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怎样爱孩子
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具体怎么做,我说一说我的经验供参考。要有三点,其 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 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其 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的个体。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我们无法划出一个界限,说一个人的人格是从几岁开始形成的,实际上这个过程伴随着心智的觉醒早就开始了,在一两岁时已初露端倪。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是去了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任何一个孩子都绝不会因为被爱得太多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得越好。当然,我说的“爱”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方法之类。但是,不管怎么界定,基本的内涵不容怀疑,就是一种倾注全部感情的关心、爱护、鼓励、欣赏、理解和尊重。只要是这样,就怎么爱也不过分,怎么爱也不会把孩子宠坏。 中国人总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称赞孩子时也多用这个“乖”字。“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乖顺,就是温良、听话,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机敏,把这两个含义统一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不过,这两个含义也可以从坏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顺是循规蹈矩,乖巧是察言观色,二者的结合就令人讨厌了。 仔细分析起来,孩子真正可爱的和值得鼓励的“乖”,其实把包含了三个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关心和体察他人的感受,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达理,就是讲道理,懂道理这是理解力是智慧。三是在通情达理的基础上,能够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这是自制力,是节制。所以“乖”应该是善良、聪慧、节制这三种积极品质的综合表现。倘若抽取这些品质,只要求孩子盲目的听话,训练出来的就不是通情达理的乖孩子,而是逆来顺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坏孩子了。 亲子之爱是爱的课堂,不但对孩子是如此,对父母也是如此。 黑格尔说:“通过对孩子的爱,母亲爱她的丈夫,父亲爱他的妻子,双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爱得以客观化。”泰戈尔也说:“我的孩子,让他们爱你,因此他们能够相爱。”孩子不只是夫妻的肉体之爱的产物,更是彼此的心灵之爱的载体,通过爱孩子,这种爱才不是飘着空中,而是落在了地上,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请注意,这两位贤哲都认为,对孩子的爱是实现男女之间超越于肉体的爱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我对此也深信不疑,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正是通过爱孩子,我们才领悟到了爱的无私之本质,从而真正学会了爱。 如果说,生命早期的精彩纷呈对于做父母的是宝贵财富,那么,对于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浑然无知,尚不懂得欣赏和收藏它们,而到了懂得的年纪,它们早已散失在时光中了。为孩子保住这一份财富,这只能是父母的责任。孩子长大后,把一份他的孩提时代的完整记录交到他的手上,他会多么欣喜啊。这是真正的物价之宝,天下父母能够给孩子的礼物,不可能比这更贵重的了。 做家长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家长相当可怜,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仆、下属,始终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处的位置。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让孩子也肯把自己当朋友更难。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瞒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话,最不想说的也是父母。 有一些正经的父母,自己十分无趣,看见孩子调皮就加以责罚,听见孩子的有趣话语也无动于衷,我真为他们的孩子感到冤枉。在干旱的沙漠里中,孩子的智性花朵过早的枯萎了。在沉寂的闷屋中,孩子的灵性笑声过早的暗哑了,如果一个孩子天赋正常却不会幽默,责任一定在大人。 现在有一些父亲或母亲以自己的孩子为题材写书,写的是他们很特别的育儿经历。他们有宏大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从零岁开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终于送到了哈佛或牛津。在我为女儿写的书里,没有一丁点儿这样的东西。事实上,我也不是这种目光远大,心思缜密的家长,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罢了。对于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的生长,丝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图。 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从不作具体的规划,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让他成为一个心身健康、心智优秀的人。给孩子规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将来具体的职业路径,是一种误导。我只关心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快乐、健康、自由地生长。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他将来做什么,到时候他自己会做出最好的决定,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许多父母盼望孩子快快长大,我相反,多么愿意孩子的童年时光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我留恋这样的一种天然的可爱,这样的一种纯粹的亲情,这样的一种简单的幸福。在时间的汹涌波涛上,我留恋一滴晶莹的水珠。 然而,一切皆逝,无物长存,我应该和能够做到的是,再另一种形式中守护这些珍贵的价值。我不是指写作,写作是容易的,难的是生活本身。我愿意孩子在因阅历和教养而成熟以后依然天真。我愿我们的亲情历尽岁月的磨难始终纯粹。我愿人生的幸福不受世俗的腐蚀永远简单。
⑵ 父母如何科学理智的爱孩子
父母要怎样做,才能不走进爱的误区,才能做到科学、理智地爱孩子呢?
1、把孩子成长的权力还给他们。
父母要知道,孩子毕竟是要离开父母,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因此,他们从小就要培养起生存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如果父母对孩子“包”得太多,孩子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父母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他应有的能力,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就行了,什么都不要你管。”因为,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是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的。只有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孩子,才可能幸福。我们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获得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是体验,这样体验是用钱买不来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
孩子上小学就应该做家务。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既有受爱的权利,也必须承担责任,孩子在劳动中可以开发智力,培养责任感,能体会父母的辛劳,长大后会换位思考。从家务劳动中孩子感到生命的意义,感到自己是被别人需要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切事,都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在做家务中学习做事,在情感交流中学会关爱,在人的平等交往中学会交往、尊重,在探索世界的惊喜中获得知识、能力,发现和创造快乐。
2、爱孩子就应该培植孩子的情感。
父母不仅要给予孩子爱,还要让孩子学会感受爱、理解爱、付出爱、表达爱。爱是人类生命的动力源,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父母都不爱,在学校不可能爱老师、爱同学,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就不会爱他的领导、同事,组成家庭后就不会爱他的妻子或丈夫,不会爱自己的孩子,真是这样的话,麻烦就大了。所以父母要从小给孩子定规矩,培养孩子心中有别人,比如共享美食,共玩玩具等。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关注植物和动物的成长。如带着孩子植树、种花、养蝌蚪、小猫小狗等,培养孩子体贴、关心、照顾的关爱之心。有这样一件事:在公交车上,一位母亲在用关爱的目光看着坐在座位上的已经上中学的儿子,妈妈几次用手去抚摸儿子的头,儿子却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后来上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司机提醒乘客为老人让座。妈即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意思很明确,可是孩子没理会,听到车上有人说:“这么大岁数了,家里人怎么不陪着?让老人一个人出门多不安全呀!”大家七嘴八舌谈论起来,这时妈妈问儿子:“我要是到了这个年纪,儿子你会让我一个人出门吗?”儿子用眼睛看了看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妈妈说:“这么大年龄了,还出来干嘛?给别人添麻烦,你到时候就安乐死吧!”车上没有了议论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母子二人身上,母亲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这个案例很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深思:这位妈妈这么爱她的孩子,为何儿子会讲出这么令人寒心的、毫无人性的话呢?如果从父母身上找原因的话,那绝对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一直以来只知道给孩子爱,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爱父母、爱别人的情感。这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⑶ 父母该怎样掌握好爱孩子的这个度呢
引言:父母爱孩子一定要掌握爱孩子的度,否则孩子会变得很自私。家长不要一味地去满足孩子一味地去满足孩子,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说,父母该怎样掌握好爱孩子的这个度呢?
⑷ 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
我以前觉得父母爱孩子,就是,给她我能给的,给她我认为好的。可是,前几天学习了天子学情商十二项父母课之后,我才真正了解并且意识到,其实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理解和接纳孩子。当我们的想法和孩子的选择相左时,只要不违反安全原则,需要适当尊重孩子的想法与选择。
⑸ 父母爱孩子最好的方式,你知道么
妻之间互相欣赏是爱孩子最好的方式。
在原生家庭里,很多父母不好的行为会被孩子带到新的家庭中去。如果你感觉自己现在生活美满,对什么事情都特别满足,那么你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反之,如果你觉得这个家看哪都不顺眼,那么很有可能,未来你的孩子会跟你有同样的遭遇。
⑹ 《父母怎样爱孩子》
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文字,建议学员们都能读读周国平先生的文章和著作。 今天早上起来,我用一个清晨的时光把周国平先生的文章逐字敲击到电脑上,我太喜欢这篇文章了,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篇文章值得家长们读个几十遍,同时不断的拿出来思考思考。 周国平先生说自己不是什么“教子专家”,实在是太谦虚了,一个每天不断思考人生哲学的哲学家和一个每天不断书写人生感悟的著名作家说自己不是“教子专家”,那还有什么人敢说自己是“教子专家”,周先生的这份平和、谦虚彰显着人性的光辉。而这一篇《父母怎么爱孩子》可以作为家庭教育的典范文章。 我这一生都不会成为“教育专家”,即使很多媒体和很多人都这样称呼我,而我内心一再的告诫自己,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众多先贤和大师面前,我只能感到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我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当做一种修行,目的就是通过做这些事情能够一生追求“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仅此而已。 实际上,我刚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根本不是这个想法: 最初,觉得这是个商机,通过帮助家庭幸福可以成就一个商业的帝国; 然后,找到很多专家想把他们的知识包装起来,利用他们的知识去实现我自己的商业理想,和各种专家接触的时候,他们的知识和人格点亮了我的智慧,让我慢慢发生着改变,因此从我的理论里面大家可以看到至少有十几位专家的影子,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滋养为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商业帝国渐渐消失,自我修行之路渐渐成形。 之后,直到我通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之后,我发现我要做他们这样的人,他们高尚的人格和人性的伟大为了指引了人生的方向,直到我读了孔子和老子之后,我发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哲学意义,我渐渐扔掉了自己的全部商业追求,从事了一份教育的事业,享受着一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幸福。 是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回忆8年走过来的路,我在教育行业中只做了三件事,其一,不断和先贤和前辈学习;其二,不断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自己身上;其三,用我的专业“物理学、数学建模、工程学原理”重新解构先贤和前辈们的知识,用老百姓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我从来都没有创新过知识,我创新的是知识的排列顺序和知识的传播方式而已。 不是“家”而是“匠”! 周国平先生是教育“家”,我充其到最后只不过是“匠”! 文:周国平 做父母的很少有不爱孩子的,但是,怎样才是真爱孩子,却大可商榷。现在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来。这样做不但不是爱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具体怎么做,我说一说我的经验供参考。要有三点,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我肯定不是什么教子专家,只不过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而已。既然爱,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在今天,做到这两点的关键是抵御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给孩子提供一个得以尽可能健康生长的小环境。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的个体。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我们无法划出一个界限,说一个人的人格是从几岁开始形成的,实际上这个过程伴随着心智的觉醒早就开始了,在一两岁时已初露端倪。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是去了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任何一个孩子都绝不会因为被爱得太多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得越好。当然,我说的“爱”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方法之类。但是,不管怎么界定,基本的内涵不容怀疑,就是一种倾注全部感情的关心、爱护、鼓励、欣赏、理解和尊重。只要是这样,就怎么爱也不过分,怎么爱也不会把孩子宠坏。 没有孩子的时候,生活多么艰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做父母的总想为孩子争取好一些的生活条件。一个人无论怎么清高,在这一点上都不能免俗,我认为也是最可理解的。 中国人总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称赞孩子时也多用这个“乖”字。“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乖顺,就是温良、听话,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机敏,把这两个含义统一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不过,这两个含义也可以从坏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顺是循规蹈矩,乖巧是察言观色,二者的结合就令人讨厌了。 仔细分析起来,孩子真正可爱的和值得鼓励的“乖”,其实把包含了三个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关心和体察他人的感受,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达理,就是讲道理,懂道理这是理解力是智慧。三是在通情达理的基础上,能够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求,这是自制力,是节制。所以“乖”应该是善良、聪慧、节制这三种积极品质的综合表现。倘若抽取这些品质,只要求孩子盲目的听话,训练出来的就不是通情达理的乖孩子,而是逆来顺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坏孩子了。 亲子之爱是爱的课堂,不但对孩子是如此,对父母也是如此。 黑格尔说:“通过对孩子的爱,母亲爱她的丈夫,父亲爱他的妻子,双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爱得以客观化。”泰戈尔也说:“我的孩子,让他们爱你,因此他们能够相爱。” 孩子不只是夫妻的肉体之爱的产物,更是彼此的心灵之爱的载体,通过爱孩子,这种爱才不是飘着空中,而是落在了地上,获得了稳固的基础。请注意,这两位贤哲都认为,对孩子的爱是实现男女之间超越于肉体的爱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我对此也深信不疑,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正是通过爱孩子,我们才领悟到了爱的无私之本质,从而真正学会了爱。 如果说,生命早期的精彩纷呈对于做父母的是宝贵财富,那么,对于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浑然无知,尚不懂得欣赏和收藏它们,而到了懂得的年纪,它们早已散失在时光中了。为孩子保住这一份财富,这只能是父母的责任。孩子长大后,把一份他的孩提时代的完整记录交到他的手上,他会多么欣喜啊。这是真正的物价之宝,天下父母能够给孩子的礼物,不可能比这更贵重的了。 做家长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家长相当可怜,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仆、下属,始终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处的位置。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让孩子也肯把自己当朋友更难。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瞒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话,最不想说的也是父母。 有一些正经的父母,自己十分无趣,看见孩子调皮就加以责罚,听见孩子的有趣话语也无动于衷,我真为他们的孩子感到冤枉。在干旱的沙漠里中,孩子的智性花朵过早的枯萎了。在沉寂的闷屋中,孩子的灵性笑声过早的暗哑了,如果一个孩子天赋正常却不会幽默,责任一定在大人。 现在有一些父亲或母亲以自己的孩子为题材写书,写的是他们很特别的育儿经历。他们有宏大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从零岁开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终于送到了哈佛或牛津。在我为女儿写的书里,没有一丁点儿这样的东西。事实上,我也不是这种目光远大,心思缜密的家长,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罢了。对于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的生长,丝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图。 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从不作具体的规划,只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让他成为一个心身健康、心智优秀的人。给孩子规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将来具体的职业路径,是一种误导。我只关心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快乐、健康、自由地生长。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他将来做什么,到时候他自己会做出最好的决定,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许多父母盼望孩子快快长大,我相反,多么愿意孩子的童年时光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我留恋这样的一种天然的可爱,这样的一种纯粹的亲情,这样的一种简单的幸福。在时间的汹涌波涛上,我留恋一滴晶莹的水珠。 然而,一切皆逝,无物长存,我应该和能够做到的是,再另一种形式中守护这些珍贵的价值。我不是指写作,写作是容易的,难的是生活本身。我愿意孩子在因阅历和教养而成熟以后依然天真。我愿我们的亲情历尽岁月的磨难始终纯粹。
⑺ 父母应该怎样去爱孩子
友友这个提问非常好,而且你的观点我非常赞成,只有时常使唤一下孩子,交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才能激起孩子内心那份小小的责任感,才能帮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很多父母,总会掉进一个爱的误区:太爱孩子了,舍不得让孩子做一点脏活、累活。
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目的应该是“分离”:我们爱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独立成长,坚强地面对未来的风雨,而不是留在我们身边,当一个“20岁还断不了奶的巨婴”。
⑻ 家长应该如何爱孩子的呢
现在农村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两个小孩。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是家长心头上最珍贵的寄托。作为亲生父母、“代理家长”,我们都疼爱留守的孩子。可是怎样疼法,并不是所有父母、家长都明了的。在现实生活里面,受传统教育方式及留守孩子生存空间的影响,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存在一些误区,比如重物质给予,轻精神给予;重智力投资,轻品德教育;重身体健康,轻心理疏导;重“共性”培育,轻“个性”发展;特别是在隔代监护的家庭。他们把孩子捧在手心上,什么都顺着孩子的心意。这可以说是过分宠爱或爱不到点子上,甚至出现了溺爱孩子的现象,这样的“疼爱”,会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有不少科学统计资料,对目前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自闭症、多动症、抑郁症)的增多很是担忧。某县曾对8000名小学生进行体检,发现心理行为异常者占5%,可疑心理行为异常者占8%。医院对50名儿童进行血铅筛查,铅中毒占70%,竟无一例达到国家标准的“0”铅水平。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许多家长或不懂,或未引起足够重视,主动给孩子做血铅检查的很少。只要孩子看到学习成绩下降,非打即骂,却不知有时候是血铅升高的后果。
有专家建议,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理性地疼爱孩子,掌握必要的知识,如儿童成长的一般规律、营养学、婴幼儿喂养等,还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合议制的营养需求和心理活动规律。教育孩子时,既要考虑“共性”,又要考虑“个性”,对孩子要有全面的认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现了毛病及时纠正,勿使其养成习惯。
家长还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让孩子不偏食,不暴饮食。有的家长喜欢投其所好,孩子喜欢吃什么多给他吃,不喜欢的就不吃,这是好心办坏事。有的家长喜欢在吃饭时训导孩子,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胃部吸收,久而久之会造成胃病。另外,成人疾病出现低龄化趋势,少儿患糖尿病、高血压、白血病、心脏病等,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饮食规律和环境因素所致。
家长该怎样疼爱孩子呢?
最好的疼爱就是父母榜样的力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的家长自己不学无术,擅搞歪门邪道,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积极上进,这是徒劳。有的农民家庭出几个博士,并非父母的遗传,而是父母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诚实坚毅的品格影响了孩子,给了他们信念和动力,这是疼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因此专家提出:责备孩子之前,先要想想自己的责任和行为,想让孩子进步,先要自己进步。
同时,家长要善于与孩子交流。据有关报道,有40%的父母难于与孩子沟通。儿童心理有其特殊性,不要用成人心理去要求、衡量孩子。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进取心、创造力及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极其重要。儿童是社会的未来,科学地疼爱孩子,既可满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又可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每个留守儿童家长,都要好好想一想。
⑼ 家庭教育:父母如何爱孩子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灵魂,亦即一个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的个体。而且,在孩子很幼小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我们无法划出一个界限,说一个人的人格是从几岁开始形成的,实际上这个过程伴随着心智的觉醒早就开始了,在一两岁时已初露端倪。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是去了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任何一个孩子都绝不会因为被爱得太多而变坏。相反,得到的爱越多,就一定会变得越好。当然,我说的“爱”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方法之类。但是,不管怎么界定,基本的内涵不容怀疑,就是一种倾注全部感情的关心、爱护、鼓励、欣赏、理解和尊重。只要是这样,就怎么爱也不过分,怎么爱也不会把孩子宠坏。
没有孩子的时候,生活多么艰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做父母的总想为孩子争取好一些的生活条件。一个人无论怎么清高,在这一点上都不能免俗,我认为也是最可理解的。
中国人总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称赞孩子时也多用这个“乖”字。“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乖顺,就是温良、听话,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机敏,把这两个含义统一起来就比较全面了。不过,这两个含义也可以从坏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顺是循规蹈矩,乖巧是察言观色,二者的结合就令人讨厌了。
⑽ 那些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通常是怎样对孩子的
没有父母那些不爱孩子的父母,你会说我所做的一切都适合孩子。那是对的,你非常爱,为了爱,你可以在真相中牺牲自己,我们不能否认父母必须爱孩子。根据经验,我们发现父母是对这个词的理解,这是无知的。父母无意识地爱着他们的理想和期望。越来越突出的爱和仇恨纠结的亲子关系,让我们仔细反思:父母真的是如何爱孩子的?
在非常困难的父母上,他们非常有意识地试图拥有一个情人,他们在失去知觉中逃脱。由于真正的爱情,它是无条件地接受,但“缺点”在孩子中,父母是多彩的,那是,无意识地爱你,“如果你不正确,我会不喜欢你。”,我不知道这是在这些明丽的黑暗中是“条件”,孩子保留或产生劣势。许多父母的心脏病是“错误”,这是非常展开的,这是非常罕见的,将继续养殖父母讨厌孩子,讨厌的情感,而这种情绪情绪,可能会抑制,也许爆发,但拒绝的所有原因都是拒绝的当然接受孩子,父母关系的剑。
当然,到达这种方式与人一起,只是面对你的爱的动力,是真爱还是只是逃避真爱。
至少我们应该反思: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词,这要求我们学习;真正的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测试人类,这要求我们参加一生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