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教养方式四种类型及特点
父母四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孝链特点是专制型、溺爱型、勿视型、民主型。
1、专制型。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和遵从,教育措施更多地采用专断、强制或者惩罚等方式,忽视孩子自主性的培养。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自卑、胆怯,没有安全感。可能会出现冷漠悲观、缺乏创造性、逆反心理、防御心理、情绪不稳定等。
4、民主型。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儿童温和又严厉。能营造关爱、支持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标准明确而仿迅合理,并要求其严格执行。民主型的父母既能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又能重视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和自我管理,这样的教养方式倾向于独立、负责任、能形成良好的性格。
B. 怎样的教养方式是正确的
在整个儿弯烂童与青少年时期,教养方式有两个维度分别是父母的接纳与回应、要求与控制。前者指的是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关爱和提供支持的程度。后者指是指父母对孩子限制和监管的程度。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表现出这样几种类型。
一 专制型教养:
这是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主要方式。通常成人会强加很多规则,希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他们很少向孩子解释遵守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经常依靠惩罚和强制型策略迫使儿童遵从。这类父母不能敏感的察悉冲觉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专断支配。希望孩子把他们所说的话当做法律。
二 权威型教养:
是一种有控制,但比较灵活的教育方式。真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合理的要求,并且注意说明要求孩子遵守规则的原因。与专制型父母相比,这类父母会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观点并做出回应,征求孩子的家庭事务的意见,因此他们能够认识到并尊重孩子的观点。以合理、民主的方式来控制孩子。
三 放任型教养:
是一种接纳,宽松的这种方式。成人几乎不对孩子提出要求,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不会密切监控孩子的活动。很少对孩子的行为施加严格的控制。
四 不作为教养:
是一种极度宽松且没有要求。这种类型的父母或者拒绝孩子或者沉浸在自己的压力和问题中。你是没有太多时间投入的儿童教育中。他们对孩子需求不予理睬,或者是不敏感。
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总是和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和智力发展相联系。父母是温暖而接纳的,他们对孩子表达了关爱可以促使孩子尊重父母的指导。因为儿童不仅需要关爱,还需要限制,一套帮助儿童建构自己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评价的规则,这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引导儿童就不能学会自我控制,也许会变得相当自私,任性缺乏目标。温暖有回应的教养方式总是与积极的发展结果相联系,安全的情感依恋、良好的同埋陆漏伴关系、较高的自尊、强烈的道德感。儿童一般都喜悦于有爱心的父母,因此会努力实现父母的期望学习父母所期望的事情。
C. 家长教养方式分为哪四种类型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等。
1、权威型:这是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这类父母对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作出了恰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同时,其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简而言之,这种抚养方式的特点就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
2、专制型:这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并且对孩子采取体罚或者其他惩罚措施。从本质上,这种抚养方式只考虑到父母的需要,而忽视和抑制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
3、溺爱型: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其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者施加任何控制。
4、忽视型:这类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其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悉岩郑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这种极端的忽略严重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教养方式
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的一切要求都必须绝对服从。这是父母对待孩子的主导方睁颂式,也是中国父母的主要教养方式。这种方式在中国的家庭中占主导地位。
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在教养上的一些问题和要求能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并且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种方式在中国的家庭中占主导地位。
放纵型的教养方式:这种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的一切要求都枣敏不加以限制,任凭孩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发展,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采取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态度。这种教养方式在中国的家庭中也占主导地位。
D. 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几个维度和类型
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1、权威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
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2、专断型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3、溺爱型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
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
4、忽视型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
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4)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哪些扩展阅读
这样的父母往往以微妙的方式操纵子女的行为,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策略:
1、社会隔离
如果要控制一个人,首先就要营造一个封闭的环境,防止他接触外界的信息。我们不否认父母应该让孩子提高警惕性,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但过度的控制就会破坏一个人的正常社会性活动。 要报备去哪里玩、见什么人,早请示、晚汇报,限制孩子的正常社交。
同时向孩子灌输:“其他人都不可信!这世上只有爸妈才是真心关心你。”久而久之就会发现,除了父母,你没有值得信赖的朋友、没有其他社会支持。
2、贬低指责
当孩子犯错、不听话时,父母会明确地指责训斥,甚至贬低他们的人格。同时,他们在插手孩子生活各个方面时,会理直气壮地解释:“我这不是为你好吗,爸妈能害你吗?” 而这份「为你好」背后所裹挟的控制和强迫却在传递着另一种信息:你不行!没有我们来指导你,你什么事也干不成!
3、经济把控
经济尚未独立的滋味实在不好受,这时候,父母的经济控制是最强有力的武器。控制花销就等于控制了孩子的行动范围以及活动内容,就算对于经济独立的成年人,控制型父母的经济手段仍然起作用:“你要是非要XXX,房子首付就自己想办法吧!”
4、情绪绑架
让孩子产生愧疚感是控制型父母常用的情感武器。连流行歌曲都在教育我们:“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多么顺畅的催眠,指示性的话语,没有拒绝余地,还顺便假设了拒绝的后果-"如果你不听话,父母就会受伤。" 隐含传递了后续的愧疚感,一气呵成。
很多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仍然摆脱不了这种情感控制,他们在分离-个体化过程中,在逐渐远离父母的每一步中,都走得很沉重,内心充满了不安和自责。情感绑架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成长、与父母的分离是在残忍地「抛弃」他们。
E.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包括
一、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类,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1.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儿童的一切都是由父母来控制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2.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儿童过于溺爱,让儿童随心所欲,对儿童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
3.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儿童处在一种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父母与儿童处在一种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尊重儿童,给儿童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使儿童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研究也发现,在这种民主、尊重的教养方式下,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显著偏低。
二、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性和反应性。要求性是指家长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是指对孩子和蔼接受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1.权威型
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但这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与此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虽然严格但是民主。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
2.专制型
专制型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专制型的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虽然有时家长为孩子设立的目标和标准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孩子不可以反抗。这种教养方式的家长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地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但他们在学校中可能会有较好的表现,比较听话、守纪律等。
3.放纵型(溺爱型)
放纵型的家长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往往会表现出哭闹等行为。对于家长,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
4.忽视型
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不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F. 常见的父母教养方式
例如权威型。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拟明确,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时,会严格按规那么说服教育;而对其良好行为,那么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这种高限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盯团的温暖式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开展有积极的影响,易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性格。
如今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训斥很可能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其实,你越尊重孩旦则大子,孩子的自尊心就会越强,而孩子会更加注意通过注重自己的言行来回应你的尊重。对于原则性的错误,其实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平等、正式且严肃的方模竖式与孩子谈话,告知其危害,并可以协商制定惩罚措施。
G. 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哪些类型
四种类型的教养方式
专制型
专制型,又称独裁型,这是一种严厉的教养方式,是高“要求/控制”与低“接纳/响应”的结合。通常成人会提出很多规则,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他们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比如权利专断或爱的收回)迫使儿童顺从。专制型的父母不能敏感察觉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听话、尊重他们的权威。这是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
放任型
放任型,是低“要求/控制”和高“接纳/响应”的结合。这种类型的父母会纵容孩子,比较少地提出要求,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不会密切监控孩子的行动,很少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强硬的控制。这是一种接纳且放任的教养方式。
权威型
权威型,是高“要求/控制”与高“接纳/响应”的结合。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保证孩子能够遵从指导,他们会立下清晰的规矩并贯彻始终。与专制型的父母相比,权威型的父母更多地接纳孩子的观点并做出响应,能够认识到并尊重孩子的观点,以合理、民主的方式来控制孩子。这是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
忽视型
这是低“要求/控制”与低“接纳/响应”的结合。这种类型的父母很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他们或者会拒绝孩子的要求,或者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几乎没有规则与要求,对孩子的需求不予理睬或者不敏感。这是一种非常放任且具有较低要求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不同
一般来说,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更多正面的影响,孩子更容易表现出积极、主动,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能和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专制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更有可能表现出不愉快、不友好,他们容易被激怒。
溺爱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
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比较容易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向,让孩子长大后表现出亥高的攻击性等行为。
每位父母都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恰当,孩子的性格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若方式不当,则会适得其反。
而不管采用何种养育方式,都需要父母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能够而耐心地倾听孩子,而且懂得恰如其分地激励孩子自我成长。
H. 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哪些
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就应该具备正确的教养孩子的方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跟孩子说话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积极、主动和准确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觉,以达到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因而,当孩子还是个孤立无助的小婴儿时,父母就应该经常地跟他讲话。这样不仅能给孩子迟早地提供语言环境刺激和交流感情的机会,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既让父母可以学到应该如何与孩子交谈,又为孩子提供早期理解成人语言含义的可能,同时也鼓励孩子迟早学语音和词语表达,研究表明,父母主动地表达和倾听能为孩子提供外在环境的温暖和安全,使他们有机会和可能充分地向外展现,学习与人交流和探索环境刺激。
(2)了解孩子的感觉和意向
尽管早期婴儿还还能详细地用语词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向,但他们还是通用姿态和声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因而,父母要做到真诚的倾听,才能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消除孩子的困惑。同时,孩子在与父母不断的交谈中,才能学会像父母那样真心地关注他人,体验他人的欢乐或痛苦,具有同情心。
在现代父母中,很少有人做到真诚地倾听,他们常常会在孩子身边忙于自己喋喋不休地说教。其实这样,孩子是很少会去听众岩滚的。父母如果能做到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感觉,同时,这种倾诉本身就可以消除孩子的许多烦恼。
(3)分享孩子的感受
父母与孩子之间应有充分地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也会压抑不良的感受。当他们持续地处于不良情景刺激和产生负性体验之后,尤其在持续的中度负性影响下,不良情绪会渗透到幼小的心灵裂迹中,并还可能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以至疾病。所以要让孩子体验、理解、分享他人的感受,并学会表达出来,这样孩子有什么不良体验,也会通过分享而减轻,避免孩子体验孤独无助的感觉。
(4)与孩子一起做事
具有独立活动能力的孩子十分愿意参与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不但学习操作技能,而且产生兴趣,诱导愉快的情绪。因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与孩子一起,吸引他们逐步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2~3岁大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这里他们大多愿意自己独自去帮和完成一些事,大人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做事经验而拒绝他们参与的热情,否则恰恰因此而更新换代了教育孩子的良好机会。
父母应当知道,婴儿期是动作思维发展的时期。他们通过动作活动内化经验,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特性和变化的规律。婴儿的智慧是在运动操作以及在成人的引导下,在与成人之间有来有往的交替更迭中发展的,而且,与成人一起做事,可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分享共同的成功喜悦,分担所遇到的困难,极其有等于增进孩子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和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出表率
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时,父母必须做到:
(1)作出表率。很难想象,一个随手拿人家东西的父母能培养出一个纯洁无私的儿子。以身作则,是对父母的第一个告诫之点。
(2)解释理由。如果只是命令孩子去做,而不说明具体的原因,孩子是无法得到任何教育的。规范的道理只有随着孩子的理解和自身言语的强化作用,才能内化成为孩子掌握的准则。
(3)勇于承认错误。在进行规范教育时,表率作用的重要一点是勇于承认错误。如果成人敢于承认自己说错做错,并且道歉,这样孩子也会乐意跟从,并学会这种美德。
(4)应该公正。在进行规范教育时,只有站在公正立场,父母的表率作用才能发挥效果。孩子只要提出合理的理由就应当可以改变父母的决定。但决还能让他们学会通过眼泪或发脾气的方式来要挟以达到某种目的。只有公正地对待他们,即使他们的要求并未得到满足,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成人的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能公正地对待他人。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父母影响孩子的发展,而孩子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父母的教育观。父母是亲子关系的主动因素。所以,父母不仅要在主观上理解、关心孩子,而且在实践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粗源余展现给孩子一个能够达到最优、最健康发展的典范。
I. 家庭教养方式有哪些类型
常见的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和专制型。
权威型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对孩子有较高、较严的要求,但要求一般都比悉棚较合理。他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睁郑则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准则,而对于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他们不会包容,会及时做出纠正,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
专制型父母的教育理念是严格、服从,此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比较霸道,喜欢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一切都得按照父母的指示行事,完全不在乎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并且对孩子也缺乏热情和关爱。
其他类型
溺爱型父母的教育丛闭理念是无条件的爱和包容,他们事事以孩子为主,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却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等。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采取放养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也很少将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比较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缺乏安全感,待人自私冷漠,自控能力低下,情绪消极等,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J. 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哪些(2)
对孩子来说,鼓励、表扬是他们成长的营养剂,而惩罚是除虫剂。鼓励和表扬与惩罚运用起来必须有法有节,才能彀预期的效果。
(1)鼓励
鼓励孩子意味着父母相信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他们能战胜面对的一切困难。那么,应当如何鼓励孩子呢?
a发现优点。再调皮的孩子也有优点,再与人为难的孩子也愿意别人肯定他。所以,不要忽略孩子的优点或把它视为理应如此。父母应当及时而充分地表示对他的能力和的欣赏,并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所持有的肯定和友好态度。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鼓励它,老师教育的起点。要先肯定,再教育。没有必要的肯定,教育就有可能走入歧途。
b不要强调责任。不要喋喋不休地唠叨他应负什么责任;不管孩子做事的结果如何,父母都应鼓励孩子尽力去做,并且给予充分的余地,让他们学习在你在想什么 的过程中得到经验和体验成功感。2~3岁的孩子也会产生担心和害怕。他们有时不愿意探索、做事或担心,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结果将会如何,所以父母应当鼓励探索新异事物,敢于了解未知,从中得到经验,并勇于承担后果,承受失败。经过挫折得到的成功将更加牢固地铭记心中。
c给予信任。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问题,同时相信孩子的能力,这样能给孩子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自我的成长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更加努力去实现自己。所以父母应当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去面对现实世界,同时要允许他们去尝试。这样,他们就会建立自信和乐观态度,为他们的个性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鼓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鼓励是孩子成长的推动力和营养剂,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加油站。及时而充分地鼓励,孩子的进步才能更加迅速。
(2)表扬
表扬和鼓励是有区别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许常常会鼓励孩子去探索,去进步,去学习,但却常常忘记表扬。
表扬应该是当孩子表现良好时才能给予的。表扬好行为比惩罚不良行为,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它能增进孩子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自尊,给他们更大的勇气去面对新的世界和承担更重的任务。
表扬可能是一个笑容,一句赞美的话,一个拥抱,也可能是一些糖果或玩具。但表扬绝不能滥用成一种无原则的赞美。无论哪一种表扬,均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是良好行为的后果。表扬还是事前的添加剂,而是好行为事后的强化。所以,还能在产生某种后果之前滥用表扬。有时孩子会由于期望得到表扬而做好行为,这里表扬才达到最大的作用。
(3)惩罚
孩子总是会犯错误的,是可以惩罚,但惩罚不可滥用。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他一生受益,将一个人引向成功的。相反,一个伤害自尊重心,令人消沉的批评如:讥讽嘲笑,会让一个人从此一蹶不振,造成“破罐子破摔”。
对于处在道德发展第一水平前习俗第二阶段后的小孩需要权威,所以可以实施必要的惩罚。但是在实施中要注意孩子的个性是情感性还是物质性,如果是物质性的小孩直接剥夺物质或享受。情感性惩罚就需要保护小孩的情感,首先家长自身的情绪不能激动,不能用挖苦、说教、警告、谩骂、威胁等方式。并且在惩罚中不涉及人格,不说不要小孩、你好笨之类的话,具体实施时给孩子选择被罚方式的权利。具体做法是在惩罚时要明确而又强烈地表达不同意的立场,表明期望,提供惩罚方式的选择,然后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并采取行动。这样可以让他们明白这是犯了错误而体验歉疚感情,这种内化了的感情体验是使他们以后杜绝类似错误的最好方法。而过分的打骂将对孩子加深一层伤害,不良后果是多方面的,诸如挫伤自尊和自信,疏远严厉的父母和变得敌意和冷酷,并且这些后果的影响在以后的成长中会逐渐以破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
1、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建立与外界的各种关系除了自身体验感受而来以外都是从父母行为中来的,不言而喻,“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养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儿童具有学习寓于行动、思维重于形象、模仿能力强、可塑造性大等特点。如婴儿在2岁前还处于早期感觉-运动性思维发展阶段,此时还难以接受成人言语中的逻辑的指导,此时成人的言教主要是以其所蕴含的语调和感情起作用;相比而言,成人的身体力行更易于在他们的头脑里打下烙印,并使他们易于模仿去做。这才是他们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父母期望孩子具有什么样个性的行为方式,具有哪些感情素质,首先也应要求自己有相应的行为举止、情感方式、生活态度和自身的安全感。
4.爱与惩罚
a通过身体表达爱
父母通过搂抱、抚摸、亲吻等与身体有关的行为将温暖输送给孩子;通过生活护理、亲切关怀、安全护卫,把关注给孩子。
b通过物质表达爱
父母对子女的钟爱也往往通过某些物质条件来体现,比如诸多的衣食生活用品、必要的玩具等,在儿童还处在前习俗水平以物质为中心期中,有时某些小礼品也是表达爱的极好的形式。但是爱却不一定必须用金钱来体现。情感性的孩子更需要一个微笑或拥抱,一句称赞和表扬,一分关怀与护卫。
c尺度
以物质表示爱要有一个尺度。无论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均不能以孩子的要求为准。要知道,孩子是不会衡量他们需要多少玩具、多少陪伴、甚至多少食物和衣服的,听任他们的要求,无限制的满足,绝不是心理发展的正常行为,与此相反,对孩子物欲的无限满足将使他们心理发展出现迟滞,不懂得劳动的艰苦,不爱惜物质,不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只知获取,不知给予,心中无他人,事以自我为中心。埃里克森就明确表示过,婴儿如果已发出啼哭父母就去关注照顾,这样建立起太过信任的性格对将来社会发展有害;另外婴儿得到太过充分的保护就学不会等待,以后的分离就会很困难;所以埃里克森建议要掌握好一个比例尺度,当婴儿啼哭时,及时给予照顾的次数多一点,过一会才去照顾的次数少一点。
d过度保护
过渡保护是溺爱的一种形式。婴儿需要有安全感依赖感。父母对婴儿的爱护和感情上的亲密联结使他们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相信在他们需要时会父母能出现在他们身边;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帮助他们;在感到孤独而彷徨时,能陪伴他们。这种安全感和对成人的依赖感使他们有勇气去探索陌生的世界,有兴趣去接近陌生人。
然而,在婴儿会独立行动以后开始发展自主性时期(大约18个月到3岁),应当把感情依恋与人格独立性结合起来加以培养,在具有安全感的基础上建立独立意识。此时如过度保护,将会使孩子缺乏自立,产生害羞和怀疑外界,形成脆弱的人格。
e过分严厉和冷淡
从小无感情体验和感情依恋的孩子长大后情感表达会很不好,不会对人施以爱和同情,他们将建构成冷漠无情的个性,很少体验快乐,还难以与人相片,并缺乏乐观精神,情商很低,经历不起失败和挫折。
2、关注发展倾向
鉴于人类婴儿具有不同的先天禀赋和各异的探索外界的内存动机倾向,他们从出生后,在使用和锻炼各种感官中就能显示某些方面的认识倾向。诸如在对光线、色调、轮廓对比等视觉线索和在声调强弱、音频、音色等听觉线索方面显示个体差异和出现早晚的差异。父母要敏锐感觉和精细的体察,及时发现婴儿显示在视听方面的自发倾向,诱导这些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在同样条件下再现。这是因为早期的智能倾向需要及时加以捕捉和诱导,使其得到强化和发展,如果这种倾向被忽略,则可能失去它们再出现的可能性。
如果频繁出现某种倾向,则被称之为兴趣。由于先天禀赋之不同,显示的兴趣也各异。因此,诱导并促进符合他们的兴趣的方向发展,往往会使孩子在这些方面发展出早慧的倾向。例如,在音乐听觉、语言听觉、运动模仿力等方面的早期显露,能够等到成人有意的和适宜的强化训练,就有可能发展为优异的才能。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强行迫使孩子去学习或从事他们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反而会使孩子受到伤害。例如,勉强那些对声音不敏感的孩子去学钢琴,使他们感受强大的压力。因为他们可能不具备这方面的先天素质,从而也不可能有那种自发的兴趣。过分的社会压力使孩子郁郁寡欢,失去生活乐趣。
兴趣固然是可以培养,然而我们强调的是:循着婴儿先天预置的禀赋和发展的规律来培养,这样,不但能达到较高水平的发展,也能使他们顺其自然和较容易地在乐于此道中发展,同时也使他们在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欢乐的生活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