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父母护子的典故有哪些

父母护子的典故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3-13 14:38:44

㈠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1.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

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6.等等

㈡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一、涌泉跃鲤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㈢ 护子心切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中国古代,有位读书人,名叫周豫。一天,一位朋友送来了他最爱吃的鳝鱼,周豫一时技痒,决定亲自煮上一锅鳝鱼汤来尝尝。

他将鱼放入锅中,那些鳝鱼仍悠闲地在锅里游着,周豫用小火缓缓加热,水温逐渐变高,鳝鱼就被慢慢地煮熟了。但鳝鱼在锅中并未察觉水温的变化,因而不会挣扎,所以口感非常好。

等到那一锅汤慢慢煮沸了,周豫掀起锅盖时却发现一条鳝鱼的腹部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部跟尾巴在沸水之中;一直到死,都把腹部露在外面而不倒下。

周豫十分好奇,便将这条鳝鱼弯起的腹部剖开来,想要看个究竟。在剖开的瞬间,他发现里面竟藏着满满的鱼卵。

原来这条母鳝鱼竟是护子心切,而情愿将头和尾浸入沸汤之中,直至死亡。看到这一幕,周豫不禁潸然泪下,想到母亲对自己的百般呵护,而自己对母亲却很少关爱,倍感惭愧。遂发誓终身不再吃鳝鱼,并对母亲加倍地尊敬与孝顺。

面对孩子,母亲始终都是一棵大树,任凭风吹雨打,酷暑严寒,都毫不犹豫、心甘情愿地庇护着自己的孩子。

㈣ 古代教育子女的典故有哪些

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其中要数孟母三迁最为内著名。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容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还有岳飞之母姚氏,宋代抗金名将岳飞之母,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像这种母教子女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例如蒋介石的母亲一个平凡的传奇女性,也是万千女性的楷模.她命途多舛,但是依旧将蒋介石教育成才等等.
这些看似平凡柔弱的女子,她们不仅仅是养大孩子,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教化孩子做人之道,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万世传颂之人。

㈤ 请问有哪些历史典故是歌颂父母对子女的爱的

您好。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二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三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阎维文 《母亲》 、腾格尔 《父亲》

阳光文学城,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㈥ 护子的成语有哪些

护的成语有:
护国佑民
护过饰非
护身符
不护细行

藏头护尾
绝不护短
官官相护

【成语词目】:护国佑民
【成语拼音】:hù guó yòu mín
【拼音代码】:hgym
【成语解释】:捍卫国家,保护人民。

㈦ 事故中父母保护孩子的故事

歌曲《天亮了》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外出旅游,他们乘缆车时发生了事故,缆车飞速而下,很快临近地面,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父母用双手拖住了孩子,而父母却永远离开了人世。生命攸关之时,父母为什么能那么一致地将孩子托起。() ①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 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③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④父母的爱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情感

㈧ 有关父母保护孩子的小故事

站着的大米
他6岁,是个干什么事情都要慢半拍的孩子。
他经常赶不上公交车,哪怕赶上了,即使是他最先上去,最终的结果也可能是在车上站着。因为,他总是没有别的孩子动作迅捷。因此,他常常是站着到达远在十里外的小学。
他的成绩并不好。老师喊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磨磨蹭蹭,近半分钟后才能站起来,每个问题他又回答得语无伦次,甚至跑题。为此,老师总是怀疑他上课走神,因此他经常被罚站。
和同学们在一起踢球,他是被球和队友撞伤最多的孩子。有时候,明明看到球朝自己飞过来,他想去接,但总是慢了点,他的鼻子经常被球撞得鲜血直流,腿部也经常被绊得青一块红一块。他曾无数次哭着向妈妈说:“为什么我那么笨,别的小朋友都那么聪明?”
母亲微笑着告诉他:“孩子,其实你并不笨。你在公交车上站着,是因为你把座位让给了别的同学;你上课时并不是走神,而是精力太集中了,入课很深,你总是被别的同学绊倒,是因为你遵守规则……
一切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是个善良的孩子!”
“做一个善良的孩子每次坐公交车的时候都要站着、上课罚站、踢球的时候受伤吗?”他一脸疑惑。
母亲笑了,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把他领到了一台电饭煲旁,掀开锅盖,里面是一锅香喷喷的米饭。母亲说:“孩子,你仔细看看这一锅米饭,那些处在最上层的大米总是精神劲儿十足,笔挺地站在电饭煲里,而处在电饭煲底部的大米总是平躺着,这两种大米哪一种更好看呢?”
“站着的大米!”他声音洪亮地回答。
“这就对了,你光知道站着的大米漂亮,你可知道漂亮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首先,站着的大米不像卧倒的大米跑得那么快。锅开的时候,卧倒的大米总是迅速地跑到电饭煲底部。这是害怕蒸煮的表现,而站着的大米呢,水蒸汽扑过来一次次把他们打倒,它们一次次又站了起来。它们经受的煎熬最多,也没有人保护它们。但是,正因为经受了这些考验,它们才成为最有型、最漂亮的大米!孩子,你就是处在电饭煲最上层的大米!”妈妈说这话的时候,目光如一股温泉,满含希冀。
听完妈妈的话,他若有所思,仿佛明白了什么。从此以后,每每遇到吃亏、磨难、磕绊,他总是告诫自己,要做一粒站着的大米,清醒地站着,漂亮地站着。
时光匆匆,一晃15年过去了。孩子成了一名举重运动员,代表自己的国家参加比赛,拿了许多金牌,有媒体记者问他:“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他微笑着答道:“并没有什么秘诀,我在举重的时候,只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举起杠铃,然后站着,像电饭煲上层的大米一样站着!”
记者席里响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其实,有一个秘密母亲一直没有告诉他:由于出生时难产,导致脑子缺氧太久,他成了一个轻度智障的孩子……
算吗= =。。。求采纳

㈨ 父亲爱护儿子的典故(越多越好)

俯首甘为孺子牛
《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版而折其齿乎?”。
“孺权子牛”是《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 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荼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荼为国君。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所以,那时"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还有朱自清的《背影》 但好像不算是典故

阅读全文

与父母护子的典故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养老缴费处理中是什么意思 浏览:864
孝敬父母心怀感激的词 浏览:384
三群村养老院 浏览:230
辉山敬老院 浏览:826
单位和个人交养老保险有哪些区别 浏览:968
自收自支退休金一样吗 浏览:732
体检哪个科目好 浏览:687
中国的养老保险为什么一直在亏空 浏览:484
黄岛开发区体检多少钱 浏览:278
杭州余杭老年大学报名2019 浏览:968
秋天养生男人该吃的蔬菜是哪些 浏览:800
长沙老年大学大学五一放假安排 浏览:52
父母怀了二胎大宝如何调节 浏览:6
养生堂之如何化解腰痛危机 浏览:360
湖南退休教师工资算法 浏览:963
拌长寿菜 浏览:189
上海男士养生会所哪里好啊 浏览:188
黑龙江退休养老金上调 浏览:211
九零后退休是不是更多退休金 浏览:647
教师资格证认定体检挂什么科室 浏览: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