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孩子怕父母该怎样做
因胆怯、怕生或做错了事怕人嗤笑而心中不安或难为情的怕羞心理,大人也是常有的,孩子这种羞怯感更是常会出现。有的孩子持续的时间短,有的孩子持续的时间长;有的孩子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孩子出现的次数少;有的孩子为不值得的事也要怕羞。
正确认识怕羞
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怕羞,不肯出来,或说不出话来,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的心理反应。在没有了解对方的情况下,谁都会这样,应该给孩子观察和了解对方的机会和时间;人多往往给人造成心理压力,对自己的信心产生动摇,也会使孩子产生迟疑、不爱张口等羞怯心理;面临新的环境,也会出现慌乱怕羞等现象。
孩子怕羞的原因和不当的处理方法
孩子出现羞怯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信心不足,缺乏勇气和胆量。家长看到孩子这样常常又急又气,急的是:孩子因为怕羞而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气的是: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办到的事,孩子偏偏不争气!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常常忍不住埋怨孩子:这么大了,还怕羞!还有的讽刺孩子:没舌头了,让猫叼去了。甚至斥责、辱骂:没用、见不得世面,“上不了台面儿”、“熊包”、“窝囊”、“废物”等等。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增加了孩子的懊恼和沮丧的心理,使他更觉得自己无用,从而失去自信心。
正确对待怕羞的孩子
面对怕羞、见不得世面的孩子,家长应该给孩子以安慰和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给孩子更多的交往机会,让孩子与小伙伴接触,有意无意地向勇敢不怕羞、大方活泼的同伴学习;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当角色,鼓励他做出的“成就”,夸奖他扮演得很像,游戏进行得“成功”等;让孩子在与大人接触中学会礼貌待人,会称呼,大方不扭怩;鼓励孩子在同伴和大人面前表演节目。
让孩子适应新环境。家长可以让孩子主动邀请刚认识的小朋友做游戏,拿出图书或玩具请新朋友看或玩,让孩子主动前去向客人问好,或询问新朋友的姓名,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等。
克服孩子的羞怯心理,并不等于让孩子冒失莽撞、没话找话。应该培养孩子处事审慎,允许孩子了解对方之后再确定自己的态度。当孩子因不喜欢这个人,而不愿接近或交谈时,也不要勉强。
有生理缺陷或有疾病的孩子自卑心理特别强烈,周围成人或孩子的态度又能极大地影响和加强这种自卑心理。所以,家长要鼓励这样的孩子坚强,有毅力,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如果孩子突然出现异于往常的羞怯,家长应认真了解原因,对症处理,消除孩子产生羞怯的因素。假如是无缘无故地怕见人,或不愿出门,总是爱躲起来。这时,应该考虑是否出现心理或精神问题,应该向医生请教。这时,更不要喝斥或辱骂孩子。
㈡ 孩子害怕父母的态度,家长要怎样正确对待,有效提高亲子关系
很多家长说,孩子和我们的关系很差,平时还没说两句就不耐烦了,只有顺着孩子、满足孩子的时候才能说上几句话,不知道怎么才能和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差有什么表现呢?
4、导致儿童敏感自卑
如果父母以让孩子害怕的方式教育他们,他们只会让孩子在做事之前首先考虑这样做是否会有不好的结果。如果是这样,我最好不要这样做,这将限制孩子前进的步伐和探索的勇气。为了避免失败,孩子们甚至会失去尝试的勇气。他们怎么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呢?一个害怕父母的孩子感受不到爱。他只感到疏远和恐惧,很容易变得自卑。
㈢ 孩子幼小的心灵最害怕父母做什么
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2、父母发脾气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㈣ 孩子特别害怕爸爸,孩子对爸爸有恐惧心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孩子害怕爸爸,这是大多数家庭的现状。爸爸比较内向,感情细腻,大多忙于工作,与孩子的关系比较疏离。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你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爸爸妈妈陪宝宝玩,然后慢慢妈妈可以说宝宝妈妈要做什么了,爸爸先陪你一会儿,让孩子慢慢来适应,爸爸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宝宝说话,看动画片,玩游戏。
5、爸爸妈妈多沟通,多展示孩子的优点,孩子的小进步耐心告诉爸爸,让爸爸给孩子鼓励。比如口头表扬,送一些小礼物等等都可以,如果爸爸没有时间做,那么妈妈可以为爸爸做,并告诉孩子,那就是爸爸对你的爱。
6、妈妈要带动家庭氛围,创造全家人都可以参与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爸爸和孩子互动,让孩子看到爸爸轻松的一面,然后借此机会让孩子和父亲增进感情。
㈤ 孩子心理惧怕父母要怎么办
有可能是父母关系不太好,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愤怒的态度,孩子会以为这是他的错,才导致你们愤怒,时间长了,这种恐惧就会愈演愈烈。变成抵触,在转变为叛逆,最后会堕落。
影响孩子的一生,想改变的话,以后千万不要带着情绪给孩子说话,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你在问题中说的孩子不知多大岁数了?会有哪些具体的“惧怕”表现?
1、有因为曾经犯错而被严厉惩罚的经历
在孩子犯错后,有一些父母不问原因,不听解释,只进行惩罚。罚过之后也不帮助孩子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和规避再犯的方法。
长此以往,这种做法不但会导致孩子内心的自卑和恐惧感,还会让孩子为逃避惩罚想方设法的去掩盖错误。
2、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责甚至大打出手。
不和谐的夫妻关系,容易让孩子误认为是由于自己不好,才会导致了父母的矛盾和争执。因此产生了惧怕的心理。这种惧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担心被父母抛弃的不安全感。
3、与父母分离生活时间较长,对父母感到陌生,不知道如何相处。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从小带大的孩子身上。
在孩子的心里,父母作为重要他人的角色已经被上一辈人替代。在突然转变的新环境里,孩子因为不熟悉而感到害怕。
1、反思自己处理孩子犯错时的方式方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发生在认知和阅历都尚浅显的孩子身上。
我并非提倡“不惩罚”的教育方式,但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实施,要“罚的适度”,“罚的明白”。
如果孩子已经因为犯错遭到惩罚而产生了惧怕心理,并且开始为掩盖错误寻找理由。此时作为父母首要的是修正自己的不恰的做法。先引导孩子如实说出自己犯得错误,并肯定敢于孩子承认错误的勇气,再帮助孩子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和避免重复的方法。
2、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安全感。
身教大于言传。父母之间如何对待彼此的错误,是孩子学习处理错误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出现的错误, 不猜臆,不夸大,不推诿,不牵涉其他无关因素。只是如实的陈述事情的经过,对错误进行积极的反思和补救。
孩子从父母的这种处理方式上学到的是实事求是,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3、留给孩子一段重新熟悉和接纳父母的时间
如果之前曾经由于不得已的原因没有陪伴孩子成长,那么现在父母也必须接受孩子的这种陌生和疏离感。
很多想跳过这个阶段快速拉进距离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很功利,从而逃得更远。
多陪伴孩子。有时候不需要说什么或做什么,只是静静陪伴就好。
多肯定孩子。对孩子取得的成绩无论大小,都实时给予回应和肯定。
多接触孩子。向孩子表达自己接触的愿望或主动申请加入到孩子的 游戏 中,和孩子一起玩。
例如:妈妈希望抱抱你,可以么?爸爸也想加入到你这个 游戏 里,可以么?
要在孩子同意后才可以产生接触。即使没有获得允许,也不必在意。因为在TA心里,已经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和尊重。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天使。在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前,她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趴在云彩上找爸爸妈妈。
为了和我们的这一场相遇,孩子们放弃自己最珍爱的小翅膀。
作为被选择的父母,我们应该给TA们一些什么呢?
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今天的对自己的觉察和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爱和包容,将会消解一切的恐惧。
愿为人父母的我们学会爱,学会如何爱。
小孩怕父母,这个大都是父母的过激行为和言语多次累加造成的。小孩没有分辨能力,没有很好的舒解渠道,所以对小孩心灵的成长有很大的伤害。父母要特别注意的是夫妻两个不能同时给小孩施加压力,要有个人能靠近孩子,跟孩子能很好的沟通,帮助他建立安全感。如果父母双方都把矛头对准孩子,对孩子来说有点残忍,他会感觉无助和绝望,人格成长后往往会有缺陷,如报复心理,焦虑,缺乏安全感,自卑等。希望看到的父母能引起重视!
家长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
孩子和父母的相处模式、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都是父母自己建立的。
如果孩子惧怕父母,那一定是父母做了什么让孩子害怕的事情。
比如打骂、孤立、威胁、冷暴力、疏远等等......
情况各不相同,但总有共同点,好好回忆下作为父母的你们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
答案并没有那么复杂。
当然,这个问题要分开来说,
首先:孩子该不该害怕父母?
当然应该害怕,但是有度,一旦害怕变成了畏惧就会起到反向作用——
疏远、隔阂、反抗心理、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所以,你家的情况属于哪一种呢?
适度的爱、适当的怕都是孩子和父母之间最好的粘合剂,比例一定要适当哦!
小孩子的心灵是不是脆弱的,他们的脆弱,不是说我们大人的就比较坚强,小孩子就比较脆弱。这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的心理碎片都是在13岁之前所创造出来的,13岁之后只是童年的碎片的重播。这就是我们一般人会认为“为什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的原因,因为每个人小时候的心灵原本都是完整的。我们长大以后,我们的心灵就像一个破了的东西,它再破,再碎,大家也不介意,但是小孩子是一个完整的心理。
所以当让他受到创伤,碎片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们是特别的脆弱。其实就只是因为他们是完美的,它是没有瑕疵的。孩子心灵的成长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创伤,这是必然的。即使父母亲不给他任何的创伤,还有同学,有老师,有爷爷,奶奶、好朋友都会给他心灵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或者是故意的情况之下带来一些伤害。比如有的时候父母亲会公然在小孩子面前说谎话,孩子在旁边听到父母亲说谎,他们就学会说谎了。这就是小孩子的心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在这里面父母亲能够做到最好的就是以身作则。教会小孩子学会沟通啊,负责任啊等等……
每个小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些自己不同的疗愈方法,所以就像孔老夫子讲的,要因材施教。总之:没有完美的父母亲,也没有完美的小孩。
那我经常在我的课程里面讲,父母亲可以给小孩子最棒的礼物是教会小孩子如何去面对问题的态度。当小孩子在心理上面有问题的时候,他碰到状况的时候, 如果父母亲永远都是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小孩子也就会学会用积极乐观去处理心理上面所受到的创伤 。所以父母亲以身作则,我会认为是在这个孩子成长的环境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要知道,父母是自己最亲的人,当你在和父母遭遇纠纷的时候,试着与他们沟通,沟通在亲人之间是必不可少的,在现在这个年纪,可能你会与父母有很多的分歧,这很正常,因为毕竟你们之间从小的经历不同,所以试着了解对方,亲近对方,家人之间不会有莫大的仇恨或者讨厌,相信你们会好起来的,如果你害怕,可以运用写的方式,不必完全正面的交流,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