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大学以后与父母越来越疏远,怎么办
我们在一天一天的长大。我们在紧紧的追赶着时代的脚步。我在一天一天的变老,他们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我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孩子长大了,是该独立了,疏远是正常的。 有时候我们不能够相互理解,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想法,争执的面红耳赤,争执过后彼此都伤心后悔。
我们之间的关系其实不是疏远。只是变得更加难以表达。 身为子女的我们,我们要明白我们长大了变得不再需要父母,但是父母变老了,他们开始需要我们。所以我们要更加的学会表达。要更加的关怀父母。常回家看看。在我们展翅高飞离家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也要多关心一下父母,他们开始变成孩子,需要你的陪伴。
㈡ 孩子去上大学,父母怎么适应孩子不在身边的生活
学会调整心态,养一两只猫、狗,或者找一些兴趣爱好培养,把重心转移掉,孩子迟早要长大,要自己去飞,父母要为孩子高兴。
㈢ 如何对待父母请在校大学生答!
父母是我们事业的奠基者:他们首先带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让我们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其次在我们懵懂的时候,是他们无私的在抚养我们;第三,在我们补充知识的时候,他们是最可靠的大后方。还有,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无私的帮助总来自父母。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况人乎!再说,父母是上天留给我们唯一的不可更换的亲人!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愿天下的父母都幸福!万事孝为先。
不要光为了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家中的父母;不要借口说我以后混好了让父母享福,而现在不去关心父母;不要因为每月交给父母一点生活费,就以为是尽了孝心。把握眼前的,从这一刻开始,做能做到的,豪言壮语以后再说,先拿起电话,问声平安吧!!
父亲母亲
一直对父母的年龄很模糊,就象对自己的年龄一样,冷不防有人问到了,总要想一会儿才能回答出来。并且是先想准了自己的年龄,再推算出他们的年龄。
一直都觉得父母还是很年轻的:父亲喜欢跳舞,下棋,每天兴兴头头地进进出出;母亲喜欢看报纸,做家务,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和邻居聊天、散步。喜欢看到他们神采奕奕的样子,他们年轻就好像我还很小似的。
周六家里停水,正好给父亲买了一件毛衣,就和瓜瓜去看他们。敲了好一阵儿门,才听见踢踏踢踏地脚步声,打开门我吃了一惊。只见母亲花白的头发压得乱糟糟的,穿了一件深蓝色的毛衣,无精打采的。问过才知道,前两天她的腰不小心扭伤了,在床上整整躺了两天,今天才好了一些。
忽然间就觉得母亲真的老了,她已经过了六十岁了。一会儿父亲买菜回来了,看到我们很高兴,怪母亲不该乱走,又忙着要做饭,以前他是很少做饭的。当然没有让他做,让他和孩子玩儿,在厨房里听着他们开心的笑声,真的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很幸福。
而多年前我是那么急切地想要离开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天空,可现在却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胡说八道,和他们吃饭,散步。不知道我是变小了还是也老了,或者是真正长大了。
记得有一次和母亲说起一个亲戚,肝癌晚期,在医院苦苦捱着。母亲说到那时候了干脆都别花钱遭罪了。我说:“可是他躺在那里儿女心里就好像有个依靠,如果他不在了,真的觉得世上就剩自己一个人了。”不知怎么动了感情,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以后一定要多陪陪他们了,如果有一天他们不在了,我该多孤单哪。
㈣ 孩子要去外地上大学了,家长心里难受,该怎么办啊
孩子要去外地上大学了,其实家长心里再怎么难受,还是要让孩子去独自面对的。毕竟这对于很多上大学的人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而作为家长,心里担心或者是难受,肯定都是有的。而能做的事情就只有尽可能的让孩子多带些吃的,喝的过去,让孩子不要这么容易就生病,感冒。同时也要让孩子注意休息,注重学习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劳逸结合。等孩子有空的时候可以打个电话回来,报个平安。要是节假日里面有空的话,能让孩子回来小住几日就最好了
㈤ 孩子上了大学后,父母该怎么做,才会让孩子对他们敞开心扉
当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其实他已经到达了一个成熟的年龄,他已经成年了,也就是说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他可能不会再像小的时候一样,有什么事情都告诉你了,开始对你隐瞒一些事情。
所以我觉得父母一方面不要一直去渴望让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什么事情都告诉自己,不要去强迫他们,如果他们愿意的话那是最好的,所以我觉得你作为父母的话,首先你要主动一些多去和他们进行一些沟通。你去尝试着表露出你的情感,以一种朋友的姿态去与你的孩子进行沟通,那么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孩子才会愿意去把自己的一些秘密告诉你。当然了,这件事情你也不可以去硬性的强求。
㈥ 家长如何与上大学的孩子沟通
沟通难的原因所在
1、双方都以自我为中心,各说各话,无法激发交流的兴趣。
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想要找到话题还真难。因此,高中生回家后主动与父母交流的很少,有些孩子甚至好几天不与父母说话。他并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该说什么。父母有时候会主动跟孩子说话,但无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最近学习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跟上之类的。虽说这也是关心,但日复一日总是这一个话题,孩子听个开头就烦了。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问及孩子“最想和父母沟通的内容”,93%的受访者的答案都与“关注自我”有关。其中,“个人爱好”的比例最高,达到21%。孩子希望跟父母聊聊喜欢的体娱明星,或者历史奇闻、健康保健之类的知识。此外,才是“未来人生规划”(16%)、“学习、高考”(13%)等话题。
2、父母全方位的监控,迫使孩子远离父母。
许多家长对孩子不放心,认为孩子小,自己有义务对孩子进行监护。当孩子不愿意和他们交流时,他们就开始充当“007”,翻查书包、偷看日记、追查电话、拆阅信件等,被孩子发现了,还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怕他一步走错,步步错。但让高中生最苦恼的,恰恰就是爸妈对他全方位的监控。一名高中生气愤地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隐秘的世界,未得到邀请,别人是无权进入的,这是最起码的尊重,但是我的父母连这点都做不到。” 孩子反感父母的这些举动,当然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时间长了,彼此的隔阂会越来越深。
其实,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强烈感觉到自己的独立性,想保有自己的隐私。而家长由于平时与孩子沟通少,不了解孩子,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简单地考虑问题,探询孩子的隐私,而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
3、家庭结构也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状态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与父母交流的满意度如何”时,核心家庭的孩子认为“很满意”的比例最高,达18.5%,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孩子的获选率为13.5%和15.4%;而回答“很不满意”的,核心家庭的孩子仅为4.1%,再婚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则分别高达23.1%和8.1%。
父母婚姻关系的变化,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孩子。核心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可能仅仅是不合拍而已,而单亲和再婚家庭的孩子则更多地面临着无人沟通或厌恶沟通的状况。
家长做好了,沟通就不难
1、反省自身言行,做合格家长
当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障碍,家长首先要反省自身,生活中自己是不是有不当的语言和举止,阻碍了孩子与你的进一步交流。
2、保障交流的时间,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
家长不能以忙为借口,忽略与孩子的交流。高中生的父母大多步入了事业的发展期或顶峰期,是单位的骨干或领导。他们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应酬,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尤其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在学业上辅导孩子,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
其实,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孩子不会因为家长的忙碌而停止成长,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反而思想变化得比以前更快。这段时间,家长与孩子出现沟通障碍是很自然的。想要了解孩子想什么,必须要让他说出来,所以家长每天无论再忙,都要抽出时间来跟孩子聊聊,了解他的想法,用心听他讲话,使他感觉受到了重视,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尊重和满足。
3、掌握沟通的方法,拓宽沟通的话题
与孩子沟通是门学问,家长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
父母应细心观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发育特点,家庭教育就必须根据孩子的心身发育特点来进行。将“我讲”变“我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时,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与尊重;对孩子讲的有道理的地方,要通过语言、目光或体态表示肯定;对于孩子的错误观点不要急于纠正,不要打断孩子的讲话;要理解孩子由于年龄和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表达内心想法而可能产生的偏见或者误会。
㈦ 怎么看待父母跟着孩子上大学的现象
现在很多父母都很娇惯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后也陪着孩子,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待呢?以家长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我觉得,此种情况可以理解,但是不足取。
这样,即使进入大学不太适应,也还有慢慢适应的时间,也有这个能力了。相信进入大学后,孩子在经历过一定时间的磨炼后,会适应独立面对一切的。
所以,父母跟着孩子上大学的现象,是不足取的。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趁着这个暑假,好好教会孩子学会独立吧!是让开始独立的时候了。
㈧ 孩子上大学家长如何调整心情
随着各院校开学报到陆续开始,孩子和父母的喜悦、激动之情越发明显。作为多年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笔者提醒学生和父母,校园环境、学习标准、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的诸多变化,有可能使新生及其父母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笔者建议,父母可根据报到前后的特点,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在脑中建立“信任、放手、协助”的理念,帮助孩子做好相应准备,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报到前助孩子准备
第一,报到前畅谈,让孩子提前做好准备。孩子不适应新环境,很多时候是缺乏对相应问题的应对技巧。父母可在报到前以聊天的方式与孩子畅谈,但不要说空话,如“你要学会和同学交往”,“你要珍惜时间”等,这反而会引发孩子的烦恼。笔者建议,父母可在谈话过程中明确提出一些问题情境,如“学校规定晚上11点熄灯,结果有个室友总是在那之后打电话聊天,你怎么应对?”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提前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会产生更实际的效果。
另外,父母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在校期间有问题可以多和辅导员沟通,也可以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等。这在大学里非常普遍。父母要指导孩子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渠道。
第二,和孩子商量送学事宜。如果父母有送孩子去外地大学报到的打算,笔者建议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多听听他的意见,询问孩子:“你是否愿意我们跟你一起去大学报到”,“报到完成后,你希望我们跟你一起在当地游玩吗”,“你希望我们什么时候回家”等。其实,在商量的过程中,孩子自身也在成长。这可以让他提前预想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独立思考应对的方法。
如果孩子考入的大学就在北京,笔者建议父母让孩子自己去报到。这样可以让孩子从进校门开始就进入独立生活的角色,避免日后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并且,各院校都在新生报到环节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一定会确保每名新生顺利入校。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担心。即使一定要送,笔者也建议父母将孩子送到后及早离开,因为此时的孩子多具有了一种独立的新鲜感,父母不要在起始的这一关键时期将其“扼杀”。
第三,换个角度看待离别情绪。面对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独立生活的孩子,父母或多或少有些惆怅、失落的感觉。尤其是北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18年来就没有离开过家。面对孩子的离开,父母总有种“以后朝夕相处的日子就少了”的感觉。而对于那些考入外地院校的孩子,父母更是百般担心其无法适应当地生活。
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父母要看到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孩子早晚要离开家庭,建立自己独立的生活交际圈。因此,父母不如换一种心态看待,借这个机会来适应孩子的离开。此外,一般情况下,年轻人适应能力很强,会凭借步入大学的独立感、宿舍生活的新鲜感、学习压力的紧张感等,很快适应大学生活。
笔者建议,在孩子临行前,父母要调整自身心态,不必过于留恋,否则这种伤感的情绪会影响他们,让其在遇到不适或挫折时的第一反应是“想家”,而不是“想办法积极应对”。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更好地给孩子传达一种理念———上大学独立生活没什么了不起的,父母相信你一定能够适应。
开学后对孩子放手
第一,主动放手,不要一天一个电话。有的父母陪孩子报到回家后,心仍在孩子那里,结果就是每天用电话或短信不断询问孩子的各种情况。其实,父母的这种心理孩子也能理解,但往往会使其产生反感。
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在送学回家后,要迅速恢复原有的工作、生活状态;可以增加一些新的爱好,把原先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用其他活动来填补。生活忙起来,自然也就不会总挂念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孩子不管不问,尤其是孩子遇到问题主动寻求帮助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和孩子做坦诚深入的交流。
第二,被动放手,理性应对孩子诉苦。个别孩子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在开学后的一段时间内反复跟父母诉苦;甚至有些离家近的孩子天天往家里跑,不住校了。对此,父母一定要理性应对。
如果孩子出现身体不适等“水土不服”的症状,父母要建议孩子先去校医室检查,必要时可通过辅导员加以关注。一般的小病不必太过在意,毕竟学校的人力、物力都很充沛,但若严重就要和学校沟通去医院检查。如果孩子因为娇气、与同学不和等原因向父母诉苦,父母切忌立即赶往学校或让孩子回家,一定要预留时间让孩子自己应对。毕竟日后他要独立应对很多事情,现在这些小事正好是其锻炼的机会。父母除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外,可以帮他列出一个个短期目标让他去努力实现。当一个个小目标不断实现时,孩子的自信和生活重心就找到了,慢慢就会独立起来。
第三,引导孩子自我关注学习。作为大学生,又是经历过紧张有序的高三复习的学生,其实孩子在发挥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发现新的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心得体会。但是,由于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老师事无巨细的督促,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自主安排,丧失了高考清晰明确的奋斗目标,增添了诸多前所未有的迷茫和诱惑。这些都非常容易让大一新生产生懈怠心理。
笔者建议,父母要及时、正确、有效地引导,可以和孩子在聊天的氛围下谈谈自己当年上大学或亲戚朋友孩子上大学时的应对故事和技巧,让孩子自己思考、吸收经验;也可以讲一些趣闻轶事,让孩子更加乐观地面对各种问题。孩子一定能在轻松的聊天后独立思考,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现阶段的短期目标和未来四年的长远目标。父母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必再像孩子小时那样严肃地说教了。
㈨ 父母应该怎样与上大学的孩子沟通
哪个方面,如果是上大学,这个时候是孩子自己对社会有一个独立认识的开始,新的开始,这个时候不是需要很多的沟通,因为在大学里,那是一个半公开的社会,如果父母过多的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对孩子以后独立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会有一种负面的影响,所以,这个时候不是沟通,而是理解,让他自己面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然,这是我自己认为的。
㈩ 孩子上大学家长如何调整心情
随着各院校开学报到陆续开始,孩子和父母的喜悦、激动之情越发明显。作为多年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笔者提醒学生和父母,校园环境、学习标准、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的诸多变化,有可能使新生及其父母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笔者建议,父母可根据报到前后的特点,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在脑中建立“信任、放手、协助”的理念,帮助孩子做好相应准备,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报到前助孩子准备
第一,报到前畅谈,让孩子提前做好准备。孩子不适应新环境,很多时候是缺乏对相应问题的应对技巧。父母可在报到前以聊天的方式与孩子畅谈,但不要说空话,如“你要学会和同学交往”,“你要珍惜时间”等,这反而会引发孩子的烦恼。笔者建议,父母可在谈话过程中明确提出一些问题情境,如“学校规定晚上11点熄灯,结果有个室友总是在那之后打电话聊天,你怎么应对?”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提前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会产生更实际的效果。
另外,父母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在校期间有问题可以多和辅导员沟通,也可以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等。这在大学里非常普遍。父母要指导孩子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渠道。
第二,和孩子商量送学事宜。如果父母有送孩子去外地大学报到的打算,笔者建议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多听听他的意见,询问孩子:“你是否愿意我们跟你一起去大学报到”,“报到完成后,你希望我们跟你一起在当地游玩吗”,“你希望我们什么时候回家”等。其实,在商量的过程中,孩子自身也在成长。这可以让他提前预想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独立思考应对的方法。
如果孩子考入的大学就在北京,笔者建议父母让孩子自己去报到。这样可以让孩子从进校门开始就进入独立生活的角色,避免日后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并且,各院校都在新生报到环节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一定会确保每名新生顺利入校。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担心。即使一定要送,笔者也建议父母将孩子送到后及早离开,因为此时的孩子多具有了一种独立的新鲜感,父母不要在起始的这一关键时期将其“扼杀”。
第三,换个角度看待离别情绪。面对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独立生活的孩子,父母或多或少有些惆怅、失落的感觉。尤其是北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18年来就没有离开过家。面对孩子的离开,父母总有种“以后朝夕相处的日子就少了”的感觉。而对于那些考入外地院校的孩子,父母更是百般担心其无法适应当地生活。
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父母要看到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孩子早晚要离开家庭,建立自己独立的生活交际圈。因此,父母不如换一种心态看待,借这个机会来适应孩子的离开。此外,一般情况下,年轻人适应能力很强,会凭借步入大学的独立感、宿舍生活的新鲜感、学习压力的紧张感等,很快适应大学生活。
笔者建议,在孩子临行前,父母要调整自身心态,不必过于留恋,否则这种伤感的情绪会影响他们,让其在遇到不适或挫折时的第一反应是“想家”,而不是“想办法积极应对”。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更好地给孩子传达一种理念———上大学独立生活没什么了不起的,父母相信你一定能够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