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在不远游的意思
父母在不远游,
意思是说父母还健在,
做子女的就不出远门,
尽可能陪在父母身边。
Ⅱ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为什么。
古人讲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而不远游,即使要远游,子女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方”者应是方法,不是方向。
Ⅲ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父母在,不远游”:中国的古老的传统习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内。子女守侯容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另外,那个时候通讯交通很不发达,常年在外的人,捎个信儿回家去都很困难,一旦做了他乡的孤魂野鬼,痛断心肠的是家乡的二老。所以,父母守住儿女,盼他们平安,儿女守住父母,盼他们健康。就这样,孝敬父母就不远游,墨守成规了。这是众多人的理解,但人们总是看到前部分却忽略了后面的那句“游必有方。” 这句话有3成意思1、就是若要去游历就一定要有方向、去处,并且告诉父母你的去向、出去。好让父母安心。2、就是出去游历一定有目标、有目的、有意思。比如去周游列国寻求知识之类,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去这地方玩玩就算。在父母的心中儿女有成就最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当然他们也渴望和子女朝夕相处。所以“游必有方。” 的人们当你们有收获之时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常回家看看,这才是孝。
Ⅳ 如何理解“父母在不远游”
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也可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理解
Ⅳ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父母在,不远游”常常被人单拎出来使用,以为孔子此言是在说父母还在就待在家里不要出去。事实上“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游必有方”四字,即指父母在时,不要远行,就算要去远行,也要有一定的方位。这才是孔子的原话。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去齐国,途中听到哭泣的声音,上前看到一个身挂镰刀、戴着白带的人,孔子便问他是谁又为何而哭。那人回答说自己名叫丘吾子,之所以哭是因为他的人生有三个过失,到了晚年才发觉,追悔莫及。“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
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韩诗外传》也有相似记载,只不过丘吾子变为了皋鱼。
在这个故事里,丘吾子所说的“三失”,第一就是因少时远游、回家时父母已去世之“失”。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的是年岁,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这是何其悲哀。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亦是希望子女能好好侍奉、孝顺父母,不给自己留遗憾。
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并不反对出去游学、游宦。只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处,在有事之时能联系上。正如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所说,“今虽天涯若比邻,然远游者亦必音讯常通,使家人思念常知其处。则古今人情,亦不相远。读者于此等处,当体谅古人之心情,并比较今昔社会之不同。不当居今笑古,徒自陷于轻薄。”
Ⅵ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回出远门答,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6)父母在不远游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
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
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也可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Ⅶ 父母在 子不远游 什么意思
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误解了,认为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就不可以远游,只能在父母堂前尽孝。其实这句话只是半句,它还有下半句,并且下半句才是关键。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原文出自《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传统文化的基础,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心尽力孝养父母,这是理所当然,这是子女的本分之事。所以孔子他老人家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儿女不要无缘无故的远游,并不是说一步也不可以出门,可以出门,但是要“游必有方”,关键就在这个“方”字上。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方”批注为方向。父母老了,我们出门不可以轻易改变方向,为什么不改变方向?因为古代没有电话,信息沟通不方便,万一父母在家里发生什么情况,他派人来找我们,就能很容易找到我们。做子女的要处处想到父母,这才是孝道。
为人父母,哪个不牵挂自己的儿女?“父母一百岁,常忧八十儿”。即使父母一百岁了,儿女都八十岁了,一百岁的父母还是常常担忧自己八十岁的孩子。在父母眼里,儿女无论多大岁数,都是孩子,父母永远都放不下儿女,时时刻刻都在挂念,都在为儿女操心。
所以做儿女的,要体谅父母的这种心情,不要让他们太忧虑,要多为他们着想。所以说“父母在,不远游”,不是不可以出门,但不可以无缘无故地出门,如果你无缘无故的就离家出走,就放下父母不管,那就是大不孝。
所以说“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如果我们有正事要做,确实需要出门,出行前一定要征得父母同意,要把我们去的地方和要做的事情都详细交代给父母,让他们心里有数,知道我们做什么去了。并且要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样才可以出门。
什么是“正事”呢?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利益的事情,这是正事。如果是去做违法乱纪、伤天害理的事情,就算告诉父母了,那也不行,那还是大不孝。
以前通讯不方便,给家里写信的话,要一两个月才到,现在我们打个电话就行了。不管我们到了哪里,都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先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我现在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事情,好让他们心安,不要挂念忧虑,这是养父母之心,这是游必有方。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了。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世的时候,他没有远游,母亲走了以后,他才远游的,所以说“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孔子是真做到了。如果父母在世,孔子还会不会远游?也会,但是一定要得到父母同意。
其实无论父母在世与不在世,我们都要做到“游必有方”,就是出门的目的,一定是要做正事,都是符合道义、符合正法的善事,这样才对得起父母。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不符合道义,有辱门楣,有辱双亲,这就是“没有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