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年轻人去世怎么办丧事
1、咨询当地殡仪馆
了解办丧事所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如寿衣,香烛,灵位等。另外及时和当地的墓地陵园联系。
2、通知亲友
一旦亲人离去,立刻帮忙擦身,穿寿衣,然后立刻联系殡仪馆将遗体接运到殡仪馆保存起来,然后在家布置灵堂,子女尽孝守灵,并陆续通知亲友来家中吊唁。
3、商量葬礼举办时间
家人要商量哪一天出殡举行告别会。一般来说,中国人办丧事多数在时间上跨度为三天或五天,取单数。
丧事办理须知
年轻人去世不能进祖坟,就算进了,也不能在中间位置,只能在偏僻的角落,青少年早逝也被认为是先辈前世造孽得到的惩罚,出于对先辈的尊重,对于早逝的人只能说是短命之人,属于野鬼,不让其进入自己祖坟,破坏风水。
直系亲属去世百日内,尽量在家守孝,不可外出旅游访友,更不可参加别人的婚礼,因为自己身上有些许晦气,避免影响他人。
守孝时,百日之内,要穿白色孝服,不可穿红戴绿;百日之后,才可穿黑色或暗色的衣服。当今社会,很多人以戴“孝”字代替,但依旧不可穿红戴绿。
② 帮亡者穿寿衣的步骤,先穿上衣还是先穿下衣
请节哀
由下而上的顺序。
一般是把内衣、棉衣、罩衣套在一起一次给逝者人穿上,避免多次触动遗体。
③ 如何选择寿衣
:寿衣:(拼音:shòu yī 英语:shroud)寿衣— 简介 俗称“装老衣裳”。指装殓死者的衣服,是为去世人员准备穿戴的衣服。寿者,顾名思义,永生也,先人死后,孝子忌讳言死,而将死人所着衣服冠以“寿衣”之称。一般来说,寿衣皆取单数,得吉利之意。同时其量词亦有不同,上衣不称“件”而曰“领”(古时候寿衣皆有领),有三领、五领、七领之别;裤不称“条”而曰“腰”,有三腰、五腰之别。“五领三腰”就是指穿五件上衣着三条裤子。旧时,一般平民百姓穿三领,官宦富贵之家穿五领、七领,帝、后驾崩着九领,谓“九五之尊”。 寿衣包括衣、裤、裙。衣有长衫、短袄、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目前市面上分古装、现代装以及一些地区特有的款式,布料一般采用泥子、印花布、丝绸等,做工精美,是中国文化习俗的不可或缺一部分。 中国穿寿衣的殡葬习俗 人死了要将身体洗净,然后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寿衣。 在闽南一带,在给死人穿寿衣时,老人的亲属要先来个象征性的试穿。试穿之后用一根没有秤锤的秤来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说一句:“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表示子孙的孝心。 死人穿的寿衣通常都是奇数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条裤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裤)。夭寿者,亦即不到五十多岁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龄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寿。 这因为,过去人死了总是先装在棺材里,而棺材往往要在家里停放一些时候。大体死者年岁愈大的停放时间愈久。有的因为坟地未选择好,一时无法安葬,一直放在家里停几年的都有。这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棺材里面的尸体久了会腐烂,会流出液体来,并还可能透过棺材渗漏出来。为了防止渗漏,除了在棺村里面放上草木灰、草纸一类吸水的东西,还要多穿衣服,亦为了能吸水分。人的内脏在上身,腐烂时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寿者通常在死后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后人相袭成俗,一直沿用下来。如今所谓寿衣,或说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时穿用的衣裤,后来因清朝统治者不让汉人穿明代的服装,人们只好改变原来的习惯。据说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变死不变”的要求。即生时穿清朝的衣服,死时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见民众要求强烈,只好答应下来,于是明代服装便成了死人的寿衣了,后来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为寿衣的习俗却一直传下来。大多绣五蝠捧寿图案。寿衣颜色,一般为蓝、褐色,年轻妇女用红、粉或葱白色。此外,还配以被褥,通常铺黄、盖白(意为铺金盖银),被面常绣“八仙”。少数乡村还沿用这类寿衣,但多数农村和城市移风易俗,办丧事一般给死者穿整齐干净的日常生活服装,习惯上仍称寿衣。 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后要穿的衣服,美称寿衣,寓为健康长寿之意。老人一般过了六十岁以后,儿子要及早想法为父母做寿衣。寿衣包括帽子、衣裤、鞋袜等,衣裤至少要做够三套,套数均要单数,忌双数。做寿衣一般要在古历闰年做,因古历闰年比平年多一个月,俗称闰年做寿衣,可以为老年人增寿。所做的布料要用棉线织的布。古时,从被褥鞋帽到内衣、外衣、袍子、鞋袜,均要女子亲手做。新时代,一般人家除过做外衣,内衣和鞋帽等都从商店购买,大衣取代了袍子。 旧时做寿衣,有许多讲究。外衣里子用红布做,子孙后辈会红火。帽子上边缀红顶子,亦象征后辈儿孙红火。男人寿衣外面多为杏黄色,女人外衣多为青蓝、古铜色为主。寿衣无论内外衣,一律不用纽扣,只用小条布带。以带子代替纽扣,暗喻会带来儿子,后继有人。 穿寿衣:寿衣,俗称“装老衣裳”。人亡后,儿女为其穿寿衣,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儿媳来料理。寿衣一般不用皮毛和绸缎做,怕来生变成兽类和断子绝孙,多用绢棉做成,取“眷恋”、“缅怀”之意。衣裤的件数,忌双喜单。平民为死者做寿衣一般须要“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裙裤。无论何时亡故,都要以棉衣为主。 寿衣选择:选择寿衣的关键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说衣、裤、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图案要协调,要呼应。在款式上尤其要将中式和西式区别开来,切不可上穿西装下着布鞋,中不中西不西,显得不伦不类;色彩的选择更要注意整体的调子,将零碎的色彩统一在大调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积的对比色,不然会显得杂乱、刺眼;图案同样有古典的、现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风格上要协调、统一。此外,面料的选择还牵涉到“殡”礼的档次,一般缎织料的寿衣较为贵重,家属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寿衣。 寿衣件数:关于寿衣的件数问题,说道很多,各有各的不同。一般寿衣都是以奇数为准。但是南方部分地区是取偶数的。也就是常说的八件套。从传统上来讲,寿衣是根据亲人的年龄,属相,来确定寿衣的件数,以及颜色花纹。古时候,皇帝驾崩,寿衣是15件套,就是9领5腰加披风(也是寓意九五之尊。);王室贵族是13件套,大臣是11件套,富贵人家是9件套,布衣是7件套。花纹上,皇帝是祥云腾龙,王室是蛟龙,大臣是青蟒,草民多以花草为主。且件数和图纹不得逾越,也就是说,是什么品级的,就穿多少件数,和选什么图纹,可少,不可多。古时候,一般亲属过世,都不会当天下葬。有守灵3天5天7天9天15天不等。且出殡的日子时辰都得找风水先生算好。这必然得面临尸体腐化的问题。 平民布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多都是多加些干草布料,家境好些的,都是多加被褥。解放以后,国家提倡殡葬简易化,慢慢演变至今,寿衣的件数一般都是市面上的五件套了。包括大袍,棉衣棉裤,衬衣衬裤。这是由于,火葬时,对棺木的大小有要求,否则,进不了火化炉,所有的纸棺都是固定大小的。较之以往的木棺,偏小。如果寿衣的件数,被褥的件数过多,逝者就无法入殓。
④ 父母去世有哪些讲究
一、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八、守孝期间,子女忌穿色彩鲜艳衣服
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为父母守孝,古时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现代时间缩短,但也不宜少于一年。守孝期间,子女忌讳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浓妆艳抹,饮酒作乐。
⑤ 人类在去世之后,为啥要穿上寿衣
人去世后他的子女要为他穿上寿衣,寿衣一般是死者生前就做好的,有健康长寿的寓意。人去世后为何要穿寿衣,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学问呢?
我国讲究的是寿终正寝,人死后,一般亲人会帮他清洗身体,穿上干净的衣服,也就是寿衣,如今市面上的寿衣可分为传统寿衣和现代寿衣。若是死者衣不蔽体的,他的家属就会感到内疚和遗憾,所以,家属都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死者选择合适的寿衣,希望他可以走的安稳一点。这些流传下来的传统,是对死者的敬畏和尊重,也愿我们能够珍惜和我们身边人相处的每一瞬间,不要最后空留遗憾。
⑥ 人去世后为何要穿寿衣
人去世后为何要穿寿衣?老祖宗留下来的讲究,这其中的学问大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老祖宗留下了很多风俗习惯。传承至今,人们遇到的婚丧方面的风俗习惯应该是最多的了。而在人去世之后,最讲究的就要数这个环节—为去世的人穿寿衣。那么,人去世之后为什么要穿寿衣?老祖宗留下来的讲究,中国人应该清楚。
寿衣无论是内衣还是外衣,都要用带子来代替纽扣,因为带子即为带来子嗣。外衣里子多用红布做,这是死者希望自己的子孙后辈能够红火,这就是中国式父母,无论何时何地,处于何种状况,他们所想的都是自己的儿女。为死者穿寿衣要注意很多事项,避开这些禁忌,了解这些讲究,是我们对死者应有的尊重,毕竟死者为大,事事自然要做到最好。
⑦ 父亲去世女儿穿衣服注意事项
守孝一般穿白布或麻布丧服,不能穿鲜艳颜色的衣服,如:红色、黄色、绿色等。
孝子穿的是用粗棉布做的有带无扣的白上衣、白裤子,且制作时不能用剪子剪,只能用手撕。此举一是畏忌剪断后代的根苗,二是为了体现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痛苦。服饰的边是毛边,不用缝制,象征痛苦无边。
孝子的注意事项和重点须知:
头上要戴白布做成的圆筒尖顶的孝帽子,顶端用一麻(或苘,现多为尼龙匹子)绳系扎。父亡,要在孝帽子左侧拴一棉球至耳旁,母亡则拴于右侧,额上要用一小块麻布缀于帽前,半遮双眼,表示丧亲之痛要耳不旁听,目不他视。
上身除孝衣外,还要套上无袖粗麻马褂,腰间系一麻绳,别一把或两把斧头,此所谓“披麻戴孝”。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为父母守孝,古时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现代时间缩短,但也不宜少于一版年。守孝期间,子权女忌讳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浓妆艳抹,饮酒作乐。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孝子
⑧ 人死后什么时候穿寿衣
死后至少八小时内切忌动亡者,他的神识还能感觉,如果此时很轻微的动作在亡者感觉起来也是剧痛无比的,千万不要相信一般人说的趁没断气前赶紧穿衣,否则会穿不上衣或者对生者不利的话.等八小时以后给亡者穿衣,如果他身体很僵硬的话,可以用热水把毛巾打湿,用热毛巾捂在亡者关节处片刻,即会变软,那时就可以给他穿上衣服了.这应该是我在印光法师文抄中看到的,临终处理对于亡者至关重要,处理的好,可以是他往生净土或者善道的助缘,如果处理不好,如果让亡者产生嗔心会导致他堕落恶道,所以一定要按照高僧大德的说法来做才好,病人终后12小时之内(至少亦须8小时之后),切勿移动、哭泣、沐浴、更衣。因初死之时虽呼吸停止,心脏不跳,但心识尚未出离,心识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心灵或灵魂,究竟心识何时离开人体呢?心识出离之迟速,与亡人生前之行为品德有关。简单地说,极善、极恶之人,以及往生圣境者去得最快,一般人则去得较慢。一心念佛而蒙佛接引往生净土者,或修禅定证无生、出三界者,其中有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安详念佛或入定而去者,当然直登圣境去得更快。普通非大善大恶之人,就去得慢些,但时间早迟各有不同。12小时者系指一般情形而说。从身死之后至尚未受后生果报之前,有个过渡时期,叫做中阴身,中阴身有于一天二天后受后生果报者,有于一七二七后受后生果报者,一般的七七四十九天都可受生。
基于以上原因,病人亡后切戒立即搬动哭泣等事。印光大师说:“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戚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裂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又说:“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而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即使时隔很久而想探其冷热,亦应遵兴慈大师所说:“如欲察其冷暖,务须轻轻探摸,不可粗重。”
12小时后沐浴著衣,一般以笔者之经验,经长时助念而亡故者,即其生前不信佛,亦多体软;若有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也只要将亡人推仆于床,将衣服两手穿进去,慢慢拉上,再使亡者仰卧,整衣、扣上扭扣即可。切不可听人说死亡过久,躯体僵硬不好穿衣,而一断气就忙于穿衣等。因此事最为重要,故再三说之。
人死后穿寿衣是对先人的尊重
要是穿上了寿衣就一定是道教的葬礼了。
道教认为,死亡只是一个开始。人体只是一个躯壳。而寄居在这个躯壳里面的就是灵魂。人死,意味的只是灵魂离开躯壳,去另一个世界。而那个世界就是灵界。
寿衣只是一个形式,只是一个象征,只是为了让别人能够清楚的认知一个事实——死亡。丧礼就像是一个饯别礼,是我们还活在这个世界的人对一个要去另一个世界的人最后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