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年纪大了最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哪怕一起看夕阳也会很开心,是这样吗
我可以很明确的说是的。
父母是从我们生养就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生养了我们,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了长大成人离开了家,期间要经历多少多少的事。孩子满月,办酒做宴,将心中的喜悦告知他人,长大了,每年的生日一个不落,心中总是欢喜着孩子又大了一岁了,然后又想着孩子也快要离开家而忧心。到了青春期,父母与我们时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吵,他们不明白,我们更是不会去想,只觉得父母与我们有了代沟,然后开始想着要离开家,而没有料想父母此时的无奈和悲伤。因为我们觉得我们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我们已经长大了,但是父母从来不会这么想,就比如疫情期间,我们在家玩被父母嫌弃,但是最后走的时候却又不停的担心着我们,这就是父母。
㈡ 父母老了,子女应该陪在父母身边吗
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身边,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讲这也就是个希望,儿女都忙着工作竞争压力那么大不可能天天都陪着父母。所以有时间还是常回家看看自己的爸妈吧。
㈢ 人的一生,有多少时间可以陪在父母身边
人生也就3万天,出了社会工作后,能陪伴父母的不过1千天,尽量多花点时间陪陪父母孝顺父母吧,莫到子欲养时亲不在,追悔不及。
㈣ 养儿防老,真正老了儿女们有多少是能在身边陪
周围很多朋友要孩子的,尤其在农村,其实传承香火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从七大姑八大姨的闲聊中有很好的体现,倒是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我试着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一下。首先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90后的人很难想象户口限制对个人造成的影响是有多么的巨大,在那个年代,家庭养老是中国唯一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院也不可能存在,大家普遍也没那个意识。那个年代家庭不要孩子,可不仅仅是养老无法保障,直接影响家里有几亩地,多少口粮。很多人要孩子,出发点可能仅仅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且物质投入少(可能那个年代也没多少物质)获益却很大,家里穷的叮当响,孩子却有七八个---为什么要养个猪?可以过年杀了吃肉,就这么简单。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且不受道德的谴责,你结婚涉,你工作涉,你生不生孩子涉,你的一切涉,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因为你好了,你才有条件给我养老),说到这里我必须强调,还是有少部分父母对我们的干涉是处于单纯的爱,仅仅是为你好,区别在于他们是否尊重你最后的决定。国家的场经济改革我个人总结一个词就是要 流动 ,经济的产生就是生活资料的流动的结果,对一切阻碍流动的政策和规定都要通过改革逐步放开,经济才有可能持续发展。现在大家看到了人口的流动,农村的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其实现在的流动还是小流动,大家要做好大流动的准备,以后城里的人也会向农村流动,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也会逐步放开,到时候中国90后的孩子们,就是10后吧,可能遍布全世界,出国工作会变得轻而易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家庭养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要说国家必须开放二胎,甚至多胎,这样符合 流动 的需要,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能不能解决好,这真的关系到每个人的未来,不管你有没有孩子。现在国家对社会养老还重视不够,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就是最好的体现。普通老百姓都不是傻子,现在这些超生,偷生的人普遍存在折射出的就是大家对社会养老不自信,对国家推行社会养老的不自信,对社会养老能不能养老的不自信。最近失独老人媒体普遍很关注,他们无疑是国家生育政策的最大受害者,确切的说是国家的社会养老严重滞后的最大受害者。还是对那些有 养儿防老 观念的人说,这样的观念,跟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大融合的大背景是背道而驰的,能解决我们(包括非丁)养老的唯一方式将变成社会养老,毕竟养老不仅仅是有钱花,还有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精神抚慰,我敢说,中国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发展,你将来老了在你身边照顾你的,一定不是你的子女。可能到那个时候,中国的生育率才能真正下降,---这可真不是好事儿。
㈤ 其实一个女孩从出生到父母老去又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多少时间
有时间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看一次少一年;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父母是这个世界最疼爱我们的人
㈥ 我们陪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又有多少
记得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发出感慨说:“你们要好好珍视陪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她是一个离开家乡来到外地工作,又在这边结婚生儿了的老师。她现在几年才回老家一次,就算老人家身体不舒服了,也只能通过电话关心一下,深深体会到与老人家见面的时候少之又少。当时的我,能理解老师的话,但没有那种“危机感”。即使当时高中的我已经是一个住宿生,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觉得还有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种“危机感”越来越靠近了。
虽然,家离广州不是很远,但基本是1个多月回去一次,这样算起来一个学期回去的次数也不超过5次。这样一数,真的除了寒暑假,和家人见面的次数不多,而且每逢假期的时候,我们常常都是和这些同学聚聚会,和那些朋友逛逛街,很少说今天陪父母去散散步。但我们可否还记得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的空闲时间基本都是围绕着我们?也许你会说我们现在也只不过20岁左右,以后还可以好好地照顾父母。但其实我们距离一般人的结婚年龄也不过几年,以后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的时候,我们的心思肯定大部分放在自己的新家庭里。这时候也许你会开始深切感受到当父母的亲苦,想好好照顾孝敬父母,当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真正花在父母身上的时间没有你想象的多。而且以后的事情你无法预料,假如你以后在外地工作或者在外地建立了家庭,那么你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又会是多少呢?
父母在抚养我们成人的时候付出了多少心血,相信我们肯定可以想到的。从我们出现的一刻开始,父母对我们的担心从未减少。正所谓“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真如我妈妈,就算是现在,我快20岁了,即使我只是有点感冒,她也会每天打电话问我今天感觉怎么样?好了没?吃药了吗?虽然我不敢肯定说有什么病痛我都可以好好照顾到我自己,但感冒这些事,还是没问题的,但就算我跟她说我没有事,她还是放不了心。其实我知道,她是一个儿女有什么事都会很担心的人,所以我习惯我也了解。
㈦ 往往哪个孩子会在父母老了以后能陪在身边,是什么原因
对于父母来说,养育孩子是不求回报的,只希望自己在晚年的时候,孩子能够经常回来看看自己陪陪自己就心满意足了。但近些年来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孩子不赡养老热,对自己的父母不闻不问的新闻事件,更是让老人们都伤透了心,孩子小时候父母都是捧在手心疼爱,等到自己老了,孩子却嫌弃自己是负担,连看望都成了父母的奢望。
在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同村的刘大爷家有两个三个孩子,都是男孩,因为老大是俩人的第一个孩子,所以父母对他十分的疼爱,等到老二父母几乎都过了用心的劲儿了,都是捡的老大的旧衣服,吃老大吃不完东西。等到老三的时候,夫妻俩年纪也比大了,算是老来得子吧,加上家里的经济条件改善,便又十分的心疼,什么事都顺着他,老三想要什么夫妻俩都会给。
2.不偏袒
很多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都会偏心家中的男孩,觉得女孩迟早都是要嫁出去的,男孩才会给自己养老。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不管男孩女孩,因为工作等原因,不可能都会留在父母的身边,有的男孩在外地工作,可能还会在外地定居,一两年都不回来一次,家里的事情还得指望自己的女儿。
所以父母心中的一杆秤要放平,对待所有的孩子都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个孩子,也不溺爱任何一个孩子,这样在自己晚年的时候,才会收获儿女的关心和陪伴。
㈧ 父母老了,他们特别没有安全感,我该常伴他们左右吗
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了,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日子不过了,就想能够多感受感受家庭的温暖,而且如果说这世间有什么令他们放不下的,应该就是自己的孩子了吧。在父母眼里,自己永远是长不大的小孩。
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想要陪陪父母真的很难,每天工作累到一挨枕头就想睡,有个空闲时间就想呆在家里追追剧,好好的放松放松,虽然知道父母很想自己,但是就是一星期推一星期,总是听了他们打电话时候的语气才觉得他们是真的需要自己,满满的自责充斥在心头。有了孩子的话就更忙了,天天除了工作还要接送孩子,给孩子辅导作业,还要做家务,真的要忙死了。孩子的各种费用,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生活的压力都没有地方宣泄,只能忍着埋头继续苦干。
放弃工作是不可能的,可能一家的收入都靠你了,但是常回家看看也没空,那你若是想多陪陪父母,那就只能把他们接去跟你一起生活了,虽然他们离开生活多年的小屋感到很难过,但是没有什么比跟孩子在一起更幸福的事情了。而且他们会帮助你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你累了一天回家后还能吃上妈妈做的饭,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而且父母可以和小孩子一起玩,又能解闷孩子也有了照看。
父母年纪大了,确实应该把时间多给他们点,不要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后悔。
㈨ 父母老了,子女应该陪在父母身边吗
这话问的。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知道后悔吗?父母老了,当然要陪伴在他们的身边,就像你小的时候没有活动能力,都是父母陪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