是什么意思
理论上食物在进入消化道后,应当被消化单分子水平被人体吸收,但许多食物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在那里被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尤其是儿童,胃肠道的屏障功能尚未健全。
『贰』 食物特异型igg抗体阳性怎么办
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抗体。这是目前各医院最为普遍开展的检测“torch”感染的方法,其主要测定血清中抗“torch”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如igg和igm。一般来说,如果igm阳性,表示孕妇近期可能有“torch”感染(或称原发性感染),有引起胎儿畸形的可能;如果igg阳性,往往表示过去有过“torch”感染,对胎儿的影响不大,在我国育龄妇女中,大约有90%左右的人群风疹和巨细胞病毒igg为阳性。
怀孕的妇女应在妊娠早期对风疹病毒进行血清学检测。如iggab阳性而igmab阴性,表示近期无风疹病毒感染,并且已曾经有过既往感染(iggab阳性),已获得了保护性抗体,可以不必担心风疹病毒的侵袭。如iggab和igmab全部为阴性,说明从未受过风疹病毒的感染,此时如已怀孕,则直至婴儿出生,你都应该进行风疹病毒血清学监测;如双份血清iggab阳性,且滴度升高4倍以上,应该考虑已有风疹病毒的感染,必须立即向有关临床医生咨询,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参考值:阴性或阳性滴度<1:512
我国绝大多数妇女均感染过风疹病毒,具有一定免疫力。不像某些国家或岛屿,易感妇女那么多。但即使这样,一般也应在怀孕前6个月注射风疹疫苗。
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古老的病毒,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某一时期均能感染此病毒。该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与患者的个体免疫能力和年龄有关。孕妇严重的宫内感染可导致宫内死胎和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在分娩过程中经过母亲产道时的接触而感染,或通过母乳喂养感染,还可通过多次输血感染。大多数新生儿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多无不良反应,但对早产儿和体弱儿有较大的危险,以神经肌肉受损为主要特点。幼儿与儿童感染后多无明显症状,偶见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和呼吸道疾病。青少年与成人感染多无症状,少数可出现发热、肝炎、全身淋巴结肿大或各种疹子,少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心肌炎、心包炎、神经炎、神经根炎、脑炎;细菌性脑膜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和视网膜炎。
结果判定:
cmv igg <1:512
igm- 说明有过既往感染史,现在已有了保护性抗体。
igg ≥1:512
igm igg ≥1:512
iggab双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升高 其中任何一项都能说明近期有过感染。
igg-
mgm- 没有受到过cmv的感染,但对这样的孕妇来说,应在孕期进行血清学监测,避免孕期发生原发性感染
『叁』 宝宝检查血清玉米特异抗体1级牛奶特异性抗体2级什么意思
理论上食物在进入消化道后,应当被消化单分子水平被人体吸收,但许多食物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在那里被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尤其是儿童,胃肠道的屏障功能尚未健全。如果不能及时改变饮食结构,会加重原有的症状。免疫系统超负荷,致使人体各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和疾病。IgG介导的食物反应,为一迟发过程,具有和过敏相似的症状,但症状缺少特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种食物不耐受时出现的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患者难以自我诊断。通过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可以判断人体是否已因食物不耐受产生了病变,从而为传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为患儿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制定饮食计划,禁食或少食,指导患儿避免摄取不耐受食物,从而控制疾病发展的源头,阻止疾病继续发展,从而解除长期病患,提高生活质量。
『肆』 食物过敏原(不耐受)IgG测试结果应该怎么看
过敏性疾病治疗中为什么不可缺少降IgE的方法?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降低过敏原特异性IgE,开创微生物抗过敏治疗的一场新革命
IgE是确诊过敏的唯一临床指标,人体的免疫细胞目前区分为三类,分别是TH1、TH2和Treg。在健康状态下,TH1和TH2会互相平衡,且共同受到Treg调控。当Treg调控能力不足时或接触到某些蛋白质或细小分子(尘螨花粉或海鲜等食物后,使TH2过度活化,导致 TH2细胞激素分泌量过高,就会帮助B细胞制造较多的过敏抗体IGE,因而出现过敏症状,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主要可调控因过敏而反应过高的TH2型细胞激素分泌量,进而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平衡,可通过增进TH1型免疫反应来调控因过敏而反应过度的TH2型免疫反应的方法。
【过敏性咳嗽血清学IGE检查】
以过敏患者血清作为实验材料的本外试验方法称为血清学试验。其它体液如炎症部位分泌物、渗出物、灌洗液也可采用相同的实验方法进行检测。主要检测项目有总IgE和特异性IgE,即过敏原特异性IgE。
【什么是总IgE?】
IgE即免疫球蛋白E,是I型变态反应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异位性皮炎、湿疹、急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分子,因而在过敏反应的免疫学实验诊断中是首选的检测项目。总IgE是过敏性疾病的特异性检查项目,IgE水平增高提示I型变态反应病的可能性大,但不能用于判断过敏原。
【IgE的特点】
IgE是血清浓度最低的免疫球蛋白 ,只有血清中IgG浓度的万分之一。IgE对热不稳定,是半衰期最短一的免疫球蛋白 ,只有2.8天,与细胞表面结合的IgE半衰期稍长,8~14天,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鼻咽、支气管、胃肠道)的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合成。在各类免疫球蛋白中,IgE是合成率最低、分解率最高的。属于亲细胞抗体,过敏体质者的胎儿脐带血中IgE浓度可能升高,检测脐血中IgE浓度可用于评估胎儿过敏体质的可能性。
【IgE检测方法】
通常用ELISA方法检测总IgE。由于血清IgE浓度很低,一般酶免疫试验方法的敏感性不足以检出血清IgE,现在常规实验室检测血清IgE的试剂盒采用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 放大的ELISA。试剂盒中所含用于制定标准曲线的IgE标准品和检测结果的IgE浓度单位与其它免疫球蛋白 不同,不是用mg/L表示,而是用u/ml或ku/l表示。
【IgE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血清IgE水平在正常人群中呈偏态分布,即多数人为0或接近于0,IgE水平越高的人数越少。因此计算平均值时应计算几何平均值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即用对数转换后其分布才能近似正态分布。
健康人群血清IgE水平与年龄关系较大,小儿和老年人的IgE水平低于成年人。新生儿血清中IgE水平很低,接近于零。随年龄增长,IgE水平也不断升高,5~7岁后接近正常人水平。按Pharmacia公司提供的参考范围,1个月以内<12KU/L,1岁<11KU/L,2~4岁<33KU/L,5岁以上至成人<85KU/L.
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血清IgE水平可达2000~8000KU/L,当IgE水平高于2000KU/L时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有时血清总IgE水平检测结果为0或参考范围内低值,并不能排除过敏性疾病的可能,须结合临床表现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什么是特异性IgE检测(sIgE)?】
通常所称的过敏原检测,并非真正检测血液样本中的过敏原分子,而是间接地检测其中针对某种过敏原的特异性IgE分子,特异性IgE检测实际上是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即检测样本中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从而间接地判断患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
环境中常见的过敏原包括以下类别:
寄生虫和微生物:各种螨类(屋尘螨和粉尘螨等)、各种真菌(点青霉、烟曲霉、分枝孢霉、交连孢霉等)、蟑螂。
植物花粉:各种草花粉(豚草、葎草、蒿草)、各种树花粉(桑树、柏树、悬铃木、桦树、榆树、柳树、杨树等)。
动物皮毛:猫、狗、马、鸽子等动物的毛和皮屑。
『伍』 IgG抗体检测,什么是IgG
IgG是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的缩写,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Ig的75%。其中40~50%分布于血清中,其余分布在组织中。IgG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IgG的功能作用主要在机体免疫中起保护作用,大多数抗菌、抗病毒;应对麻疹、甲型肝炎等,能有效地预防相应的感染性疾病。其指标对于诊断某些疾病具有意义。
『陆』 食物不耐受检测的原理
食物不耐受是由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介导的延迟性免疫反应,食物进入消化道后,理论上应被消化至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才能完全转化为能量供人体所需,但许多食物因为缺乏相应的酶而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被机体当成外来物质,产生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分子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胃肠道黏膜淋巴组织内被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与其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Tkaczyk等证实与IgG结合的高亲和力受体存在于人类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中,IgG与其结合引发变态反应,导致上述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和花生四烯酸等代谢产物。免疫复合物长期沉积于体内,无法清除容易造成机体免疫损伤,从而可能引起所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而这些身体不适经常发生在进食之后,常常难以识别导致不适的食物
检验原理】
从手指指尖部位刺取血液样品,经溶液A(样本稀释液)稀释后加入到反应盘中,反应盘46个孔中含有的46种食物蛋白质提取物会与血液样本中的特异性IgG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板后,加入溶液B(酶结合物),溶液B中含有的酶标二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会和反应盘中的特异性抗体形成特定的免疫复合物。再次洗板后,加入溶液C(底物),二抗交联的酶催化溶液C显示出蓝色,从而在反应盘上出现一个或多个蓝色斑点。这些蓝色斑点可以通过反应盘对应的食品位置分布图来确定引起不耐受的食物。
『柒』 查食物过敏原检查是做IGg还是IGE
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的目的:分析临床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和重要食物过敏原的种类。
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的方法:用ImmunoCAP过敏原检测系统所做的过敏原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检测结果,统计每种过敏原的检测量、阳性检出量和阳性率,并对过敏原阳性检出量进行排序分析,血清特异性IgE是确诊过敏性疾病的唯一临床指标,当人体免疫细胞调控能力不足或接触到过敏原如尘螨、花粉或食物等后,使TH2型免疫反应过度活化,导致TH2型免疫细胞激素分泌量过高,就会帮助B细胞制造较多的过敏抗体IgE,因而出现过敏症状。
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其中吸入性过敏原介导的过敏性疾病IgE阳性高达76%;食物过敏原介导的过敏性疾病IgE阳性高达22%。常见吸入性过敏原18种分别是:户尘螨、粉尘螨、蒿属花粉、链格孢、白蜡花粉、柏树花粉、豚草花粉、桦树花粉、蟑螂、梧桐花粉、苍耳花粉、屋尘、多主枝孢、狗皮屑、猫皮屑、鹅毛草花粉和烟曲霉等。
重要食物过敏原包括:鸡蛋、牛奶、花粉、大豆、虾、蟹、谷物、坚果和水果等。
过敏原特异性诊断分体内法和体外法,皮肤试验属于体内法,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属于体外法。
结论:不同的过敏性疾病与过敏原IgE检测的阳性率有很大关系,因果关系明显的过敏性疾病检测IgE阳性率高,如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湿疹等,蒿属花粉过敏sIgE检测的阳性率高达64.4%.
有些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比较隐匿,加之皮肤试验的假阳性较多,很难通过临床资料确定,特别是食物过敏。
目前特异性IgE免疫疗法是惟一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过敏性鼻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免疫自然进程的方式,过敏其实是人体对环境中无害的物质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而非一般的细菌或病毒,尤其这些过敏都属于黏膜发炎的反应,因此,只要补充肠道抗过敏益生菌(中文名:康敏元益生菌)改善肠道内的益菌生态,提高游走全身黏膜性突出细胞的能力,就可以达到调节全身免疫功能的效果,缓解过敏症状;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富含多种新型抗过敏的乳酸菌菌株,可增强抗过敏的能力,并通过增进TH1型免疫反应来调控因过敏而反应过度的TH2型免疫反应从而减少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中过高的IgE特异性抗体,缓解过敏症状,调整过敏体质,相比单纯药物抗过敏性鼻炎哮喘或皮肤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可产生良好的整体疗效,有效的改善过敏患者的生活质量。
『捌』 过敏源Igg与Ige的意思
IgG是免疫球蛋白G的缩写,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Ig的75%。
lgE是血清免疫球蛋白E的缩写,属于人体五大免疫球蛋白的一种类型,可以促发、推进I型变态反应。因此检测血清中总IgE和特异性lgE的含量,对于I型变态反应的诊断和过敏原的确定很有价值。
IgG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IgG的功能作用主要在机体免疫中起保护作用,大多数抗菌、抗病毒;应对麻疹、甲型肝炎等,能有效地预防相应的感染性疾病。其指标对于诊断某些疾病具有意义。
人体五大免疫球蛋白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免疫球蛋白E(lgE)和免疫球蛋白M(lgM)。
(8)食物特异性抗体检测igg是什么扩展阅读
人体的肠道是对外界互动的开放性管道,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在肠道免疫系统中,存在一种“免疫耐受”机制,会抑制免疫系统随便就针对食物万分而分泌会引发过敏反应的免疫球蛋白E(IgE)或G(IgG)。
过敏的人就是因为“免疫耐受”机制出现问题,所以吃到特定的食物时,肠道免疫系统便宜会分泌过多的免疫球蛋白E(IgE)攻击该食物的成分,于是就产生了过敏。
肠道内补充足够的抗过敏益生菌,降低血清中过多的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并刺激干扰素IFN-γ的分泌来抑制人体免疫球蛋白E(IgE)的生成,从而就能够针对过敏上游源头进行免疫调控达到有效改善过敏体质。
『玖』 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等同于食物不耐受吗
最近,苏格兰 rowett 研究所 (rr1) 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抗虫转基因马铃薯所产生的雪花莲外源凝集素能够对大鼠的内脏器官和免疫系统产生损伤,而对于人类来讲,类似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幅上升[1]。虽然有关科学家及科学团体在此项研究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上存在很大分歧,但其研究结果经媒体公布后产生的负面的社会影响非常大,其主要研究责任人 arpad pustztai被迫提前退休。另外的一个研究发现,美国 pioneer hi-bred种子公司的一种表达 2s 种子贮藏蛋白的转基因大豆会使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公司决定不让它上市[2、3]。那么,迄今为止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如何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这些都是颇受关注,并且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国内虽然有大量的即将和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但尚无针对此类问题的专门的文献报道。为了推动国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工作,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详细论述国内外转基因食品评价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可行的评价方法。
1 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1.1 实质等同性原则
1993 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实质等同性 (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则[4]。即如果一种转基因食品与现存的传统同类食品相比较,其特性、化学成分、营养成分、所含毒素以及人和动物食用和饲用情况是类似的,那么它们就具有实质等同性。实质等同性的确定说明了这种新食品与非转基因品种在有益健康方面可能是相似的[5]。
若仅仅因为一种新的转基因食品同一种现存的对应食品不存在实质等同性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不安全的。如果进行安全测试,就必须要以这种新食品的特性为基础。依照其化学成分以及对其熟知的程度,可以推断是否需要动物实验和离体研究,并不是所有的转基因食品都需要进行动物实验的,评价必须以个案的原则为基础。如果需要用转基因食品或其成分进行动物实验,那么实验目的也必须是明确的,设计是严谨
的 [5]。
1.2 评价方法
1.2.1 monsanto公司的评价方法
在美国,有很多的基因公司,monsanto 公司是最大的一个,该公司的资本已经渗入到许多拥有商品化转基因食品的公司里。该公司在食品安全评价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monsanto 公司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将评价的内容分为 3 个方面[6]:
(1)插入基因所表达蛋白的安全性评价;
(2)用选择性和特异性的分析检验来进行非预期(多效性的)影响,转基因食品的重要营养成分要与相应的非转基因品系以及其亲本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要与现有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其营养水平在正常的范围之内,抗营养成分也要与现有数据和其对照比较以确认内源毒素没有发生有意义的变化,食品加工产品各种成分也应进行分析,以保证所测定的参数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3)健康显示 (wholesomeness) 测试的选择性应用,一般地,为模拟商业化的饲喂实践,这些饲喂实验用家畜家禽进行。对于人类食用的食品来讲,就将这种新食品用 25 倍于人类最大估计摄入量去饲喂大鼠,实验用每组每种性别的大鼠进行 4 周以上。全食物 (whole food)饲喂实验时,动物对食物的微小变化不敏感,健康显示测试的参数包括每日健康观察、每周体重、食品消耗等,4 周后进行全面的尸检,如果在尸检中发现任何异常,这些组织就要进行显微镜检。这种 28d 的急性毒理学研究通常用来评价是否在饲喂待检食品过程中,有任何不利的影响表现出来,在尸检中,应该观察器官重量、血液学、临床化学以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变化[7]。
1.2.2 数据库的应用
数据库可以提供有关食品成分的基底信息,用来评价转基因食品中主要的营养和毒素是否有显著性变化。当然也应考虑到这些主要的营养和有毒成分有一定的变动范围,另外必须保证数据的质量,并且必须发展有效的方法来定量这些主要的成分[8]。
1.2.3 活体 (in vivo)和离体 (in vitro)动物模型
可以用活体或离体的动物模型来评价转基因微生物食品的安全性,丹麦食品部的毒理学研究所已经建立了若干个哺乳动物消化道模型[9]。其中,大鼠模型建立的最齐全,可能是研究中应用大鼠模型较多的缘故。无菌大鼠模型除了可以研究细菌的存活和移殖外,还可以研究微生物间遗传物质的转移。如果将携带质粒 pamβ1 的供体菌系和受体菌喂服无菌的大鼠,几天后在大鼠的排泄物中就会发现 dna 接合转移的产物。
1.2.4 转基因食品致敏性的评价方法 [10]
如果转基因食品中所含蛋白是已知来源的,就用 sds-page 作点免疫反应后,进行放射性致敏吸着剂抑制反应测试 (rast-inhibition),如果结果是阳性的,就不需要进一步的试验而下结论认为这种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是致敏的;如果结果是阴性的,那么接着进行皮刺测试和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品免疫试验 (dbpcfc, double-blind, placed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s),如果结果仍是阴性的,那么就可以下结论,对消费者来说,这种转基因食品没有风险。如果转基因食品所含蛋白是非食品来源,或来源于不常见食品,那么就不能用过敏个体或者他们的血清进行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就将这种蛋白的特性与已知的食品过敏原进行对照。
1.2.5 pcr检测的方法
目前,转基因植物的构建经常会用到来自花椰菜花叶病毒 (camv) 的 35s 启动子。对 35s 启动子的 pcr 检测是欧盟新食品管理的依据。最近欧盟修改了其食品管理策略,gmo(遗传饰生物体)含量大于 5% 的食品必须进行标签,于是由定性 pcr 转向定量 pcr,其中数量竞争性 pcr (qc-pcr, quantitative competitive pcr)的方法特别有用[11]。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
继公开在电视上宣布转雪花莲外源凝集素 (gna) 基因马铃薯对大鼠的内脏器官有损害后[1],ewen 和 pusztai 于 1999 年正式发表了它们的研究结果[12]。他们研究了转 gna 基因抗虫马铃薯对大鼠胃肠道不同部分的影响,实验分别用含有转基因马铃薯、非转基因的马铃薯亲本以及非转基因马铃薯加上 gna 的 3 种膳食来饲喂实验大鼠。结果发现,胃粘膜、腔肠绒毛以及肠道的小囊 (crypt) 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经过比较探讨,他们得出结论是,胃粘膜的加厚主要是由 gna 基因表达的后果,而小肠和盲肠的变化主要是由遗传操作或/和转基因构成引起的,gna 基因表达的影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fenton 等[13]的研究发现,gna 能够与人类的白细胞结合,虽然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增加了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风险。已有实验证明 bt 毒蛋白对人畜是安全的,并且一种转 bt 基因马铃薯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品种间具有实质等同性[14]。对于一种转基因抗除草剂马铃薯来说,与相应的非转基因亲本品系非常接近[15]。
2.2 番茄
研究表明,calgene 公司的 flavr savrtm延迟成熟番茄的主要营养成分(如 va 和 vc)没有改变,番茄碱等天然毒素没有显著变化,也没有发现有害的多效性,在一个 7d 的大鼠饲喂实验中,没有发现不良影响[16]。对一种转基因抗虫番茄的食品安全研究中[17~18],用相当于一个人日耗 2000kgbt 番茄量的 bt 蛋白饲喂 brown norway雄性大鼠、小鼠和兔子,未产生全身不良反应。在对一种抗烟草花叶病毒 (tmv) 转基因番茄的食品安全性评价中,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番茄相比,糖碱、糖类、有机酸、多酸类都没有明显变化,诱变性上也没有差别。
2.3 大豆
nordlee 等[3]评价了一种转巴西坚果 2s 清蛋白基因大豆的食品安全性,在研究中,他们取了 9 个对巴西坚果有过敏史的人的血清,rast 研究表明,转基因大豆提取物可有效地与来自生巴西坚果的蛋白提取物竞争性地结合过敏人群血清中的 igec(免疫球蛋白),而用与之遗传上相对应的非转基因大豆的蛋白提取物观察到抑制现象;sds-page 研究表明,转基因大豆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质带(约 9kd),巴西坚果也有这条带,并且与部分纯化的 2s 清蛋白有相同的迁移率,而非转基因大豆中都无这样一种相对应的带;免疫点杂交研究表明,9 份血清的 8 份能识别部分纯化的 2s 清蛋白,也能与巴西坚果提取物中的 9kd 的蛋白产生免疫反应,9 份血清中的 7 份能识别上述转基因大豆中与巴西坚果 2s 清蛋白有共同迁移率的 9kd 的蛋白质,没有血清与非转基因大豆中低分子量的蛋白反应,来自对照的血清不与任何大豆或巴西坚果的蛋白发生反应,因此可以肯定这种转基因大豆中存在与巴西坚果类似的过敏原。
根据 fuchs 等[19、20]的研究结果,monsanto 公司的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与市场上的相对应的非转基因大豆具有实质等同性。
2.4 棉花
monsanto 公司的 bt 棉表达的 bt 毒蛋白可被哺乳动物很快地消化,与非转基因棉相比,其棉籽和棉籽油的质量以及抗营养成分没有显著的改变,并且分别用含有 5%~10%、10% 和 20% 棉籽的饲料喂养大鼠、鹌鹑和鲇鱼 28d、8d 和 10 周,也没有发现有任何显著的变化,证明这种 bt 棉是安全的[21]。
陈松等[22]用棉籽粉喂养大鼠 28d、喂养鹌鹑 8d 的动物实验表明,转基因各组动物的体重、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受试动物生长发育及行为正常、无死亡。对大鼠的肝、肾、胃、盲肠、结肠、小肠及睾丸进行组织切片检查,均未见病理性改变,大鼠肝、肾、睾丸的重量比,以及血液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尿素氮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转基因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因此这种 bt 棉与常规棉有实质等同性。
2.5 其它
一种抗病毒的转基因水稻[23],抗病毒的转基因西葫芦品系 zw20[24],抗病毒的转基因烟草[25]以及一种转基因芦笋[26]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亲本间没有发现显著的区别[26]。
3 讨论与结论
3.1 实质等同性的概念局限性
实质等同性的概念体现了这样一种思路,就是可将作为现时用作食品或食品来源的生物体作为比较的基础来评价一种来自生物技术的食品或食品成分的安全性。然而,实质等同性这个概念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说,虽然一种新的食品与一种已知食品有 99% 的相同,即除含有一种新的毒素外,二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但是这种食品可能需要进一步细致的检验;而既使一种新食品与其对应的现存食品只有 70% 的相同,特别是当营养成分的不同可被一种混合膳食替代时,这种新食品也可能仅需要很小程度的检验测试[27]。因此,用实质等同性这个概念并不能完全预测新食品是否需要动物实质性毒性实验。
而且,科学家还不能令人信服地用已知的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化学成分来预测转基因食品的生化或毒理学效应。一种转基因食品在化学成分上与其自然存在的对应食品相似,并不能够说明人类食用该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28]。有的科学家认为,一种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大豆具有实质等同性。而 millstone 等[28]则认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上的,即假定已知的遗传和生化差异并不具有显著的毒理学差异。实际上,既使不施用除草剂,这种转基因抗除草剂的大豆与其相对应的所有品种的化学成分也不相同。在农业生产上实际应用这种抗除草剂的大豆时,必然会经常地用降草剂处理,而用除草剂处理大豆,必然会导致其化学成分发生显著性的变化,这一点已够证实。而在得出实质等同性的结论的实验中,所用的转基因大豆是未经除草剂经常处理的,并且比较的仅是部分化学成分,因此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3.2 全食物 (whole food)饲喂研究的局限性
前面已经提及,许多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都用整个的转基因食品进行急性实验动物毒理实验。然而,用全食物饲喂动物的实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很难检测出食品中的微小变化,食品学家和营养学家比较反对在进行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时使用全食物饲喂研究的方法。国际食品生物技术委员会 (ifbc) 指出,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使用这个方法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如果确实需要,那么全食物饲喂研究的实验设计要十分小心和谨慎,并且持续时间不能太长,以避免因营养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而对动物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掩饰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7]。
实际上,上述经验和结论来自对辐照食品安全评价的实验结果。当时,不了解以某种食物过量饲喂实验动物会导致营养的不平衡,对动物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hammond 等[6]总结了一些这样的例子,可能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工作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3 有关转 gna 基因马铃薯安全性的争论
pusztai 一经公布他和同事们的转 gna 基因马铃薯会损伤大鼠的消化和免疫系统的研究结果,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马上遭到多方批评[1]。前面已提过。相应的研究论文投到国际著名杂志 the lancet后,也引起诸多争议,the lancet编辑部认为,虽然 pusztai 及其同事的这项研究有一些不足,但是该论文提供了一项研究结果,是一个争论的开端,并且有必要让公众了解事实,以增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感,因此,the lancet还是于 1999 年公开发表了这篇论文[29]。对于该篇论文中存在的问题,kuiper 等[30]认为有以下几点:①论文中没有介绍饲喂大鼠的不同膳食的成分,虽然 pusztai 等在网上公布了部分细节,转基因马铃薯中的淀粉、多聚葡萄糖、外源凝集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与其余亲本品系不同,但这种不同是由转基因引起的还是由品系不同而引起的尚未可知;②大鼠膳食中仅含 60% 的蛋白质,容易造成饥饿反应,从而导致其它的一些不利影响;③实验设计不严密,每个饲喂组的大鼠个体数太少,而且缺少膳食对照,比如一个含 15% 蛋白的标准的啮齿动物膳食,以及包含“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