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河坝养老院

河坝养老院

发布时间:2023-12-06 00:27:23

① 中国最长寿老人134岁,唱歌跳舞弹乐器,后来怎样

人作为一种生物,肯定是有生命周期的,谁也逃不出大自然的规律。乌龟能活千年,朝生暮死,生命的时间早已刻在基因里。中国古代帝王执掌天下,当他们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时,唯一的追求就是永生。比如秦始皇,派徐福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可是最后还是病死卧榻。

慈禧为了追求长生也是四处寻药,可是依然无果。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长寿的人是张三丰,张三丰没有求医问药,其能长寿完全得力于平常修炼太极强身健体,再加上饮食上的科学,所以才能活那么久。

世界上没有长生之药,想长寿还是要科学锻炼和饮食。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当代一位长寿老人,她光绪年间出生,现在134岁,喜食一种“特殊”食物,一般人难以下咽。

长寿老人

这位长寿老奶奶叫阿丽米罕·色依提,她出生于新疆疏勒县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出生时间是1886年,也就是光绪12年,截止到2020年这位长寿老人已经134岁,现在已经是五世同堂。

阿丽米罕·色依提老人从2010年起,已经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十大寿星排行榜第2名。现在已经是中国最长寿的人,在世界上也是最长寿的人。

阿丽米罕·色依提出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她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年轻时,阿丽米罕·色依与同村一男子结婚,但是婚后一直没有孩子,后来两口子领养了一儿一女,不幸的是领养的儿子在年轻的时候患病去世了,只留下了女儿陪着老人。

2013年,阿丽米罕·色依老人的第五代玄孙出生,这时她的子孙后辈已有三四十人,而且子女后辈对老人都非常好。

古话讲“人丁兴旺,才是家族财富”,像阿丽米罕·色依老人这样能五世同堂的家庭,可以说很少很少,这其乐融融的一家十分让人艳羡。

家中有长寿老人,说明家族兴旺繁盛。像阿丽米罕·色依这样的长寿老人如今可以“怡然自得”的生活,对于国家而言也是一种强盛繁荣的体现。长寿老人经历了三个世纪,他们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见证者,我们共同祝愿这些长寿老人身体健康,可以陪伴我们走的更久。

② 有关拉萨古城的资料

拉萨海拔3,650米,为西藏自治区首府,在唐朝名为逻些。拉萨河流过拉萨市,在拉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拉萨历来是西藏全区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1960年正式设市,1982年又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人口

总人口52.15多万(包括流动人口),其中市区人口25.74万人(流动人口10.07万人),农牧区人口26.41万人。全市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人口占90%以上。

行政区划

现辖城关区和7县:

* 县:林周县、达孜县、尼木县、当雄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堆龙德庆县。

文化

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哲蚌寺,色拉寺也是西藏名寺。

[编辑]

交通

* 拉萨贡嘎机场

* 青藏铁路全长1,080公里于2005年10月全线贯通,将于2007年正式通车。

旅游景点

* 布达拉宫

* 大昭寺

* 罗布林卡

* 八角街

* 纳木错[/url

* 羊卓雍错

* 羊八井

“日光城”拉萨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空气稀薄,尘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高,因而日照强烈,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3000小时,比江南丘陵和四川盆地地区多50%~100%,是全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区,年辐射总量一般都在160×4184焦/厘米2以上。拉萨纬度偏南,太阳高度角大,海拔3700米,太阳辐射很强,其太阳辐射量高达202×4184焦/厘米2,而全国日照时数最多的青海冷湖,却只有168×4184焦/厘米2。拉萨日照强度这样高的城市在世界也是罕见的。同时,拉萨的日照时数可达3005小时,与同纬度相比,如宁波2087小时,重庆1188小时,其日照之长,也是平原、沿海地区城市所远远不及的。拉萨每小时每平方米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1000瓦电炉1小时散发的热量,是有名的“日光城”。

1、拉萨行政区划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西藏历史掀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拉萨1960年正式设市,现为地级市,辖城关区、堆龙德庆、曲水、尼木、当雄、达孜、墨竹工卡、林周七县一区,东西跨距277公里,南北跨距202公里,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54平方公里。总人口52.15多万(包括流动人口),其中市区人口25.74万人(流动人口10.07万人),农牧区人口26.41万人。全市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人口占90%以上。拉萨历来是西藏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藏传佛教圣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文明的洗礼和文化的鼎盛与延续,积累和沉淀了丰厚的文明成果和文化遗产,素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俗民情独特、名胜古迹众多、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目前,按照“东延西扩、跨河(拉萨河)发展”战略,拉萨建成区面积正在不断扩张,东城区、柳悟新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新区建设全面启动。青藏铁路将于2006年全线贯通,2007年正式通车。届时,拉萨城市和人口的规模都将进一步得到扩大。
2、拉萨经济
(一)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快速健康增长,2003年生产总值达到64.24亿元,比1997年翻了一番多,占全区GDP的1/3,人均GDP达到1.1万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0.9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5亿元,年均增长 11.46%。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4年以来,拉萨市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努力拉动民间投资,投资规模由小到大、项目数量由少到多、实施范围由点到面、实施地点由城市向农牧区拓展,建成了一批农牧业、生态环保、市政设施、交通能源、教科文卫和公检法及乡镇基层政权建设项目,市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1.3亿元,较前五年增长近3倍。接受北京市、江苏省50万元以上援助项目62个,援助资金、物资总额达5亿多元,重点改善了国民经济中十分薄弱的基础条件,投资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2003年,全市建设项目160个,其中96个重点项目中已有62个竣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80亿元,市属投资规模达到20亿元,民间投资达到4.1亿元。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得到提高。2003年三次产业比重为9.96:23.89:66.15,初步形成城市经济、城郊现代农业经济、工业基地和农产品供应基地四大格局。自1988年以来,农牧业生产连续十六年丰收,2000年实现了粮油肉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转折,绝大多数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部分群众达到小康生活水平。2003年粮油总产达到3.67亿斤,较1959年增长7倍多;牲畜存栏170万头(只匹),较 1959年增长85%。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形成城郊农牧业产业带、河谷畜牧业产业带、农产品加工工业区域。培育了13家藏药、牦牛骨粉、乳品、青稞酒、青稞麦片等涉农龙头企业,扩大了定单农业规模,特色产品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市农牧业总产值实现4.31亿元,乡镇企业产值 5.05亿元,多种经营收入2.99亿元。拉萨拥有电力、矿产、轻纺、建材、藏医药、食品、印刷、饮料、皮革等现代工业,具有拉萨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改革产权制度为突破口,推进了国有企业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二”目标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98亿元,增长23.05%,实现净利润2681万元。旅游、商贸、矿产、建筑建材、藏医药、高原特色生物和绿色食(饮)品开发、房地产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市场化程度提高,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要素市场正在发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得到增强,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经济结构。拉萨目前已有各类较大型市场47个,每万人拥有商业网点100个以上。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社会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3年在我市登记的私营企业达到512户,注册资本3.09亿元;个体工商户达到18395户,注册资本2.8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35899人,纳税额占全市税收总额的76.67%。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亿元,随着收入的增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幅加大,2003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占收入的35%以上,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三)推行改革,扩大开放,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按照“与全国框架一致、体制衔接”的总要求和“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适当变通” 的原则,与全国同步推行了计划、投资、财税、价格、粮食流通、金融等领域的体制改革,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的体制障碍,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初步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进了住房制度由实物分配向商品化、货币化方向迈进。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三条社会保障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企业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登记的下岗职工全部实现再就业。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大步伐,从计划指令逐步转到宏观调控,从行政命令逐步转到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从审批为主逐步转到服务为主,在建立廉洁、高效、务实的政府管理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加大了对外宣传,提升了拉萨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强了与国内外在经济、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北京、江苏对口援助不断向纵深发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近年来,来拉萨投资、经商、旅游的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越来越多,外省市在我市设有各种办事联络机构10多个,外来务工人员超过10万人,外地落户我市的企业达到115家。1998年以来,我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66个,投资金额7.85亿元,兴办的企业产值近8亿元。伴随国家级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柳梧新区建设已经启动,将成为我市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培植产业的强劲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中国与周边邻国友好关系的日益发展,拉萨将成为中国大西南通向南亚次大陆对外经济、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开放窗口。
(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1993—200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5%, 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610元,其中,用于医疗保健、教育、居住、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的增幅明显加大。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80元,劳务输出7.98万余人(次),劳务收入9170万元。农牧民人均拥有医疗费32元,城关区农牧民达到44元。全市包括县区现有敬老院53座,目前共有 351位孤寡老人在敬老院里幸福地生活。2000年在我市开办了全区第一座SOS儿童村,收养救助了110名孤儿。自国家实施“八五”扶贫攻坚计划到 2002年,全市共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37个,异地搬迁安置贫苦农牧民632户4143人。2003年落实投资1.7亿元,新建9条乡村公路;解决了 4.9万人、32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实施了17个扶贫项目,扶贫搬迁97户535人,累计完成大骨节病搬迁161户897人。目前尼木县457户大骨节病搬迁和国道沿线农房改造工程也已全面启动,力争明年大庆前完成。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351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目前拉萨市共有各类中、小学校602所,在校生人数7万多人,是1951年的45倍,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51年的不到2% 达到了98%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比和平解放前下降了50个百分点。2002—2003年在全区率先实现“普六”和“普九”目标,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健全,医疗卫生和防疫保健综合体系基本形成,在农牧区推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计划免疫接种率平均达到 98%以上,人均寿命延长从36岁延长到了67岁。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0年完成了农牧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县、乡、村文化馆、站、室248个,新建各类广播电视台(站)203座,改建扩建108座,广播覆盖率达到90.7%,电视覆盖率达到92.75%,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拉萨市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2002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区。
(六)群众充分享有宗教信仰的权力。无论是信教群众还是不信教群众都受到法律保护,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了充分尊重和保护。全市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60 座,其中藏传佛教寺庙258座,伊斯兰教清真寺2座,共有僧尼6657人,各县、乡、村都有宗教活动场所。1980年以来,逐步恢复了各寺传统的主要宗教活动和宗教节日,1995年以来,先后恢复了许多传统的宗教节日,得到了广大僧尼和信教群众的欢迎。
(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正确地贯彻实施。国家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西藏各族人民凡年满18岁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可以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行使自己的权利,管理本民族事务。各民族群众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力,所有的中、小学都是藏、汉双语教学,目前拉萨市人大通过的法规、决定、决议和政府发布的布告等都用藏汉两种文字,报纸、广播、电视都用藏汉两种文字。和平解放以来,拉萨市已经形成了一支以藏族干部为主体的干部队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市干部总数的80%以上,在县级以上干部中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65.4%,市级领导中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67.4%,其中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主要领导全部由藏族干部担任。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占80%以上。

③ 在西北最适合养老的地方,你知道几个

在大家的印象中,干净整洁的城市,都应该是坐落于祖国南方的,辽阔苍凉的北方,大多数都是非常干燥,沙尘滚滚,大西北永远都是黄沙滚滚,或者是黄土高坡上那些蜿蜒的沟壑,气候干燥,不适宜养老。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你就错了不过也不能绝对地这样说,因为在祖国的大西北,有这样几座城市气候特别好,非常适合养老。

在西北有这样两座城市特别适合养老,一是夏都西宁,二是陇上江南陇南。

西宁位于毁棚青海省东部,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西宁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西宁,是青海高原唯一一座宜居、养老、宜游的城市,

西宁夏季平均气温17-19 ,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西宁是一座有着两千一百多年 历史 的高原古城,古称西平亭,曾是汉后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地方、 南凉 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丝绸南路的要道、青藏高原通向中原的门户、 河湟文化 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北山烟雨—— 西宁古八景 中遗留最完善的一景。

西宁八景:石峡清风,金蛾晓日,文峰耸翠,凤台拍李留云,龙池夜月,湟流春涨,五峰飞瀑,北山烟雨

陇南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 陇上江南 ”。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气候垂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

陇南气候温和,风光秀美,非常适宜居住。

陇南是甘肃唯一具有 北亚热带 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赞誉为“甘肃的 西双版纳 ”;分布于全市各县的大河坝、三滩、红土河、 梅园沟 、云屏山等自然景点,被人们称作“陇上小九寨纤贺则沟”。

景点:武都万象洞、官鹅沟、成县西狭颂风景名胜区、康县阳坝自然风景区、西和晚霞湖、甘肃秦文化博物馆、两当兵变纪念馆、两当云屏三峡、徽县金徽酒文化生态 旅游 景区

④ 中国第一寿星,新疆阿丽米罕·色依提老人127岁,岁数有假吗

无论岁数有没有假,都无法证明长寿老人的真实性。中国长寿老人排行榜的操作流程:先由当地民政部门、老年协会或长寿老人本人申报,然后由老年学会核查老人的出生证明、子女的证明和年龄、邻居的证明、当地派出所和其他政府部门所记载的材料证明等。老人的出生证明,好家伙,老人大多出生在清朝,而中国建国1949年,根本就不可能证明老人是清朝出生地。子女的证明和年龄。老人是清朝出生的人,1886年出生的,按照这种推算,她的孩子应该是1905年到1911年之间,或者更早一点,那个年代的女子嫁人的早。也就是说,老人的孩子的年龄其实也没有出生证明。再死循环一下,老人的孙子是1925年左右出生的人,他的孙子其实也没有出生证明,老人的曾孙才有可能有出生证明。这其中,老人的儿子,孙子,以及老人自己的年龄,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的。因为没有官方可以证明他们是那个年龄,大清已经亡国啦!所以年龄这件事情上,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说多少就是多少。他们的出生证明,被保存记录下来的可能性几乎等同于0.好好想想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年代,清朝1886年之前以及之后关于新疆的新闻时间,1884年,光绪10年,发生了哪些大事呢,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巡抚。同年,甲申易枢,恭亲王奕欣、宝鋆等被罢免;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李鸿章签订《中法新约》。同年,台湾设省,刘铭传成为首任巡抚。也就是说光绪12年前后都动荡的不行。那个年代能有出生证明就很不错了,至于保存下来,不敢想。更何况之后中国彻底进入了乱世,各种国家侵略,各种战争爆发。谁还会考虑留个出生证名?所以现在的长寿老人,看看就好,不要点破,也不要过度较真。只要有东西说他们的年龄是真的,咱们就当是真的就好

⑤ 专家建议提高农村老人养老金,这一建议有望实现吗

关于乡村老人养老金的问题是个热门话题,从几十年的社会开展来看老农民应该亨受养金。

这是好事,没什么想法的,由于有了“国强”才有“民富”阐明了当今的政府都是为“老百姓”发明的人类幸福的高峰,值得赞誉。

⑥ 寒冬腊月,把93岁的老母亲安置在猪圈里

美丽的湖南双峰县是兄闷我的家乡,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国藩故里,湘军摇篮,女杰之乡。

可在几天前,我可爱的家乡发生了一件大丑闻。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家被儿子们安置在废弃的猪圈里。

猪圈还是猪圈,只是不养猪了,没有了猪潲的馊味和猪粪的臭味。猪圈里养着老母亲,不仅没有了人情味,连人性的味道也戋戋难觅了。

我的手机里那几天的微信群,朋友圈,当地的公众号里像炸开的河坝,鱼贯而出着这道丑闻。

这位耄耋老人现年93岁,膝下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是扒拍我们邻村的一位肖姓人家的老母亲,我之前并不认识她,听知情人说这家人经常训斥打骂老母亲。

事情发生的前些天我刚巧从广西回了趟湖南双峰的家,家乡的气温大概在5度左右,我很不适应家乡的严寒,一到家就感冒了,打喷嚏,不用纸巾擦拭着清鼻涕。家里点了煤炭烤火,关了门窗,只留一扇透气。

老人被关在四面透风,没有门没封窗的被废弃的猪栏里。春尘羡一面钢筋焊接的简易墙上挂着一把锃亮的铜锁,钢筋也在长年累月的腐蚀和风化中锈迹斑斑。

老人家穿着厚重的棉祆坐在冰冷的水泥地面上,蜷曲着膝盖,背靠着水泥砌成的条形猪食槽呻吟,遍布褶皱的脸上满是痛苦的表情。

她面前摆放着一个瓷菜碗和两个鲜红色的塑料一次性碗,碗里的饭菜早已冰凉。旁边横倒着一根拐杖,一条木板凳。老人身后靠红砖墙的地方摆着一张破旧的木制老式床,床上的一床旧棉絮被未套被套。没有外人知道老人在猪圈里住了多久,是几日,还是十几日?听说是老人的三个儿子轮月赡养,此时正轮到老人的小儿子照料老母的月份。应当不会超过半月吧,如果儿子儿媳们良心尚存,他们自己心里知道。

当地村干部及当地政府得知情况后及时做出了反应,把老人送到县医院检查身体,教育训诫老人的子女,暂且不提。

此有悖于孝道的事情让我震惊和愤怒,家乡的人们无不愤愤不平,痛斥老人的儿子儿媳不孝。古人曾谆谆教诲我们“百善孝为先”,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93岁的老人家,腿脚不便,耳背神智也有所缺陷,肖家人反而把她当牲口养。现今大家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把老母锁在猪栏里也太不孝了吧?

在全体乡亲们怒骂指责老人不孝的儿女和女媳时,可我们有没有想过老人的儿子儿媳的年龄,他们也都是花甲或渐入花甲的老人了。六十岁的低龄段老人,或许都还身体健朗,精力和体力充沛,不需要子女赡养,但对照料父母也渐渐的力不从心。

诚然,老人的子女对老母亲的照料和赡养为大众所不齿,可社会的养老问题却也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阅读全文

与河坝养老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办理病退与正式退休的退休金的区别 浏览:477
孝敬父母的心得体会800字大学 浏览:42
去敬老院包饺子日记 浏览:721
兵团养老金上调 浏览:873
常州退休补缴社保 浏览:943
甘肃经济报2018退休金细则 浏览:187
50岁女人不显肚子上衣 浏览:425
贵州老年大学校报 浏览:165
医院体检卡绑定的号码怎么改 浏览:218
城市低保户养老保险交多少 浏览:106
军考体检多久能出来 浏览:436
养老金个人账户怎么算利息 浏览:468
通州交养老保险需要什么 浏览:771
老人比划数字什么意思 浏览:647
国家对女公务员规定的退休年龄 浏览:864
重阳节送水果 浏览:867
开车体检测什么 浏览:785
现在的孩子孝顺 浏览:63
老年大学创建规划 浏览:824
南阳那单位招聘50岁以上的员工 浏览: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