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牛肉和橄榄,一起抄着吃最好
『贰』 什么是老年人的心态
老年人的心态特征为以下三点: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或家庭角色的改变,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一是沉默寡言,表情淡漠;二是急躁易怒,发脾气。
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交往不便,心理上常常易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
3.恐惧感老年人由于机体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儿女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可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也可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
『叁』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老年人心理特点分析
老年人是个特殊的群体,因个人经历不同,身体健康现状差异,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1)焦虑恐惧型心理 老年人多有慢性疾病,病情较复杂,由于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少数患者甚至有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以致食欲减退,睡眠差。(2)孤独、抑郁型心理 多见于失去配偶或家庭关系、经济条件欠佳或刚离退休的老年病人,这类患者常郁郁寡欢、倦怠、懒于活动,喜欢独处。(3)暴躁、偏执型心理:多见于个性较强,自我认为年轻时为社会、对别人、对家庭作出过较多贡献的老年人,表现为自以为是,顺从性差,固执已见,不听护士安排,心胸狭窄,好猜疑,妒忌,自尊心强,易激惹。(4)自卑、自弃型心理:多见于有器质性病变,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复者,病人多次就诊,家属及单位对其关心较少,病人悲观、失望,不愿与人交往或沟通,对治疗和疾病的转归表现得淡然,不积极配合治疗或检查。(5)依赖、顺从型心理:多见于家庭和谐,性格脆弱的老年人,此类患者自觉年事已高,万事不能,凡事依赖子女,缺乏信心,对自已的疾病估计太重,对生活缺乏积极、乐观的态度。
沟通方法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护士热情、耐心、温柔、体贴,口齿伶俐,有爱心和同情心,娴熟的医疗理论基础知识、护理学基础和临床心理学知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掌握不良心理的消除方法。不同的心理个性,其临床表现不同,相似的心理特点,其临床表现也存在着差异,面对不同心理特点的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
1 帮助培养老年人正确对待自已的疾病:根据老年人所患的疾病,简单讲解疾病的一般知识,治疗、检查、转归、注意事项等,让老年人对自已的疾病有客观的`认识,客观的看待,相信科学,相信医学的发展对疾病有适当的控制而延长寿命。
2 鼓励老年人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老年人适当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沟通,可丰富自已的精神生活,并可以及时调整自已的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如参加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上老年大学等。把老年人的注意力转向社会、转向身边的人,学会关注其他人,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躯体,生活就会成为快乐的源泉。
3 帮助老人充分了解自已、客观地认识自已的能力:对自已的能力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已的能力,勉强做超出自已能力的事情。也不要自我评价太低,缺乏信心而产生抑郁情绪影响健康。
4 支持老年人保持自已的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与统一,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出幸福和满足感,消除不良情绪的产生。
5 帮助老年人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已的情绪:耐心倾听老年人的诉说,让老年人不愉快的情绪释放或宣泄,同时提醒老年人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反应,适当调节自已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心态的安宁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肆』 老年人心率快的原因
,也叫安静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老年人心跳比年轻人慢,女性的心率比同龄男性快,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安静状态下,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理想心率应为55~70次/分钟(运动员的心率较普通成人偏慢,一般为50次/分钟左右)。
就诊科室
心内科
多发群体
心脏病患者
常见症状
心悸、胸闷等不适感
快速
导航
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日常保健
异常变化相关因素
心率变化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如果心率超过160次/分钟,或低于40次/分钟,大多见于心脏病患者,如常伴有心悸、胸闷等不适感,应及早进行详细检查,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心动过速
成人安静时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一般不超过16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兴奋、激动、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或见于感染、发热、休克、贫血、缺氧、甲亢、心力衰竭等病理状态下,或见于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麻黄素等药物后。
2.心动过缓
成人安静时心率低于60次/分钟(一般在45次/分钟以上),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健康人和运动员;或见于甲状腺机能低下、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以及洋地黄、奎尼丁或心得安类药物过量。如果心率低于40次/分钟,应考虑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如果脉搏强弱不等、不齐且脉率少于心率,应考虑心房纤颤
『伍』 老年人心脏有什么特点
心脏,是生命之泵。无论是身强力壮的小伙,还是白发苍苍的老翁,只要心脏出现问题,将直接威胁生命的安全。一般正常人的心脏重量为300克左右,心脏容积为750毫升,心跳每分钟为7280次,心脏每次收缩喷射到血管内的血液约为70毫升,也就是说,心脏每分钟喷送血液量约为5000毫升。那么,老年人的心脏有什么特点呢?1、心跳过缓老年心脏的主要变化是心搏次数减少,医学上称之为心动过缓。一般认为,窦性心律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窦房结对自主神经反应性降低,这是病态的表现。窦房结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主要改变是:P细胞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其窦房结内的弹力纤维、胶元纤维、网状组织等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变粗,有脂肪组织浸润,大约从37岁开始增加并与年龄成正比,这是心跳变慢的根本原因。所以,60岁以上老人的心率每分钟55次以上,只要节律规整,即属正常。如果每分钟50次以下,并伴有心律不齐,经过运动或注射阿托品等药物,心率仍不增加或增加很少,则属病理性变化。2、心搏量减少
随年龄增加,血管壁逐渐硬化,外周阻力加大而使心脏负荷增加,时间久了,左心室变得肥厚和肥大。同时,心肌的收缩力也随之降低,使心排血量减少,容易使心、脑、肾各器官的相对供血不足,出现腰膝酸软、下肢无力、心慌气短、头晕眼花、视物不清、经常疲劳等症状,这说明有脑缺血的情况存在,应及时诊治。3、心律不齐老年人心脏的另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心律紊乱,而病人又常无自觉症状,只有在体检时才能发现。然而,严重的心律紊乱可在数分钟内造成死亡,较多见的是房性早搏及心房纤维颤动。这是由于人到老年后,窦房结、结间束、心房肌退化性变化的原因,另外,也与老年人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有关。轻度心律紊乱不需要治疗,而重度心律紊乱易造成心力衰竭,需及时而妥善地处理,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危害。4、收缩压增高
正常人的血压在一定情况下有一定的波动幅度,当情绪紧张、焦虑、运动量过大时,可使血压升高。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是动脉硬化的标志。此外,收缩压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而舒张压却保持相对稳定。于是有人认为,老年人收缩压升高无关紧要。其实并非如此,收缩压过高也会影响心、脑、肾的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促使心力衰竭,加重动脉硬化等。60岁以上老人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属正常,超过此值,可采用药物治疗,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因此,人到老年后,应注意对心脏的保养,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脑溢血、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陆』 老年人心脏病
猪心一具洗净,加入花椒约50粒,越麻得越好。少加盐,能入口即可,不用任何佐料!煮熟后吃肉。 这个方虽然简单,但是对于老年人的心脏病,效果相当不错,而且心脏的其他疾患也可以用。 建议大家注意事项可包括: 控制体重 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胆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比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戒烟 烟草中的烟碱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过量吸烟又可使血压下降)、心脏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这些不良影响,使30—49岁的吸烟男性的冠心病发病率高出不吸烟者3倍,而且吸烟还是造成心绞痛发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戒酒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证实乙醇对心脏具有毒害作用。过量的乙醇摄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缩能力。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酗酒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改善生活环境 污染严重及噪音强度较大的地方,可能诱发心脏病。因此改善居住环境,扩大绿化面积,降低噪音,防止各种污染。 避免拥挤 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无论是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还是冠心病、风心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节,以免受到感染。 合理饮食 应有合理的饮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所以,从心脏病的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十分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适量运动 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维持经常性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的代谢,尤其对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应根据心脏功能及体力情况,从事适当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脏器机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活动量应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状为原则。 规律生活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特别提醒】 提醒一:多食素 很多人认为我们人类是食肉动物,因为我们基本上天天吃肉。但是人类进化和人类历史研究却证明,人类的身体结构及生理功能更像食草动物。大家一定觉得奇怪,那么不妨看一下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比较。 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身体结构的主要差异(表格) 食肉动物 食草动物 肢体有爪 无爪的手或蹄 牙齿锐利 平钝 肠短 长 饮水方式舔 饮 降体温方式喘气(无汗腺)出汗(有汗腺) 获取维生素方式 自身制造 从食物中得到 一比较就一目了然了——人类不像食肉动物而更像食草动物。虽然在长期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成为杂食动物,但食草动物的基本特性一直没有明显变化而保留至今。但是在近200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的食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们开始远离素食和谷类食品,摄入过多的肉类。与人类进化历史相比,这种变化太快了,以至与“食草”为特征的人类基因和生理功能无法适应以肉类食品为主的环境。这种不适应最终导致产生包括现代心脏病在内的许多新的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经济发展→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流行”是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三部曲。最典型的例子是瑙鲁。瑙鲁原来是一个贫穷的小岛,60年代末发现了稀有矿产,这个国家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没想到几年以后,瑙鲁出现了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大流行,50岁以上的人群70%患有糖尿病,成为世界之最,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经济发展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可能。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心血管病流行虽然不能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却是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而得到的一种惩罚。如被西方国家视为垃圾的西式快餐,富含高热量、高饱和脂肪酸,现在却在我国广泛流行,博得了不少孩子的青睐,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健康。我们应该更多地效仿祖先,多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淀粉、蔬菜和水果),少吃动物性食物(鱼类除外),尤其要少吃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多的食物,远离麦当劳、肯德基类“不健康”食品。 健康饮食标准表 (健康饮食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 2.脂肪的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 3.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类食品。 4.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 5.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 6.饮食要高钾低钠,鼓励食用豆制品,饮茶。 7.饮食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 8.适当摄入纤维素食物(包括谷类淀粉类)以保持大便通畅。 提醒二:适宜运动 心脏发病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是缺乏运动。在同一环境里生活的人,经常坐着不动的,患冠心病比经常活动者高出2倍。 运动对心脏有什么好处呢?运动可以促使心脏的小血管扩大、延长、增多,改善心肌的供氧状况,改善血液中脂质代谢。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和心脏的代谢功能。此外,还能提高血液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凝过高,对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很有帮助。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要保护心脏,我们建议以下一些锻炼方式: 体育锻炼表 1.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具有增强心功能,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的效果。对于参加运动时会引起心绞痛的人来说,可以改善病情。每次散步可坚持20分钟至1小时,每日1~2次,或每日走800~2000米。身体状况允许者可适当提高步行速度。 2.慢跑:慢跑或原地跑步亦可改善心功能。至于慢跑的路程及原地跑步的时间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强求。 3.太极拳:对于高血压病、心脏病等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体力较好的患者可练老式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练简化式太极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体弱和记忆力差的可以只练个别动作,分节练习,不必连贯进行。 体育锻炼注意事项: 1.任何人,如果在运动结束10分钟后,心跳次数每分钟仍在100次以上,则不应再加大运动量,应根据情况适当减少运动量。 2.运动量应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 3.进餐与运动至少间隔1小时以上。 4.运动最适宜的温度是4℃-30℃。 5.运动时若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刻停止,必要时需就医。 此外,有一点要提醒大家,不宜清晨锻炼。根据国外学者测定,上午6时至9时是冠心病和脑出血发作最危险的时刻,发病率要比上午11时高出3倍多。另外,人体在上午时段交感神经活性较高,随之而来生物电不稳定性增加,易导致心律失常,可能出现室颤,引起猝死。还有,人的动脉压在上午较高,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可能性,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作。所以,大家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避开心血管事件“高峰期”,将时间安排在下午及傍晚进行。 提醒三:心态平和 情绪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对什么年纪的人来说,不良的情绪都是非常不利的。人的情绪一旦紧张、激动,会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结果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显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情。更严重的是,这些变化有时会导致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 大喜大怒都是忌讳的。中医学认为,暴喜伤心,心气涣散,会出现一系列心气不足的症状,如心悸、乏力、胸闷气短、脉结代等症状。严重者则会出现冷汗不止,四肢不温,脉微欲绝及心悸、胸闷、胸痛等心阳欲脱的症状。此种变化类似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相反,怒则气逆,气的运行受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血瘀的结局是不通,不通则痛。大怒导致的一系列反应,类似于冠心病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由此可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 古人所提倡“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可说是保养心脏的一个座右铭。要经常与人交往,通过交谈、来往,了解社会,了解环境,体会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老年朋友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种花、养鱼,下棋、书画,以此陶冶性情。 提醒四:坚持服药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心脏有病不能等到发作时才去医院,平时就要坚持服药。只有常服药,才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手段。许多冠心病人身边都备有一盒麝香保心丸,但一半以上的人都不吃,有的还舍不得吃,都要等到心绞痛发作了才吃,有的自认为自己还没到需服药的程度。这其实是一个用药的误区。麝香保心丸是一种常服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的药物,只有常服才能改善心血管机能,逆转心脏肥厚,保护心脏功能,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 http://www.shiliao.com.cn/2005/4-20/14494691972.html http://www.google.com/url?sa=l&ai=Bg2_DvM5tQ_-jAoqcYKPVka8Eg6_DDY2bqcgBjez9_-q0-v____8BkAEDqgEEdy5zb8gBAQ&num=1&q=http://www.xinzang.cn/xuan/ggjj/ http://www.39.net/disease/xxg/yfbj/134992.html 老年人莫贪睡,心脏病须防备 以往,有些患心脏病的老人总认为休息越多越能长寿。其实,这种想法是欠妥的。最近,美国有关专家研究结果证明,心脏病人还是少睡为妙。 美国心脏病专家对40到80岁的男女作了80万份调查,两年后,他们再分析这些人所填的调查表,并与他的现状进行比较,发现每晚睡眠10个小时的人比睡眠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要高出一倍,因中风而死亡的比例则高出36倍,这说明睡得太多了并不好。这是因为病人睡眠时,身体的血液循环缓慢,会增加循环血凝块的危险。睡眠时间太长,也可能是动脉硬化的征兆。因此,老年朋友不要睡眠太多,以防不测。
『柒』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一)老年人小心谨慎
1、重视准确、忽视速度
心理学家发现: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比较重视完成任务
的准确性即比较注意避免犯错误,而对完成任务所花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够踏实认真。
2、不会轻易冒险
老年人表现在行动上的另一种小心谨慎就是做事稳扎稳打,轻易不愿冒风险。这也是一般人对老年人的一种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实验证实:老年人宁拿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去选择一份有机会得到高工资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执”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所持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心理特征的一种稳定表现。进入老年期之后,人的活动能力和生理机能就开始镇迹洞逐渐衰退。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后就变得低沉、缓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于一生经历众多,经验丰富,因此其性格特点就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思想的逐渐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成型,有了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人就会感觉到老年人是越来越冥顽不化和固执己见了。
对于个性特点较为固执的老年人,有一种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试,就是低球技术。其具体做法就是: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后,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个要求需要老年人负出比第一个要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使用低球技术比直接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来得更容易,并且为老年人接受。
(三)老年人爱“唠叨”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纪之后,说话就开始重复,早就过去的一件小事也会唠叨个不停,而且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深信不疑,决不屈从别人的意见。
老年人由于生理衰老的原因,开始显得精力不够充沛,许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参与,或者无法再象年轻时那样从容和潇洒地把事情做得较为理想。因此,他们只好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心理平衡。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强烈作用,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都会进行坚决地维护,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防卫。这个时候,老年人为了排出寂寞,也会借助重复和唠叨的语言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热闹的气氛;老年人最善于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己的陈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绩,这都是为了能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籍,以解脱现时的空虚和无奈。
(四)老年人的“怀旧情绪”
对于过去的时光和以往美好时代的怀念之情,感染着全世界的老人们。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多数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觉到无法适应,从而企图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古语说得好: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人到老年,仿佛思想就开始退步,不再象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由于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标,生活的节奏也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地进入到一种安详和宁静的停滞状态。
在心理上,由于老年人不太可能在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满足,于是就转而进行自我的心理平衡的维护,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不断地去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荣誉。对于州碰那些背井离乡在外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人们来说,只有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才是自己晚年生活中最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精彩篇章。儿时的朋友和玩伴,甚至家乡的饭菜,老家门口的一棵枣树,儿时玩的一种游戏等,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怀旧情绪。
许多老年人还会觉得和他们同辈的人相处更舒服,和那些曾经共度人生、轶事、特别是幼年一起长大的同伴,他们会觉得更为亲切,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回忆。
(五)老年人的“返老还童”
有的老年人,虽然已年届花甲,生理机能日渐衰退,体力也大不如前,从外表看来已经是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形象了,然而他们的内心和言行举止表现得却象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御枯,如《射雕英雄传》中的老玩童---周伯通一样。
这些老人与那些承认自己已经衰老的老年人不一样,他们的脾气和性格随着年龄的变大反而越来越幼稚起来,时常表现出与实际的生理年龄不相称的语言和行为。如在自己的亲戚、朋友面前显得不拘小节,蛮不讲理;情绪激动,得理不饶人;对生活中的事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好奇心;常主动要求别人过多的照顾和关怀;总是要求老伴或子女陪在身边;挑剔饮食等。
其实,老年人小孩化并不是什么坏现象,不仅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科学道理,而且老年人的这种变化对其身心健康是极其有利的。
平日里,老年人如国能够经常到室外走动走动,除可活动筋骨外,更重要的还可以接触阳光进而促成皮肤合成维生素D,改善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骨质的丢失,同时也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老年人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戏、跳舞、垂钓、下棋等更可使其身心愉悦,避免消极的自我暗示。此外,心理学家发现,儿童智力玩具也同样适用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在玩玩具时,可以通过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而使大脑得到有效的运用,防止因疏于用脑而导致加快老化。
『捌』 老年人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你好!以下属于我的个人观点请阅:
一、心态方面:
1、对各种事情倾注热情,积极参与生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把握住热情,并与之为友,那么埋在心头的阴霾就能驱散。当自己不悦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就会感到其乐无穷。
2、对一切不要抱过高的期望值。要留一席心理空间,这样,对事后的结局容易接受。
3、学会明智。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事物总是相对的。苛求别人或过分要求自己,都是不理智的。“风物长宜放眼量,牢骚太盛防断肠”。把事情看开了,心胸就能开阔,情绪自然就能保持稳定。
4、遇到失意时要学会自我解脱。苏轼当年同弟弟分别七年未晤,心情忧郁,写下了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月亮盈虚变化得到启示,最后想开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可以作为老年人摆脱烦恼的借鉴。
5、保持和创造愉快的心境。树立乐观的态度,是克服不良消极情绪的制胜法宝。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去设想和创造一个心情愉快的环境。情绪虽有外界因素,但人是可以控制情绪的,困难面前不气馁,委屈面前不怨人,知足者常乐。
6、适当地赞美自己。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以积极的态度称赞自己,这样会对你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
7、在不利的环境面前,要学会疏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可找几个知心朋友,倾诉内心的苦闷。
二、生活方面:
1、保持健康的身体
如果中老年人有了健康的身体,自然对于生活的期望也就更高,感觉更好。一个人没有受到疾病的困扰,生活的吃喝拉撒等各方面都良好,连走路都带风,这都是保持好心态的基础。因为不管是大病小病都会给人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让人陷入烦躁,甚至抑郁的状态。
2、充足的睡眠
我们每天花在睡眠上的时间基本占了1/3,就是说我们每天有1/3的时间都是在睡觉休息,那如果没有足够的睡眠,就会导致精神不佳。只有身体得到完整的休息才能保证情绪的平和,这样也就会有一个好的心态了。
3、适量的运动
适量的运动是我们每天生活必备的一部分,不管是跑步,还是其他的有氧运动,或者是瑜伽都可以,每天有足够的活动量,能够让身体保持更好的状态。而且通过运动还可以将内心已经有的烦闷释放出来,运动还可以让大脑充满活力,保持精神振奋。
三、饮食方面:
饮食尽量清淡,吃有助消化的食物,吃些新鲜水果、蔬菜。
最后:老年人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自信是心态好的前提,也是快乐的秘诀,心态好,才能保持乐观的生活状态,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