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2015年60以上的老年人有多少

2015年60以上的老年人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3-10-14 04:21:34

⑴ 中国现在有多少老年人

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平均近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

平均近4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

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其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由于7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较多,将来“四二一”家庭结构比较普遍,一对夫妻要抚养一个子女,照顾四个老人。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到中年,父母渐渐变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现实压力。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主任 李志宏:国家将加快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重点为失能失智的老年人,为他们的长期医疗护理与长期生活照护提供稳定可靠可持续的费用来源和保障。

⑵ 中国老年人口比例是多少

中国老年人口比例: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0%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中国老年人口比例高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不仅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减少,同时导致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而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的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这降低了新增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当劳动力新增数量地狱退出数量、新增速度慢于退出速度时,劳动力市场上年轻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这必然使得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成本的影响

2005年10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人,到了2050年只要1.7个劳动力就要赡养一个老人。这就意味着在不降低养老保障待遇标准的条件下,劳动力的人均养老保障负担将一直不断加重。虽然养老保障成本由不同的责任主体所承担,这些最终都会转化为劳动力成本。

3、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趋于老化,年长劳动力因智力衰退,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创新精神不足,不能适应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职业的转换和必要的调动,不利于企业的改革创新。

4、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5、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

以上内容参考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⑶ 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多少亿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大约有1.9亿人,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了1.16倍,快速老龄化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近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联合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指数课题组等机构发布了《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下称“蓝皮书”)。蓝皮书称,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速度快、未富先老以及地区差异大等特征,急救和失能失智照护需求将快速增长。

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看,2000~2010年,60岁以上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增加了4689万人和3072万人,2010~2020年则增加了8637万人和7181万人,说明2010年之后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最新数据,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这是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过14%。

我国老龄化的第二个特征是未富先老、低生育率。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理事妥宏武表示,2021年底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4.2%,我国提前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它们在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的时候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我们国家人GDP在2021年超过1.1万美元。OECD主要国家相关数据显示,一些发达国家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社会时,总和生育率均值降为1.76。我国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社会时,总和生育率降至1.3。

我国老龄化的第三个特征是地区差异较大。从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看,排在前三位的省份是山东、四川、江苏,老年人口数量分别为1536万、1417万、1373万。山东是唯一一个65岁以上人口超过1500万的省份。从老年人口占比来看,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的地区有12个,分别是湖北、天津、湖南、安徽、山东、吉林、黑龙江、江苏、上海、四川、重庆、辽宁;最高为辽宁,达17.42%,这些地区属于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尚未达到高度老龄社会的阶段。

应对老龄化的机遇和挑战

宏武认为,我国老龄化面临两个机遇:一是2021年已经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比较大。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这些都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二是国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健康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蓝皮书称,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和公共服务支持释放生育潜能,我国还是能争取实现总和生育率接近1.8和确保1.5的目标的。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尤其是“63婴儿潮”一代人陆续退休迈入“65+”老人的行列后,我国老人照护、急救以及失能失智的需求都会大幅增加,养老服务供给需未雨绸缪,提前预备。

蓝皮书称,我国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493.7万张,之后下降到2015年的358.1万张,2020年上升为483.1万张。受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影响,尽管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在不断增加,每百名老人(65岁及以上)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称,“十三五”期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包括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从11.6万个增加到32.9万个。

伴随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弱化,嵌入社会服务的居家养老成为主流。蓝皮书课题组在20个一二三线城市开展了养老需求调研。结果显示,排在受访居民养老主要困惑前三位的是担心突发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护理人员不专业/好的靠谱的护理人员难找;医养服务好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可见,急诊急救是居民养老最大的需要与担忧。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对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急诊急救的需要高于其他需要,心脑血管疾病和跌伤均需要15分钟急救圈,将基本保健(含急诊急救)作为民生保障的基础设施应嵌入社区,是完善我国养老体系的一个艰巨任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有关负责人就《“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答记者问时称,“十四五”时期是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老年人居家就近养老期待需求,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将着力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指导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通过签约合作、与医疗机构毗邻建设等方式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双重需求。

⑷ 三十年后,我国的六十岁以上老人,有多少占比

201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联合国规定凡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 7%以上或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 10%的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从 2000 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 个百分点,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 8.87%,比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1.91 个百分点。0-14 岁人口占16.60%,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 个百分点。然而,90-00 年的十年间,60 岁以上和 65岁以上人口比例分别提升了 1.77 和 1.45 个百分点,0-14 岁区间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了 4.9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少年儿童比重降低速度亦在加快。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

我国与世界主流国家老龄化程度对比

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要更快。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7%。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幅上升。从总体上看,我国每百人所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较低,大体徘徊在1-2张之间。这与发达国家5-7张的床位数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也与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远小于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社会赡养率增大;另一方面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众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高、更多方面的要求。二是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大。因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医疗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引起社会需求结构新变化。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而形成的养老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预计到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至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到2050年,我国将有4亿老年人,也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且按照现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比例从20%提到30%只需20多年的时间,发展非常迅速。预测到2020年,养老床位需求为729万张,2025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应达到900万张以上。
中国老龄人口增长情况

一、老龄化现状分析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教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决定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也不例外,它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到1999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整个人类社会能在资源保证、环境良性状态下持续、健康发展,而人口老龄化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对我国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带来不可回避且深层次的突出矛盾。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就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快速上升

总体来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2006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149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3%,65岁以上的人口是141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7.9%。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如下特点。
1、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家庭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
2、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万,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
3、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我国农村2006年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可见,中国未来老龄化对中国的挑战重点在农村。
4、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的情况则相反。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113美元以上。
以现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国老龄人口到了2010年将增加到1.12亿,2020年将达到2.48亿,2051—2100年将稳定在3—4亿。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
2006-205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预测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中显示:我国从2000年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8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0.1%,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会达到12.8%。近两年国务院、各部委就制定发布了养老相关政策十余条,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标准化、养老机构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并轨等多方面指导、支持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其中2015年2月25日,民政部、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预示我国养老产业迎来新的阶段。同其他消费群体相比,老年群体由于在生理、心理、经验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老年市场的消费行为也具有了其自身的特征,包括自住消费性强、习惯稳定和行为理智、追求实用便利等。老年人的这些消费特征也决定了养老用品和服务与其他相比存在着不同之处,从而形成了特殊老年人消费市场。
养老市场规模巨大。全国老龄办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达到1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3万亿元,2030年达到8.6万亿元,2040年达到17.5万亿元。而从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二、老龄化未来趋势预测——我国未来面临人口增长三大高峰
据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已相继面临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增长的“三线交叠增长”的非常时期:总人口继续直升,估计到2050年将达16亿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达941万人,所占比重将增长至2010年,大约占67%左右,届时从属年龄人口比下降至5%以下,社会赡养负担最轻,即从现在至2020年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最佳时期,随后从属比上升伴随着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预示着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开始显现。另一方面,未来一二十年我们在面临劳动人口比重和绝对量增长的同时,还将面对失业人口继续上升的趋势。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作出劳动就业战略决策的合理选择,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丧失的不仅仅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很有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国家财力和自身养老金积累的“黄金时代”;更为严峻的是,我们还面对着人口年龄加速老化的挑战。未来16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届时老年人口将逐年递增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9.96%;此后3年间将进入快速人口老化阶段,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32.73%,并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这一高水平上。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2004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1%。但到2014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4.11亿,占到总人口的29%,它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的人口总和。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来势猛
老龄化可能是由于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改变了世界老龄人口的发展格局,即人口老龄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也已经开始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3.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变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1.;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岁,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全球人口老龄化

全球老年人口抚养比

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与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全球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根据联合国2007年的研究报告显示,6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在1950年占到全球总人口的8%,在2000年这个数据上升到了10%,预计2050年将达到21%。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晚年生活时,劳动年龄人口则呈现下降趋势,退休者的生活支持来源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全球老年人口抚养比从1950年的8.3%上升至2000年的11%,预计2050年将上升到25%。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另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就动态而言,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从乡下涌到城市,农村老人因此经常无人照护,因此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 50.32%。同 00 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 个百分点。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城镇进程从 95 年开始加速进行,目前仍保持较高速度。
我国城镇化进程

我国与世界主流国家老龄化程度对比

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过去说“人活70古来稀”,现在说“活到70不稀奇”。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万增长到2000年的11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基本规律,老龄化使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年龄老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缩减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下降。2045年劳动力老化程度可能升至32.14%。近年我国依靠供应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老龄化将会弱化这种优势。一方面,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从劳动力价格上升,产品的成本增加,导致商品价格优势丧失。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劳动者年龄的增长使得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和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2、人口老龄化使企业和政府的养老支出受到影响。对政府来说,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自然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国家支出上升,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对企业来说,企业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缓解养老支出的财政压力,会加大税收,这就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打击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投资。
3、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特别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随着老年人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社会对老年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
4、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压力增大。中国老年人口的近60%分布在农村。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5、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料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国际资料表明,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在职人员的3—5倍。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的0.48%。预计到2010年将占到1.11%,2020年将达到3.6%。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3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老年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加剧社会医疗保障费用支出规模的压力。
6、人口老龄化对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压力增加。长期照料服务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服务。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据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在2020年将超过20万人,2050年达到38万人。目前,我国各类为老服务的机构能够提供的床位却很少,其中的长期照料服务床位更是少的可怜。此外,长期照料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决不了的,因此要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机构。

⑸ 2006年至2014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数据

人口老龄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构成挑战。普遍的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导致整体社会消费意愿降低,劳动生产率下降,社会经济因此而中长期放缓。中国政府制定了多方面政策以应对这一趋势。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人口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
老年人口还在不断增长,未来还有加速趋势。统计数据显示,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十年内,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7299万人,增加比例48.98%,年平均增速为4.90%。从2006年开始,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至2010年增速达到顶峰,2011年有所减缓,2012到2015年依旧保持年平均4.65%的高连续增长。
2006-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变化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国家经济信息中心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2030年前后将是中国老龄化人口加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老年人口发展趋势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人口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二、人口老龄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在一个中长期里面,在消费、投资以及劳动生产率方面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老龄化从中长期影响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由于收入水平大幅下降,消费大多依靠之前积累的储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子女的支持等,因此购买能力必然下降不少。这同时导致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倾向于务实性消费,老年人对新产品、新科技功能也缺乏年轻人那样的追求,这不利于消费层次的提升,并阻碍消费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口储蓄率的下降,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投资的下滑。步入老年以后,收入水平的减少,导致个人青壮年时期积累的储蓄呈下降趋势。反映在整个社会上,当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时,必然带来居民储蓄率的降低。中国近30年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高储蓄推动的投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未来整体中国的社会投资将呈现下滑态势。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还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通常认为,老年人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吸收速度要低于青年人,这会削弱整体社会的创新能力,从而削弱了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贡献作用。而老年人基于生理机能的原因,本身也会导致生产能力的下滑。这些都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并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瑞银在此前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日本以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不高,即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由于伴随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减少,从而总体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的效率,而储蓄和消费意愿的降低,反过来也会降低社会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这些因素将在一个中长期时间里面压低社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率。
尽管如此,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许多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产品的企业来讲,则是个很好的发展机遇。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涵盖了护理、餐饮、旅游以及轮椅、助听器等诸多方面。这会衍生出一个非常可观的银发消费市场。此外,积极和恰当的政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积极应对。
三、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一)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完善服务配套政策
对于养老服务市场的支持,近两年以来明显增多,尤其是进入2016年。
2016年,中国政府出台了7个以上的有关养老领域的政策,涵盖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等诸多领域,扶持养老服务业,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作为重要的议题,在10月1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改领导小组会议第二十八次会议上,会议通过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的意见,要求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
(二)放开“全面二孩”,提高出生率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提高出生率,以提高未来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行。从1971年中国强调有“计划生育”,及至1982年确定为基本国策以后,“全面二孩”也是中国在限制生育方面迈出的最大步伐。国金证券此前发布的报告认为,基于人口结构与经济状况的变化,中国人口政策事实上形成一个从限制到鼓励的过程。而放开二孩政策的本意在于,如果生的孩子多了,老年人在整个人口当中所占比例提高的速度就会放缓。这被视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推动养老金市场化改革
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对于中国的养老金支付产生较大的压力。2015年8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养老金投资管理改革正式启动,养老金市场化改革获得实质性推进。这将提高养老金的资金回报率,有效提升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促进养老保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健康发展的养老服务市场,还需要在税收制度、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改革。为推动养老服务这一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也在全力推动这些方面的改革。今年5月1日起,中国全面推行的营改增政策,将降低养老服务行业的税收负担。此外,媒体多有报道年底前可能出台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方案,也将助力这一市场的发展。
信息化也是这一领域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中信证券报告预计,未来相关养老政策仍会出台,涉及的方向之一将会是促进养老服务信息化,鼓励远程医疗服务、家政O2O、医药用品配送等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同时,在社会保障方面,将会继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理顺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政府做好基本养老服务,而非基本养老服务交给市场。在养老产品方面,以房养老、长期照护险等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也有望加快。
养老服务涉及领域广泛,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考虑到庞大的老年人口,在政策支持下,未来这一领域发展潜力巨大。这也必将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⑹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多少

人民网北京9月1日电 (记者温璐、宋子节)今日,国新办就《养老托育服段乎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有关情况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会上,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李永新介绍,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67亿,占总人口的18.9%。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失能、独居、留守等老年群体不断增多,他们既有机构长期照护的刚性需求,又有依托社区居家便捷享受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殷切期待。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李永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优化设首枯施布局,完善支持政策,加大服务供给,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为36万个,床位达到812.6万张。握芹悉养老服务机构作为养老服务主要供给主体,需要依靠持续稳定的服务回报来维持正常的运营。但近三年来受疫情影响,部分养老服务机构经营受到冲击。据调研了解,特别是今年以来,多地疫情反复持续,这些地方的养老服务机构面临较多困难,急需协同各方面力量加强帮扶、共度难关。
李永新强调,这次专门针对养老服务业出台了纾困扶持措施,充分体现了对民生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既有针对性推动疏解养老服务业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释放了进一步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信号,将有助于进一步提振养老服务行业信心,加快推动各地养老服务提档升级,从而以有效的供给来拉动服务需求,更好满足广大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

⑺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是什么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如下:

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尽管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已经很少,但由于育龄夫妇的数量依然庞大,未来30多年时间里,人口总量仍将增长到15亿左右才能静止下来。

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结果,到2040年前后,印度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中国将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仍将长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5.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

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5.21‰。

2015年11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等5家机构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2021年3月2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将很快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12%以上,比日本、欧洲低得多,美国应该是16%左右,按照专家分析,用不了多少年,我国可能会超过美国。

所以,人口老龄化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趋势预测

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48亿,占比例为17.5%。

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占比例为21%,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将达到13.7%,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将在2027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5岁以上老人比例高于15%。而2025年中国经济仅仅是2014年智利、波兰的水平,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将接近四分之一,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16.2%。

204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30%,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22%,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达到4.34亿,比例达到31%,65岁以上老人比例会达到四分之一,达到日本的水平。而那时候日本60岁以上的老人会占全国一半。

2010-2040年,是我国老龄化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因为从2010年开始,建国之后婴儿潮出生的婴儿相继步入老年,直到2040年。

因为198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幅减少了出生人口的数量,所以自2040年开始,我国老龄化速度会有所减缓。但是2040年之后我国老年人比例却仍然居高不下,长期徘徊在30%左右。

中国是人口第一的大国,而且人口仍在持续膨胀,增速为每年570万。一方面是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一方面是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的社会难题。

安联集团上一期《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

按照中国现行60岁的退休年龄计算,2013年劳动力拐点将会突显,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进入退休潮,届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养老体制的改革显得任重道远。专家表示,作为第一支柱,以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社会养老体制改革是关键。

⑻ 中国至今60岁以上老人有多少

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占全球老年人口21.4%,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阅读全文

与2015年60以上的老年人有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三清 浏览:926
孝顺的品质的词语 浏览:583
社保关系转移退休前多久 浏览:20
岳飞孝敬母亲的故事 浏览:236
老人肺心衰竭脚底发紫还能活多久 浏览:6
云和县老年大学画图班 浏览:533
安徽颍上建颍乡孝敬父母劳动模范 浏览:867
养生馆如何做外卖 浏览:179
水利部老年大学电话6 浏览:450
台湾安心养老院 浏览:666
贵州交3000农村养老保险领多少 浏览:449
70岁以上老人日本 浏览:692
钦州市老年大学电话地址 浏览:46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很不好的 浏览:637
80岁瘫痪老人政府有补贴吗 浏览:522
冬至在养生方面注意什么 浏览:968
离婚后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 浏览:395
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待遇节假日奖金 浏览:823
孝文帝孝顺的故事 浏览:188
养老院意见箱内容怎么填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