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朗朗的家庭背景是什么
1984年开始举办以来,第一次由中国人在音乐会上进行独奏演出。
朗朗:弹着钢琴的时候,完全没有苦恼了,没有劳累了,没有任何的障碍。去了就是要发挥,就要把自己的心声献给观众们。
音乐会演出的当晚,朗朗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其实朗朗在九岁时就已经能够熟练的弹奏这首乐曲了。1999年8月,在美国芝加哥拉威尼亚音乐节的最后一场明星音乐会上,朗朗替代因病无法出场的美国钢琴家登台演奏,那一年他刚刚17岁。音乐会开始之前,著名的艺术大师斯特恩以这样一段话向观众介绍了朗朗。
朗朗:(录音资料)“你们将从这位中国男孩身上听到世界上最美妙、最有创造力的音乐。”
那场音乐会上,朗朗以娴熟的弹奏技巧、戏剧般的创造性的演奏赢得了在场的大师和整个评论界的一致赞誉。
朗朗:通过这场音乐会,我就像做梦一样,我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每天的合同简直就是---我要如果想定的话,我一年可以弹四百到五百场都可以。对我来说,就感觉天像开了一样,等于我的梦一下在一夜间实现了。所以我就觉得特别不可思议,而且我觉得确实很幸运。
朗朗出生在沈阳,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在音乐上的天分。他3岁开始学琴,5岁起就在沈阳市的各种比赛中获奖。对儿时的朗朗来说,在没有什么事情弹琴更让他快乐的了。
朗朗:我还记得那天钢琴进到我们家那时候,当时感觉,那么大一个东西进来了,然后我当时记得我父母说这就是钢琴。每次去幼儿园的时候就不想去,那宁可我在家练琴我也不去幼儿园。后来就有一段时间,我就在家练琴,所以我一般当大家练这个曲子练烦的时候,我已经练别的曲子了,所以我总在练习新曲目。这样的话我永远都不会无聊,而且练累了就自己创造一首,听完歌曲开始改编,自己在琴上开始弹自己喜欢的调子。所以对我来说,反正只要累了,或者就跟小朋友去玩,对我来说,我很喜欢练琴,我觉得钢琴跟我特别过电,音乐跟我非常过电,所以我就从小就非常热爱。
从那以后,朗朗全家的生活重心只有一个,就是让朗朗能够安心学琴并得到系统的训练。为了这个目标,朗朗的父亲辞去了工作,带着他来到了北京求学。
朗朗:我来到的北京的时候住的是一个简易的楼房,而且冬天完全没有炉子,而且没有暖气,所以只有一个办法,吃完饭以后把屋里门关紧,然后留点热气,然后弹琴的时候弹得非常热情、疯狂,这样的话,完全把汗全都出来以后,来维持这个冬天的感觉。我记得弹完琴以后
感觉非常冷,因为整个能量都释放出来了。弹琴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冷,但是弹完了以后我觉得非常非常冷,但是也挺过去了。
在北京日子里,生活虽然过的艰苦,可朗朗的演奏水平有了飞速的进步。1992年,朗朗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国际青年钢琴家比赛,那一年,他10岁。
朗朗:我们当时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是自己花钱去比赛,所以那时候我记得我们家那时候借了五万人民币,然后整个这个机票,整个参赛所有的钱,完全是借钱去的。就说如果这个比赛如果没有比到名次的话,整个就要快破产的感觉。但是当时首先我父亲很信任我,我的家庭很信任我,再加上我老师非常信任我,我觉得,当时就是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压力,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紧张。对我来说,就是要取得事业成功。
这是朗朗那次参加比赛时的照片。那届比赛上他得了第一名和杰出艺术表现奖。1993年,朗朗参加了在日本第二届柴可夫斯基青少年钢琴比赛。这就是当时比赛的录象资料。
最终,朗朗再次将冠军的奖杯揽在了怀中。
朗朗:莎士比亚有句话说,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大船跟小船一起向前开,所有的船只都能顺利通过。但是在大风暴雨来的时候,小船都会被淹没。但大船会继续往前行走,而且会行使得更加平稳,而且当风和日丽出来时候,它会比原来更加耀眼。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人能不能对压力到底能承受多少。所以对我来说,因为我后面一直都有人围绕着我。
朗朗说,这么多年,站在背后支持他的不仅有父母,还有老师和喜欢他的无数乐迷。现在,朗朗平均一年要在世界各地演出150多场。在他看来,每一次演出其实都是都是对自己的总结,毕竟自己的未来在明天。
朗朗:我每次我都在想,我以前是怎么过来的。人如果永远记住怎么从艰难过来的时候,永远你都会在往前走,而且你永远都不会骄傲,你永远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一个人。
❷ 朗朗的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
无工作,为了他放弃了工作,原工作不知。
❸ 朗朗父母离婚了吗
朗朗的父母当然没有离婚。只是郎朗学习钢琴期间,她的父亲一直在陪伴着她。直到现在,朗朗的父母才团聚在一起。
❹ 郎朗的妈是谁
你说奥运会开幕会上的吗?
那个叫李木子
姓名:李木子 年龄:6岁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星光》表演环节,郎朗(听歌 blog)与一位小女孩四手联弹的场面被很多人称道,天使般漂亮的小女孩一点也不怯场,她与郎朗的演奏和谐统一,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小女孩的名字叫李木子,参加开幕式表演的时候只有5岁,是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的一位小朋友。
李木子的妈妈诚恳地告诉记者:“记得是年前,幼儿园的老师通知我们提交会弹钢琴的孩子的音像资料参加开幕式选拨,主办方要求是4岁到4岁半的孩子参加,幼儿园的老师主动提出希望已超龄的李木子参选,当时她已5岁多。资料送上去以后,很长时间杳无音讯,直到今年4月份的一天,李木子被通知去与张艺谋导演见面。当时还有一个真正符合年龄条件的小女孩也一起面试。张艺谋导演让李木子唱唱歌,弹弹琴,然后告诉李木子想干什么就干点什么,他就在旁边观察李木子,并没有给孩子任何建议,最后,张导告诉孩子:‘回家好好练琴。’”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没有消息,直到7月10日,组委会突然将《星光》的乐谱传给木子妈妈,让李木子练习。后来工作人员告诉木子妈妈,其实张艺谋导演当初第一眼就相中了李木子。
参加奥运会开幕式这样重要的演出活动,对于李木子来说不但不紧张反而觉得很好玩,木子妈妈告诉记者:“木子是这次开幕式上参加表演节目的孩子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可能是因为小,也没有什么压力的概念,反而看到那么多演出的人员觉得很好玩。孩子的记忆力特别好,谱子拿来以后,她练习了两天,背谱也相当快,钢琴老师辅导了三次之后,她就基本拿下来了。”
直到7月底的排练李木子才第一次见到郎朗,当时她兴奋地指着郎朗说:“你是真的郎朗哥哥。你今天一定要跟着我走,因为我已经走得很熟了。”见到郎朗时,郎朗正在吹头发,李木子于是给郎朗起了个外号,叫“卡通兔”。自从和“真郎朗”一同排练,李木子的妈妈说:“木子经常坐在郎朗的腿上,郎朗有点压不住她,郎朗有时和木子说‘咱们该谈谈工作了吧’,木子这时就会说‘等会儿,等我把画画完了再说’,郎朗就只好在一旁等着。郎朗经常会告诉木子,你表演时要怎么样,到时会有全世界的人看着你,可木子却天真地问郎朗:‘那我怎么看不见他们?’”
开幕式的那天,后台有很多明星,大家看见木子都非常的喜欢,都想上来抱抱她,可是木子一概不理,就依偎在郎朗身边,上场前,二人还在复习乐谱。演出结束后,李妈妈问他们怎么样,郎朗说:“非常棒”,木子也在一旁高兴地说:“挺好的!”开幕式结束,木子离开时走过去问奥组委的工作人员:“明天我还来吗?”逗得大家都笑了。
开幕式后,很多人都开始关注木子,木子也新奇地发现电视和报纸上都有她,走在小区里,有和她一起玩的小朋友对她说在电视里看见她了,李木子很自豪地说:“啊,你看到了吧。”这两天,李木子一直在忙着“倒时差”,李妈妈告诉记者:“之前排练每天都很晚,第一次排练到夜里2点才回家,每天都是被背着回家的,眼睛都睁不开了,可是渐渐地她的生物钟变了,一到晚上10点眼睛就放光,我希望她最近能把时间调整过来。”
在开幕式《美丽的奥林匹克》文艺表演下篇《辉煌年代》的第一个段落《星光》中,郎朗与5岁的小女孩李木子用钢琴弹奏出浪漫的旋律。这段音乐是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和邹航专门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所作,原来的名字为《放飞理想》,后来改名为《星光》,成为这一段节目的主题。
和26岁的著名青年钢琴家郎朗合作在开幕式上亮相的李木子只有5岁,她从4岁开始学琴。小女孩在开幕式现场活泼可爱,当她看见现场大屏幕上显示自己和郎朗的图像时,兴奋而又有点害羞地笑了。表演结束后,郎朗直夸她有出息。
昨晚伴随着悠扬温暖的乐曲,小女孩与郎朗开始了在钢琴上的对话,不仅小女孩天真可爱的琴声和郎朗那高超的琴技形成有趣的互补,俩人的神态也相映成趣,表演的最后,投入地演奏的郎朗竟然用胳膊捅了捅边上不太“配合”的李木子。生动的场景让场上数万双眼睛一下聚焦在郎朗和小女孩身上。这一场面也使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感到惊喜:“这是从哪里找来的这么可爱的小姑娘?天使一般的形象,在这开幕式上和郎朗一起很好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新形象。”
❺ 郎朗弹钢琴很优秀,他的父母为他做了些什么
朗朗能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钢琴大师,他父母的功劳是功不可没的。因为之前看过一段关于朗朗的个人纪录片,纪录片里主要介绍了他是如何开始学习弹钢琴,并一步步取得成功的。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朗朗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他在17岁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国际性的钢琴比赛后一举成名,而且他也是第1个取得这个钢琴比赛的中国人,所以可以说朗朗为国争光了。
朗朗回国之后就受到了各大电视台的争相报道,也因此被媒体称之为音乐神童,从那之后就开启了逆袭开挂的人生。经常参加国际性钢琴比赛,还屡屡获奖,事业辉煌。
❻ 郎朗和他父亲的关系如何评价
九十年代末的时候,钢琴在我的家乡突然火了。因为地方偏远,我不太确定这是八十年代钢琴风的余热终于烧到了我的家乡,还是因为郎朗而再次烧起的钢琴热。那时候我也跟风学了半年,但因为太枯燥很快就放弃了。可以说,那时候学钢琴的大部分人,带着虚荣心和攀比心,以及一份含糊不清的望子成龙梦。相比较起来,八十年代兴起的那股钢琴热可能更纯粹一点,带着改开之后对西方世界的好奇。郎朗的自传出版得挺迟,我那时都上了中学,同时流行的还有另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归类在励志书。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郎朗的自传是另一本成功学的书。直到前几天我才看了这本书,现在还没看完。就我看过的部分来说,能把这书当成功学范本的家长,恕我直言,脑子有坑。这本书因为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有时候句子很奇怪,但不影响阅读。郎朗的爷爷是音乐教师,后来因历史原因转职成工人。他爸郎国任一直立志成为二胡演奏家,但因为文革而耽误了入学年龄,后来再考沈阳音乐学院,虽然前两轮都考了第一,但因为虚报年龄最终被淘汰。可以说,他爸心里一直是不服的。后来郎朗出生,不到一岁就能哼出调,最爱哼《大海啊我的故乡》,然后两岁半的时候,看完猫和老鼠,自己跑到钢琴上把刚才的主旋律弹出来了。这两件事,才是真正让郎国任意识到儿子有比自己更出色的音乐天分,下定决心让郎朗学琴,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实现出来。
❼ 朗朗的资料
朗朗
一.11号大熊猫宝宝 -朗朗
雄性;2006年8月25日出生;母亲晔晔;初生体重185.3g,当前体重8.4kg。整个身体较圆,非常健壮,嘴巴宽厚,嘴边有较多的黑毛,虎头虎脑,非常讨人喜欢,妈妈非常宠爱他。
二.朗朗是当今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1982年生于中国的沈阳,年仅3岁,就是一个一丝不苟的钢琴学生了。5岁时,就在当地的比赛上获得一等奖,并开始了“职业”生涯。朗朗9岁进入声望很高的北京中央音乐学院。15岁参加德国国际青少年钢琴家比赛,获得第一名。 毕业于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于院长加里·格拉夫曼。1999年,在拉文尼亚音乐节上,他临时接替患病的钢琴家安德烈·瓦兹,演奏一鸣惊人,掀起一阵旋风,公众和评论界一致称赞他的演奏是“灿烂辉煌的”、“令人晕眩的”、“世所罕见的天才”。
作为一种夸张的表述,神童这个词早就被用滥了。但是,无可否认的是音乐世界确乎多的是神童,而钢琴家朗朗显然属于其中的一个。他1982年生于中国的沈阳,年仅3岁,就是一个一丝不苟的钢琴学生了。5岁时,就在当地的比赛上获得一等奖,并开始了“职业”生涯。朗朗9岁进入声望很高的北京中央音乐学院。15岁参加德国国际青少年钢琴家比赛,获得第一名。
他后来毕业于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于院长加里·格拉夫曼。1999年,在拉文尼亚音乐节上,他临时接替患病的钢琴家安德烈·瓦兹,演奏一鸣惊人,掀起一阵旋风,公众和评论界一致称赞他的演奏是“灿烂辉煌的”、“令人晕眩的”、“世所罕见的天才”。他的辉煌的生涯就此展开。现在他是高标自许的德国唱片公司(DG)旗下的艺术家。他的首张DG唱片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注意。去年11月,他在卡内基大厅的独奏会录音将于今年3月由DG公司推出。这场演奏会得到的反响不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的确有了不起的才能。
在优雅的举止、稚气的笑脸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青年人的雄心和钢铁般的意志,而这一点又得到惊人的才能和良好训练的有力支持。他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良好鉴识力,这许多特点早在他双亲的笔下描述过了。他的父母为了家里唯一的孩子的成长作出过相当大的牺牲。在朗朗两岁以前,父母就花了他们年收入的一半——约合300美元为 孩子买了第一架钢琴。大多数中国家庭对孩子的要求都很严格, 在早先的一次访谈中,朗朗说到他出身于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严父慈母;朗朗的父亲放弃工作,离开了沈阳的家,陪他到北京的音乐学院读书,他的父母也因此长期两地分居……年仅21岁,朗朗就作为一位古典音乐人引起媒体的关注,并且进入《民众》杂志评出的“将改变世界的20个年轻人”的行列。 2003 年,他共举办150场音乐会,来回奔波于三个大陆之间。只有蒙特利尔的鳕鱼大厅演奏会的前两天是在自己的家中度过的。在我们的印象中,小伙子帅气、善于言谈、精力旺盛。
郎朗出生在中国沈阳,3岁时师从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教授开始学习钢琴。9岁时进入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于赵屏国教授。1997年,他又以各项的优异成绩,被享有盛名的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录取,师从于院长加里·格拉夫曼。
虽说郎朗现在经常在世界各大城市的音乐厅演奏,但是中国观众却很少有机会欣赏到他的现场演奏。只是在2001年6月的时候,他与指挥大师萨瓦利什执棒的费城交响乐团回到了祖国,在人民大会堂的“百年庆典”音乐会上,成功地演奏了门德尔松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萨大师在接受采访时称郎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在1999年8月的拉文尼亚音乐节上,郎朗紧急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列·瓦茨登台,取得了戏剧性的成功,国际乐坛上迅速掀起一股“郎朗旋风”。
1999年至今,这位迷人钢琴家已经与美国“五大”以及全球大部分一流交响乐团合作,2002年郎朗成为首位获得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的艺术家,该奖项是为职业艺术家而设立,而郎朗是世界第一位享此殊荣的职业音乐家。2003年和2004年,朗朗的演出日程排得满满的,几乎每两天就有一场音乐会上。2005年,国际政坛都在竞相邀请一位钢琴家,他就是23岁的郎朗;10月9日,美国总统布什邀请郎朗在白宫举行专场演奏会,这是第一位华人音乐家在白宫举行音乐会;10月16日,郎朗受邀在欧盟总部举行音乐会;11月11日,郎朗在德国总统府,为到访的胡锦涛总书记和德国总统演奏专场音乐会郎朗的唱片由泰拉克唱片公司独家录制。第一张唱片是在坦戈伍德小泽征尔音乐厅录制的现场独奏会。第二张专辑于2002年春季发行,是在伦敦皇家艾尔伯特大厅的逍遥音乐会上现场录制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在美国古典音乐作品销售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❽ 朗朗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朗朗的父亲郎国任是个严厉的人。
郎国任希望郎朗考上音乐学院,好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家。郎国任带着郎朗到北京去参加各个钢琴比赛,还为郎朗找了一位很严肃的女教授。这位女教授却不收郎朗为学生,说郎朗没有天分。郎国任非常生气,每天逼迫郎朗弹7个小时的琴,郎国任每天很严厉,有时候郎朗会很憎恨他。
郎朗能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父亲郎国任的教育,他对儿子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为了能让郎朗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求学,他辞去了工作,一路陪着儿子在北京求师。9岁时,因为误以为儿子贪玩误了练琴,勃然大怒的父亲甚至扔出狠话:要么跳楼,要么吃药。
郎国任出生于辽宁。中学毕业后,先后在工厂、杂技团和部队文工团工作,拜师苦练二胡演奏。为了郎朗的钢琴事业辞去了公职,一直陪伴郎朗的在国内外求学、比赛、巡演。他对郎朗成为国际钢琴巨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任北京郎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深圳郎朗音乐世界总裁。
郎国任老家在吉林省东丰县杨木林镇,在父亲的影响下,郎国任十分喜好文艺,他童年学吹过笛子,由于家里生活条件比较拮据,买不起二胡,他自己动手自制了一把二胡。他十分痴迷二胡演奏技艺,曾一连二十多天躲在沈阳音乐学院教师的窗下聆听二胡演奏,结果感动老师并收他为自己的学生。后来,郎国任考上辽宁沈阳空军文工团,当上了一名二胡演奏员。
❾ 除了父母,郎朗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人物,成
郎朗母亲
郎朗父亲
然而郎朗的成功,不仅仅是自身天赋、后天努力的结果,还有父母的全力付出,当然,还有一些人也影响着郎朗,是郎朗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❿ 朗朗以前是怎么学样学钢琴的,他的爸爸是怎样的
我是朗朗的粉丝啊,他弹的超棒,每次演出都是全身心的投入,我把朗朗12岁前的一些故事放在下面,琴怎么练得,或许你可以通过这些故事去感受哦。 (朗朗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还和整个家庭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的父亲!)
1982年,郎朗出生在沈阳的一个充满音乐气氛的家庭。祖父曾经是位音乐教师,父亲郎国任是文艺兵,在部队里做过专业二胡演员,退役后进入沈阳市公安局工作。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郎朗很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在父母为他买了一架国产的立式钢琴以后。
2岁的小郎朗,被动画片《猫和老鼠》(Tom & Jerry)中汤姆猫的演奏的《匈牙利狂想曲》所吸引,对钢琴家的手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也有这么双神奇的手。
一天,电视里正在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听到蒋大为演唱的《敢问路在何方》时,郎朗心里充满激情,立即沉浸到音乐之中。歌唱完了,但那奔放的旋律还在心头萦绕,于是,郎朗不知不觉地在钢琴上弹了起来。说来也怪,虽然没有学过音乐,歌也只听了一遍,郎朗却几乎把这首歌的大部分旋律都弹了出来,真是无师自通的小神童!爸爸妈妈非常高兴,决定送儿子去学钢琴。
刚刚3岁,爸爸带郎朗去学钢琴,每次学习一两个小时,却不觉得累,非常喜欢学。爸爸发现郎朗不仅有音乐天赋,还能吃苦。
郎朗4岁那年,爸爸带着他拜见了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教授。当郎朗坐在钢琴前弹起曲子时,朱教授非常惊讶,这么小的孩子,就能把曲子弹得这么感人!看来,这个孩子的心里有一定的音乐分子,不,应该说,他的全身都充满了音乐!朱教授越听越感动,就对郎朗的爸爸说:“这是一个很有天分的孩子,生来就是为了弹钢琴的!我一定好好教他。”
练琴时,郎朗每隔一段时间,他都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谁弹得最好,他就会记住他的名字,发誓超越。在超越他人的同时,琴技提高了,把琴练好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从郎朗学琴的那天起,爸爸就设计、安排了时间表,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用大半年的收入买了一架星海牌钢琴。爸爸还把整个客厅都腾出来,供郎朗练琴。
一次,郎朗的小学班主任冯宁老师前来家访时发现,郎朗家的小屋里有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一台小电视机,外面套着一个电视机罩,罩上摆着一个花瓶,瓶里插着假花。看来,这台电视大概很少开过。屋里的床不大,最多只能睡两个人。可是,宽敞的大客厅里却放着钢琴,全归郎朗一个人使用。这么说,平时他们一家人就是挤在那张床上睡觉呀!冯宁老师走到钢琴旁,发现钢琴上面还有一盏小灯。原来,郎朗每天放学后,都需要练习到很晚。郎朗的爸爸说:“冯老师,你猜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冯老师说:“是什么?”爸爸说:“让我的儿子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
在全家人的支持下,郎朗渐渐养成了每天必弹钢琴的好习惯。每天清晨,只要郎朗的琴声一响,邻居就知道该起床上班了,不然就要迟到了。
有一次,郎朗前一天晚上就跟着父母去了舅妈家。晚饭后,郎朗和舅妈家的几个孩子正玩得开心,爸爸突然对郎朗说:“不行,你得练琴了!”舅妈为难地说:“哎,我哪儿有琴啊?”爸爸说:“就让郎朗在地板上练习指法吧。”于是,郎朗就在地板上敲了起来。
郎朗5岁时,获得了沈阳市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
在郎朗9岁的时候,爸爸让郎朗去北京z中央音乐学院学琴,于是给单位领导写了一封辞职信,大意是:“我必须去北京培育我的儿子!”
到了北京后,郎朗跟着爸爸住在丰台区的一间筒子楼里,妈妈却一个人留在沈阳工作,用她一个人的工资来支撑着这个家。为了郎朗,妈妈每月只花掉100元的生活费,却把剩下钱全寄到北京。不久,中央音乐学院的赵屏国教授见到了郎朗,认为郎朗的智商比较高,很有音乐天赋。赵教授对郎朗的爸爸说:“如果我下工夫培养,这孩子将来的发展前途绝不亚于著名的俄罗斯年轻钢琴家——叶甫根尼·基辛。”这样,郎朗被赵屏国教授收为弟子。
每天上午去上文化课,下午去学琴。为了更多地了解钢琴知识,爸爸每节课都要站在郎朗教室外“偷听”,等下课回家后,父子俩是一边吃饭一边还在讨论老师教的课。10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郎朗每天要完成8个小时的训练,渐渐地,他可以熟练地弹奏难度很高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还能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后来就连著名指挥家马泽尔都感到惊讶:“郎朗的钢琴基础在哪里打下的?”有人告诉他说:“郎朗是在中国学的。”
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后,郎朗获得了星海杯全国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
不久,郎朗得到一个去德国参加音乐比赛的机会,可是,现在全家人的生活就靠郎朗的妈妈一个人来支撑,郎朗参加国际比赛,费用需要自付,必须拿出5万块钱来,这是多么艰难啊!爸爸瞒着郎朗向亲戚朋友借了5万块钱,陪郎朗来到了德国。
结果,12岁的郎朗获得了第一名!郎朗和赵屏国教授在台上欢呼、拥抱。当郎朗回到国内后,班主任老师在中央音乐学院对郎朗说:“哎,郎朗,这很不容易,领奖时,你爸爸哭得那么厉害,我从来没有看到你爸哭过。”郎朗跟老师说:“不可能,我爸不可能哭,他怎么能哭呢,我都从来没看过他哭过。”在郎朗的心里,爸爸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他一向佩服爸爸,爸爸怎么可能哭呢?
郎朗回到家里问爸爸:“我领奖时你哭了?”爸爸笑了,说:“我没哭,你别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