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怎么做,才是真的爱孩子
1.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才是真的爱孩子,不要轻易满足孩子,过度保护,避免隔代溺爱等。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不应该轻易妥协。学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比如孩子想要一个新玩具,那么家长可以同意孩子的说法:“做家务,做完作业再买”。通过约束孩子,可以防止孩子养成懒惰的性格。
4.对父母最好的爱是教会孩子独立,和他们一起追求梦想,让他们自己变得更好。真爱是一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如果孩子反抗父母的爱,那一定是父母把自己的愿望错当成了孩子。冲突的亲子关系必然意味着一方将意志强加给另一方。严格来说,一个充满亲子纷争的家庭,或者一个有着浓烈火药味的家庭,是没有爱情的。与其期待孩子有天赋,不如期待孩子有爱心。首先,父母要学会如何去爱。孩子们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微笑。父母忙、累、烦。别忘了给孩子们充满爱意的微笑。
㈡ 父母如何科学理智的爱孩子
父母要怎样做,才能不走进爱的误区,才能做到科学、理智地爱孩子呢?
1、把孩子成长的权力还给他们。
父母要知道,孩子毕竟是要离开父母,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因此,他们从小就要培养起生存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如果父母对孩子“包”得太多,孩子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父母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他应有的能力,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就行了,什么都不要你管。”因为,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是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的。只有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孩子,才可能幸福。我们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获得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是体验,这样体验是用钱买不来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
孩子上小学就应该做家务。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既有受爱的权利,也必须承担责任,孩子在劳动中可以开发智力,培养责任感,能体会父母的辛劳,长大后会换位思考。从家务劳动中孩子感到生命的意义,感到自己是被别人需要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切事,都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在做家务中学习做事,在情感交流中学会关爱,在人的平等交往中学会交往、尊重,在探索世界的惊喜中获得知识、能力,发现和创造快乐。
2、爱孩子就应该培植孩子的情感。
父母不仅要给予孩子爱,还要让孩子学会感受爱、理解爱、付出爱、表达爱。爱是人类生命的动力源,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父母都不爱,在学校不可能爱老师、爱同学,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就不会爱他的领导、同事,组成家庭后就不会爱他的妻子或丈夫,不会爱自己的孩子,真是这样的话,麻烦就大了。所以父母要从小给孩子定规矩,培养孩子心中有别人,比如共享美食,共玩玩具等。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关注植物和动物的成长。如带着孩子植树、种花、养蝌蚪、小猫小狗等,培养孩子体贴、关心、照顾的关爱之心。有这样一件事:在公交车上,一位母亲在用关爱的目光看着坐在座位上的已经上中学的儿子,妈妈几次用手去抚摸儿子的头,儿子却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后来上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司机提醒乘客为老人让座。妈即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意思很明确,可是孩子没理会,听到车上有人说:“这么大岁数了,家里人怎么不陪着?让老人一个人出门多不安全呀!”大家七嘴八舌谈论起来,这时妈妈问儿子:“我要是到了这个年纪,儿子你会让我一个人出门吗?”儿子用眼睛看了看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妈妈说:“这么大年龄了,还出来干嘛?给别人添麻烦,你到时候就安乐死吧!”车上没有了议论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母子二人身上,母亲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这个案例很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深思:这位妈妈这么爱她的孩子,为何儿子会讲出这么令人寒心的、毫无人性的话呢?如果从父母身上找原因的话,那绝对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一直以来只知道给孩子爱,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爱父母、爱别人的情感。这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㈢ 家长应该如何爱孩子的呢
现在农村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两个小孩。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是家长心头上最珍贵的寄托。作为亲生父母、“代理家长”,我们都疼爱留守的孩子。可是怎样疼法,并不是所有父母、家长都明了的。在现实生活里面,受传统教育方式及留守孩子生存空间的影响,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存在一些误区,比如重物质给予,轻精神给予;重智力投资,轻品德教育;重身体健康,轻心理疏导;重“共性”培育,轻“个性”发展;特别是在隔代监护的家庭。他们把孩子捧在手心上,什么都顺着孩子的心意。这可以说是过分宠爱或爱不到点子上,甚至出现了溺爱孩子的现象,这样的“疼爱”,会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有不少科学统计资料,对目前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自闭症、多动症、抑郁症)的增多很是担忧。某县曾对8000名小学生进行体检,发现心理行为异常者占5%,可疑心理行为异常者占8%。医院对50名儿童进行血铅筛查,铅中毒占70%,竟无一例达到国家标准的“0”铅水平。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许多家长或不懂,或未引起足够重视,主动给孩子做血铅检查的很少。只要孩子看到学习成绩下降,非打即骂,却不知有时候是血铅升高的后果。
有专家建议,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理性地疼爱孩子,掌握必要的知识,如儿童成长的一般规律、营养学、婴幼儿喂养等,还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合议制的营养需求和心理活动规律。教育孩子时,既要考虑“共性”,又要考虑“个性”,对孩子要有全面的认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现了毛病及时纠正,勿使其养成习惯。
家长还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让孩子不偏食,不暴饮食。有的家长喜欢投其所好,孩子喜欢吃什么多给他吃,不喜欢的就不吃,这是好心办坏事。有的家长喜欢在吃饭时训导孩子,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胃部吸收,久而久之会造成胃病。另外,成人疾病出现低龄化趋势,少儿患糖尿病、高血压、白血病、心脏病等,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饮食规律和环境因素所致。
家长该怎样疼爱孩子呢?
最好的疼爱就是父母榜样的力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的家长自己不学无术,擅搞歪门邪道,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积极上进,这是徒劳。有的农民家庭出几个博士,并非父母的遗传,而是父母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诚实坚毅的品格影响了孩子,给了他们信念和动力,这是疼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因此专家提出:责备孩子之前,先要想想自己的责任和行为,想让孩子进步,先要自己进步。
同时,家长要善于与孩子交流。据有关报道,有40%的父母难于与孩子沟通。儿童心理有其特殊性,不要用成人心理去要求、衡量孩子。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进取心、创造力及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极其重要。儿童是社会的未来,科学地疼爱孩子,既可满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又可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每个留守儿童家长,都要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