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弘一法师为何圆寂在养老院
弘一大师圆寂在何处?
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熟悉了解弘一法师的人,都知道弘一法师圆寂在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并写下“悲欣交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并不清楚弘一法师具体的圆寂地点,有的人认为是在泉州的承天寺,有的人认为是在泉州的开元寺,其实这两者都不是。
承天寺是弘一法师在泉州城内最早住锡的寺院,在这里他帮助性愿法师创办了佛学研究社,并给寺僧讲授佛法和书法,整理寺内古版蔵经,在月台别院结缘赠字。弘一法师圆寂以后,是在承天寺进行的荼毗仪式,承天寺为此专门设立了“弘一法师化身处”的石碑。
后来弘一法师三到闽南时,性愿法师将其安排至开元寺,弘一法师在尊胜院为大家讲解南山律以及佛学相关的演讲,编纂整理律学资料。为纪念弘一法师,开元寺将法师讲经的尊胜院改为“弘一法师纪念馆”,已经成为泉州纪念弘一法师的标志性地点。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人尤其是游客会误以为泉州清源山上的清源洞是弘一法师圆寂的地点,这也是以讹传讹。很可能是因为清源山上有弘一法师舍利塔的缘故。
从这些混乱的说法上就会知道,尽管弘一法师已经非常知名,每年关于弘一法师的宣传和纪念的活动频频,但对于类似弘一法师圆寂地点这样的问题还是没有被普遍知晓。我想这与主要宣传开元寺、承天寺、清源山这样的有名景点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很多纪念性的活动也多设在弘一法师驻锡过的寺院,反而弱化了人们对弘一法师真正的圆寂地点(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的认知。
要理解弘一法师为何圆寂在养老院,首先要了解的是弘一法师出家以后的状态。
对于大部分僧人而言会常驻寺院,但也有一些会选择云游四方,与众生结缘。弘一法师因为个人的发心和愿力,选择了随缘而居随缘而行的修行状态。法师一生或是受邀讲法,或是闭关著述,或是研修参访。可谓一念渡众生,莲花处处开。
对于圆寂处,僧人当然应会在大限之前选定妥善之地。一般认为僧人会圆寂在自己经常活动的地方,也就是在寺院之中。然而最终地点是否在寺院,并不能作为苛责僧人的理由,更何况很多的得道高僧有自己的示寂因缘。
佛陀一生修行即是居无定所,云游在恒河一带,时常居住的地方也是大护法居士捐献的精舍。佛陀在自己涅槃前三个月即已知晓,最后在拘屍那醯连尼耶跋提河的岸边,两棵娑罗树中间示寂。
弘一法师在起初并没有常居温陵养老院的打算,其中有很多复杂原因。
在1942年5月,弘一法师自惠安灵瑞山弘法归来,原计划是去晋江福林寺,只是因为时值日本侵华最猖獗的时期,沿海战事吃紧。而且此时法师身体已不太健康,众位护法居士劝请法师在泉州城中居住。
当时温陵养老院院长叶青眼居士极力恭请法师至养老院居住,于是法师暂居温陵养老院,这也是法师第三次到温陵养老院居住。但当时弘一法师并没有在温陵养老院常住的打算,而且一直有移居寺院的想法。
因法师身体缘故,法师没有选择路途过远的寺院,婉拒了永春普济寺和漳州同修的邀请。首先考虑的是晋江的福林寺,法师在福林寺居住十个多月,在这里完成了《律钞宗要随讲别录》《晚晴集》《药师经析疑》等作品,而且法师是受惠安灵瑞山邀请方才离寺,后因战事没有直接返回。所以弘一法师首先想到的是福林寺,可惜法师惊闻福林寺监院在处理广谦法师圆寂之事时不遵佛法仪轨,于是放弃重返福林寺。
法师随即想赴闽东居士邀请前往福州,同样是沿海战事的缘故,没能成行。随后,法师又打算移居泉州开元寺,但是在关于圆寂后如何处理的事情上没能得到满意答复。经过这几次周折以后,弘一法师便不再有移居的打算,或许法师已知自己不久将西去于是不再强求,这可能就是一种因缘吧。
温陵养老院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我相信即便大部分熟知弘一法师的人,也很难说清为什么弘一法师最后会愿意常居养老院,且在此圆寂。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出现了, 温陵养老院是我们所认为的普通的养老院吗?
不是的。
在民国后期,由于社会变革、军阀战乱、日本侵略,导致生灵涂炭。这时候有不少的爱国华侨包括泉州籍商人自发组织慈善项目,出资捐建了很多医药馆、育婴堂、养老院。譬如,开元寺慈儿院、金粟寺养老院、崇福寺诊疗所等。
温陵养老院就是由旅沪商人伍泽民捐资筹建,而参与管理和发起者多为泉州佛教居士,温陵养老院院长叶青眼就是弘一法师的皈依弟子。温陵养老院实际上赡养的都是体弱年迈的僧人和无家人儿女的老人。
温陵养老院是一个慈悲而庄严的地方。
知道了这些,也就知道了题目的答案。
温陵养老院,这个承载着战乱年代人间关怀的地方,有一位高僧曾随缘迁化。
晚晴室,温陵养老院中的普通砖房,见证了弘一法师的晚晴时光。
❷ 弘一法师圆寂时说了什么
1942年(壬午民国三十一年)63岁2月赴灵瑞山讲经。但弘一提出三约: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请斋。3月回泉州开元寺,后居温陵养老院。7月,在朱子“过化亭”教演出家剃度仪式。8月在开元寺讲《八大人觉经》。10月2日下午身体发热,渐示微疾。10月7日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10月13日晚7时45分呼吸急促,8时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资料来源:http://ke..com/view/5406.htm?fromtitle=%E5%BC%98%E4%B8%80%E6%B3%95%E5%B8%88&fr=aladdin
❸ 李叔同与泉州的关系
民国18年4月间,取道福州赴温州。同年10月,弘一第二次入闽。先到厦门,后应泉州开元寺慈儿院院长叶青眼之请到泉州,为该院学童早晚礼佛的赞歌《三宝歌》谱曲。当时幸愿法师在泉州承大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弘一帮助整理寺内所藏的古版佛经,先厘订六条凡例,将目录编成五辑,每辑分成禅宗部、律宗部等,每部再分为甲乙两种(甲种为全本,乙种为残本),颇为周详。民国19年4月,离寺云游江浙。
民国21年10月,弘一第三次入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其中以住泉州的时间为最长,而在永春普济寺一住就是573天。弘一第三次寓居福建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他时时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念,得到僧俗群众的普遍景仰。
民国22年10月,他在泉州西郊潘山发现唐诗人韩偓的墓道;民国27年在惠安县的《螺阳文献》中发现一首韩偓在惠安松洋洞所作而未为《全唐诗》收入的佚诗,于是撰写《香奁集辨伪》一文,认为韩偓并不是一个风流才子,而是一位与自己有同样爱国思想的伟大诗人,为研究韩偓提出独创性的见解。他还为晋江摩尼教寺草庵撰写寺门对联和庵记,为朱子书院补题匾额,为开元寺补书朱熹所撰写的对联,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像题赞,使泉州的传统文化更得到发扬。弘一晚岁十年,积极弘法,他先后在厦门、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乡开展讲经活动,就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学说及药师经、弥陀经、地藏本愿经、心经等经义作了详细的阐明。并且关心佛教教育,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倡办南山佛学苑。民国25年,在泉州请得日本大小乘经律万余卷,亲自整理编成《佛学丛刊》四册,交上海世界书局出版,闽南一带的僧徒因之增进佛学知识。他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士为果。十年虔修未有间断。他潜心圈点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及宋代灵芝元熙律师释三大部的“三记”(《资诗记》、《行宗记》、《济缘记》),为后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确的范本。佛教界尊他为近代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民国31年10月13日,弘一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7天后,在承天寺火化。遗骨分两处建舍利塔,一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一在当年落发处杭州虎跑定慧寺。另建生西纪念塔于温陵养老院过化亭。他的力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于民国13年出版。寂后,海内外诸缁素将其遗著结集出版的有《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讲演录》、《弘一大师大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