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总是给我贴标签,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父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我们带来影响。而有的父母 总是会给孩子贴上标签,没人会喜欢被贴标签,长此以往我们也会有抵触的心理。
我们首先和父母说明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当然不能光靠嘴上说说,同样的也要有实际行动,例如,有的人喜欢打电竞,但是父母是很不支持的,觉得打电竞是玩物丧志,这时候应该和父母说明白打电竞会带给我们什么,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看到我们为梦想拼搏的样子,当骄傲地站在领奖台的时候,父母也会为这样的我们玩而喝彩。
这世界上只有父母对我们毫无顾忌的付出,给我们贴标签虽然做法不对,但是都是想让我们越来越好,我们要用正确的做法去处理和父母之间的隔阂,朋友们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欢迎留言。
Ⅱ 说话的方式,决定孩子听话的程度,哪几招教你做个“会说话”的父母
不懂文化教育孩子的父母看待孩子如同对待自己的属下一样,培搜一做错事就会指责孩子。家长经常责怪孩子,一哪高味否定孩子,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孩子会不再那么想要和父母沟通交流,随后缺失自信心,造成不自信的趋向,很严重的也会变得反叛,乃至憎恶父母。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恶语六月寒。正确交流方式对孩子文化教育尤为重要,下边7个与孩子的沟通的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帮助你成为一个“会讲话”的父母。
Ⅲ 你是会说话的家长吗
你是会说话的家长吗
颤罩你是会说话的家长吗,教育孩子说话的方式是很重要的,但是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说话方式是有问题的,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好的,下面我分享你是会说话的家长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如何才能成为“会说话”的家长呢?
争分夺秒的早晨,冲突高发期
早晨,3岁的洋洋不肯起床,妈妈哄了好久也不行。眼看着就要迟到了,无论是用物质诱惑,还是讲道理,洋洋就是不为所动。于是妈妈只好硬从被窝里把洋洋抱出来,结果洋洋大哭起来。此时妈妈真的生气了,大声说:“就是因为你,妈妈每天上班都跟打仗一样,动不动就迟到!迟到要扣钱的,你知道不知道?没有钱,你还想要变形金刚玩具?你怎念洞卖么这么不懂事?”
请你深呼吸:
3岁左右的孩子还没有走出“第一反抗期”。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的家长常常感觉心力交瘁,难免认为孩子是故意和家长对着干。带着这样的负面情绪去应对亲子关系,必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每天清晨的宝贵时光都被用来和孩子进行拉锯战,一天的开端是那么紧张,焦虑,不顺利!
试试这么做:
1、尽量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简短告知孩子,如果他继续这么做的后果:“因为你不肯起床,让我感到很生气,而且我们两个人都会迟到。”
2、就事论事,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家长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无限联想,给孩子贴标签,从孩子赖床(事件)联系到孩子不懂事(个人品性)。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也不要在结尾处加上“我不喜欢你了”这类威胁的话语仔逗。
3、多用祈使句,少用否定句,不妨尝试将语句的“你”都替代成“我”。可以这样说:“我喜欢早晨按时起床的小朋友!你是不是按时起床的小宝贝呢?”或者:“我希望你能马上起床,我相信你也不愿意上幼儿园迟到。”
4、功夫用在平时。晚上让孩子早点睡,尽早让孩子习惯用闹钟叫醒自己而不是妈妈,让孩子知道上幼儿园迟到了,更难过的是自己而不是妈妈。
吃晚饭前,妈妈说什么都没听见
4岁的苗苗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就一直在看动画片。到吃饭时间了,妈妈叫她,她一动不动,妈妈提高嗓门又说了一遍,苗苗依然没动静。此时的妈妈又想用“戴高帽子的方式”让苗苗自己关掉电视,可苗苗“不接招”,说:“我不饿,我要看完这集,你别管我!”于是妈妈“啪”地把电视关掉,说:“我叫你吃饭,你就像没长耳朵一样,跟你讲道理也不管用,没见过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苗苗感到十分委屈,放声大哭。
请你深呼吸:
4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控力,但还只是处于低级阶段:面对喜欢的事物,很少有孩子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苗苗沉浸在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中,当然会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会说话”的父母会怎么做呢?那就是强制执行和事后讲道理。
试试这么做:
在提示无效后,建议用强硬执行的方式结束冲突。看着孩子的眼睛平静地说(不是用吼叫的方式):“我需要你马上关掉电视,洗手吃饭。不然,你未来三天都不可以再看电视了。”当然,前提是你真的能说到做到。若是不喜欢这种强硬的姿态,也可以选择和孩子商量,例如:“你再看10分钟电视,关掉电视洗手吃饭,吃完饭后再继续看。”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所以当你预感自己要发火时,不妨转过身冷静5分钟。也许等你再回过头来时,孩子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啦!其实,即便是小婴儿也知道哪些行为是许可的,而哪些又是被禁止的,要相信孩子。
在强制执行之后,还要和孩子讲讲道理,不过需选择时机。当孩子的情绪还停留在看电视这个节点上时,跟他大谈保护视力、动静结合、按时吃饭等道理,无疑对牛弹琴。不妨选择晚上陪伴孩子睡觉的温馨时光,跟他说说之前的事,两个人一起商量一下解决的办法。当然不要忘记告诉孩子,虽然妈妈批评了他,但他还是妈妈最爱的宝贝!
在公共场所,孩子不上台面
6岁的咚咚,爸爸利用假期给他报了一个游泳班。第一次游泳课上,咚咚有点害怕,结果最后一个下水。下了课,爸爸立刻跑过去,当着小朋友的面说:“你看你,人家一节课下来,姿势都学得差不多了,你连下水都不敢,胆子怎么那么小?”咚咚很不服气地说:“人家有的都学过了,我是第一次。”爸爸有点生气了:“那也有第一次来的,人家都会了,怎么只有你笨手笨脚的,还是教练把你拖下水的……”咚咚嘟着嘴走开了,爸爸的火一下子就起来了:“这么大点的孩子居然都不听话了,你这是什么态度?”
请你深呼吸:
6—7岁的孩子正处于自尊心发展的高峰期,而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孩子的错误或失败,完全没有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当着小朋友、老师的面批评孩子,是亲子沟通中的大忌。
孩子畏缩,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孩子胆怯,不能大方地表现自己;孩子内向,受了欺负也不敢吭声,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可以罗列很多,也许家长要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每个孩子的长处和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不必强求孩子处处都表现得优秀,这会让孩子有强烈的挫败感。
试试这么做:
用鼓励的语言而不是消极的指责来让孩子逐步提高。对于咚咚,爸爸可以说:“你今天第一次来,能带着浮板游已经很棒了,要是再勇敢一点会更好!只有不怕水才能游得好,我希望下次你能做到自己下水!”咚咚听到爸爸这么说,是不是会更舒服呢?所以,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家长不妨先肯定一下孩子的长处,将原本批评的话语用鼓励的方式说出来,相信孩子更容易接受。
跟孩子说话的4个要点
1、谨记对事不对人,一事一议,不要过多联想,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讲道理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果彼此都快情绪失控时,讲道理会演变成关于“到底应该听谁”的权威性的争执。
3、语言要明确,便于执行,例如孩子没有整理好自己的玩具时,家长不要笼统地说:“你就知道玩,你又不收拾玩具。”而要说:“我希望你能把玩具都放到盒子里面去。”
4、不要将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对比,也不应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1、我什么时候答应过你?
有时为了哄孩子,家长们会随口许下一些承诺:“只要你乖乖睡觉,明天给你买好吃的”“只要你下次考到90分,我就给你买变形金刚”……然而当孩子做到的时候,父母却一副失忆的模样:“我什么时候答应过你?”
虽然大部情况下,爸爸妈妈会在孩子的死缠烂打下,兑现自己的承诺,但是依然记不起来自己许过这个承诺。而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个不守信的人,父母的诚信和威信也慢慢消失,几次三番孩子甚至会有样学样,满口胡言。
建议:在答应孩子之前,要先考虑一下自己能否负担得起奖赏,不要轻易许诺。而一旦你答应,那么不管有多离谱,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完成。
2、养你还不如养个狗!
有些家长性子比较急,常常会因为一些事情发脾气,比如孩子没抓稳打碎了碗,就会立即大骂:“连个碗都拿不住,你还能做什么?”孩子不小心摔倒,也会骂:“平路都能摔跤,衣服都弄脏!”
碰到比较严重的失误,甚至会骂的非常难听,比如钱包弄丢了:“养你还不如养条狗,至少它弄丢东西能找回来?”孩子是你生的,他不如狗那你是什么?
建议: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如此肆意辱骂,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另外不要拿大人标准的要求孩子,更何况大人也会犯错。
3、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有些家长为了逼孩子就范,就会使出这招:“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比如孩子赖在店门口不肯走,有些父母会这么威胁:“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然后转头就走。孩子见此只能耷拉着脑袋乖乖的跟上来。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就是全世界,当你说不要他的时候,他会非常害怕。而如果孩子终日都处于怕被抛弃的状态中,那么他会刻意压抑自己的天性,什么事情都依着你,逐渐失去灵性和安全感。
建议:整天都活在战战兢兢中,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和孩子有意见分歧时,要耐心引导,决不能为了省事就以“不要你”威胁他。
4、早就告诉你了,你偏不听
孩子摔跤了:“早就告诉你了,走路的时候不要跑来跑去,你偏不听。你看摔跤了吧,自找的!”孩子生病了:“早就告诉你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盖好被子,你偏不听。你看发烧了吧,自找的!”说这些话无非就是想告诉孩子:我说的是对的,你以后都要听我的!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疼爱,而此时你不仅不关心,还总是嘲讽,这种落井下石的行为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反倒会让孩子更加难受。
Ⅳ 家长不要盲目给孩子乱贴“标签”,请学会做聪明的父母
当孩子被父母贴上某“标签”后,孩子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向着“标签”限定的方向发展,使自己尽可能的符合“标签”的要求。幼小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他们很容易因为信任父母;认同父母的说法,并相信自己就是父母口中那种孩子,慢慢地就会出现负面的卜铅行为。因此,家长不要盲目对孩子的行为下结论,对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要淡化处之,正向引导孩子才是正确的做法。
例如在生活中有的小朋友稍微胖点就被形容“小胖墩”;有的小孩可能比较内向一点就被说成“胆小鬼”;有的孩子学东西比较慢被说成“笨蛋”等等。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小,不会在意这样的说法,就也没有太在意,但是在孩子的心中却慢慢地形成这个词的概念,甚至孩子真的认为自己就是爸爸妈妈口中的那种孩子。对于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贴标签”,“贴标签”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行为,对孩子会带来很大的外在性伤害。
]
当父母发现自己孩子犯错时,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孩子的错误行为,不要盲目地给孩子贴上“标签”。
家长一定要采取正确;正能量的方法,千万别暗示孩子乱贴“标签”,例如孩子不愿意吃饭时,父母不可以说“你不吃饭你就长不高了、你不吃饭你就是小矮子等等”,这一些负面的词汇。父母可以转换一种方法,例如说“孩子,吃了这一口你又长高了一点、把这一碗粥喝了你会感觉身体变更强壮了”,父母用这种积极向上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才是正向的。
AD8767B
在遇到孩子一些行为不如意或者说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的时,父母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孩子不大愿意吃饭,家长按时吃饭每次都营造这种团神状态,慢慢地孩子就会被父母感染。另外小朋友之间也会有模仿,例如某天幼小的孩子突然说了一句脏话,家长千万不要刻意强化这个事,如果父母刻意的强化,反而让孩子的意识上重视了、固化了。我们应该用一种平淡的、包容的、尊重的方式,转移孩子的话题。
当孩子犯下错误时,家长千万要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不要盲目的给孩子贴上“某种标签”,当然“标签”也不是不可以贴,例如代表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标签”是可以的,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塌弊亏为一名优秀的人。
Ⅳ 什么叫给孩子贴标签
柠檬发现,有的家长会在不知觉间给孩子贴上一些标签,就比如:
教孩子写作业,怎么教还是教不会,再次写错时,家长忍不住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教了还不会”;
孩子不愿意听父母说的话时,家长可能还会这么说“你看看邻居家的其他哥哥多乖,哪有你这么不听话”;
或者在孩子总是做错事时,家长会可能就会一时气急说“你就一直这样吧,我再也不管你了”。
这些话可能就是家长当时正在气头上的几句气话,自己也没有放在心上,但很多时候就是你一些不经意的话,将会给孩子带来不可挽回的伤档伍害,在他们有效地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记。
孩子在听了家长的这些无心之语以后可能心理会觉得:既然我就是个笨孩子,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反正我就是这样个坏孩子,再怎么想改变也改不过来了。久而久之,孩子慢慢的会真的变成了你口中所说的那个“行带或笨孩子”,那个“坏孩子”,你现在埋怨着孩子的不争气,可能孩子就会真的变得不争气了。
柠檬曾经接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个上初中的小男孩,总是喜欢偷偷拿家里的钱出去玩,父母打骂过很多次了都改不了,后来父母无奈,只能带他来过来做咨询,在与那个小男孩接触后,柠檬了解到了事情的症结所在,曾经那个小孩子第一次拿家里的钱,被父亲发现后狠狠的打骂了一顿,父亲还说:这么小就会干出这种事,以后就只配做一个小偷。后来有一次家里的钱不见了,他的父亲直接去扇了那个孩子两巴掌,让他把钱交出来,小男孩一直说不是自己拿的但是没人相信,这两件事在孩子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男孩后来就觉得:反正在你们心里我已经是个这样的人的,不是我拿的也说是我拿的,那我以后还不如就按照你想的做好了。渐渐的便越拿越多,越拿越频繁。
这其实和心理学上的一个知识点有关,那就是“期望效应”: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他真的会成为这样的人。有的人也许会惊讶于自己对一个人的期望居然会这么大,大到一句话就能影响这个人的行为,但是很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个现象。
曾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去考察一个学校,他“挑选”了18个人告诉校长和老师,这些孩子都是经过科学鉴定的智商型人才,过了半年,他再来到这个学校,发现这18个学生的表现的确都超过了一般的学生,再后来这些学生更是在不同岗位上都做出了不凡的成绩,而事实上,那些学生并不是经过科学鉴定选出的人才,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而已。
透过这个实验我们也就能更好的理解刚刚柠檬所提到的“期望效应”,就和这随机挑选的18个孩子一样,你对孩子的期望同样会给他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就和贴标签一样,这个暗示左右了家长对孩子的话语和行为,并传递给了孩子,行扰慢慢的,孩子便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
这也是“期望效应”告诉我们的一个观念,主要是说:如果你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那么就会使他进步的更快,发展的更好,反之,如果你对他传递消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自暴自弃,放弃努力。所以,柠檬希望家长们一定不要随意的去否定自己的孩子,不要轻易去给他贴上例如我们刚刚所提到的“坏孩子”或是“笨孩子”这样的标签,而是要激励孩子,相信孩子,把自己的信任与爱意传递给孩子,良性的激励也会使孩子朝着你所期望的那个方向发展。
Ⅵ 父母教育孩子时总给他“贴标签”试试从四点出发,发挥良性作用
当今家长总爱下意识地给孩子贴标签,也就是因为孩子的某种行为,从而对他的整个人做出评价和定性。
他们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这样做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实际上贴标签这件事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好处也有坏处,家长们不妨多发挥其好的作用。
------引言
隔壁老李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老李家有个儿子叫小明,小明总是做事慢吞吞,老李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对我们说,小明做事就像乌龟一样,小明走路便更慢了。
此时老李又加上一句仿佛为了印证自己的话一样,“大家看看,不是我说你不好,是你自己的表现就像只乌龟一样。”小明听完哭着转身跑了,老李还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当别人对自己做出主观评价时,自己就会下意识变得和他人想法中的自己一样,靠近他人印象的行为被称为标签效应。
1. 好的标签产生的影响
标签效应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好的标签能带给人好的心理暗示。比如说游泳选手傅园慧被大家调侃为表情包,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就说:“从小自己的父母对自己说三句话,你是同龄人中最厉害的,你是妈历姿岩妈心中最棒的,你从小就是个天才!”
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傅园慧更有信心和力量去完成每一次训练和比赛,她也多次谈册迟到父母的话支撑着她度过每一次想要放弃的难关。
由此可见,好的标签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甚至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向着标签逐步靠近。
2. 坏的标签产生的影响
(1) 孩子丧失积极性
正如上述例子中所谈到,坏的标签会让人更不想前进,被妈妈称为“乌龟”则走得越来越慢,可见家长对孩子一味的负面评价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越是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向负面标签靠近,在浑然不知中成为父母口中更差的自己,觉得自己怎么做父母都不满意干脆就放弃了。
(2) 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
家长长期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常言道, 自信的花儿最美 ,孩子在生活中丧失自信则会变得自卑起来,从而产生一系列生活与学习上的问题。
1. 评价行为而不是人本身
很多家长喜欢根据孩子的行为来对孩子进行评价,但实际上,孩子的行为可能只代表他当时的想法,而不能证明孩子的性格是怎么样的。
所以家长不能根据孩子做的事情来评价孩子,否则会让孩子非常的伤心,而且因此被带上坏标签,今后孩子可能丧肢御失之后改正或能做好的信心。
所以家长尽量只评价孩子的行为,而不要评价孩子这个人。
2. 多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家长在评论孩子时,一定要多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让孩子明白自己身上是有闪光点,从而增强孩子的信心,给孩子增加好的标签,让孩子能够身心愉悦的成长。
多找孩子身上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评价孩子身上的缺点,可以让孩子发现自身的特长从而不断突破自己,向着家长口中更好的自己不断前进,从而变得越来越好。
3. 别着急否定一切
家长在批评孩子是不能着急的,不能一刀切先否认孩子的一切行为。要将孩子的行为一分为二地辩证来看。
分析孩子做得好的一面也要批评孩子做得不好的一面,从而鼓励孩子坚持自己做到好的那一份心意或态度,但要改正自己我错误的行为或态度。
4. 多进行正面鼓励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多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正面交流,常言道,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正面沟通,多鼓励孩子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向好的标签逐渐靠近。
家长喜欢给孩子贴标签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很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不知道自己正在给孩子贴标签,所以此时,家长一定要学会区分好的表现和坏的表现,不妨试试以上方式,让自己多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
这样才能让孩子向着更好的方向靠近,摒弃坏的标签,因为坏的标签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差。希望各位家长的孩子都能越来越好,向着好的标签逐步靠近!(配图均源自网络,侵删)
Ⅶ 如果给你的父母贴一个“标签”,你觉得什么才是最合适的
如果说给父母贴一个标签,那我肯定会给我的妈妈贴的标签,是“善良”!在我的印象中,妈妈从来都是那样的温柔,从来没有见妈妈发过脾气,无论是对待谁!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旁人,妈妈始终都是在用,一种温柔的态度,来对待所有的人。就是因为妈妈这样的性丛带格,才导致了现在的我!
甚至包括在亲戚朋友当中,你又是一个什么标签的人,所以我觉得父母的标签很重要,而我们自己也一样很重要。假如说现在让你给父母贴一个标签的话,你觉得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呢?或者给自己贴一个标签的话,什么是标准的?
Ⅷ 四种给孩子“贴标签”的方法,让孩子越来越优秀
贴标签这种事,总是让人第一时间产生逆反心理,你凭什么给我贴上一个标签呢?我一定不会是你所期望的那样。其实,如果能正确处理好标签,我们将为孩子,带来一条健康成长的道路。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反对别人随意给自己贴标签,定义我们,但不是真的反对贴标签这事儿了。试想一下,你的朋友给你贴个标签,说哥们儿,我觉得你特别有才。你会拒绝这个标签吗?别扯了,你早就不知道乐到哪里去了。
所以反对贴标签这事儿,我们反对的是操作过程,害怕被贴上的是坏标签,比如说你怎么那么胖,还好意思那么懒这这之类似。
实际上,好的标签,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是很喜爱的。而且从孩子的心理上来说,他们正处在 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
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家长,得到老师的认可。良性的、善意的认可,定然能够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首先,我们必须给标签分类,我将标签分为两类,积极的和消极的。 积极的比如乐于助人、消极的比如爱欺负人等。唯有分类之后,才能根据类别和情况,对孩子进行良性的指引。
积极类的标签,贴上去之后要注意引导,比如说孩子喜欢音乐,这算得上积极一类的,但是如果我们引导变成了压迫,逼着孩子去学。那孩子肯定会逐渐方案,甚至后悔自己有过这一爱好。
消极类标签,贴上去后,要和孩子商讨如何解决。注意,不是家长老师来想解决办法,而是让孩子学会解决办法。
其次,分类后,谨慎给孩子贴上标签。
必须确定标签的正确与否,比如说一个孩子对某一件事某一物极其坚持,甚至是犯错也不愿意放手,这能给孩子贴上一个固执的标签吗?不能,我们必须去了解背后的原因,孩子的坚持,未必是固执,也许是因为那一件事含竖族对于他来说,有极其特别的意义。
因此,贴标签这一件事,需要老师和家长,细心观察,认真总结,才能将某一个标签,慎重贴给孩子。尤其是消极类标签,如果草率为之,比如说我们草率给孩纤颂子贴一个固执的标签,以后都从这个视角去看待孩子,那么可想而知,孩子即便是不固执,也因为反对家长老师这种偏见,而变得固执了。
其三、必须认识到,标签有时效性。 人是在不停变化着的,孩子在成长,也是不停变化的,不能固化某一类标签,然后数年不变,比如说孩子喜欢机器人,不可能长大了还必须喜欢机器人嘛。如果说贴了一个标签,就永远不拿下来,那么必然会限制孩子的未来。
某一标签,只会在固定的时效里,有着一定的意义。家长或者老师,必须用辩证发展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孩子在你的眼里,三年如一日,那家长们,必须要谨慎了。
时效性,可短可长,对于消极类标签,我们必须和孩子一起,解决掉这个标签,尽量让这个标签早点消逝, 要让孩子明白,这个标签是暂时的,可以解决的,而不是恒久不变的; 积极类标签,我们要和孩子去挖掘这个标签背后的乐趣和意义,这样才能保证这个标签的保鲜,让这个标签保质期更长。这样才不会在将来感慨感慨,年少的梦想,都从未实现。
年少的梦想,之所以未能实现,就是因为这个梦想标签,早就过了它的保质期了。
其四、为孩子建立标签档案库谈弊,记录各类标签,以及当时的处理方法。
标签档案库,看似繁琐,实际上却是在让工作更有条理。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会出现一定的反复,比如说手机问题,游戏问题。孩子可能会一次又一次战胜,然后一次又一次失败。如果我们有一个档案,那么当再出现这类标签时,我们就不会措手不及,不会在重复之前的弯路。我们会在之前的处理办法上,找出更好的解决之道。
一条条积极或者消极的标签,就是在为孩子指引健康成长的路,消极标签让我们知道孩子缺点,并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积极标签让我们明白孩子的优点,并去挖掘优点深处的意义。贴标签,能够让孩子逐渐走上自己喜爱的,梦想的道路,也能让家长和老师工作更有条理,师生、父子、母子之间关系更和谐。
Ⅸ 怎么样做一个会说话的家长
当你和孩子其乐融融时,你一定是和颜悦色,可当孩子不听话,把你的话当耳旁风时,你的声调难免越来越高,嗓门越来越大,一阵暴风骤雨后,孩子哭着耍起了脾气,你也板着脸,既没有取得孩子的合作,也失去了教育他的最佳机会。所以,家长会说话很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下怎么样做一个会说话的家长吧。
1.多利用祈使句,少用否定句,不妨尝试将语句的“你”都替代成“我”。 可以这样说:“我喜欢早晨按时起床的小朋友,你是不是按时起床的小宝贝呢?”或者:“我希望你能马上起床,我相信你也不愿意上幼儿园迟到。”
2.功夫用在平时。晚上让孩子早点睡,尽早让孩子习惯用闹钟叫醒自己而不是妈妈,让孩子知道上幼儿园迟到了,更难过的是自型尺腊己而不是妈妈。
3.尽量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简短告知孩子如果他继续这么做的后果:“因为你不肯困迹起床,让我感到很生气,这样我们两个人都会迟到。”
4.就事论事,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家长最常犯的错卜滑误就是无限联想、给孩子贴标签,从孩子赖床(事件)联系到孩子不懂事(个人品性)。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也不要在结尾处加上“我不喜欢你了”这类威胁的话语。
5.语言要明确,便于执行,例如孩子没有整理好自己的玩具时,家长不要笼统地说:“你就知道玩,你又不收拾玩具。”而要说:“我希望你能把玩具都放到盒子里面去。”
6.不要将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对比,也不应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7.谨记对事不对人,一事一议,不要过多联想,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8.讲道理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果彼此都快情绪失控时,讲道理会演变成“到底应该听谁”的权威性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