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杭州下沙的敬老院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
杭州市敬老院 公证处 律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 资产评估事务所 购物场所 名称 地址 电话 城北敬老院 城北塘北 2806961 城南敬老院 城南 2677024 崇贤镇敬老院 独山 6276455 党山镇敬老院 振兴路6号 2522731 勾庄镇敬老院 万年桥 8751842 杭州滨江老人公寓 观音塘小区 6047504 杭州长河敬老院 长河大夫弟 6606634 杭州德胜老人公寓 德胜新村73幢至1 8035410 杭州拱墅区老年活动中心 仓基新村66幢东单元 8841648 杭州拱墅区老人公寓 草营巷58号 8081667 杭州古荡镇老人公寓 西溪路527号 7970255 杭州江干区农村退休干部活动中心 秋涛北路231号 6954082 杭州江干区彭埠镇敬老院 江干区五堡 6044894-2087 杭州江干区紫阳街道敬老院 保安桥直街7号 6064188 杭州九堡镇敬老院 九堡新航海路分叉口 6901501 杭州浦沿敬老院 浦沿蒋家山 6616236 杭州三墩敬老院 三墩西河口菜场边 8951962 杭州三墩镇双桥敬老院 三场镇方山村 8969490 杭州上城区湖滨街道敬老院 祖庙巷20号 7914100 杭州上城区清泰街道敬老院 三益里8幢前 7813317 杭州上城区益寿院 大学路新村8幢 7046286 杭州石桥乡敬老院 石样路 8147800 杭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 机场路三里亭 6402354 杭州市江干区滨江老人公寓 江干区观音塘小区 6047504 杭州市江干区丁桥镇敬老院 江干区丁桥 8112015 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镇敬老院 江干区航海路七甲路35 6040713 杭州市江干区望江街道敬老院 江干区兴隆东村15幢对面 6075794 杭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凤起路466号 5156773 杭州市下城老人公寓 朝晖5区18号 5054363 杭州市颐寿院 机场路三里亭 6402355 杭州四季青乡常青村老人乐园 杭海路7号 6040310 杭州望江街道敬老院 兴隆东村15幢边 6075794 杭州闻裕顺福利院 机场路三里亭村 6402353 杭州武林街道敬老院 清远里l号 7031419 杭州西湖区老人公寓 茅家埠村 7968903 杭州西湖乡敬老院 三台山路122号 7971435 杭州西兴镇敬老院 西兴古塘路 6681494 杭州小营巷陈娟英第二敬老院 小营巷61号 7211232 杭州周浦乡敬老院 周浦多云泉村 7601730 杭州转塘镇敬老院 转塘象山 7092854 黄湖镇敬老院 花坟头 8518020 靖江镇敬老院 靖江镇义南村 2163039 来苏敬老院 塘下金 2774085 螺山敬老院 新林周村 2783443 南阳敬老院 南阳镇赭山 2170623 宁围敬老院 集镇 2602564 乾潭镇敬老院 陵上 4173003 乔司镇敬老院 乔司水西村 6191468 青山镇敬老院 白浪头 3781085 裘江敬老院 裘江 2716011 石岩敬老院 石岩 2761068 受降镇敬老院 常绿 3411545 闻堰镇敬老院 朝江邮电所西侧 2301014 闲林镇敬老院 闲林联荣村 8681256 新街镇敬老院 人民路 2614266 新塘敬老院 新塘 2791129 新湾镇敬老院 新湾镇他建桥北边 2197389 衙前敬老院 项家村 2798034 窄溪敬老院 莲塘 4291890 浙江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江干区观音堂路103号 6040200
『贰』 公办养老院承担什么社会职能,根据哪个法律法规
公办养老院主要是农村乡镇兴办的敬老院,主要供养农村五保老人;还有民政部门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可以接受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自费老人。
养老院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扬这一美德.为了提高大家的社会公德意识,了解老人生活的同时,带给他们一些欢乐。
『叁』 章丘八景的八景介绍
第一篇:《走进章丘八大景》.之“高耸危山圣井澄”。
危山,位于章丘明水城的西部,山后寨村南,地处平原与山区的交接处,面积约四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约205米。其南侧可遥见泰沂山系北侧的一些山丘,四周为山前平原,因此,海拔不高的危山成为耸立在四周平原中的“高山”。现在的危山山下建有:“圣井广场”, “圣水池”、“齐鲁圣贤壁”、“圣井福寿鼎”及高标准的娱乐区;近年来又在山上恢复建造了宏伟的元音寺、元音塔、讲经堂、玉皇阁等。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说到危山就不得不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圣井的小故事。
据说古时的危山周围,曾经有三年连续不下雨。土地干裂,颗粒不收。居住在此地的老百姓别说吃饭,后来竟连水也喝不上了。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高僧。说是从天竺国来解救众生的。也有人说是观音菩萨去东海视察路过此地,看见民不聊生的惨境,动了恻隐之心,用圣水柳枝点化出此井的。呵呵!反正已经事搁千万年,改丛也无从考究了,我姑且言之,众文友姑且听之罢了。放下这个话题,暂且不表。咱再回到前话题上。再说,天竺僧把众人领到山上,向四周观望了一下,然后用禅仗指着一个地点说:“此地不深就是水源,何不在此打井”?众人看时,果见脚下的地方不干不裂,地面湿溽溽的,杂草丛生。众人大喜,遂举镐挖井。果然得一清泉。但见那泉水汩汩,喷涌而出。喝一口,甜如甘汁;手一捧,清凉入脾。老百姓把天竺僧人奉若神明,称为“圣僧”。那井也就叫做“圣井”,那井中之泉叫做“圣泉”。自此,圣井之水源源不断的流下山来。她不仅滋润着危山周围的土地,养育着当地的父老百姓。而且那泉水一直流到平陵城的护城河里,哺育了远古的龙山文化,滋润着平陵城的经济繁荣。
不仅如此,据说,汉初平陵王刘辟光死后就安葬在危山。因此,也有有人把危山叫做“铁墓顶”。不管怎么说:反正明清时,在“圣井旁,陵墓侧”,早已是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庙宇亭阁,云雾缭绕,颇负盛名的游览圣地了。
每逢农历的三月三和八月八,当地人民都举办危山庙会。一来为感谢天竺圣僧搭救众生之恩,二来为繁荣当地经济,方便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庙会时,山上山下,人群如织,一片欢腾景象,商来贾往络绎不绝,甚是枝歼搭壮观。危山大寺内的“圣泉书院”里,更有无数文人墨客,或讲学探经,探奇揽胜;或吟诗作赋,挥毫泼墨。那情那景,蔚为大观。
沧桑巨变,时过境迁。
如今的危山,早已胜过昔日的辉煌。那玉带般缠绕的盘山公路,沿途那花红叶绿的花草树木,就足以让您流连忘返;更不必说那新兴建的元音寺、元音塔、讲经堂、玉皇阁等名胜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新的危山胜境,正向我们招手呢!
在此,我借用小桥文友:静夜心思的近作:《危山景色》中的部分描述,来结束我的话题。
“有一处景色宜人的好去处,她就是章丘危山风景区。近日,自己利用闲暇时间,慕名沿经十东路来到了风景区游玩。一踏进危山风景区广场,就被眼前青山绿水,亭台、花香、鸟鸣所吸引,真乃一处井然别致的胜境,让人目不暇接,心中油然升起无比舒畅之情,万般情致之意,景区淳朴的乡间风貌,处处不无清新的感觉;伟岸的“鼎”犹如强悍的卫士,给整个危山增添了威武壮观。
享受着青山、绿树、草坪的芳香,不约便来到了离“鼎”300米处的长匾墙处。匾墙正面是雕刻着诸葛亮、孙武、蒲松龄、李清照、李开先等齐鲁历史名人,匾墙反面是“危山赋”,细说了危山的历史由来,猛拿见证了章丘历史的骄傲。
敬观了齐鲁大地名人风范后,拾阶往山顶走去。望着山上越来越多的花草树木,看着时而飞起在绿树丛林、时而隐藏在果树花香中的飞鸟,唧唧喳喳发出动听的声音。夏日的阳光从密麻的树枝中透过,射在通往山顶的小径上、照在登山的游人身上,让每个人享受着一次健康的自然浴。此情此景,犹如欣赏到了最好的乐章,融入到调养身心的仙境。
不约间,来到了危山“圣井”源头。站在用水泥砌边的井口边,往井中望去,但见清澈的圣水泛着细微的波纹,好似在向游人细说着此山此井此水的来龙去脉,使每个人的脑海中又多了一个记忆中的故事。圣水是危山的特色,此地因为有了“圣井”而多了一份灵气,此山因为有了“圣水”的滋润而更加秀美。
饱览了圣井之水后,来到居于山顶的“元音寺”,离寺西南方向不远处,便是人们所说的危山镇山之“塔”,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熠熠光彩,更增添了山景的壮美。寺内清闲有余,乐曲悠扬,香飘整个院落,使人有一种连连的思绪感。
游玩了危山风景区的最后一个景点,自己稍作歇息,俯首下望,山径幽幽,微风吹来,树木花草飘出阵阵清香,整个身心沉浸到了山青、水秀、绿意,大自然环抱的氛围中,内心庆幸,不枉到此山一游”。
第二篇:绣江春涨流水声
绣江,又叫盲河或盲水,发源于明水诸多泉群,往北流至金盘村与西巴漏河合流,穿过绣惠街道,流径章丘巨商孟洛川的家乡旧军村,最后注入小清河。曾有无名氏吟诗曰:“绣江源头小泉城,奔流直入小清河”。蜿蜒曲折的绣江河,全程30多公里,是章丘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自古以来,源源流长的绣江河水,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沿河的人民。漫步绣江河边,宛然置身于江南水乡。每逢春季到来之后,随着雨量的增多,绣江河水突涨,一派奔腾之势。两岸绿柳成荫,鸟语花香,景色甚为壮观。也曾有诗赞曰:“绣江之水清如许,荷花香接稻花香”。“绣江春涨水流声” 系章丘八大景之一。
第三篇:百脉寒泉珍珠滚
齐文化、鲁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变异;近代商业文化与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在这里碰撞、交配、升华;粗犷的与风流的、朴实的与清丽的、豪放的与婉约的两种品质在这里合而为一。就连那自然景观亦是汇聚百川,吸呐四海,从而形成了天下奇观——百脉泉。不知是谁的诗句:“一串两串三四串,五串六串七八串,只见泉花水底出,散落水中都不见”,就是描述百脉泉水的。君不见那无数串晶莹的珍珠从水底摇曳冒出,所形成的美轮美奂的典雅景象是多么的迷人啊!
第四篇:黉堂夜雪粉妆城
黉塘岭,位于相公庄街道北约三公里处,是从石龙庵向西平地中隆起的一个高阜。东北方向既是长北山诸峰。西临东皋村。海拔仅60余米。方圆不过4平方公里。但却是章丘的一大景观。远远望去,黉塘岭恰似一只俯卧在地上的梅花鹿。因此,古人有:“西临漯河真鹿卧”的描绘。最主要的是这里有一种好似“海市蜃楼”般的奇幻景观,在夏秋之日的拂晓,岭上会升起一道道白霜似的东西。犹如粉妆素裹的城垣。漫步其中,脚下会发出嚓嚓的声音,好像行走在雪地上似的。于是,“黉塘夜雪粉妆城”便成了章丘八景之一。
第五篇:锦川烟雨时时润
旧章丘城(今章丘市绣惠街道)西门有内外两门,外门叫“通济”门,内门叫“锦川”门。“锦川烟雨时时润”的意思是:若在春秋佳日之晨,登上“锦川”门,举目北望,旭日曦辉中的女郎山,云蒸霞蔚,如烟似雾;山中的庙殿佛寺,在那烟雨迷蒙中,隐约期间,若隐若现,恰如玉宇琼楼一般,景色十分壮观。转首西移,但见百川汇集,绣江河水白水似练,蜿蜒曲折,流向白云湖而去,景色十分壮观,令人陶醉。故“锦川烟雨时时润”成为章丘八景之一。
第六篇:龙洞熏风日日清
龙藏洞,在章丘明水城东南方,阎家峪乡赵八洞村的南面,天仓岭以东,一个叫四暨山的半山腰中。又名:龙堂洞;当地人称其为:东龙洞、赵八洞。它是一天然形成的溶洞,洞阔8米,进深52米,高5米,进洞不远,在右侧高13.6米处有一天然洞窗,直径2米左右,可仰望青天白云。洞内南侧有一平台,高3米,长8米,宽2米,冬春平滑如床,夏秋有山泉流下,这就是所说的“龙床”。“龙床”向上有一小洞,可以容身,再向前走几米后便狭窄难进,深不可测。如有灯光照之,便见钟乳嶙峋,水滴泉淌。洞内共有各时期造像85尊,其中南壁41尊,除洞口内第三组为关羽、关平、周仓外,其余皆为佛像。北壁共刻有大小佛像44尊,除洞口一组为菩萨外,余者皆为佛像。刻凿年代自元代至明代不一。进口处一米,有一石匾,上书“通天透地”四个行书大字,落款是明嘉靖已酉岁四月。
第七篇:白云棹罢归来晚
说起白云湖的特点,人文厚重为重点,湖光山影为特色,称得上是厚载人文,历史久远。白云湖的美景,触动了历代社会名流的游兴和情思,他们或在此撑船棹舟,或在此饮酒作诗,留下了许多风流佳句。如:元代张养浩的《游湖有感》,明代康迪吉的《游白云湖》,李开先的《白云湖夜泛》等,歌咏白云湖的诗篇,自古以来难以数计。其中尤以清初牛天宿的《白云湖》,最为脍炙人口
第八篇:卧看东岭晓月明
远望东岭山,仿佛山崖上生出无数的杈岈,故又称“杈岈山”,当地人俗称“茶叶山”,它是进入长白山的第一座高峰,与摩诃峰遥遥相对,海拔612米,山势峻拔,巨石嶙峋。
东岭山顶北崖,山巅巨岩矗立,犹如南天一柱,蔚为壮观。诸峰之间,巨岩相倚,其中有一大石窟,每当三五月明之夜,晓月晨星从孔中峰间显露出来,别有一番神韵。相传在旧章丘县衙堂上,开窗东望四十里外的东岭山上,石窟中之朗朗明月,便可看到“东岭晓月的奇观,故古人有:“卧看东岭晓月明”的诗句。因此,古人将此景列为章丘八大景之一。
『肆』 明水镇的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北宋初年,历城人田浩定居明水,设馆授徒,从学者数百人。1840年,绣江书院始建,1847年建成,成为闻名齐鲁的著名书院。1912年,开始建四营、浅井等完小。1929年,兴办第七区第九小学(校址王白庄)。1943年,建山东私立绣江中学(校址侯家庄),招生131人。至1948年章丘解放时,境内有小学17处,在校生1318人。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发展,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各项教育事业空前发展。80年代以后,全镇掀起全民办学的热潮,尊师重教蔚成风气。1987年,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中小学校改6配套, 被济南市评为校改先进单位。1989年,创建镇成人教育中心,并达到省级示范学校标准。截至2000年7月,累计招收培训学员83期,78 50人次。1990年,明水镇成为全市率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四乡镇之一。1993年,明水镇被评为全省农村基础教育先进单位,教委总支书记王化杰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荣誉称号。1995年11月,成为省九年义务教育达标乡镇。1995年,镇6所幼儿园被章丘市托幼领导小组命名为“示范幼儿园”。同年,在全省率先融资60万元,建立明水教育发展基金,促进了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1978年至2000年底,全镇义务教育投资累计达5400多万元, 新建改建学校30处。 投资460万元,建教师公寓楼5幢共138户。全镇共有幼儿园36所,小学26处,在校生4700人,初中毕业升学率达70.2%,位居章丘市第一。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均达到了省级标准。
建国前, 全镇有中医32人,大药铺4个。1956年,明水中心联合诊所成立,卫生技术人员有20余人。1957年,改为明水卫生院。六七十年代,各村设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 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92年,明水镇投资150万元,新建35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1座, 职工宿舍楼2座。投资100多万元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眼科的医疗技术、设备在省内居领先地位,开展了多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技术研究,其中,“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获章丘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开展的“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两点缝线固定植入术”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科委“高新技术生长点”称号,并填补了济南市空白。1996年10月,全国防盲办孙葆忱教授陪同世界卫生组织亚太防盲总干事甘三和一先生参观了明水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对明水镇的防盲工作予以充分肯定。1997年10月,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成立。1999年,该院开展的“劈核乳化法治疗成熟期的白内障”的临床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央电视台、山东法制报、齐鲁晚报分别予以报道。眼科医院院长党光福多次被评为济南市劳动模范、济南市青年科技带头人。到2000年底,明水卫生院(含眼科医院) 占地21亩,建筑总面积2万平方米, 医务工作者305人,床位200张,年门诊病人79910人次,住院5000人次。1998年11月, 全镇开始实施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投资200多万元建村中心联合诊所29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60人。2000年,全镇有科研机构6个,科技人员130人,开展科研项目13项, 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3项。与省内外25处大、中专院校挂靠合作,研制新产品5种。“激流”牌手提电泵创部优,“PT1230自动胶印机”获“七五”全国星火成果博览会金奖, 明水种子站研发的“高白”牌大葱良种享誉全国。1 994年、1997年、1999年被评为济南市科普先进镇,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科普先进镇。
明水人杰地灵,文风蔚然。舞蹈、曲艺、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代代相传。1956年建文化站,1962年建广播站并开始播自办节目。1992年以来,电影放映队常年巡回放映,年均放映100余场次。主要村庄和机关、学校、重点企业建有图书阅览室,明水镇设有档案室。 1992年举办了明水文化艺术节。1993年3月,明水镇政协联络室主持编写的《明水今古备览》 出版发行, 1997年再版。1998年10月,该书的姊妹篇《明水撷英》与读者见面。两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内容详实,稽古萃今,雅俗共赏,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体,实为向人民群众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教育的好教材。
明水是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体育设施达到省级标准。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体育竞赛形成制度。村居之间在假日举行的篮球赛已成为活跃群众生活的传统赛事。1990年7月,明水镇农民篮球队代表章丘县参加“丰收杯”农民篮球赛,获亚军。1991年5月,明水镇举办了济南市5县城关镇农民篮球赛邀请赛。从1996年至2000年,每年都举办镇“金秋农民运动会”,展现了新时期富裕农民良好的精神面貌。
人民生活
建国前,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建国后,全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92元,人均粮食148公斤,人均住房面积11.7平方米。80年代解决了温饱问题,面粉、大米成为家庭主食。90年代,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讲究营养搭配,有“天天鸡鸭鱼肉蛋,不如野菜玉米面”的说法。衣着方面,色彩斑斓、款式新颖、面料高档。2000年,全镇人均收入4045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1280元,全镇有彩电15584台, 冰箱5850台,洗衣机8385台,电话14454部,摩托车14369辆,汽车515辆。全镇村村通自来水、柏油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99.8%。如今,全街道人均住房面积39平方米, 有10个村居建起了总面积137900平方米的公寓楼,另有15350平方米的公寓楼正在建设中。
城镇建设
明水历来重视城镇建设, 先后3次派人参加建设部组织的镇村建设管理培训班。1994年4月,副镇长亓明代表明水镇参加了建设部召开的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并做大会典型发言。 1994年,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王家寨等3个村居连续7年(1992~1998年) 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到2000年底,全镇共拓宽改造镇村街道204条,总长473公里。1997年12月,完成全镇所辖村居建设规划, 确立了镇村建设总体思路。1996年10月,明水镇投资800万元建成位于济青公路明水段、 占地116亩的荷花公园,其中水面60亩,花木绿地40亩,年接待游客50万~60万人次,重现了“日暮归来风断续,满身犹带菱荷香”的美景。2000年,实施了占地160亩的辛庄小区搬迁改造工程,新建住宅楼16幢,共搬迁居民356户,建起绿地广场96亩。
获得荣誉
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乡镇第一名,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故里,在国内外颇有影响。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快、对社会贡献大的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先进基层组织、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小康镇、山东省经济百强乡镇(33名)、济南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济南市“三个一”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济南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济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济南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先进单位、济南市党员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济南市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市科技兴农竞赛活动先进乡镇、济南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等。
集体福利
1986年镇敬老院建成并投入使用,现有入院老人18名。绣水等16个村居为60岁以上的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金。自1992年上半年开始,全镇推行养老保险。到2000年,投保人数达3193人,同时实行养老补助金制度,总计发放补助金2027.1万元,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1%。全镇农村实行医疗补助金制度。通过交纳少量的合作医疗基金,可报销医疗费用10%~20%。1994年设立明水镇籍在校大学生奖学金。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8年3月, 明水杨胡村张其红在章丘县十区区公所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上半年,在中共章丘县委驻地--埠村建立第一届中共章丘明水区委员会。1946年底,在明水浅井村建立中共明水区第一个党支部。1978年底,57个村全部建立党支部,党员总数达982人。1984年2月,明水公社与明水镇合并,全镇共建党支部59个。1994年、1997年、2000年中共明水镇委被中共山东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994~2000年中共明水镇委连续七年被评为济南市先进基层党委,1994~2000年明水镇党校连续七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校。1999年9月,贺套、双山、李家埠、东琅沟4村划归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支部减至55个。近几年不断调整充实各村的党支部,2000年底全镇党员数发展到2735人。199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基层政权建设
1946年上半年, 章丘明水区政府成立。1950年9月,改明水区为第八区。1958年3月24日,撤区建立明水乡。1958年9月,明水乡改为明水公社,行政机构称人民委员会, 实行政社合一。1961年称明水镇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9月建立革命委员会。 1980年12月恢复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1月明水公社分为明水镇政府和绣江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2月绣江公社管理委员会与明水镇政府合并,建立明水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46年上半年在明水区浅井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1964年成立了明水公社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1950年6月建立明水区民主妇女联合会, 1958年12月改为明水妇女联合会。1950年6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明水区委员会,1957年7月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区(明水区)委员会。1988年9月成立明水镇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1995年10月成立明水镇工会工作委员会。1980年6月成立明水镇计划生育协会。
人物简介
李清照(1084~1156) 自号易安居士,明水人。宋代著名文学家李格非之女,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前期(即北宋时期) 主要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期(南宋时期) 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她的全部诗作被收入吴连周编辑的诗歌总集《秀水诗抄》。
李冕(1490~1563) 字端甫,号脉泉,明水人。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浮沉于宦海30余年,官至云南右布政使。一生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廉洁自持,敢斗奸佞,时被升迁,又常被排挤,遭到贬谪。终因逆忤严嵩之流,被迫以老疾致仕。
刘昭一(1870~?) 号字峰,西营村人。曾任北洋政府国会众议院议员,与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是至交好友。1927年被张宗昌委任为山东自治筹备处处长。1930年韩复榘主鲁后,逐渐失势,退出政坛。
刘靖宇(1917~1974) 原名张西厚,杲家坡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直南特委四支队参谋长、冀南三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文城县委书记、冀南一地委组织部长、五地委宣传部长、大连市西岗区委书记、旅顺市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参赞、外交部苏联东欧司专员、副司长、代司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逝世。
李振东(1918~1976) 山阳东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转战南北,参加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历任连长、副营长、营长等职。解放后调北京卫戍区任副团长、团长。1968年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军委会主任,1973年任北京卫戍区后勤部副部长。1975年因伤在北京逝世。
程重远(1917~1991) 查旧村人,中共党员。历任冀鲁豫军区后勤部军工部长、国家燃料工业部基建设计司副司长、电力工业部设计司副司长、华东电业管理局副局长兼上海电力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后任中国军工史料编委和冀鲁豫军工史料编委主要负责人,组织编写了《中国军事工业历史资料丛书》、《冀鲁豫军工史料丛书》。
赵兴元 1925年生,中共党员,前营村人。14岁参加革命,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政委,旅大警备区副司令、政委。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九次负伤,荣立特等功两次,大功六次,小功七次,33次幸福地见到毛主席。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赵兴元曾当选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和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方 1930年生,明四居人。1947年初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任明水区组织干事。调浙江省工作后,历任宁波地区组织干事、秘书、组织部副部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刘捷 原名刘焕卿。1932年生,西营村人,军队离休干部。1949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入党。历任副班长、连队文书、区队长、军事教员、秘书、训练科长(正团职)、教务部副部长(副师职)、国防大学学员队队长(正师职)等职。多次受到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康煜宗 1932年生,浅井村人,北京北方交通大学教授。1950年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干部学校,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法语专业。毕业后分别在铁道部国际联运局任翻译和在北京铁道学院、上海铁道学院任教。任教之余,参与编写了《核心法语》《大学法语》等教材。翻译出版了科幻小说《大木筏》等多种译著。
李家升 1934年生,西石河村人,著名爆破理论专家。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工程兵学校,1967年任中国驻坦桑尼亚军事专家组专家,此后在工程兵指挥学院任主任教员、教研室主任、教授。先后主编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工程保障经验》《爆破教范问题解答》《军事爆破工程》等书,研制成功了“七三式模拟火箭爆破器”教具,获工程兵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爆破》杂志特约编委,并被编入《全军院校名师大典》。
王广钰 1937年生,明三居人,中共党员。1957年入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学习,工作后历任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系田径教研室助教,运动系篮球队身体素质教练,山东省体育学校(现运动技术学院)政工科科长、办公室主任;1982年后任山东省体委人事处副处长、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山东体育学院党委书记,省体育总会专职副主席等职。主持研究的《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现状及对策》项目,获国家体委颁发的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项奖一等奖。
李善阶 1937年生,三盘村人,1958年参加工作,196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函授本科班。先后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委研究室工作30余年,后任山东建材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已出版的著作有《应用行政学》《省级行政管理》《机关行政研究》《中华古今旅游诗词集萃》等。先后发表各种论文30余篇,创作发表诗词500余首, 部分诗词收入《中华诗词》《中华诗魂》等。事迹收录《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词典》《中国大网络专家人物专集》《中国当代学者大词典》《中华诗词学会人名词典》。
赵芳清 1937年生,三涧村人,高级工程师。1953年于聊城地区粮食局参加工作,又先后到山东财经学院、山东商校进修学习。期满后历任山东省委财贸政治部秘书、山东省委办公厅秘书、胜利油田党委办公室主任、东营市委副书记、东营市政协主席等职。
李海绩 1938年生,八里辛庄人。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又到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进修,参加工作后曾两次赴国外任教,1975年调国家教委工作,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正司级巡视员、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正司级)等职,曾获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纪念奖状。出版专著《布鲁塞尔大学》(10万字)及自编诗词集《天涯万里歌行集》等。
李江吉 1938年生,三义村人,中共党员,现任青岛海洋大学技术科学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噪声控制工程协会理事长,山东省环保产业协会振动和噪声控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多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2篇,与他人合作出版译著《海洋声学》(约79万字)。由他任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了16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青岛海洋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二项。并多次获“青岛海洋大学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称号。
张汝亮 1938年生,杲家坡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桥梁隧道专业,现任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数次主持科研公关,并多次获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篇, 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发表两篇。参加了电气化丛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及应用》的编写工作,与他人合作完成《蛛网式平板型网架结构》《公路桥梁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多篇论著。
刘家瓒 1939年生,陔庄村人。1960年在本溪矿局工作,1969年调四川攀枝花矿务局任采煤队队长。曾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9年获全国能源部劳模称号,1 990年全国“五一” 奖章获得者,1991年被评为攀枝花市“十二英杰”,1993年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赵景江 1939年生,滕朋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副师长。曾先后三次入滇、入闽担负运输和作战任务,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
杲宪庆 1940年生,杲家坡村人。196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政史系,工作后历任肥城团县委副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常委、新城镇党委书记、肥城县委书记等职。1986年调任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主持农业厅的工作,1988年任农业厅厅长,党组书记。现任省人大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韩乃寅 1947年生,杨胡村人,大学文化。现任鸡西市鸡冠区区委书记,东北地区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协理事。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稿件千余篇,出版了六部中篇小说,二部长篇儿童小说。其长篇小说《远离太阳的地方》(140余万字)三部曲第一部《天荒》获东北地区首届文学大奖一等奖。
徐建国 1952年生,王西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现任山东胜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山东胜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经过不断发展和严格管理,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工交财贸系统百家利润大户企业”,1997年被山东省信誉评级委员会确定为特级信誉企业,还被省经委评为“管理示范企业”。
徐家镇 1967年生,鲍庄村人,体育运动健将。在上海体育学院学习期间,连续5年获67.5公斤级华东六省举重邀请赛冠军, 两次在上海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冠,全国城市运动会获第4名, 上海第九届运动会上获金牌。1992年,在山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获67.5公斤级举重金牌。现为济南市体校教练。
下辖村 下辖村: 浅井村 吕家村 查旧村 张家村 聂家村 侯家村 禹家村 孟家村 后营村 西营村 前营村 中营村 牛牌村 河南村 郑家村 三盘村 三义村 四盘村 宋家磨村 宫王村 绣源村 樊家村 辛庄村 牛王村 山阳东村 山阳西村 柳沟村 王家寨村 岗子村 钓鱼台村 杲家坡村 东石河村 西石河村 官道店村 太平村 王东村 王中村 王西村
『伍』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下辖村委会包括官庄村委会、吴家村委会、徐家村委会、天尊院村委会、张庄村委会、三赵村委会、养军店村委会、韩家村委会、南辛枝悉村委会、东矾硫村委会、东张村委会、西矾硫村委会、台头村委会、大闫满村委会、小闫满村委会、王官村委会、郑家村委会、任家村委会、古宅村委会、朱家峪村委会、李家庄村委会、张家庄村委会、徐家井村委会、亮甲坡村委会、栗家峪村委会、兴隆官庄村委会、闫家峪村委游搭冲会、水峪村委会、天井村委会、郭家楼村委会、东八井村委会、西八井村委会、孟家峪村委会、青野村委会、弓角湾村委会、矿井村委会、赵八洞村委会、盆崖村委会、石匣村委会、西南峪村委会、池凉泉村委会、马闹坡村委会、法家峪村委会、田家神歼柳村委会、毕家柳村委会、王家柳村委会、常三行村委会、石门村委会、响水泉村委会、双水泉村委会、三角湾村委会、西周峪村委会、北王庄村委会、三台庄村委会、下白秋村委会、中白秋村委会、上白秋村委会、冯张宅村委会、小辛庄村委会、渔湾村委会。
『陆』 闫家峪乡的各村委会
章丘市闫家峪乡三台庄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衡烂三角湾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上白秋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下白秋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东仿戚八井村民委员会咐大漏章丘市闫家峪乡兴隆官庄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冯张宅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双水泉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响水泉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天井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孟家峪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弓角湾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毕家柳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水峪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池凉泉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田家柳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盆崖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石匣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石门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矿井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西八井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西周峪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赵八洞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青野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马闹坡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闫家峪乡鱼湾村民委员会章丘市阎家中白秋村委章丘市阎家峪小辛村委章丘市阎家峪法家峪村委会章丘市阎家峪王家柳村委会章丘市阎家峪王庄村委章丘市阎家峪西南峪村委会章丘市阎家峪郭家村委会章丘市阎家峪长三行村章丘阎家村委会
『柒』 淄博最值得去的九个古村落,远离喧嚣,体验最初的慢生活。
中秋将至,淄博最值得去的九个古村落,远离喧嚣,体验最初的慢生活。
淄博市淄川区峨庄乡上端士村被誉为千年古村落,山村四面环山,环境幽静,石头小巷古朴幽静,颇具 历史 风韵。
村内有早年石头修造的小水渠,雨水多的时候山泉水会顺着石街、石巷流淌,古老的石屋,古巷放佛写满了文化韵味。
如今的上端士村,旧巷还是那些旧巷,草屋、石檐、石碾、石磨依然原汁原味地漫溢着岁月固有的旋律和特有的风韵,它们没有被山外的喧嚣所惊掠,它们远离了城市的繁华,拥有了一份特殊的宁静。
上端士村建村 历史 在300年以上,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特征,特别是统一用青石建造的房屋别具一格,拥有“石头村”的美誉。古老的磨盘,古老的村落、古老的石头房子、古老的羊肠小道、古老的参天大树……据说已经有上千年的 历史 了。
或许,就是因为它的久远才会让人深深感动,人类祖祖代代的繁衍与生息,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走进古巷,你一定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清朝大学士孙廷铨隐居的地方,一年四季景如画。 人们喜欢和尚房,多是因了她的古朴和秀丽的风光,尤其是深秋红叶中的薯拆和尚房景色。
据说,康熙三年 时任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为躲避权臣鳌拜,辞官回到博山。曾隐居“柿岩禹年山庄”潜心著述,在其《南征记略》中描述该地“入山西折北行,溪穷崖合,中更开布,有柿林千树, 高下扶疏。虽四面林泉殊态,而高深同在一岩”,故又称之为柿岩,另一名鹿岑。
“柿岩”一名,据说源自孙之獬。孙之獬,青州府淄川县大庄(今属博山区)人,字龙拂。明天启年间进士,官至侍讲。孙之獬赋闲在家十七年,平常闭门教书育人,闲暇之时常寄情于山野林泉,徜徉于名胜山川,尤乐游鹿岑。每与文人雅士兴会于此,总论及鹿岑之名。一次正值深秋时节,满山柿林,红柿累累,金叶掩映,深谷生辉。此景此情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孙之獬说道:“鹿岑柿林千树, 高山上下参差”,与其称之“鹿岑”,倒不如叫“柿岩”为妙。一句话颇得文人墨客的称赞,无不同声赞绝。就连赫赫有名的孙廷铨也佩服之至,从此“鹿岑”遂易名为“柿岩”。
孙廷铨在他的另一首诗《柿岩赠禹胡局年》中写道:“嘒嘒初蝉静处分,石门小筑掩斜矄。山从屋上岚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北渚渔樵通远望,西畴巾驾逐归云。看山却忆山中老,谷口行吟只似君。”诗中的禹年说的是孙琰龄,即赵执信的外祖父,孙廷铨是赵执信妻子的祖父,二人都是当时的名家高士,皆喜居于和尚房。
和尚房,群山环抱,地处峡谷之中。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山静林幽,景色殊佳,村西鸟唱石楼,南侧凤凰展屏,村北秋枫烂漫,村中红柏参天。民居古朴典雅,与周边山岭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旧县志将其列于名胜之首。因离颜神较近,自西过境路向西进入幽静山谷,仿佛进入绿色的长廊,旧时也是颜神达官贵人 旅游裤手让 避暑的胜地。
因梦得名,也因梦让生活按下暂停键。 梦泉村,是由孙膑梦泉而得名。相传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在此交战,激战一天,庞涓依仗魏军兵多将广,将孙膑带领的齐军团团包围。
齐长城海拔712米,位于梦泉生态 旅游 区最顶端,与姜女庙翘首相望。游客游览齐长城遗址,看到那断壁残墙,不免会联想到《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
走在梦泉村曲折蜿蜒的道路上,感受凉爽的山风,听着梦泉村神奇又梦幻的故事是一种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人家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土峪村位于山东淄博洪山镇东南部,明代建村,距今已有400余年的 历史 ,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这里乡土气息浓郁,古村保存完好,而村内由石头垒砌的民居有600多幢,因此又有“石头村”的美誉。
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这里乡土气息浓郁,古村保存完好。石屋、石路、石街、石院,村里最大的特色就是这些石头建筑。参观这各式各样的石头院落,走在青石板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很是惬意。这里还有几个网红打卡点。第一个就是这土峪天主教堂。
土峪天主教堂始建于1885年,教堂全是用石头垒砌的,里面的祭台等很多地方,也是用打磨后的青石刻成,在这么一个偏僻的乡村,教堂能够保留至今,这里也成为很多游客来到土峪,不得不去的打卡地。
首批中国传统古村落, 活着的明清风格古建筑群。 李家疃是幸运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村镇之一,她坐落在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东南,与章丘市接壤,既有古村落的古雅,又没有经过商业化的洗礼。
这里有建于明清时期的庭院,保卫村子的厚实围墙的残垣断壁,村前村后的花园,古貌犹存,院落古朴,民风淳厚,历尽风雨沧桑的老人在讲述着曾经的过往,李家疃以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自成一个不同的世界。
李家疃村的民居建筑的群落性保护的完整性和活态性可以说是它最大的特色,村子现保留老房屋约200余间,有一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一部分仍保留原样,而且大多数仍然在发挥着居住功能,这就对房屋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尽管古建筑经历岁月的沧桑变得有些破败,但斑驳厚重的青石院墙,古朴大气的门庭院洞,精刻细琢的房檐砖雕仍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村子曾经的繁华盛景。
浓郁的乡土气息,处处原汁原味。美丽的小山村,青色的石头墙壁,环绕周身的苹果园,古老的石磨、石凳、石桌,原汁原味的农家范儿构成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沂蒙特色,它就是位于沂源张家坡镇的洋三峪村。
洋三峪村三面环山,景色秀丽,民风中透着淳朴。一座座红瓦房掩映在片片绿树中间,时而山风拂过,时而炊烟袅袅。洋三峪的美,是沂河水流淌的一首歌:“毫山展现着优美的风光,矗立在神秘的红水河旁,高高拇指峰讲述着伏羊节的传说,潺潺河水流淌着悠扬的乐章。
“咯咯哒,咯咯哒……”山谷间,不时传来阵阵鸡鸣声,便是林间散养的上千只黑乌鸡。这里的黑野猪采用饥饿饲养法,黑乌鸡可以在树上栖宿,黑山羊饮高山泉水……除了有名的“三黑”,洋三峪特有的沂源全羊、全蝎、小磨豆腐、沂蒙煎饼,传统加工工艺仍保留着珍贵的原汁原味。
曲径通幽之处,村中古槐看尽 历史 沧桑。 赵庄村位于博山城东南40公里,距离池上镇政府驻地6公里的二郎山东麓,东南与吴家台村毗邻,往西沿河而下是陡沟村,北与大南峪村二岭之隔。村庄背依绵延逶迤的长岭;西临潺潺流水的淄河,三面环山,北有巍峨雄壮的三山,南有红叶似火的二郎山,东有宽阔无边的黑峪坪。1982年5月,博山区人民政府《关于部分重名大队和自然村更名的通知》决定,池上公社赵庄大队因与域城公社赵庄大队重名,又因位于博山区的东部,更名为东赵大队。
村庄呈东西狭长形,北高南低,327省道仲临路穿村而过,村中有东西向的大街一条,长300多米,宽五、六米,把村庄一分为二,与公路成平行线。大街中间有国槐一株,经考古工作者鉴定为“唐槐”。
早年,村西有一古墓碑,上面镌有“赵庄”二字。据说村西的山脚下,原有一古村,名曰“上耩庄”,元末明初时,被大水冲毁,后来迁至现址,取村名为“找庄”。随着岁月的变迁,逐渐演变为“赵庄”。所以本村无赵姓。据《王氏谱系图》记载:“始祖守信,元初迁此定居。”据此,元代已建村。《博山县志》《续修博山县志》均有“赵庄”村名记载。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村址东西长不过200米,南北宽不足百米。中间一道笔直的东西向大街,将整个村庄分成南北两半。大街上,有4棵古槐。在最东边的1棵(也是最大的一棵)西北方的6米处,有一座关帝庙,庙旁竖着一块石碑。这座庙宇坐北朝南,周围有石墙土台,占地十来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四平方米。在第二棵古槐的西边2米处,有一座菩萨庙。再往西出村口(门市部大门北),又有一座土地庙。
赵庄村的古建筑,除李家院子、丁家东店外,还有更豪华的陈家西院、陈家东院,都是标准的四合院。西院在东槐树下的正北方大门。东院是连接一西院东墙东边的第二个北大门,西屋还是二层洋楼。这两个院落里边的所有建筑,从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中,已被三家房主翻修改建,拆得踪迹全无,大门也由二改三,面目全非。
赵庄古槐,远近闻名。自古就有“赵庄槐树陈疃榆树”之说。赵庄古槐,胸围10来米,干高10多米,得7名成年男子才能张开双臂相接才能合抱。离地面3米多高出分成三个枝杈,每个枝杈都比大瓮口还粗。离地面两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洞,约10厘米宽,50厘米长,洞内树干中空,里面至少能容纳五六个人。以前遭过两次雷击,已无顶冠。雷击前树高20多米,《淄博古树》载:“我市最古老的一株古槐,生长在博山区池上镇赵庄村,至今已1700余年,依然生长十分旺盛”。赵庄村这棵古老的槐树,名副其实的“树王”,仿佛是谙通人性的“树神”。当时村中共有七株古槐,这是从东往西数的第一棵,也是最大的一棵树;第二棵在王吉田墙南;第三棵在王吉光屋北,第四棵在王道广墙南,前街碾旁一棵,这四棵古槐,从1968至1972年的四年中相继枯死;街北一株在北胡同“墙东”丁昌来屋后,现在只剩一段死树干,街南一株,在南胡同孙兆昌大门前。
一个久远而又撩动内心乡愁的地方。
姚南峪村村落的形成大致在明朝,整个村庄划分为若干街道,住宅整齐,道路亮堂,因村庄南高北低,村南山有古泉两眼河流由南向北,流经全村。 山中的两眼古泉常年出水,大旱时节也不干涸,顺流而下。
村里有八百米长的石墙景致,历经百年风雨不倒。村内居住的有近百位七十周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居住的房屋都为二、三十年代建造,更有的已经过百年,材质多为石墙瓦顶,房屋四墙的厚度都为五六十公分,真正的保温防寒。
乡村 历史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临淄有一处古村,已历经六百余年。这里的好,你来过就知道
在临淄区金山镇政府西南3公里处、兴边路的西侧,藏着一处不起眼的水塘。水塘有个好听的名字——金水塘,面积不大,悠悠碧水不知点缀了淄博大地多少岁月。
《临淄史略》中记载:“在金山与银山之间有一山口,俗称‘船口’。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只露金山、银山两个山头,南来北往的船只都从此穿过。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海洋慢慢地干涸了,露出了这个马鞍形的山口。至今这个山口仍称‘船口’。”金水塘即处在船口上。
『捌』 杭州有哪些福利社
单位名称:杭来州市儿童福利院源
主要职能:提供收养服务,弘扬救助精神。孤儿与弃婴收养,家庭无力照管残疾儿童的收养。
法人代表:张(吉吉)
单位地址:余杭区瓶窑大观山果园旁
邮政编码:311115
联系电话:88541984,88547824
还有很多人等着你去帮助:
部分福利院、敬老院、康复中心地址、电话查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