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孩自己在父母钱包拿钱花,属于一种什么心理
孩子从自己父母的钱包里拿钱只能叫拿。孩子从别人的钱包里拿钱才叫偷。没有什么心理,他有需要可能怕你们骂他打他才不敢告诉你们所以就偷偷拿了。他一定有苦衷。帮助他一下的心理和他交流。不要升级到道德标准。问问他拿钱干什么用就好了 尊重孩子 如果可以直接给他钱就行了。赚钱是能力 花钱是智慧。
Ⅱ 那些偷父母钱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我这里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偷父母钱的心理进行分析。
一是无所谓,没有偷的概念,觉得家的东西可以随便拿。二是满足心理,想通过偷钱来购买自己心仪的玩具或者喜欢的食物等。三是虚荣心理,想通过偷钱攀比装阔,以此得到同学的艳羡。四是补偿心理,因生活中长期忽视,想通过极端方式获得父母、老师的关注。
小孩子不能建立正确的行为,这个是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的,父母尽量不要采取打骂批评指导的方式,因为这样反倒会加重小孩子的逆反心理,尽量采取正面鼓励引导他的正确行为的方式交流沟通
记得小时候,我妈总是教育我不能偷钱偷东西,花钱要跟他们说,偷钱屁股要挨棍子的。那时候父母对我很严厉,打屁股很疼,所以始终不敢偷。这大概和我的性格有关,天生胆小怕挨打,父母严厉的教育也让我不敢不听他们话。我有一个堂妹一个堂哥,他们从小胆子就大,不像我这么懦弱。堂哥不偷钱专偷物,家里刚买的火柴打火机蜡烛(那时候还没用电灯),一转眼就都被他偷光了,问他也承认却始终不改。一开始对他口头教育,后来去别人家里偷,他爸妈没办法,带他到偷东西的人家去当面揍一顿,反复多次,堂哥总算醒悟不再偷了。堂妹则是见什么偷什么,不管到了谁家,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偷走。更可恶的是就算人赃并获,她也始终不承认自己的偷窃行为。大家没办法只好告诉她爸妈,结果她爸妈只是笑一笑不当回事,也不表示赔偿。后来她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过来,从小就在外面欠债,别人一次次上门找她父母还债。总的来说,偷钱的人,一方面是自己性格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不重视,一次次的包庇纵容,孩子自然就不当回事。
大概是如下几类心理:
1、每天放学回到家提心吊胆的,生怕家人发现了;
2、侥幸心理,觉得家里人不会知道;
3、无所谓的心理,知道了就知道了,又不会被打死。
偷父母钱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没有出息。在 社会 上,没有任何地位;事业也不成功的人。
什么心理也要视情况而定,就事而论,不能以偏概全。我说一个例子,但不要把我说的套别的事情上去解释。
俗话说“家贼难防,偷断房梁” 这句俗语的故事很有来头。
当年,曹操想要平定黄巾军,以此作为基础而建功立业。可是他没钱,问他爹要,他爹不给。然后就趁他爹上早朝的功夫,把他爹放在房梁下的金砖偷了出来。
本来那几块砖是顶梁柱用的,但曹操偷完后,放回去的砖不太契合。等他爹回来后,房梁断了。
儿子偷爹不叫偷。叫拿。
如果是小孩子的话,经常拿家里的钱数额较大的话,带他去工地,让他自己尝尝挣钱的苦。
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其实就可以不打不骂
父母可以适当给孩子零花钱,但是不能要多少钱给多少钱,我小孩子从他认识钱开始,我会给他钱,自己存一点,需要买什么东西或者他自己喜欢的玩具就是掏自己钱出来买.
他们都觉的父母发现了也不要紧。
反正偷了又不会坐牢,不拿白不拿
Ⅲ 人到晚年,容易把父母当累赘的子女,无非就是这几种
人都有一老,无法避免。
老了之后是一个逐渐衰弱的过程,不管自己年轻时多么强大与精力充沛,时间总能改变你的模样,变成自己都无法从镜子当中认识的样子。
咱们国家的老人,老了之后都有一种想要依靠儿女养老的想法,但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想法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
人到晚年,容易把父母当累赘的子女不在少数,分析起来,无非就是以下这几种而已。
一起来看看吧,应该至少在教育子女及如何安排自己晚年的生活方面,对大家有个警醒与提示作用。
首先容易把父母当累赘的子女,是那种从小到大娇生惯养、被父母用爱与关心“惯坏”的人。
因为父母在将所有无私的爱与奉献倾注于自己孩子的身上之时,忘了告诉对方:这是情分,不一定完全是本分。
父母照顾子女的义务只维持到他们成年就已完成,之后所有无怨无悔的付出,都是一种无私与慷慨的赠予。
从小到大都理所当然接受父母在精神、金钱、物质、生活方面的照顾与支持,这样的孩子会误认为这就是对方一辈子需要完成的责任与义务。
自己作为孩子,只需要照单全收便好,根本没有也需要回馈与报答父母的这种意识。
而且在接受父母给予自己的所有的同时,他们还会因为不符合自己全部的期待而不满。
所以,很多父母一直在自我感动,等着孩子对自己说“感谢”的时候,孩子内心却认为自己成长过程当中受尽委屈,在等着父母对自己说“抱歉”!
试想想,一个认为父母欠自己一整个人生的孩子,在发现对方年老体衰,不再有能力像从前那样照顾与帮扶自己、反而需要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与精力去照顾他们的时候,怎么可能不会视对方为累赘?
另外一种有可能视父母为累赘的子女,是那种家庭当中无地位、“无法管事”的人。
这种人无论男女都好,在成年之后有了自己的婚姻与家庭,因为性格或能力的关系,处于婚姻当中的弱势群体,对伴侣压制与领导毫无反击之力,在自己的家庭当中没什么话语权与决策权。
对于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伴侣的长辈,其实大家也明白,关系一般也就不会那么无限亲近。
假如夫妻地位势均力敌,又或者自己的伴侣在能力、个性方面非常出众,可能对方还会有所收敛与顾忌,会因此而对对方的父母礼让三分。
但越是懦弱、能力欠缺的男女,越容易被自己的伴侣从各方面压制。
如果另一半明显不愿意承担为对方父母养老的这种责任的话,那么就算从法律上来讲,作为直系亲属的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他们也因为说服不了自己的另一半,而畏难。
也因为这种畏难与为难,会在不自觉之间将父母看成是累赘、是负担、是有可能影响自己婚姻出现问题的不安因素。
最后一种有可能会将父母视为累赘的子女,属于那种自身无能、害怕麻烦的人。
因为父母岁数大了,生活方面需要照顾;身体方面容易时不时生病,吃药打针住院什么的,都需要花钱。
答应接受赡养高龄的父母,本身就意味着你在金钱、物质与经济能力方面必须有某种程度的积累,这样才有可能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外援:比如请专人陪伴与照顾之类的。
如果经济方面的压力与劳动力方面的压力双双压到对方的头上,可以讲,他们的心理可能真的承受不了。
因为现实生活当中那些上面有老年痴呆或瘫倒在病床上生活无法自理的父母的中年人,真的过得很苦。
钱方面充裕、时间充足情况还好一点,但假如自己还需要依靠上班拿那么一点薪水过日子的话,那么可以想想看,哪个单位会允许一个中年职工动不动就请假回家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
情与责任是一方面,生存危机却迫在眉睫,他们不视自己的父母为累赘,也是不现实的。
结语:
咱们国家已经进入老年化的 社会 了,所以如何解决老年人安全养老这个问题,已经摆在了很多人的面前,不容逃避。
从最理想的情况来讲,就是子女儿孙孝顺,父母们能帮着子女安度晚年,顺顺利利走完人生最后的时光。
但现实情况并非这么乐观,很多老年人就算自己想依靠子女养老,可也不是那么容易达成所愿,不得不改变观念、另寻方法。
其实怎么讲呢?对子女有期待的同时,也得充分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行。最好自己有能力、有闲钱应对养老的问题。
老人可以住得离子女近一点,达到子女能就近照顾、但不必生活在同一屋檐底下的这种最佳效果,可能会比较务实一点。
再就是收入方面不错的话,也可以用找保姆的方式解决家务方面的琐碎事情,不必耽误子女的工作。
子女如果只需要回家探望一下父母,不会干扰到自己正常的生活与生存发展的话,双方的关系又会融洽许多。
退一万步来讲,实在不行,还有养老院之类的机构可以选择。
当然,这是最后迫不得已的一种方案。但总好过将全部的期待全都放在子女身上,但对方却完全不想接受、不想善待老人,晚年境遇极其可悲要强得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