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老年人农村

老年人农村

发布时间:2023-06-06 13:39:33

㈠ 农村老年人养老存在哪些问题

农村老年人养老,存在最大的就是养老金问题。还有就是“无人照料”的问题。
目前的农村,大量的年轻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儿童,这些老人不但没有人照料,而且还要照顾孙子、外孙,背负着留守家庭主要成员的重担,这也是影响农村事实上老人度过幸福晚年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目前农村60岁老人的养老情况看,养老金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也就是说钱不够花,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还有就是“医疗费”的问题。
目前的农村60岁以上老人,经年在农村干农活儿,身体状况大多不好,多数身体都不好,有的甚至患有多种疾病,如果遇到一个大病,花掉几万、十几万那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有的家庭一下子就回到了解放前,所以说农村老人医疗费用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

㈡ 国家对农村老人的政策

法律分析:国家对农村老人的政策:农村老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每个月都能拿到88元;高龄养老补贴补年龄,自然是和人的年龄挂钩的,大多数地区都是以65岁为年龄界限划分。高龄补贴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农民个人社保必须缴纳满15年,否则是不予发放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二十六条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

㈢ 农村老人如何居家养老

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老人养老,还是以家庭式养老为主,由子女轮流或者固定一家照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空心村。

如果换在以前,很难想象,一个村子里面,基本90%的家庭都生了两个左右的孩子,到现在居然是冷冷清清,没几个人的样子。

换做以前,村里的小孩早就围在一起研究着去哪里抓鱼了,而现在,农村的田地大多都租出去了,小孩也没几个了,年轻人基本看不到,剩下的大多都是50多岁以上的人,以60岁70岁的老人居多。

这个也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人大量的外出打工,一直到现在,很多人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过了,这样的家庭,子女都不回来了,老人去找什么子女养老呢?

无非就是自我养老罢了,这也是农村孤寡老人被迫选择的结果,如果可以,谁不想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

2、子女经济压力大。

相对于那些空心村,那种靠近县城的村子情况会好一点,但也存在着自己的问题。

虽然老人的子女没有因为打工的事情离家太远,老人还是可以依靠子女进行养老的,但在农村里面,大多数家庭,都只能局限于解决老人基本的吃穿住行的问题,其他方面的问题,只是有心无力了。

3、老人与子女不和。

谁都想家庭和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去为这个家努力奋斗,但总有各种问题,让家里面的老人与子女与儿媳妇等相处不和睦。

对于老人来说,自己需要靠子女养老,但他们心里大多都认为这是子女应该做的,子女一句有意无意的话语、一个无意的动作,总会让这些老人去揣摩其中的意图,到最后让自己内心很难受,也让子女很难受。

㈣ 农村老人90岁补助政策

90岁老人享受政策有:
1、高龄补贴:从1996年起除了百岁以上老人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外,大连首次将90到99周岁的老年人也划入长寿补贴范围,每人每月可享受100元的生活补贴。各地百岁老人补贴不同,最低为100元,部分发达城市110 元~200元之间。
2、高龄津贴:高龄津贴发放标准,原则上按照各地低保标准、补助水平和发放对象的年龄实行分类分档发放,并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低保标准变动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具体的发放标准由各地民政厅、财政厅按高龄津贴原则协商确定。
补贴标准:80-8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 100元;90-9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 150元;10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 1000元。 总的来看,我国的农村高龄老人每月能领50到1000元的补贴,安丘市的补贴金额偏高些。
一、高龄津贴是什么
高龄津贴是一种兼有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至2009年,中国的高龄老人已达到1800多万,并正在以每年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为了解决这部分老年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问题,中国民政部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困难老人、高龄老人津贴制度。2011年7月4日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宣布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份全面建立高龄津(补)贴制度,惠及800万高龄老人
90周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政策可以享受高龄津贴。
二、高龄补贴办理流程
1、本人申请。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向户籍所在地的村、社区提出申请,填写《县高龄津贴申请审批表》一式三份,同时提供申请人本人身份证和户口簿原件(复印件各三份),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照片3张。
2、村(社区)审查。村、社区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调查核实,经公示无异议后填写县高龄津贴发放汇总表上报各镇(乡)。
3、镇(乡)审核。镇(乡)负责对村、社区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和信息录入,建立老年人高龄津贴信息数据库,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县老龄办。
4、县老龄办审批。对符合条件的对象以书面形式进行确认;对不符合条件的,将有关材料退回镇(乡),由镇(乡)告知申请人并说明原因。
5、镇(乡)发放。县老龄办根据审批情况将津贴划拨到各镇(乡),各镇(乡)实行打卡发放。
三、养老保险补贴
这种补贴也是农民可以领取的,领取资格同样是要达到60周岁的。其中,前几年的养老保险补贴只有60元/月,从2017年起就变成120元/月了。这两项补贴的增加,能更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
四、农村养老
目前国内的农村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与个人缴费金两种。在农村,只有年龄达到60周岁的老年人,才能够获得养老金。值得一提的,前几年养老金的补贴为55元/月,今年起正式提高到70元/月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三十三条国家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国家鼓励地方建立八十周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国家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扶助制度。 第三十四条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养老金、医疗待遇和其他待遇应当得到保障,有关机构必须按时足额支付,不得克扣、拖欠或者挪用。国家根据经济发展以及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等情况,适时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七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

㈤ 农村70多岁的老人不能耕种土地,应该如何解决老年生活

这是农村70多岁老年人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到了70多岁的时候,种地就种不动了,这就需要给一些养老金,但是国家已经给了108块钱生活补助,如果自己有三亩土地,实在种不了的情况下,可以转租他人种植,虽然也能得到一笔租金,现在每亩租金是500块钱,这是平均的价格,如果种经济作物,还比这租金高点,就按照500块钱一亩计算吧,三亩土地一年能有1500块钱,再加上1200块钱,一共2700块钱,平均一个月200块钱。


假如给七十岁个的老年人增加一些生活补助,我看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假如是不成立的,毕竟现在农村老年人还没能享受这么多待遇,他们享受每个月100块钱的生活补助,这些农村老年人,把这些补助当做自己的养老金,每年都盼着这养老金还能涨一些,也许以后还会长很多吧?

㈥ 农村老家的老年人一般都在干哪些事情你知道吗

农村的老年人一般都在做一些务农工作。有一些农村的老年人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他们还闲不下来,会选择在家里面种一些菜,或者是去摘茶叶,以及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在春天的时候,很多农村的老人都会选择去摘茶叶,在播种的时候又会选择去插秧,还有一些老年人,如果身体情况比较不错的话,也是会选择到附近的镇上去找一些自己能够做的工作,虽然说工资很低,但是也足够自己花销了,农村的老人总是闲不下来,大部分农村的老年人都不太会享受生活。

大部分的农村老年人,他们都很担心自己会受到孩子的嫌弃,所以说也是会辛辛苦苦的找各种各样的工作来赚一些钱。那么在这里,小编也是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这样不仅能够赚一些钱,也不会让自己特别的累。而且现在的农村老年人也是有养老金的,随便的干一点点的工作,然后领取养老金就足够自己一个月的花销了。

㈦ 农村70岁以上老人有什么养老政策

法律分析:国家针对农村六十岁以上老人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部分规定如下:1、每年给农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固定养老补贴金,并且是完全免费的;2、自费养老保险,六十岁之后可以领取养老保险金额,包含固定养老金在内一同领取;3、农村老人高龄津贴,是国家专为70岁以上老人出台的政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第二十二条进一步规定:农村除根据情况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外,有条件的还可以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养老。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㈧ 农村老年人如何养老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主要有以下几种养老方式:

1、家庭养老

这是我国农村最主要、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孝”的集中体现,它具有其它养老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短时期内不会被其它养老方式取代,仍然是我们主流养老方式。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正受家庭规模缩小、人口流动、失地、老龄化等因素的挑战,目前这种养老方式的质量有下降的趋势。

2、集体养老

这是一种在农村很常见的养老方式,它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其主要形式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是适合这种养老方式的,只是农村老年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人,并不能成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主要形式。

3、养老保险

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保险也是一种好的养老制度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储蓄养老

这种养老方式只有少部分的农村老年人采用,他们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村居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需要时用。

拓展资料:

养老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之前,城镇家庭的养老功能强大,家庭和单位合力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资源得到很好的发挥,尽管资源有限,但各尽其力。在农村,政府和集体合力为“五保”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而其他农村居民只有靠家庭,有时需要求助亲戚和邻里来照顾。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在养老服务领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介入,“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企业办社会的现象消失了,单位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少了。很多企业在转轨后,职工已经完全失去了享受单位福利待遇的机会,退休后实行社会化管理。迄今为止,依靠单位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由社区和企业以及各种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原有的养老服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为适应时代要求,重构养老服务体系、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㈨ 为什么农村的老人都喜欢住农村呢

也许是性格的因素在起着作用,我就是偏爱农村,也喜欢居住在农村的年轻的老人。

首先是空气清新没有噪声污染呀,偶尔的几声蝉鸣蛙跳反而印证了环境的优越,喜欢安静的鸟语花香,城里的高楼大厦富贵繁华让我忐忑迷茫,今生注定习惯不了所谓的山珍海味,粗茶淡饭最适应简单的肠胃。

农村人不是谁都如我一样,或者有更多的人向往着城市里热闹繁华的生活,听说家乡哪里,也出现了许多的空房子,贷款去旗里枝岁住上了楼房,认为实现了城里人的梦想。

不是因我偏爱,不是因我太固执,己经好久好久没有喝到家里刚刚抽上来的井水的味道了,那是任何名牌矿泉水都无法相比的味道,想想都醉了。

如果说农村里的老人都不喜欢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悄此园,就是很傻愚昧无知的人,我想你完全是弄错了?纯洁无瑕的性格,勤劳朴素的生活习惯,让他(她)们深深地热爱上了家乡的土地,甚至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出门走了三里地,也是离乡在外人。生启搭迅人不 闲地贱。人老了到城里住不惯,享不了大福。在老家自由自在,无人管。

临家老哥往儿子家城市里走时说:到哪儿就死到哪儿了。结果死了也没有回来。

临家婶子到儿子家,人老了不觉了尿了一床,看到儿媳妇脸色不好,就不敢多喝水怕尿床,空渴死了。

出门不如在家里,人老了在家想屙就屙,想尿就尿,自由随便。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习惯了农村的生活。

农村的老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

首先在农村,吃的用的大多数都可以自给自足,不像城里面,吃一点东西就要花钱去买,就连吃水用水都得花钱,很多老人是接受不了的。他们吃的粮食和蔬菜基本上都是自己种植的,生活用水,生活取暖都不需要花钱,老人都比较仔细,这一点上他们更喜欢在农村生活。

其次,他们比较喜欢农村那种自由出入家门,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的感觉。在农村出入家门不需要换鞋,想出去溜达了,就东家串串西家走走,要么三五人或蹲或坐在大树下乘凉闲聊,自在闲适。在城里面,有时连对门见面都不说一句话,特别是住楼房,上下楼不方便,进出门还需要换鞋,这都是老人不太适应的地方。

还有就是人人都有的故土情结,老人更是。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地方,无论山呀水呀房呀院呀树呀墙呀,哪一样都深深地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迹,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了?都已经成了身体内的一种惯性,如果突然改变了,很多老人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说,大多数的农村老人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的。

你好,要使用一句话来概括老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农村的原因,使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较为有难度,我们使用一段话阐述一下吧。

文化层面

我们中国延续下来的根的思想,大多数人的对自己成长的环境和构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地方有一种特别的情结,这种情结可以理解为根,比如叶落归根的说法。再比如现在大多数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如果他们从小是从非城市中长大的,是农村长大的,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等自己挣够钱了,就回家盖个房子,让自己后半生在老家环境舒适中度过。再放大一点说,为什么很多从小在中国长大的人,在国外打拼多年的人物大部分都想回国。其实这个能理解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特殊的家乡情结,正是这种的情结的文化,对我们国家更加的富强和复兴起着催化的作用,其实老人从从小就是在当地长大,结婚生子,孕育子女,慢慢变老,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只能是感悟,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去度量。

经济层面

按照目前的时间推算,现在所谓的老人一般都是1960年之前出生的人。也都已经过60岁了,这些人都是经过中国艰苦阶段的苦日子,所以他们都对生活有一种感恩,现在的生活能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土豪的方式除外),想想之前的日子,可能一顿肉可能是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有。有着这样的感悟老人,进入城市生活后,会发现处处都在花钱,处处都贵,还不如在自己农村的生活,前后庭院种一些按照季节的菜,到什么时候就吃什么,虽然没有城市的种类丰富,但是吃的心安,吃的踏实。这些老人不是省,不是不舍得,而是懂得珍惜,知道当前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经济层面他们也会考虑不想离开农村。

人情层面

在老家的生活会有很多亲人,什么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这些都是他们长期维系的结果,同时正是有着这些七大姑八大姨的,生活也能够变得更加丰富,也许觉得人际关系很费劲,但是这是我们农村生活的一部分,最最关键的时候,当你存在困难的时候,不会让你觉得孤单。而城市生活呢?如果从小就在城市长大的,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在城市的,也就无所谓,如果是农村的老人到了城市,找个聊天的人都没有,内心的孤独远比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痛苦的多。再比如说,农村可能整个村庄都是你认识的人,再亲一些的话,可能你吃饭的时候你端个碗都可以逛好几个邻居。城市邻居可能很多年,你都不知道对面住的是男是女。所以老人到城市的那种人情层面也是不愿意来城市生活原因之一。

但是城市也有城市的好的一面,比如交通,餐饮,特别是医疗对老人非常重要。如果家里有农村的老人,可以的话,多加强沟通,希望能够老人们能够自己生活的开心,而作为子女最最关系是老人的身体,能够让老人享受自己喜欢的生活,也能够享受城市给到老人们的优势。

这个淡不上什么喜欢不喜欢,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民早已习惯了那样的生活方式,这些老人没有选择没有比较就像井底之蛙真的是没见过大天,因此让农村老人说他是绝对不会说讨厌农村生活的,但是有些非农人硬要说农村老人喜欢住在农村我认为不客观,我也是农村老人,以前在农村大半辈子也没觉得农村不好,来城里住五年了才真正感受到了城里比农村各方面都好,好的很多很多,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百次我还会选择在城里住。

我有一个小堂妹,前些年来城里儿子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她的儿子是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毕业的,现在是高铁的动车司机,他的家就住在机务段整备线的附近。

她在准备回农村老家的前夕,前来找我诉苦:

城里人的工作,好像是不分昼夜,刚开始的几天,她彻夜彻夜地都睡不着觉,经常被进出房机车要道的鸣笛声,惊悚得坐立起来,总是以为哪里在拉警报。

哪里像是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间非常安详静谧,偶尔也只有几声犬 吠和黎明的雄鸡的引吭高歌。

她说:城里人的住房像是一个个的鸽子笼,邻里之间还老死不相往来,大家全都匆匆忙忙,想要串个门子都找不到地方,上下楼还很不方便,如果一不小心踏空了一个台阶,晚年就会不能自理了。

哪里像农村,天广地阔,一个村子的乡亲,全部都很熟悉,无论是聊天,还是一起 娱乐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她又说:城里的空气,成天都是雾蒙蒙的,不像在农村,兰天白云,山清水秀,举目四望,到处都是绿葱葱的一片。

她还说:在城里生活居住,如果缺少了钱,一天都无法生活下去。

而在农村,即使一分钱也没有,都可以凑合着过上个一年半载的,因为不会有人来催缴什么物业费。

平常的生活,可以这样度过:去房前屋后的小园子里,拔一棵大葱和几颗小青菜,去鸡窝里掏二个鸡蛋,再放上从山坡上拣来的地脚皮(学名“地衣”),就可以做一大锅鲜美的鸡蛋汤了!还有自家出产的有机大米和面粉。

…………

总而言之,故土难离,老窝难舍,积习难改,富贵难淫。归来兮,归故里,他(她)们还是喜欢住在农村!

农村的老人,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已经有了感情,要他离开熟悉的农村和子女到外面住,他会对农村有留念有牵挂。拿农村和城市相比,老人更愿意住在农村。
老人不想跟子女到外面住,是因为老人有自己的考虑:
一、离开农村和子女住一起,白吃白喝,还要子女照顾,怕拖累子女。住在农村,可以种点庄稼,养鸡养鸭,既锻练了身体,又增加收入,减轻子女负担。
二、和子女住一起,害怕因生活习惯不同,发生磕磕碰碰。在农村住,远离子女,吃什么,喝什么,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三、和子女住一起,陌生的地方,没有熟人说话,唠家常。在农村,打牌,下棋,有的是伴儿。

主要就是习惯了!

主要是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习惯、环境、人际圈子形成了,在他们的眼里,这个地方是世界最好的地方,哪也不想动了。

深度贫困的山区农村,由于多石少土闭塞,脱贫的最好办法,就是迁移到其它地方安置生活,可有些老年人的工作是非常难做,就是在搬迁的那一刻,还有反悔的,面对多年生活的地方,痛哭流涕,就是不想离开!

在抗洪抢险救灾中,有的农村老人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在救援人员施救时,怎么也不肯离开,手抓住门窗,硬不让搬东西,嘴里喊着:"就是死也死在这里,我就是不走!″


有些农村老人,进城给子女看孩子,着急上火,好多天大便不解,吸支烟怕孩子呛着,大声咳嗽怕把孩子吓着,出楼买菜怕找不到家,见人说话怕人家笑话,精神有压抑,行动受限制,浑身觉得不舒服,在城里呆上一年两年,觉得过得很慢很长。可一旦回到农村,如鱼得水,又变成了原来那个人,看哪都顺眼,想干啥干啥,大便也正常了,吃得香,睡得好,身体也没有不舒服感觉,踏实了,安稳了。


故土难离,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不管居住在哪里,时间长了,都不愿意离开,这可能是人的一个本性吧!

农村那种宁静优美的环境、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烀苞米炖小鸡的芳香、东家走西家串的民风、光着大膀子喝小酒的乐趣,更加吸引人,诱惑人,粘住人!

你说对不对?

很多原因。

1、故土难离,自己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地方,有很多的朋友,而且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们熟悉的,所以他们还是习惯于这种环境。而且很多老人都习惯于落叶归根,所以故土是难以离开的。

2、和子女的关系,即使子女对父母很好,但是他们还是觉得大城市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多的不习惯,并且没有在家里住的习惯,所以他们还是不喜欢去城市,那个充满钢筋混泥土的地方。还有就是他们和子女的生活习惯不一样,也害怕给子女带来麻烦。

3、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他们生活在农村很久了,而且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思想以及一些信息跟不上年轻人了,而且城市的生活可能并不适合他们,他们习惯了这种小农村,这种自给自足,而且还能随便地逛个小超市等等,等到了大城市,一切是更方便了,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则是充满了各种不习惯。

其实以上都是几个小原因,还有很多原因,但是大多的都是有以上几种原因的,还有更多的原因根据每一个家庭有关系的。

但是每一个人老人也有没一个老人的愿意,也有他们内心的祈求和希望,所以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多一分的理解和宽容。

阅读全文

与老年人农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哪些换证地点可以体检 浏览:142
淮南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浏览:279
未孕多久体检妇科 浏览:559
养老金存折卡坏了怎么办 浏览:1000
伊利退休有退休工资么 浏览:724
梦见父母打自己是什么预兆 浏览:844
老人过寿80岁送什么礼物好 浏览:892
八段锦名家有多少长寿的 浏览:216
86岁妈妈怎么养老 浏览:785
幼儿园重阳节活动个案 浏览:909
探望老人家住院 浏览:955
婆婆90岁送什么 浏览:875
老年痴呆症晚期不吃饭 浏览:616
三河地区养老保险查询 浏览:661
东阳老年大学越剧班任课老师是谁 浏览:566
长寿喝藤茶有什么好处 浏览:481
荣成老年大学在哪 浏览:138
养老保险女性 浏览:833
华南理工大学老年大学网页 浏览:330
泊里镇养老院 浏览: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