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叫父母做家务
今天天气闷热,一大早,知了就发出刺耳的叫声把我吵醒了。我伸伸懒腰,不情愿的起床了。刚走到客厅,只见地板上都是灰尘,真脏。我实在看不过去了,便灵机一动,这么晴朗的天不如帮父母做些家务。虽然在家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从不做家务。但在学校也学了一些。比如擦窗、扫地、拖地……虽然做得不是很好,但是也过得去。开始做家务了。我先拿来一把扫帚,再把脏东西仔仔细细地扫啊,扫啊。全部都扫一遍,再扫一遍,把每一个角落扫得干干净净,把扫出来的脏东西全部把它放到簸箕里去。然后,我拿着干净点的抹布,把抹布放在手上,先在玻璃里面用力擦过来、擦过去。再把角落的地方用手指放在抹布里。再把窗户的四个角落擦干净,再擦反面,反面和正面一样,擦过来,擦过去。瞧,人影都清清楚楚了。
开始擦茶几了。我把抹布洗了一下,便开始擦了。我把茶几上的所有物品都放在一个地方,再开始擦。我先把有污渍的地方用纸巾擦干,然后再用抹布一点一点的擦干,再把难擦的脏东西用抹布多磨两遍三遍的,直到擦干净为止。最后把物品又小心翼翼地放到了茶几上。这不,茶几被我擦的亮晶晶的,似乎在说:“谢谢你,好姐姐,你给我洗了个舒服地澡!”这时,我又看见了丢在洗衣板上的牛仔裤,正是我的,便又开始洗牛仔裤。我先接了一盆水,然后我把牛仔裤拿出来,往盆子里一扔,好一个兔崽子,溅了我一身水。我把牛仔裤放在洗衣板上,往“它”身上抹了许多肥皂,用力往洗衣板上搓,不时的用带肥皂的手往脸上擦汗。妈妈正好出来了,看见我一脸的肥皂水,便开始哈哈大笑出来。我见了,忙去照镜子,只见镜子面前是一只“小花猫”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妈妈对我说:“洗衣应该用适当的力气来搓,像你用那么大的力气,妈妈洗那么多的衣服,手岂不是要洗断吗?”妈妈的话直到现在还映在我的脑子里,我会永远记住妈妈的话,因为我以后还要帮妈妈洗更多的衣。
这次做家务,我不仅知道做这些家务是这么辛苦,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会体谅父母了
⑵ 怎么称呼师傅的父母
没必要喊得这么讲究,如果你师父的父母和你父母一样大就叫叔叔阿姨,如果比你父母大很多,就叫爷爷奶奶
⑶ 古代怎样称呼父母
古代爸爸的称呼:家翁、家君、阿公、老子、家公、阿爹、阿爷。
1、家翁
家翁是称自己的父亲。出自唐代房玄龄的《晋书.山简传》:“简曰:‘家翁乘鹤业三载。
意思:不经意间,父亲已离我而去三年了。
2、家君
既用做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也用做对别人父亲的称呼。用称人父,但多需在前面加适当的称对方的敬词。
“家”的本义是一家住的房子,引申为“家庭”、“家族”。古汉语中称自家的都说“家”,“家君”是向别人自称其父。
3、阿公
对父亲的方言俗称。
4、老子
对父亲的方言称呼。
鲁迅《彷徨·在酒楼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5、家公
对自己父亲的称呼。出处: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王丹传》。
如:《水浒传》第二十回:“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时疫死了,这个阎婆无钱津送,停尸在家。”
6、阿爹
父亲。
如: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回:“(太公)便教那后生来拜师父,那后生那里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听这厮胡说’”
7、阿爷
出自于《木兰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译文: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
8、哥
《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唯有太平…… ’”。四哥,即玄宗之父睿宗。也有父亲和儿子交谈时自己称呼自己的。清代梁章钜《称谓录》云:“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这一称呼或是用来表示亲切。
9、爷
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乐府诗集·木兰辞》,其中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文:征兵的军书有很多,每一本都有父亲的名字。
10、爹
北宋书籍《广韵·哿韵》:“爹,北方人呼父。”可见,“爹”的称呼有很强的地域性。
译文:爹,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
⑷ 父母的称谓
(1) 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并称“父母”外,父母还有“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古人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怙恃”等称呼;此外,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也是对父母的并称。
关于父亲的称呼,在《史记》中刘邦用“太公”之称,又曾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其中“翁”即父亲。后世对父亲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古今习见的对父亲称呼还有,“公”、“翁”、“尊”、“大人”、“爷”、“爹”、“爸”、“老子”等。
称自己父亲为家尊、家君、家严、严君、严亲、家大人;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大君、尊君、尊公、尊翁、尊府、尊甫、尊大人。此外,还有以“椿庭”为父亲代称的。
(2) 对于母亲的称谓,就常见的就是“母”,古今习用。文人多以“萱堂”、“堂萱”作为对母亲的敬称。萱草又称为忘忧草。“萱堂”原指母亲所居住之处,故又用为对母亲的敬称,又简称为“堂”。称对方母亲为令堂、尊堂,就是由此而来。此外,古代官绅人家一夫多妻很普遍,于是就有“生母”、“亲母”等称呼。生身母亲若为父亲正妻,则称生母,若为妾出,则称己母亲为亲母,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若自己是父亲的正妻所生,则称父亲的妾为“庶母”、“少母”,此外,又称父亲的妾为姨、阿姨、姨娘、姨太太。
“考妣”是先秦时期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都可以用。后世则称故去的父亲为“皇考”;称故去的母亲为“皇妣”,后来又改为“先考”、“先妣”。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⑸ 怎么称呼同学的父母
同学的兄弟姐妹就随你同学叫啊 他叫姐姐你也叫姐姐 他叫哥哥你也要叫哥哥啊,他的父母不知道你是哪里人 最普通的就是叫叔叔阿姨,有的地方叫伯父伯母,千万不要叫什么叔婶,阿姨夫,这些 虽然是一家人但听着特别不舒服.其他亲戚就随你同学叫了
⑹ 父母亲怎么叫
父母亲怎么叫?一个地方一个样,有叫父亲的有叫门一日母亲的有叫爸妈的,有叫爹娘的,现在叫爸妈的大多数人,
⑺ 新疆人如何叫父母
爸爸,妈妈。有些民族不同而已,但新疆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汉族。
⑻ 唐朝人是如何称呼父母的
唐代儿女当面呼唤母亲的用词,以“娘”的衍生称呼“阿娘”“娘娘(不是用来专门称呼后妃的,只是普通的儿女叫自己母亲)”等为主。在母亲面前需要规矩严肃,那么就叫“母亲”或者——注意——称呼父母的专用名词“大人”。
跟叫母亲的“娘”系列相比,唐代对父亲的称呼,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很常见,如老杜《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在唐代,“大人”是称呼父母的专用名词。
先从皇室讲起,所有的唐代历史剧中皇子都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父皇”、“母后”,听起来很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但是!真正的史实是,“父皇”“母后”这种称呼只不过是编剧们的杜撰,唐朝的皇子们绝不会当面这样称呼父母。
唐朝皇子称呼皇后,正式一点的可以尊称为“皇后殿下”,如果是关系非常亲密的亲生母子,那么就和普通百姓家的称呼是一样的,叫“阿娘”或者“娘娘”。这里的“娘娘”并不是后宫剧里那种对后妃的特定称呼,而是“母亲”的意思。
皇子对皇帝的称呼语,也并不是“父皇”,而是“父亲”或者“阿耶”、“耶耶”。唐太宗李世民在给自己的爱子李治的信中就曾自称为“耶耶”。
那么,除了身份尊贵的皇室子弟,普通人家的孩子又是怎么称呼自己的父母呢?称呼母亲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平民与皇室无异,都叫“阿娘”。
对于父亲,则有所不同。
唐朝人称呼自己的父亲,除了“父亲”之外,还有一种称呼叫“大人”。
没错,在唐朝“大人”这个词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是个特定称呼。
三族血亲:
父亲:爸爸,又叫爹、爹爹、爹亲、爹地、大大、老爸、爸比、爸、老爷子。
母亲:妈妈,又叫娘、娘娘、娘亲、娘妮、老妈、妈咪、妈、老娘。
亲属称谓(QīnShǔ ChēngWèi):对血亲、姻亲的称呼,或具有血亲关系、姻亲关系者的互称。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都称作亲属,通常指五代以内的任何血亲或姻亲
⑼ 去朋友家应该怎么称呼朋友的父母
如果说对方父母亲比你的父母亲的年龄要大,你可以称伯父、伯母,如果说是要小可以称为叔叔和阿姨。去朋友家也是一样的。
在不知道对方年龄的情况下,就以你和朋友之间的年龄为准,比你大的,一般说来他的父母的年龄也会比较大。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国内最普遍的称呼是"同志",不论是何种职业、年龄、地位的人均可以称为“同志”。
知识界人士在其工作场合或与之有关的场合,可以直接称其职称或在职称前冠以姓氏,如王大夫、张教授等。在私下仍可称“同志”或“先生”。对男士称“先生”,对女士称“小姐”或"夫人"也较为得体。
古代称呼: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古代兄弟称呼
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代父母称呼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⑽ 法律上的"父母"是如何定义的
法律上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继父母。生父母是有血缘关系的父母版。养父母就是形成收养关系的权父母,而继父母是指生父母一方或双方再婚的配偶。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为"父母",可以是亲生父母、养父母和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