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那么作为现在的中学生,怎样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呢
好好学习,用功读书。平时尽量让父母少操点心,注意和父母交流的语气和态度,多体谅父母的辛苦。在家有时间的话,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记得他们的生日,到时候未必要花钱买什么贵重的礼物,哪怕一份小礼物也是心意。在合适的日子,对他们说句:我爱你们。
『贰』 中学生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关系都是相互的,得达成共识!父母首先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大家长作风。与父母处理好关系的前提是父母能让孩子给他处理好关系。
1、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正处在生理的叛逆期。自己要知道这个时期的特点,控制自己的叛逆行为,相信大多数家长还是很通情达理的。
2、经常跟家长谈心,让他们知道你已经长大了,事事都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可以还不太全面。总之跟小学是大不一样了。让家长跟得上你成长的步伐,改变原来的处理方法。
3、对待问题要会从好处着眼,先考虑可以借鉴的东西。家长不是神仙,允许他们犯错误,他们明显不对的,先不要顶撞,可以通过书面的方式跟他们解释。
4、多共同参与一些活动,提高沟通效率
『叁』 青少年孝顺父母的行为有哪些
一、经常陪伴父母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很多时候,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能常回家看看就心满意足了。常言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起喝喝茶、品品小酒、哼哼小曲、聊聊天,这就是幸福的场景。如果父母在身边,下班回家,坐下来陪父母聊聊天。聊聊今天的新鲜事、聊聊最近发生的新闻、问问父母今天的状况,时间并不需要很多,10分钟20分钟也可以。
二、帮助父母完成心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父母也不例外。这个心愿,可能是去某个地方旅游,可能是寻找某个人,可能是完成家里某件大事等等。不管是什么心愿,做子女的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尽快去完成。就拿旅游来说吧。父母辛苦一辈子,若他们想去哪旅游,一定要尽快去,不要拖。
三、让父母衣食无忧
养儿防老,这是中国传统观念,到了今天也依然适用。人生,无外乎生老病死。时间,不一定把你变成有钱人,但一定可以把你变成老人。等你老了,走不动了,钱也没了,就只能靠子女了。
四、和父母讲话和颜悦色
很多时候,父母不求你多有出息,也不求你给他多少钱,更不求你为他付出什么,只是希望你好好说话,别老气他。如果孩子顶心顶肺,做父母的心情是最不好的。人老了,总是有些啰嗦,你不要显得不耐烦;人老了,总有些观点和你不一样,你不要处处顶撞,她们也只是提提意见,具体怎样做还是你拿主意;人老人,总有很多新潮的东西不懂,你就耐心教一教他们。
五、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忧
孝顺父母其实很简单,好好照顾自己就行。这也是很多父母常说的:“我不需要你什么,你能照顾好自己就万事大吉了。”古语云:“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不在身边,父母都是牵肠挂肚的。他们担心子女能不能吃饱穿暖、心情好不好、身体好不好等等。其中,最让父母担心的就是子女的身体健康。
『肆』 中学生与父母的矛盾有哪些
青春是快乐的,也充满了烦恼和压力。调查表明,我国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达3000万人。而只因小小的挫折而选择轻生者也时有耳闻。心理咨询和疏导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调查统计表明,中学生与家庭的矛盾高于师生矛盾: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存在矛盾;82%的中学生认为家中有一个人最啰嗦;认为自己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经常不与自己交流的中学生有15.2%,远高于学生认为与教师有矛盾的1.7%。
如学生小高,本来临近高考学习压力就大,可母亲还在强迫他学习,每天都询问他的考试和作业完成情况,使小高思想压力日渐增大。这位母亲因为看到周围同事的孩子都考上了好大学,心里非常着急,怕孩子考差了没面子……小高已对母亲的说教有了厌烦感。
心理专家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是家长和学生双方的态度好,沟通所有的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被好奇心、猜疑心所左右,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而子女则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即使父母在某些方面令自己反感,也不要出言不逊,激化矛盾,双方可用心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加强沟通。
亲子矛盾源于家长普遍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
心理专家曾对学生家长做过深入调查:反应出家长普遍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76%的中学生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虽然时代在进步,可家长更多的还是继承上一辈的教育方式,结果现在亲子矛盾愈演愈烈,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恐怕也是社会长期忽视心理科学所付出的代价。
在与学生、家长的直接接触中,石家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心的专家发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让学生感到太大压力;忽视孩子其他素质的提高,特别不注重孩子情绪、情感的变化。
二、是家庭不和睦,孩子与父母一方感情疏远,长期不说话,甚至产生反感。
三、是父母对孩子的交往,尤其是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干涉较多,习惯于盘查对方的情况。
四、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或者对孩子评价不妥,从而引发亲子矛盾。
五、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涉,比如限制外出和活动,家长往往是害怕孩子学坏了,但孩子认为自己要出去接触社会,增长见识。
六、是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有的甚至是把双向沟通变为父母单向的训斥。
同时,还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高学历、知识水平高的家长与文盲家长更懂得怎样与孩子相处。前者接受过高等教育,明白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后者因为缺乏知识而十分尊重知识,更能理解孩子。而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长最不易与孩子进行交流,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结果就会产生分歧。这样的家长更需要关注,这些家长普遍存在对孩子施教方法简单粗暴的现象,命令式多于商量口气;加上学校对学生与家长的教育指导滞后也是产生矛盾的主因之一。
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石家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心的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和家庭应给与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作为家长,除了平时注意多了解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必要时还要与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共同去探讨如何与孩子愉快相处,并成为孩子信赖的掌舵人,让孩子在爱和支持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并具备足够的能力去承担责任和承受挫折。
『伍』 对于中学生与父母之间有矛盾误解和冲突你的看法是什么.
这很正常,中学是人生发展青春期,这时候孩子想法多,但也是性格成长关键阶段父母也是为孩子着想但有时未免强加自己想法给孩子,孩子没经历过也就接受不了必然反抗。建议多看这方面的心理书籍有助你。
『陆』 对家人的态度有哪些
1.言语温和舒心
生活中有不少人对待外人彬彬有礼,对待家人却言语刻薄、疾言厉色。
家人间相处也要懂分寸、言语温和、友好有礼貌。
与家人相处,说话要让人舒心。
凡事别只会讽刺挖苦,多点夸奖表扬。
家庭是心灵的避风港,是温馨和舒适、放松的,不要把在社会或工作中的委屈不满发泄到家人身上,给家人摆脸色。
嘴上别太过强势,也别总是抱怨这抱怨那。
多跟家人交流沟通,有话好好说,讲话心平气和,有爱就要表达出来。
2.相互体贴
对待家人,要懂得换位思考,理解家人的不容易。
夫妻间要彼此理解,别总从自身出发做决定,也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想法。
父母需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
孩子要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不要苛责嫌弃父母。
爱是理解与包容,亲人间需要体谅。
不管你走到哪里,家人都在背后守候着你。
好好对待家人,怀感恩心,说舒心话,做体贴事。
家人的关系需要经营,家人就是你最好的修身养性对象!
你对待家人的态度,才是你真实的人品。
『柒』 叛逆时期的青少年该如何对待父母
在孩子青春期叛逆程度有多大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在生活中和父母的生活时间最长,那么受到父母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父母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父母要尊重孩子,孩子要尊重父母,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做出适当让步。试着当一个“朋友式”的爸爸和妈妈。
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阶段后,开始学习承担责任,渴望独立和自由。在这一阶段,他们希望自己做出选择,因此父母应该适度妥协
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展现出爱、尊重和鼓励的父母往往也会得到孩子的善意反应[3]。虽然青少年在青春期时渴望独立和自由,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仍然需要父母的支持,父母在此刻的陪伴和支持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捌』 青少年对父母的爱的态度
从小到大,我们都是沐浴着父母的爱长大的。特别是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反映了我们离不开父母的爱。
小时,我们在学走路,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正当我们嘴巴一撅,眼睛一红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就会立刻来到我们身边,关切的说:“宝宝乖,不哭哦。”说着,还搞个鬼脸出来逗我们笑。这是妈妈对我们的“呵护爱”。
到了儿童时代,正是我们童性大发的时候,也是父母最劳累的时候。那是刚上学的时候,作业也不多,作完老师安排的那一点作业,便开始疯玩起来,父母也没什么可说的。可那时的多么像一张白纸啊!你认真对他,它就会成为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相反,如果你乱涂乱抹的话,他就会变得肮脏不堪。那时的父母虽然怕我们染上不良习性,但是也不会呵护的太到位,紧接着,迎之而来的正是父亲的“棍棒爱”。
10—12岁的时间段是少年时代,是人生的转折点,那时的父母会监视我们的一举一动,挑出毛病,帮我们改正。那时的父母已经不会再用“呵护爱”和“棍棒爱”了。摔伤了,涂点药后便不再过问,是他们不爱我们了吗?不是,是他们知道不能太宠着我们。是为了我们好,爸爸不打我们了是怕我们长大了以后报复他吗?不是,是怕在我们心里留下阴影。父母亲“棍棒的爱”和“呵护的爱”转变成了“唠叨的爱”。父母常在我们耳边唠叨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你除了学习,别无他选。”父母是想让我们好好学习,将来赚大钱给他们享福吗?不是!父母只是想让我们长大了,找到一份不薄的工作,不要太辛苦,而他们从未顾及到自己,一心只为我们的将来着想。
同学们,不要认为父母打你、骂你是不爱你,其实他们非常爱你,远远超过你对他们的爱!要记住,世上只有爸妈好哇!
『玖』 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什么问题和矛盾
心理专家曾对学生家长做过深入调查:反应出家长普遍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76%的中学生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虽然时代在进步,可家长更多的还是继承上一辈的教育方式,结果现在亲子矛盾愈演愈烈,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恐怕也是社会长期忽视心理科学所付出的代价。
在与学生、家长的直接接触中,石家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心的专家发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让学生感到太大压力;忽视孩子其他素质的提高,特别不注重孩子情绪、情感的变化。
二、是家庭不和睦,孩子与父母一方感情疏远,长期不说话,甚至产生反感。
三、是父母对孩子的交往,尤其是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干涉较多,习惯于盘查对方的情况。
四、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或者对孩子评价不妥,从而引发亲子矛盾。
五、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涉,比如限制外出和活动,家长往往是害怕孩子学坏了,但孩子认为自己要出去接触社会,增长见识。
六、是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有的甚至是把双向沟通变为父母单向的训斥。
心理专家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是家长和学生双方的态度好,沟通所有的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被好奇心、猜疑心所左右,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而子女则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即使父母在某些方面令自己反感,也不要出言不逊,激化矛盾,双方可用心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加强沟通。
『拾』 反思我们中学生对父母的态度的作文
生是我们这个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消费也逐步增加,虽然中学生还属于无收入阶层,但在有些地方已成为消费领域的强势群体。那么我们的同学消费观念如何?消费状况到底怎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其中潜伏着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明了的调查问卷表,对本校同学做一次调查,共发放110份调查问卷,收回100份,整个调查过程得到同学们的支持与配合,进展顺利,本文摘取几方面作重点报告。
零用钱的来源
从来自100份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中,98%的中学生零用钱都来自父母,基本是父母或其他长辈主动给予,很多家长可能有“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念头,对子女的消费要求都尽量满足,即使是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有的家庭。在调查中,约有28%的同学表明假期有参加打工赚钱,但那远不能用来交学费及平时的日常花销,长期的开支主要是依赖父母,对于月零用钱,50%的中学生零用钱的数额每月在职10-50元;有42%的中学生表明够用;30%的中学生认为“还可以”,只有28%的中学生认为“不够用”。由此可看出,大部份的家庭给孩子的零用钱的数目还是足够,认为不够手的可能是花销太大或家庭困难及家长有意限制。
关于假期打工,50%的中学生有这种想法,30%的中学生打工过,其实只要去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子劳力,所获得的报酬都是会欣喜且倍受鼓舞的。劳动是光荣的,不劳动是不光彩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一个将要面对社会种种挑战和考验的人,树立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观念,对于自己的消费行为不无裨益。
零用钱的流向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中学生主要消费有两大去向:一是买零食占42%,充分体现了少年嘴馋的天性;二是买学习用品占37%,说明这些同学在享受口福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自己添置些课外学习资料和文具用品。此外,衣着消费也占了总消费的一定比例,尽管调查中发现相当部份中学生在购买衣服,鞋等日常生活用品时选择普通标准,但由于“更新换代”频繁,毕竟也是一项不小的开支。玩方面的消费,在当前的中学生消费中不容忽视,占7%。虽然是农村中学生,但有的同学追潮流,赶时髦,随身佩带手机、CD、MD等;有的同学迷恋网吧,把所有的零用钱都花在上网;调查中还发现人情交往也是学生中一笔不少的开支,如交朋友,生日派对,封建节日相互宴请,甚至过早地涉入爱河。人情交往太多、太频,既耗费钱财,也影响学习。作为中学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过早和过多地涉及人情世故方面的问题。
世界上什么事最容易?相信许多人都会说花钱,而且花钱的过程中充满着莫名的快感,真不知道当前中学生到底想得到什么?是自由?是快乐?抑或其他?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无意识地花掉不该花的钱。或许,这一代的中学生实在太前沿,遗失了本应有的那份纯真,消费趋势体现出成人化的特点,在这里真想对同学们说,保留一点纯真,保存一点少年与成年之间的距离美,多花一些精力在学习上思考,多花一点时间在个人素质修养的提高上,不要浪费钱,更不要浪费青春啊!
用钱是门学问
用钱与花钱从深层次的角度理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花钱”有随意性强,“用钱”指把钱用在必需上,充分体现钱的真正功能。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零用钱的使用全部由自己支配,但使用的计划性、节制性不强。有计划的只有26、7%,其他都无计划或无节制。调查中还发现部份家长对中学生处理零用钱的态度不明朗,或许并不关注中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状况;或许忙于工作、家务无暇顾及,听之任之;还有部份家长把零用钱的多寡,作为激励的筹码,学习好,就多给一点零用钱,学习差就少给点,这样,有些中学生为了多拿点零用钱就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法。当被问及如果有人向你借钱,你会借给他吗?88%的中学生选择看情况,说明目前的中学生在这方面的处理上还是比较谨慎理智的。对于是否捐献给希望工程,只有5%的中学生有经常性的行为。分析其中原因,也许囿了囊中羞涩,也许对捐献的社会意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如果每个中学生每年捐献10元,不知可以让多少个西部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调查中还发现没有一个同学能把剩余的零用钱放进银行储存,由此可见,中学生的理财意识相当薄弱。
反思与建议
中学生的消费以受外界影响为主,既然外界的环境不易改变,那就只好改变自己,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有零用钱是正常的,但数额一定要合理,要合理地使用零用钱,不大手大脚,应用则用,不要用在一些既昂贵又不实用的东西上,如购买衣服鞋袜时,不必追求名牌、时尚,应学会购买物美价廉的东西,当自己买的东西不别人好的时候,不必理会别人是怎样看你的,只要自己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消费时更多的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懂得钱是得来不易的,学会节俭,用得合理,这样才会让父母感到放心。
对于个别中学生的高消费现象,主要原因有:青少年自尊心强。注重外表,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评价,很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如认为穿的显眼点,漂亮点,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想别人都尊重自己。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达,中学生们对新产品、新技术十分敏感,加上青少年的发奇心,就把钱花在这上面,以为边走边打着手机,十分潇酒,风光。其实现在中学生大多设有必要购买手机,这样做很不理智,不仅浪费,还加重家庭负担,又容易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的风气,使乱消费的现象愈演愈烈。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现在的中学生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十分疼爱,只要开口,绝不会空手,有求必应,长此以往,轻则助长了他们的乱消费的风气,重则使他们变得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形成不考虑他人处境,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作为中学生应该把有限的零用钱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主要用在学业上,作为自己的学业后勤保障,同时也提醒同学们要学会善于理财。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社会竞争愈加激烈,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会占得住脚。消费也是一种能力,消费又是为了更多的知识和形成更高的能力,只有这样,未来才会掌握在我们手里。作为中学生,还没有在社会上工作的能力,但到了将来,也许你就会感觉到钱的来之不易,可能会很后悔自己中学时所做的事,所以,我们不要让生命留下任何遗憾,从现在起就要学会好好利用自己手上的钱,正确的去消费。
附: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请在以下各栏目中的选项上打“√”,多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你认为你家的经济境况是
A富有B中等C一般D较差
2、月零用钱
A1—10元B10---50元C50---100元D100以上
3、零用钱的主要来源
A、父母B、祖父母/外祖父母C、其他亲戚D、打工E、其他F、压岁钱
4、每月剩余零用钱
A没有B一点点C几乎没花D50%
5、零用钱的主要用途(多选)
A学习用品B买零食C吃饭D买衣服E买化妆品
F谈恋爱G上网H交朋友I存银行J买书籍
6、用零花钱买书的种类
A文学着作B学习辅导用书C报刊杂志D科技丛书E漫画书F其它
7、剩余零用钱处理
A还父母B储存C储蓄银行
8、是否觉得零用钱不够
A是B否C还可以
9、与同学朋友人情交往的开支
A多B一般C很少D没有
10、曾经捐献给希望工程
A经常B偶尔C没有
11、是否有计划的使用零用钱
A有计划B不坚持计划C无计划却有节制D无计划
12、是否主动讨过零花钱
A经常B偶尔C没有
13、你对买衣服、鞋的要求
A名牌B普通C低档D合适就好
14、家长对你处理零用钱的态度
A支持B默认C反对D其它看法
15、你跟有钱人在一起的感觉
A自悲B羡慕C忌妒D无所谓
16、如果有人向你借钱,你会借给他吗
A会B不会C看情况
17、小问题:你认可的花钱风格怎样?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