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富二代父母都是做什么行业的
现在的富二代,父母大多是6070年代出生的,在他们20几岁的时候也就是8090年代的时候大多都是自己创业合伙一起做生意,那个时候国营工厂倒闭多,很多人没有办法依靠上班去养活一家子人,许多会背井离乡到国外找门路。而且也是改革开放的时间,国家对个体商户和公司的支持力度很大,税低人工成本低,利润也就高了。认识同学的爸爸就是原本在钢材工厂上班,后来工厂倒闭,和同村好友一起合伙把工厂原本的客户吸收下来,慢慢开始做大的。我认为成为富一代不是要一次选中一个行业加油做,持续做就可以门清的,第一桶金是最重要的,可能用三年五年时间积累一些成本,然后按这些资金去做更多的项目,但是稳妥起见不要想着说成为富一代,先想着养家家人幸福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的时代不是以前,以前没钱没关系,只要你肯拼,现在一是要资金,二你要能力,三你要人脉。前期把这三个打好基础,后期的财源抓住机会就能成功。
㈡ 鲁迅的孩子是
周海婴(1929年—2011年)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1个儿子,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另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橘丛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等。2011年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遗体告别仪式于4月11日举行。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在他将出世时,一度出现难产的迹象。当医生为此征求鲁迅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鲁迅不假思索地说:“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也许鲁迅认为这孩子是意外 周海婴与父母
的收获,为了孩子的坚强,他对新生命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爱。海婴这个名字,鲁迅取自上海出生的婴儿这一意思。他对海婴的教育完全按照他于1919年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尽量创造机会让海婴自由地成长,希望海婴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 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 1952年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 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无线电专家,是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编辑本段任职概况
周海婴生前还担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顾问等,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 一生酷爱摄影,1938年10月拍摄生平第一帧照片;1943年11月正式开始学习摄影;1944年11月拥有第一部照相机;1948年11月拍摄第一帧彩色照片;1952年第一次自己冲洗彩色胶卷、照片。70年来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其中以上海难民、上海2·6轰炸、民主人士秘密前往东北解放区、辅仁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园生活等四五十年代上海与北京的系列照片尤为珍贵。2008年9月27日15 时30分,“镜匣人间——周海婴80摄影展”开幕式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隆重举行。 2011年4月7日凌晨5时36分,周海婴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2岁。
编辑本段重大事迹
父亲病逝
鲁 周海婴
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婴年仅7岁。坎坷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处事格外小心谨慎。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可以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周海婴承认,对名与利想得不多,看得很淡,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小时候,父母就教导他不能以名人的孩子自居。周海婴夫人马新云回忆说,1945年她家搬到上海霞飞坊62号,与住在64号的周海婴是邻居。弄堂里的孩子们常在一起玩耍,大家并不在意周海婴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从不刻意去摆架子,孩子们彼此平等、感情融洽。 周海婴语气平和地插话说:“父母对我的启蒙教育是顺其自然,从不强迫,不硬逼。”鲁迅曾在遗嘱中表示,“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海婴小时候,很喜欢一种叫积铁(也叫小小设计师)的玩具,这是一盒用各种金属零件组成的玩具,他用这些零件学会了组装小火车、起重机,装好了再拆,鲁迅总在一旁予以鼓励。鲁迅去世后,家境曾一度困难,但周海婴热爱技术的兴趣不减,他用储蓄多年的压岁钱交纳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考进北大物理系,从此走上严谨的科研道路,开始了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的生涯圆念樱。 周海婴表示,不愿在鲁迅的光环下生活,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他反对靠父母的余荫生活,虚度人生;强调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 向亲友赠送《许广平》纪念册 为了照顾母亲许广平,1950年周海婴夫妇调到北京工作。马新云回忆与婆婆相处18年的日子,颇觉许广平待人和蔼,没有架子,婆媳相处感情融洽。去年底出版了《许广平》纪念册,其中收集了许广平生前未有结集出版的文稿和亲朋好友的怀念文章。“文革”初期的1968年,许广高掘平突然心脏病发作,很不情愿地辞世了。周海婴说,“今天我们将这本集子送给那些和母亲有缘的人,就是要和大家一起轻轻地呼唤一下母亲的名字,告诉她:我们怀念您!” 1949年以后,许广平、周海婴母子将鲁迅的遗物、手稿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周海婴指着客厅墙壁上用镜框镶嵌的鲁迅手迹对我说,“这是仅存的两幅,而右边那幅诗句中辕字的一撇因着墨过浓写坏了。当时父亲想丢掉,母亲却收了起来。”他说:“父亲从不在意自己的手迹,而许多手稿都是母亲背着他偷偷地收起来的。有的甚至是从纸篓里发现后藏起来的。” 在周海婴尚未懂事时,鲁迅曾将他与许广平传达爱意、遥寄思念的《两地书》重新工整手抄一遍送给年幼的周海婴。今年适逢鲁迅逝世60周年,周海婴把珍藏多年的鲁迅手迹交给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 周海婴夫妇每年都要去上海为父亲扫墓。1996年10月,上海将举行鲁迅逝世60周年的纪念活动,周海婴已被邀请参加,他强调要重实效来纪念鲁迅。 周海婴
第二次赴台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从台湾探亲归来,向记者透露了许多人们广泛感兴趣的话题,包括他的儿子周令飞的近况…… 年初,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已退休)和夫人马新云从台湾探亲回来,我在北京城西一幢高层公寓访问了他,闲话家常。面容清癯、额骨略高的他,待人和善诚恳。 周海婴正用家中的业余电台与海外业余电台爱好者通话。我注意到,他家客厅里的陈设大都与鲁迅有关,室中的显著位置还有一尊鲁迅沉思的半身塑像。 1994年底他以大陆广电部专家身份,参加在台湾举办的无线电台国际学术讨论会。此次探亲,是他的第二次台湾之行。去年,台湾放宽了大陆直系亲属前往探亲的政策,6月,在台湾的儿子周令飞替父母向当局提出探亲申请。当时只是批准周令飞的母亲(中学教员、现已退休)马新云入台,几经波折,周海婴夫妇才得以双双赴台探亲。周海婴说:7月12日我们抵台的那天,台湾有关方面派专人拿着牌子在关口迎候,引导我们从优待通道顺利入关。 关于周令飞接待双亲前往探访的心情,周海婴向我转述儿子的话说,“父母为我操劳了几十年,十几年前又因我出走台湾的风波备受牵连,我欠他们太多了!此次能和父母在台北相聚,是15年来的第一次,机会实在难得。” 周令飞是周海婴的长子,1982年在日本留学时结识了台湾女子张纯华,并随她赴台结婚、定居,一时间成为轰动海内外的新闻。周海婴受鲁迅思想教育的影响对孩子一向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婚姻无门户之见,也是由孩子自主决定。因此,当坠入爱河的周令飞决定赴台,周海婴是予以理解和接受的。周海婴说,1982年令飞在台湾结婚,他就准备赴台参加婚礼,北京方面当时有侨办主任廖承志担保,无奈过不了入台这一关。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周海婴(中)在周庄
自去年7月中旬抵台至今年1月回京,周海婴夫妇在台北儿子的家住了半年时间。他们不接触传媒、不参加任何活动,闭门谢客,用周海婴的话讲,是“全身心地放松、休息”,与儿孙们共享难得的相聚。闲暇之余,周海婴只拜访了鲁迅生前好友台静农的后代和知名作家李敖。周令飞夫妇每天忙于公司事务,只有节假日才能陪伴父母游览风景名胜。
编辑本段家庭情况
鲁迅的后人们
[1]前排左起:小女周宁、长媳张纯华、周海婴妻子马新云、小孙子周景轩、周海婴先生、二媳吴彬、三媳车晓林 后排左起:女婿田中正道、长子周令飞、双胞胎外孙女田中华莲和田中悠树、长孙女婿施为元、长孙女周景欣、小孙女周景文、次子周亦斐、三子周令一 夫人马新云 1945年她家搬到上海霞飞坊62号,与住在64号的周海婴是邻居,并经常在一块玩耍。婚后有长子周令飞(定居台湾),次子周亦斐、三子周令一,小女周宁。周海婴夫妇共育有四个子女: 长子周令飞,从事大众传播工作; 次子周亦斐,在私营公司工作; 三子周令一,在日本广播学会北京办事机构担任摄像; 女儿周宁,远嫁日本。女婿田中正道,双胞胎外孙女田中华莲和田中悠树。 长子周令飞 社会工作者、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制作人,1953年生于北京,1969年北京景山学校毕业,1980年出国深造,赴日本富士电视台进修电子媒体。周令飞在日本读书期间,结识了班上一位台湾来的女同学张纯华,竟产生了爱情。上世纪80年初期,他为爱情赴台定居,顶着重重压力,只为做个台湾女婿,曾经一度沸沸扬扬。关于他后来在台湾的生活也时常为人们关心。 周令飞现为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的主任。鲁迅文化发展中心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由鲁迅家属自行成立的一个社团组织,以“继承保护鲁迅文化遗产,弘扬鲁迅思想精神,发展鲁迅先进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为宗旨。 周令飞的夫人和子女仍在台湾。他表示,他现在已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宣传鲁迅、弘扬鲁迅精神的方向上来,并且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对他来说,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他打算长期留在大陆,完成自己的心愿。 周海婴
孙女儿周景欣台湾热门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在2006年节目中评选“名门千金”,22岁的周景欣出镜,透露“我的曾祖父是鲁迅”!事后,节目片段、相片在网上热传。短短一个月,她的网络相簿已有过百万网民浏览,在学校甚至有同学问她要签名。这名美少女坦言,对鲁迅不熟悉,有机会的话想进娱乐圈发展。 周景欣身高1.61米,就读于淡江大学资讯传播系,眉宇间透着曾祖父鲁迅的英气。身为名人之后,不少网民对周王景馨的生活很有兴趣。周景欣表示她在台北长大,父母工作很忙,从小都由菲佣带大。她自言生活不是十分富裕,并表示和其他同学一样,在课余时要到餐厅打工挣零用钱。周令飞表示,女儿参加综艺节目一事,他们会尊重和支持。 周海婴有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孙女,长孙女11岁,幼孙女9岁。谈到这两个孙女,周海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她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也很懂事,姊妹俩从学习到生活总是自己管理,很少要父母操心。在台湾,小学生就学着写报告。她们曾背着相机,由老师带领到故宫博物馆参观,事后竟能交出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告。 问及孙女对她们的太爷爷鲁迅知道多少?周海婴说,在台北家中的客厅里,挂着一幅鲁迅的油画像,她们对太爷爷是尊敬和理解的。学校老师曾出了一道作文题《尊敬的伟人》让她们思考。大孙女开始想写太爷爷鲁迅,终因了解不多,改写了另外的名人。据周海婴介绍,在台北仅四家书店公开出售鲁迅的著作,台湾民众对鲁迅作品的了解是有限的。 说话间,周海婴的夫人马新云打开一盒橄榄请我品尝,说是从台湾带来的。马新云介绍说,台湾朋友非常热情,左邻右舍看见他们都主动上前打招呼,还向他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各种小吃。她特别夸赞台湾的儿媳是一位旧传统与新思潮兼而有之的贤慧女子,极尽孝心。
编辑本段个人检讨
“ 周海婴
检讨一下,我也买盗版书。”鲁迅先生之子、全国政协委员周海婴在政协大会上说。3月7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界别联组讨论。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等参加新闻出版组分组讨论,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在几位委员相继发言后,周海婴开始发言,话题从“于丹现象”说起。周海婴认为,以前的“追星”都是追歌星、球星,而现在于丹签名售书成了一道风景,有的读者甚至在旅馆外站一个晚上,就是要看她一面,看不到就哭。“他们怎么会有这么深的感情?” 曾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桂晓风委员插话说:“她一次可签上万册。” “谁是于丹的追星族?”周海婴委员环顾会场,“这说明广大群众、老老少少都是有求知欲的,是追求知识的。” 周海婴说,“于丹现象”和“易中天现象”都说明——不是书卖不动,不是大家不看书、不买书。“那是因为很多书没有贴近老百姓,没有眼睛朝下。” 他指出,在相声领域也存在这一现象,很多人都说相声没落了,被小品替代了,但是突然冒出一个“郭德纲现象”。有人受不了,指责郭德纲“俗”:“人家俗,老百姓喜欢。你倒是俗俗看?” 由“于丹现象”联想到反复治理的书籍盗版问题,周海婴诚恳地向在场的数十位委员“检讨”:“有关部门花了很大力气反盗版,并且要大家提高觉悟,不要去买盗版书。但是我检讨一下,我也买盗版书。一本书五六块钱,想了解一下,就买一本翻翻,看完再当废纸卖掉。” 现在一本书动不动三四十块钱——书价虚高,使许多老百姓不得不去买盗版书。自称“也是出版同仁”的周海婴质问:“书价为什么总是定得这么高?” 周海婴建议从广大读者角度出发推广普及本和“廉价书”,将虚高的书价降下来,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知识的阳光。
编辑本段人物观点
关于读书
周海婴
周海婴认为:“政府应该号召全社会形成看书读书的风气,而且读书应该做到‘摆’、‘看’、‘读’、‘存’。”面对当代社会人们重信息轻读书的现状,周海婴非常忧心。他认为,在信息社会也必须重视读书,好好读书。“我同意也希望大家从网上、从手机上查找一些资料信息,可是读书也是非常重要的。回顾过去,很多有名的文学家、科学家,读书都非常严谨。” 关于读书的境界和读书的方法,周海婴有自己地观点,读书的“看”和“读”是有区别的。“看”就是浏览,看过去就算了,“读”却是看一遍不够,回味的时候可以拿来再看。读书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加一些批注,写一些心得,保存起来,学以致用。他说,读好书应该有“摆”、“看”、“读”、“存”四个字贯穿始末。“摆”是把书“装饰”在书架上,“看”是浏览,“读”是吸取书中的养分,“存”-是把这些书放在书店里,让读者有机会买得到读的到。
关于文化
有文艺界委员提出,每次金融危机都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契机,周海婴赞同这种说法。文化的繁荣发展要靠整个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他建议,话剧、戏剧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票价应该适当降低,让老百姓能够接受更多的文化艺术熏陶。 周海婴认为,方言也是文化的一种,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语言,应该把各地的方言保持下去。他建议各地广播电台添加方言节目,并且保持下去。
关于摄影
周海婴
周海婴建议:当下随着摄影活动的广泛普及,通过摄影来教育青少年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现在很多青少年迷恋电子游戏,这已成为社会一个关注点。希望各种摄影展能带动青少年从游戏中脱离出来,拿起照相机去摄影。周海婴认为,让他们用眼睛、相机定格社会,发现社会本真,帮助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这或许是摄影的一个新功能。
关于写作
周海婴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写作真心话太少,‘假、大、空’太多,匠气太重。全国有数家鲁迅中学,周海婴经常到青少年中走走,对他们的写作现状有所了解。他认为:学生写作有问题,和阅读有问题密切相关。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舍弃了经典文学这一类的‘闲书’,而把注意力集中于‘某某考试作文攻略’。青少年还应多用眼睛看社会,多体验生活,但凡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们的眼睛都是关注社会的。
编辑本段周围评价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获悉周海婴去世的消息说:“鲁迅之子是一个很重的头衔,但他承担得起。”感到十分遗憾。 “作为鲁迅的儿子,他的一举一动不免受到关注”。赵丽宏感到周海婴先生是一个正直、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也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外界对他的争议,有时候是出于一种不了解,或者对伟人之子的过度关注。”赵丽宏:他对于和父亲有关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小事,他也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 摄影评论家刘铁生说,周海婴摄影作品不仅记录了鲁迅的挚友、周氏家族,还以平民真实的视角记录了大量底层的人,这与鲁迅的精神一脉相承,“因为他是鲁迅的儿子,心灵深处有着和父辈一样的关注”。如拍摄过大量具有非凡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纪实摄影,包括《文学家巴金》《胡风家属》等文学家系列;记录解放前上海难民生活的《难民》系列;还有亲情作品系列《母亲许广平在外滩》《三叔周建人》《周家“老台门”》等。
编辑本段逝世时间
周海婴
公元2011年 4月7日凌晨5时36分,鲁迅之子周海婴同志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2岁。 目前,广电总局正紧急筹备治丧委员会。 [2]周海婴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1年4月11日11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㈢ 求台静农《烛焰》 原文
烛 焰
■台 静 农 著
晚春的一个早晨,市上人早餐以后,大家都期待着吴家的少爷出殡。妇女们盼望更切,在后街住的,却早到认识家的店铺里等着。这些人好像上元节看春灯似的,然而大家的心情却不是那样的愉快。
有些人家将表示哀悼的门灯已经挂在门口了,虽然烛犹未燃。
“说是辰时,现在应该发引了。”天宝号的东家王华亭向他对门糖号的管事江仲和说。
“要稿搏神真是辰时,就该到了,为什么现在还无消息呢?吴三爷家近几年命运实在坏,这样好的少爷居然不在了,没想到将媳妇娶到家冲喜也无用。”
“依键亏讲冲喜是见效的;不过新入一到家,病人即有起色才好;要不然,是不好的。吴家少爷当喜轿到时,还在床上发烧得人事不知呢。”王华亭有经验似地说。
“唉,人的运气真不是玩的,什么事都有一定的安排啊!”
“对啦,吴三爷他就是这样;娶了媳妇,死掉儿子,谁也没想到的。这年轻的寡妇……将来……”
这时候开路铜锣的声音,镗镗地响起来,大家都知道吴家的灵柩是快到了,于是都伸了头向南望。
不久,棺是到了,送棺的人很多,有老人,有少年,都是很凄楚的,在棺的后面,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穿着通身的白孝眼,拿着引幡,有认识的说是死者堂兄的儿子。在棺的最后,一群妇女们拥了一个白服啜泣的少妇,头下低着,走路好像一点力气都没有,伊的哀伤不胜的样子,使大家更敛容地注视,大家虽平日不认识伊,然而知道伊就是死者的新妇。
棺是渐渐地远了,伊也随了棺渐渐地离开了人们的注视,有些妇女们依旧含了眼泪向伊的背影怅望。
“这姑娘真可怜啊!”
“姑娘是这样的漂亮,婆家和妈家,又有钱又有势,偏偏命薄!”
“吴家少爷并未听说有病,居然一病就去世。”
“这是谁也没料到的。可是吴家少爷生就无福,有这好的妻子反而不长寿。”
“为什么冲喜也无用呢?”
“是呀!去年张家二少爷不是冲喜冲好的么?”
妇女们都是对于命运不可挽回的太息,纷纷地议论起来。
伊是伊的父母唯一的女儿,伊没有姊妹,伊没有兄弟。伊既颖慧而且美丽,从幼小到长大,无日不在双亲珍爱的怀中。
一天伊的一个远亲表叔来,——便是伊的媒人,他是受了吴家的托,来要求伊早日出嫁。他曾表示吴家少爷是在病,但病却不是如何厉害,据吴家双亲的意思,是希望伊能过去冲冲喜。当时伊的父亲听了,便有些踌躇,于是模糊地回答了他,就是说嫁妆恐预备不及,等想一想才决定;而且一再申说:一生只这一个女儿,总想事事妥帖,作父母的才能放心。
当晚伊的父亲便同了伊的母亲商议。
“吴家要翠儿去冲喜,到底要不要答应他呢?”
“我想还是迟迟,现在什么也预备不及;吴家少爷病既不厉害,何妨跟他说,等一等,两家都从容些。”伊的母亲说。
“究竟吴家孩子病得怎样并不清楚,也许病得厉害。”
“啊!”伊母亲很惊异地表情,“既然是这样,那么,还是迟一迟再说。”
“女儿毕究是人家人,你不答应也不成话。”
“那么,”伊的母亲深深地叹了气,“或就答应吴家,我想,当不会有什么……”
“那么就要预备。明天就可以回人家的话。”
第二天伊的事便决定了。又过了几天,伊的母亲便告诉了伊,但没有说到冲喜。伊很羞涩而且银搜茫然,好像感觉到将孤零地向另一个的世界走去。
在伊的出嫁的前一晚,男女的宾客来得很多,伊家的远亲近邻,都来参加伊的盛礼。伊的父母也非常的欢慰,很忙碌地招待来宾。伊的亲近的姑母伯母舅母和姨母们都有很好的添箱礼。
伊的姑母在大众的女客中,向她们夸耀她的侄婿:
“俺的翠姑真是有福气的,女婿是那样的漂亮。听说他的学问一切都好。”
“是啊,一个月以前,我还见着他呢。实在长得好!”舅母说。
“姐姐的心也算安顿了,女儿嫁了这样的人家!”姨母接了说。
“你看,她是这样的忙,都是为了女儿。”
她们谈到这里,伊的母亲正从别的房中走来,向大家欢欣地笑,往伊的屋里找了东西,却又匆忙地走了。
当女宾在正堂屋吃饭的时候,母亲都招呼了以后,便悄悄地到伊房中,见伊在床上独自倚卧着,在那里嘤嘤地啜泣。母亲知道,这正是少女将出阁的意态。问伊想吃点什么,伊拒绝了,什么都不愿吃。于是母亲坐在伊的床沿,低声地同伊说:
“到了婆家去,一切事都要放好,千万不要像在家随便的脾气。吴家少爷在病着,我的意思本想迟迟,不过吴家一定要冲喜;父亲也无法,总觉女儿是人家人,只得应允了。不过日子很急,衣裳嫁妆都预备不来,父亲说,将来要什么再买罢。现在叫刘妈去待候你,顺着再侍候病人。事事要谨慎,因为婆家比不得家里。好者听说婆婆性情好,又没有妯娌。……”
伊由微泣而更呜咽起来,这时候使伊感到将要离开母亲的凄伤,伊什么都没说,而且也没有力量说,母亲是怎样说便是怎样了。
母亲的心虽然很喜悦,但是总以为冲喜是不幸的事;所以当全家庆祝的时候,心里却好像有什么东西似的放不下。
伊上轿的时候到了。母亲自己很严肃地在神灵和祖宗的面前烧了香,复后将两只深色红烛燃起。女仆们在地下铺好了红毡。
伊已妆扮齐备,于是由姑母和姨母引到堂屋,行辞家的礼仪。
在奏乐与爆竹的声中,伊是辞开了二十年来朝夕不离的双亲。伊的啜泣的声音,使大家顿时变成了静默。
母亲更是怅然了,好像是一只可爱的鸟从伊的怀中飞去,不由地落下了眼泪。
“嫂的一生,倒算完了一桩事。”姑母安慰地说。
“是啊,甥女嫁了这样的人家,心总算安顿了。”舅母微笑着说。
“翠儿这婆家,我也倒放心,不过吴家孩子在病着……”母亲含了眼泪说。
“太太还不知道,昨天吴家听差来,他说少爷听小姐去,病早好了呢。”老仆妇李妈站在一旁,突然憨笑着接了说。
“这老东西,说话不三不四的!”姑母笑了申斥她。
母亲也微笑对着姑母。虽然是觉得李妈的粗野,但话是吉利,却也很安慰。
在这温欣的谈话中,一种不幸的预兆无端地袭来,使大家即时变了颜色。
在香案上,左边的烛焰,竟黯然委谢了,好像是被急风催迫的样子;至于右边的,却依然明闪地发光。大家都知道,在这时的烛焰,正可以看出两人间将来命运的。她们并不以这为迷信,她们是有确凿而可信的经验。现在先昏黯下去的是左边的烛焰,自然这不幸的预兆便在吴家少爷的身上!
母亲的颜色惨白了。大家也凄然地对着。
这右边的烛焰,愈颤动了,烛泪不停地流满了烛台,大家都感觉着,不幸将即刻来到;都默默地,在期待着。
终于姑母在惊慌中想起了:悄悄地走到神灵的眼前,将双烛吹熄了。
从此以后母亲的心中,时时刻刻,都不曾忘记伊的不幸的预兆。虽然伊出嫁才三四日,却以为是很久很久了。
伊的哭声,在伊上轿时痉挛得尤其厉害,所以母亲的耳边,仿佛还听着那哭声。好像那盛礼,并不是喜事,是将女儿拖送到恶命运的领土去。故伊的哭声,已不是普通的女儿常态了,那是惨痛,那是绝望于将来的声音。
母亲在夜中总是睡不着,有时迷离地睡去,噩梦便随着来了。往往梦见伊在空旷的原野上哭,如同伊的幼小时被人欺负了似的。一次竟梦见伊的新婿静肃地在尸床上卧着,一些人都冷然地为他筹备丧仪。
母亲是渐渐地颓唐下去,形容为之枯瘦了;都说是为了嫁女劳瘁,其实母亲的心却有说不出的隐哀。
一天晚间,母亲同父亲说:
“翠儿嫁了这几天,我的心神总是不安……好像就觉得吴家少爷的病很厉害。”
“这不过是心里的疑惑,哪有的事?我们一生没有做过亏心事,难道只一个女儿就是这样不幸么?”父亲自信地说。
“要晓得——这还未同你说过,就是那天翠儿辞了祖宗以后,左边的烛焰当时就昏黯了,不久……就谢了下去。”母亲声音夹着咽呜。
“怎么,是这样吗?”父亲惊异了,顿时低下头,现出一种极其惨沮的神情。从此都默然坐着。
这时候隐隐听着外面大门,有人紧急敲着,这声音是冷峭而且锐利,刺进伊的双亲的心中,都战栗了。不久,李妈没有表情地从外边来,蓦然地说:
“吴家派人来送信,说新姑爷……申时去世了!”
伊的双亲的心,是碎裂了。昏昏的灯光,笼罩了全室,好像有无数阴灵隐伏在这昏沉的阴影里。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原载1927年2月25日《莽原》2卷3期)
㈣ 鲁迅的妻子是谁
鲁迅早年在不情愿之下,奉母命与朱安结婚,后鲁迅与其女学生许广平相恋、同居,生下儿子周海婴。周海婴之子为周令飞。周令飞在1980年代时与来自台湾的女同学张纯华相恋并移居台湾。
祖父周福清1871年(同治十年)中进士,曾入翰林,后因个性刚烈,在县令任内得罪当朝大官,宦途无望,故以捐纳得官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鲁迅有三个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椿寿(1893~1898)、一个妹妹:端姑(1888年,出生十月即早夭)。
(4)台静农父母做什么的扩展阅读:
鲁迅对青年人非常爱护,当作自己的子弟看待。受到鲁迅指点、教导、培养的学生非常多:孙伏园、增田涉、丁玲、萧红、萧军、黄源、魏建功、唐弢、周文、傅斯年、罗家伦、柔石、殷夫(白莾,哥哥型厅徐培根是国民党将领)、
许钦文、刘和珍、尚钺、许广平、胡风、李霁野、李何林、曹靖华、韦素园、韦丛芜、冯雪峰、章廷谦、台静农、金溟若、张我军、张秀卜闭隐哲、洪炎秋、李秉中、徐梵澄、吴耕民等。但若不受教者,鲁迅也不假辞色,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只要学生考不好,发考卷时,丢给学生。
鲁迅最好的朋友是许寿裳态扒,曾密切交往的朋友也很多;例如郁达夫、瞿秋白、茅盾、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与记者曹聚仁、史沫特莱有过交往。教育部时期的同事常来往除了许寿裳还有钱稻孙、齐寿山(齐如山的弟弟)、马裕藻(即马幼渔,马珏的父亲),邻居俞芳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