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 养老院 为什么都有外廊
简单介绍一下日本住宅的背景,日本作为私有制国家,像中国这种集中连片的开发很困难,独立住宅的比重很高,大部分的人都住在独门独院的私人住宅里。题主所问的那种多层楼房为政府与开发商合作开发的集合住宅,且多为租赁形式。主要的消费群体是刚在大城市落脚的青年单身或者夫妇,作为临时落脚处,大家以后还是以拥有自己的独立住宅为生活目标。因此不能把集合住宅与我们国内理解的高层多层住宅相比,而应该和国内的公寓等相比比较合适。比如如下图的某养老院。
说起公寓大家应该就比较理解了,如果是住宅的话,多层一般是一梯两户,高层可以做到一梯四户,六户,再高就会影响生活品质了,当然某些无良的还迁房不在其列。而公寓使用外廊式的结构,可以在两端布置楼梯,尽管适当降低了生活品质,但是中间可以布置很多户,并且平面规整统一,大大提高了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不过这里想补充的是,虽然平面相似,国内的公寓多是把外廊封闭起来,不会像日本一样做成开敞式的,当然这个还涉及到南北方的差异,所以我不知道日本北方较为寒冷的地方会不会把外廊封闭起来。
同时可以介绍一下,日本集合住宅由于特殊的消防法规的要求,户间阳台必须相互用可打破的隔板连通,以保证诸如火灾等紧急情况可以从邻居家避难。因此在南侧正立面形成连续的横向线条,而北侧由于外廊式的设计,也是连续的横向线条,使得这种集合住宅立面高度统一,所以大家在各钟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这种高度统一的集合住宅。...
有知友提到了和筒子楼很像,的确是,现在的什么青年教室公寓啊不也是这样子么。说白了,这都是满足现阶段不太高的居住要求的住宅形式。
好像跑题了,补充一下,这种外廊式的住宅,由于正立面较长,把楼梯放在楼房的两侧,便于消防逃生和最大化减少公共空间对住户的影响,结构上也很简单。如果正立面很长的话,应该也会有在楼房中间的楼梯。
对于为什么要选择开敞的外廊,而不封闭起来。这篇博客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就借花献佛了。.
日本百姓购房的价值观(四)―― 建筑类型 -仲道 -搜房博客
:日本百姓购房的价值观(四)—— 建筑类型
仲道/文
我国的购房者大多喜欢单元型住宅(图1),而日本的住宅类型绝大部分是外廊型。即使是一栋楼内住有上千户人家的超高层塔楼住宅也还是保持了外廊型的.
外廊型住宅在日本非常流行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外廊型住宅的结构形式简单,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工程造价。
2. 老年公寓错层住宅特点
错层房型的住宅,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既有平面住宅的格局,也有别墅般的居住感觉。
错层房型住宅的多个特点,并非一般住宅和别墅可比拟。
1)错层房型在居住功能上具有较大的合理性,进门通过玄关后是起居和餐厅,二进或三进的均有卧室和坦猛书房、另配卫生间和壁橱。
2)在使用功能上搭配独特,如层层设有斗信厅卫生设备,区域布局动静分离、干湿分离。
3)居住的私密性大大加强空隐,起居室和卧室互不干扰,不同功能的区域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空间。
4)居住的便利性,错层住宅没有别墅中的环形楼梯,每进一般只有4级~5级台阶,进出方便、来去自由。
5)居住的档次和品位得到提升,错层房型同样具有别墅的功能和感觉,比平面住宅更富有层次感,在居住的舒适程度上有着一般住宅所无法比拟的超前性和实用性。
6)错层住宅为高收入的人们所需,生活水准不断提高,设计考虑发展的需要,利用楼面落差,将底层设计为部分车库或杂房,有利地改善了室外环境。
7)错层住宅对空间的利用还体现在公共活动空间高度要求比其他空间要高的特点上。
错层住宅中起居室的空间提高到了3m左右,使之开敞性好,明亮而活跃。
而卧室的空间降低到2.6m~2.8m,稍低的空间设计,显得安静、温馨。
使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得到了错位,符合居住者的要求,这是一般住宅难以满足的。
给住户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3. 有没有好的养老院
随着我国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的极速加剧,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已难以为继,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资源的紧缺…尤其,对于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呈现出“社会养老难以吸纳、家庭养老难以为继”的局面 ,山西慈行静苑老年公寓以智能化老年公寓,使众多老人及周边居民享受到老有所养、来有所居、踏实幸福的晚年生活。南通万福护理院于2017年10月28日正式对外营业,是一家集医疗、康复、养老、护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医养融合的股份制机构,投资2880万元,机构占地面积21亩,开设床位500张,设置综合内科、康复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多个科室,拥用国内外一线品牌的医疗、康复设施,DR、超声波、心电图、中频治疗仪、智能康复训练器等设备及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是目前南通市规模较大的护理及养老型机构。
4. 老年公寓错层式住宅*
一、错层可能会形成一些运势起伏的雀明诱导错层的户型,居住者在室内也会有上下楼梯的情形,这会给室内形成一种上下起伏的气场,从而对居住者的运势会产生一种上下起伏,相对而言不太稳定的影响。
但是,话说回来了,死水尚且有微澜,更何况人的一生呢?起伏是难免的,一辈子平静无波是不太可能的。
二、错层住宅不见得就不好相对于平面的户型来说,错层的户型多了一些高度上的变化,让空间的层次感、立体感增强,并形成比较明显的功能分区虚乱。
比方说,有的错层住宅,布局比较合理,从外面进来,错层的设计给人步步高升的感觉,那这个住宅的就不能说不好。
而有的错层住宅,布局得有些乱,这边要上楼梯,那边又要下楼梯,给人的感觉就不好,这样的设计,就难说好了。
三、错层户型的好坏,顷誉告还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判断的好坏,是否和谐、舒服,可以作为更直观的标准。
毕竟,以人为本,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所以人的感觉,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进入一套住宅,不仅没有感到不舒服,也毫无违和感,那么就说明这住宅的不错。
难道,仅仅因为这是错层,就能得出这个住宅不好的结论吗?
5. 养老院u型平面的优点
高效、埋山方向好。
1、U形的护理层平面类似于寿山福海鱼刺形平面的变体,但要高效许多。
2、这种排布方式使两个护理单元都能保渗好持良好朝向,各房弯喊中间间的公平性也得到了兼顾。
6. 医养结合养老院的项目设计用多久完成
一般来说,医养结合养老院的项目设计用时较长,大概需要6-9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首先要搭建规划整体架构,确定相关设备的清单、平面图、竣工图的比例及结构设计;其次,要根据医养结合养老院的功能需求,进行设计布置,定制与装配,同时结合规范要求,完成设计文件的编制,完善技术指雀锋标的提出;此外,还要根据技术参数,制定完善实施方案,对具体装配工作进行配合,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完美衔接;最后是进行调试实施,针对存在誉岁银的问题作出更改,确保系统的完好性和可靠性,最终实庆宴现项目设计完成。
7. 养老院有要求直通室外通道吗
根槐袭据中国《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养老机构的建筑设计、施工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包括对室外通道的要求。养老机构的室外通道应当满足紧急疏散、医疗救护等需要,同时应当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和便慎老利。具体的要求可能会因地区、规模等条件有所不同,建议咨询当地养老机构宽明升管理部门或相关专业机构了解详细情况。
8. 敬老院在幼儿园的什么方向
晚年入住养老院,相比于在国外已经是流行的养老方式,我们国家的老人还是很抗拒去养老院。除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外,他们还怕一件事:一旦走进养老院,就此脱离社会待在一个小范围的世界里,直至身体“枯萎”到死亡。
为此,有人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设计理念:将幼儿园和养老院结合在一起,让在幼儿园学习的小朋友们和生活在养老院的老人家们一起相处。
当小孩子跟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在一起时,两个对外认知不足的个体待在一起,会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不?
更甚的是,一些老人变老了他们会随之变成好人了吗?
9. 养老院的房屋建筑有哪些
养老院的房屋建筑有哪些需要满足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第4条是具体的设计标准规则:
4 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 老年人居住建筑应按老龄阶段从自理、介助到介护变化全过程的不同需要进行设计.
4.1.2 老年人公共建筑应按老龄阶段介助老人的体能心态特征进行设计。
4.1.3 老年人公共建筑,其出人口、老年所经由的水平通道和垂直交通设施,以及卫生间和休息室等部位,应为老年人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条件。
4.1.4 老年人建筑层数宜为三层及三层以下;四层及四层以上应设电梯。
4.2 出入口
4.2.1 老年人居住建筑出人口,宜采取阳面开门。出人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 1.50m x l.50m的轮椅回旋面积。
4.2.2 老年人居住建筑出人口造型设计,应标志鲜明,易于辨认。
4.2.3老年人建筑出人口门前平台与室外地面高差不宜大于0.40m,并应采用缓坡台阶和坡道过渡。
4.2.4缓坡台阶踏步踢面高不宜大于120mm,踏面宽不宜小于380mm,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2。台阶与坡道两侧应设栏杆扶手。
4.2.5当室内外高差较大设坡道有困难时,出人口前可设升降平台。
4.2.6出人口顶部应设而篷;出人口平台、台阶踏步和坡道应选用坚固、耐磨、防滑的材料。
4.3 过厅和走道
10. 国外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
中国是世界上总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至今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已达1.3亿之多,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并且超过了我国总人口的10%。面对数量如此巨大的老年人群体,服务于老年人的各种居住建筑应运而生,并且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迅速发展。欧美和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在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划分
理想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应该是允许老年人自由且独立的生活,并提供必要的协助,而不应该一切包办,否则反而会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加速老化过程。
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划分的依据是老年人所需社会服务支援的程度。1986年,国际慈善机构(hta)制定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分类标准:a类:非老年专用或用作富有活力的退休和退休前老人居住的住宅败族。他们有生活自理能力,因而可独立生活在自己的寓所中键枯激。
b类:可供富有活力,生活基本自理,仅需要某种程度监护和少许帮助的健康老人居住的住宅。
c类:专为健康而富有活力的老人建造的住所,附有帮助老人基本独立生活的设施,提供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的服务和公用设施。
d类:专为体力衰弱而智力健全的老人建造的住所。入住者不需要医院护理,但可能偶然需要个人生活的帮助和照料,提供监护和膳食供应。
e类:专为体力尚健而智力衰退的老年人所建的住所。入住者可能需要某些个人生活的监护和照料。公用设施同d类,但可按需另增护理人员。
f类:专为体力和智力都衰退,并需要个人监护的老人所设。入住者中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因而住所不可能是独立的,可为住者提供进餐、助浴、清洁和穿衣等服务。
g类:入住者除同f类外,还有患病、受伤的,临时或永久的病人,这类建筑中所提供医疗和护理的应是注册医护机构,住房几乎全部应为单床间。
除此之外,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相应规定了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的划分标准。
国外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种种各国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与该国对老年问题的政策、制度有关,同时也与其文化背景有关。
(一)美国的老年人居住建筑早在60年代末,美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1980年,美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了30岁及以下的青少年人口,占人口比重的11%。其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则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处于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美国老年人的独立性很强。美国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主要有3种类型:独立式老年人住宅满足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一般为普通住宅和老年人专用住宅,后者多数是带厨卫的一室户,平面紧凑,采用标准构件,造价经济,总体布局上注意将老人住宅群布置在社区中心附近,结合社区服务设施、社交场所、医疗中心及交通设施。
集合式老年人住宅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提供老年人所需服务,一般不包括医疗和护理。住宅内有方便、安全的社交娱乐场所和公共食堂等各类设施,并有完备的保卫和报警系统。
护理型老年人住宅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医疗服务,建筑按无障碍设计。卧室卫生独立,起居室和厨房共用。按照所提供护理程度的高低,又可分为养老院和护理院两类,护理院的医疗护理设施较养老院更加完善。但该模式不太受欢迎。
(二)瑞典的老年人居住建筑瑞典是继法国之后,于1890年第二个进入老年型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口比重最大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将达22.29%。瑞典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其住房政策以扶助老年人独立生活为目标,同时尽最大努力满稿袜足老年人长期居住在一个他们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中的意愿。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主要有:普通住宅瑞典88%的老年人拥有自己的私宅或租房。这与该国老年人有较强的经济能力相关。居住普通住宅的老人由社会福利委员会提供看护、帮助和其他服务。
年老者专用公寓是设立在普遍公寓中的老年人专用住宅单元,室内设备为适应老年人专用而设计,还配备管理人员,老人生活可依靠社会服务机构上门服务。
服务住宅和家庭旅馆内设多套居住单元,每套单元都有厨房、浴室,住宅内还有公共食堂,老人可集体用餐,设医务室和各种报警系统。
老人之家这类住宅典型的单元是一个单人房间,带一个盥洗室。许多还建有公共餐厅、公共休息室、图书馆和健身房。在60、70年代,老人之家曾大量发展,但居室多为双人甚至多人。
公立养老院、老人慢性病房由地方政府提供,原来的老人慢性病房以医疗为目的,1979年后,出现以康复为中心的单人房化的新型慢性病房。
(三)前苏联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前苏联在20世纪初,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9%,早已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前苏联把国家保障制度作为宪法基础,用立法形式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保证金制度。老年人住房及设施有两大类:公寓式分为普通型和护理型两种,功能组成包括居住空间、公用设施、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和管理人员行政用房。居住部分作为独立的居住单元来处理,单元内生活条件接近家庭环境。
普通型公寓有单人间或双人间,以双人间为主,组合成居住单元。每单元10-11个床位,有餐厅、图书阅览室、体疗室和医疗设施等。
护理型公寓供需要医疗护理的老年人居住,居住房间按单人或双人间设计,每个居住单元按30-33个床位设计,每1-2个单元设1个服务性厨房和配餐间,每2-3个单元设1个护士值班室。
成套式每套住户1-2人,内有特殊设备方便老年人生活。提供一系列服务用房,包括医疗健身室、医生护士室、洗衣房及管理人员办公室等。
(四)日本的老年人居住建筑1970年日本正式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5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37%。其养老模式在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同时,注重本国孝敬老人的传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体系。
日本提倡老年人和家人住在一起。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主要有:两代居,即日本在公共住宅里设计的适合于老少多代共居的大型居住单元,对厨、厕、门厅和居室分隔功能都做了相应考虑,对多代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上的差异在室内空间上做了相应处理。还有养老院,又称为老人之家,分为公立(养护老人之家和特别养护老人之家)、低费(轻费老人之家)和完全自费(收费老人之家)3种,老年人可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和经济情况进行选择。
(五)新加坡的老年人居住建筑80年代中期新加坡成为老龄化国家。新加坡实行以强制储蓄模式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称为公积金制度。对老年人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职能,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多代同居或父母与已婚子女近邻居住。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多代同堂组屋”,其空间关系基本相同,分为主体房和单房公寓,以起居室连通,两户既分又合,适应两代和谐共处。这种模式延续了亚洲人两代以至多代同堂的文化传统。
此外,各国都成立了一定的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和机构,多以社区为单位,主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式的,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如就医、购物、健身等提供便利。另一种是主动式的,可入宅提供饭食、洗澡、打扫、购物和医疗服务。
这些机构和设施与具体的居住模式有机配合,形成一个完善的老年人居住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