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对待父母
第一,在情感上:尊重父母,理解他们依然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导的心态。因为,无论你在别人面前的资历有多老,职务有多高,在心理层面上,你依旧是他们的孩子。第二,在生活上:偶尔接受父母的照顾,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儿。至少你的存在,让逐渐老去的父母的人生,更有意义和成就感。第三,在认知上:理解并接纳自己与父母的差异,明白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他们给我们的未必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不接受他们的某些观点,但也未必要用冷酷的态度去拒绝和伤害他们。所谓:和而不同,才能创造更加和谐的相处环境。第四,在沟通表达上: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客观的立场予以表达。一个人作为生命本身,无论是你的观点,还是你的情绪,都值得被尊重。对于父母的一些负面情绪,你不必自我压抑,更无须心怀愧疚。因为,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找不出完美的父母,正如你也不是一个完美小孩一样。第五,在孝的处理上:当父母要求孩子孝顺时,其实就表示父母本身没有分化好。如果你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要求时,这说明了你的父母没有站在他们自己的位置上。孔子和曾子有一个讨论,曾子问:我们要孝顺,是不是就不应该和父母有争论,一定全听父母的?孔子说:非也,子不可以不争与父。也就说,你作为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你对父母一定要有所争议,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父母不应该是盲从。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孝的理解。㈡ 青少年对父母的爱的态度
从小到大,我们都是沐浴着父母的爱长大的。特别是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反映了我们离不开父母的爱。
小时,我们在学走路,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正当我们嘴巴一撅,眼睛一红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就会立刻来到我们身边,关切的说:“宝宝乖,不哭哦。”说着,还搞个鬼脸出来逗我们笑。这是妈妈对我们的“呵护爱”。
到了儿童时代,正是我们童性大发的时候,也是父母最劳累的时候。那是刚上学的时候,作业也不多,作完老师安排的那一点作业,便开始疯玩起来,父母也没什么可说的。可那时的多么像一张白纸啊!你认真对他,它就会成为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相反,如果你乱涂乱抹的话,他就会变得肮脏不堪。那时的父母虽然怕我们染上不良习性,但是也不会呵护的太到位,紧接着,迎之而来的正是父亲的“棍棒爱”。
10—12岁的时间段是少年时代,是人生的转折点,那时的父母会监视我们的一举一动,挑出毛病,帮我们改正。那时的父母已经不会再用“呵护爱”和“棍棒爱”了。摔伤了,涂点药后便不再过问,是他们不爱我们了吗?不是,是他们知道不能太宠着我们。是为了我们好,爸爸不打我们了是怕我们长大了以后报复他吗?不是,是怕在我们心里留下阴影。父母亲“棍棒的爱”和“呵护的爱”转变成了“唠叨的爱”。父母常在我们耳边唠叨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你除了学习,别无他选。”父母是想让我们好好学习,将来赚大钱给他们享福吗?不是!父母只是想让我们长大了,找到一份不薄的工作,不要太辛苦,而他们从未顾及到自己,一心只为我们的将来着想。
同学们,不要认为父母打你、骂你是不爱你,其实他们非常爱你,远远超过你对他们的爱!要记住,世上只有爸妈好哇!
㈢ 对父母的亲近感、信任感怎么填
孩子越来越不爱和父母说话,如何让孩子对父母敞开心扉?不少初中生的家长都反映了这种家庭教育困惑。
一名初二学生的母亲来电说,她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儿子从小便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最近他们把孩子接回家,发现儿子在他们面前很沉默,甚至有意无意地拒绝和他们交谈。另一名母亲在电话中也表示,她的孩子正读初中,平时和同学在一起表现得活泼开朗,但一回到家,孩子便一头埋进网络里,几乎不主动跟父母说话,对父母的问话爱理不理,态度冷淡。
武大特聘教授尹邓安认为,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的情况,在男生中比较突出,这是因为青春期者缺的男生,在心理和生理发育中会产生较强的独立意识,而此时父母的关心询问,往往会被孩子误解为对其个人的干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冷静地与孩子平等沟通,并可尝试用以下两种方法:一、利用瞎橘晚饭等一家人近距离接触的时刻,与孩子一起回忆孩子童年的趣事,激起孩子对父母最原始的依赖和眷恋,这有助于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二、和孩子一起玩耍。在玩的时候,家长要注意做到“四装”:装糊涂、装无知、装学生、装病。尹邓安表示,这“四装”主要是让家长在与孩子玩的过程中淡化长辈身份,尽量让孩子带着家长玩,不要事事都摆出家长的架子,要让孩子感到自己也能对父母产生影响,从而缩短代沟,消除磨嫌团心理隔阂,这样孩子才愿意对家长敞开心扉。
千万不要轻视孩子的害羞现象啊
非常严肃的家长常使害羞的孩子更加胆怯,说话结巴。这时家长如果强行纠正,孩子的结巴会愈演愈烈。家长的不断唠叨或用高压手段纠正孩子,只会使他更加恐慌。其实,任何威胁行为,如责骂、讽刺、挖苦或唠叨不仅不会对孩子有丝毫帮助,而且会使他更加退缩,使他从害羞转入严重的心理障碍。保护害羞的孩子不是代替他讲话。有些父母在医生面前常代替孩子回答问题。新加坡治疗学家露立方博士说:“无论何时,父母都不要越俎代庖。”
怎样克服孩子的害羞心理呢?家长循序渐进地带孩子去社交场所能够帮助他解决胆怯心理。例如,母亲可以把女儿带到某个集会,或带到公园,把她介绍给别的孩子,并建议女儿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对方看。
㈣ 对待家人的态度
1
第一种,少计较。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也许我们在外跟别人打交道时,总是显得谦大春虚大方,知书达理,善解人意。
但在对待自己家人的一个小失误,小过错,小弱点时,就显得特别计较,不仅会为此大发脾气,
还会说许多赌气的话,做许多伤人的事,以及更有甚者,彼此耿耿于怀,谁也不认错,不服输,不给台阶下。
有时,我们以为争赢了家人,其实是输了感情。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占了理,却不知严重伤了彼此的和气。
有时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其实把家里闹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互相不同心,这就是在犯大过。
也许我们的父母,是唠叨了点,伴侣的性格,是强硬了点,兄弟姐妹的脾气,是差了点。
但若你学会多担待,多包容,多体谅点,也就风平浪静了。
若你非要去斤斤计较,只会让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僵硬。
通常,一个对家人,都不够豁达的人,不仅狭隘,生活也不过得有多顺遂,更不会有大的前途和出息。
古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才兴。
心宽一点,许多隔阂和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大度一点,许多怨气和指责,也将随风而散。
2
第二种,多关心。
我们常常在外面,表现的体贴周到。无论是对领导和同事的问候,还是对陌生人的善意,总之,我们都十分暖心。
但当面对家人时,却少了一份该有的细心,耐心和照顾。
有时我们以抽不出空为推托之词,好几年也不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双亲。
有时我们以工作压力大为由,对伴侣的情绪不闻不问。
有时我们又以忙为借口,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完全不放在心上。
也许我们有自己的身不由己,也确实没有分身乏术,
但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陪爱人散会儿步,跟孩子一起做做游戏,聊聊天,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实,我们如此辛苦拼命的工作,有个最单纯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给家人,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物质保障。
大多数时刻,我们却牺牲掉陪伴家人的时间,去换得一些外在的虚名浮利。
记得有新闻曾写到:
有一对父母在家突发疾病,离世多日,但远在外地的儿女却都不知道。
有个事业很成功的爸爸,他有一天下了早班,准备去接儿子放学,却忘了儿子究竟读几年级。
一个妻子查出得了重病,她偷偷吃了3年药来控制病情,但她的丈夫居然大意到,丝毫没有察觉到。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去讨好,去取悦,去征服全世界,却忘了把我们的关心,陪伴和爱,给予最亲的人。
3
第三种,好好说话。
曾看过一个调查:“父母去世后,你最后悔事情是什么?”
点赞最高的是:“我最后悔的是父母在世的时候,我没有跟他们好好说话,当他们去世后,我才知道一切再也无法挽回。”
有一句话说,我们把最好的脾气留给外人,却把最差的脾气留给了最亲的人。
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出了社会以后,需要谨言慎行,毕竟外人才不会轻易原谅我们的坏情绪。
但家人却不同,无论我们对他们如何,他们都会对我们不离不弃。
于是我们凭借着这份底气和资本,对他们肆无忌惮,张牙舞爪,大吼大叫。睁仿并
可你并不知道的是,家人更需要我们好好相待,他们可以无限包容你,并不代表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伤害他们。
无论再亲近的人,其实都需要你好好去沟通和相处。
有时你以为一、两句在气头上的话,说过了就算了。殊不知这也会深深伤到家人的心。
有时你不耐烦的对答,以为说清楚就悉迹是了。殊不知你的语气和态度,会与家人产生越来越多的疏离和误会。
有时你无所谓的态度,心不在焉的应付,以为对方感觉不到,其实家人早已从你的一言一语中,感受到了冷漠和不在意。
我们常常说,要爱家人,其实所谓的爱,落到细节处中,最最实在的方式,就是好好说话。
记得有位作家曾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其实,能成为一家人,是一种缘分。
㈤ 怎样用正确态度对待父母
天下所有的父母对儿女的心都是“只要你好,他们就好!”他们在你一事无成时希望你有一番事业,事业稳定后希望你有一个家庭,成家之后希望你能生儿肓女……想想所有的事他们都是为我们好。因此我们只要学会忍耐,宽容,就像父母小时候对我们一样,我们经常犯错误,是他们的爱让我们一天天的成长。这样想也许你的内心就能恍然大悟,老人家再多的错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比起来又算什么呢!如果你是成家了,和父母住在一起,那你们一定要对父母学会忍耐,体贴,关心。学会心细,对父母要坦诚大方。希望在父母未来仅有的人生里,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㈥ 说说你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什么吧
父母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父母的话不一定都对,但有一点是,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在一个是,年龄、阅历不同,对事情的理解能力枣哗和看法也是不相同的。有句老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和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小孩子,永远长不大。从另外的一方面来说父母毕竟是成年人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比我们多, 再说,他们说的话我们一向都听,但是当我们的知识与社会经验丰富起来时我们就会发现父母说的有的是错的。但是一向听话的我们要是和父母顶嘴那一定会是我们不对,袜腊 所以,有时父母的话是要听的可以当作是参考·要是他们说的真不对我们可以凳好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
㈦ 你们对父母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怨恨还是敬佩
从我懂事起,父母对我们无尽的爱,那种爱无法比喻出来,对父母从来没有埋怨和恨。只有对父母无尽的亏欠和对父母的好远远不够。
俗话说,父母在蔽运,家就在,没有父母,何来的家,父母辛辛苦苦、省吃俭用、勤勤恳恳的把我们养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埋怨父母,有什么资格去恨父母。
父母在我心里的地位没有人能够代替,只是我的能力有限,但是,一直以来,我会把我最好的任何东西,首先给的就是父母,有一份力就尽一份孝心,虽然,自己知道,对父母的爱,还远远不够。
但是,我会一直把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虽然不能让链哪他们享受晚年,但是,至少会让父宏唤梁母衣食无忧,父母再生之年,我们要好好对待父母,孝敬父母,不要让没有父母的那一天,留下愧对父母的遗憾。
父母给了自己生命,何来埋怨与恨?没有一个父母不盼望着儿女健康美好、前程似锦!父母给予的生命之恩,一生也报不完。父母给予的养育之恩,一世也报不清。
㈧ 学生应以什么态度对待家长200字
父母是孩子的恩人,是每个人生命的缔造者,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子女,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小学生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无条件的。可怜天下父母,作为子女应该体谅父母的付出,感恩父母,不要向父母提出太多的无理要求,因为父母对孩子的付出都是一万分的,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其他同学好,只能说每个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父母已经尽力了。不要讨厌父母的唠叨,父母唠叨都是担心孩子发生意外。更不要对父母大吼大叫,那样他们会非常伤心。
㈨ 我们都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
感恩的心态:是父母生下我们,养大了我们,这一份情,是永远都还不清的!没有父母,哪来的我们?即便你认为是父母错了,也不应该和他们争吵!这样会让他们伤心难过!这样会令他们感到失望,更加孤独!因为儿女大了,不和他们同心了。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正面起冲突。如果你真的认为是父母的错,你也要努力证明给他们看,是他们的错,让父母看到他们跟不上时代思想的脚步了,而不是要自己失态。
㈩ 对父母的态度
做人,一定要懂得善待父母,
要懂得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要感激他们陪伴我们一路成长,
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
人生在世,要跟父母好好说话,
因为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么爱我们的人了,
我们不计回报为我们默默付出,
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他们。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所以,趁父母还在的时候,
别太自私地把我们一切的坏情绪都泼向了他们,
或许你在外面受到了很多的委屈,
你不敢向外人撒野,就回家对着自己的父母使横,
这样的人,其实就是一只纸老虎,
只会对自己的家人凶,
在外面声都不敢吭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