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敬老养老 > 上虞江南养老院

上虞江南养老院

发布时间:2023-02-04 15:04:37

『壹』 书法家王羲之

入木三分
主词条: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晋帝当

《神龙兰亭》
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
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4]
袒腹东床
主词条:东床快婿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

王羲之
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6]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7]
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8]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会稽安逝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

2个人成就编辑
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图册资料 [1] [3] [9-12] )
作品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王羲之作品列表

书体类别

作品

草书

《十七帖》

《初月帖》

《行穰帖》

《龙保帖》

《上虞帖》

《长风帖》

《贤士帖》

《飞白帖》

《平安帖》(草书)


行书

《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

《丧乱帖》

《兰亭集序》

《平安帖》(行书)

《何如帖》

《奉橘帖》

《孔侍中帖》

《寒切帖》

《远宦帖》

《二谢帖》

《雨后帖》

《秋月帖》

《都下帖》


楷书

《黄庭经》

《乐毅论》


造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图册资料[7] [9-13] )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3轶事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16]
不避之字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17]
道教情缘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

《兰亭序》
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
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4历史评价编辑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虞龢:“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5史籍记载编辑
主词条:晋书·王羲之传
唐房玄龄、李淳风、褚遂良等共同撰写的《晋书·列传·第五十》是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合传。仔细地阐述了王羲之是如何练就书法,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书圣”,王羲之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对书法的深深痴迷,发人深省,具有深刻的借鉴及教育意义。

6家族背景编辑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

王羲之家族世系
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7后世影响编辑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
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

黄庭经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8墓址编辑
王羲之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迁来金庭,晚年即在金庭养老,直

王羲之墓
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现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庙——金庭观,观右有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本身并不大,墓的制式与谢安墓相仿,也是青石条围沿一土堆,类似杭州岳飞墓。墓前有大碑,镌刻《兰庭序》全文,碑体有些风化斑驳,许多地方字迹洇漫,只能依稀辨识。倒是相关的墓园规模相当大,大得叫人惊讶。

『贰』 《宫中作》的意思

背景如下:

钱俶知道自己实际上是被太宗羁押了,就命人遣散随从侍卫,熊遂大哭不舍。钱俶道:“男儿生而为国,死而为雄。你小小年纪前途不可限量,一定要认真读书,博学广闻,将来或有机会得功名,为国效力,为民请命。赶紧去吧。”熊遂及一干侍卫拜别钱俶,趁夜回了江南。
熊遂回到杭州无着落,王府早已物是而人非。就连外公仁侃、舅舅惟演也被拘在汴京,东门外的寓所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熊遂回想起一幕幕往事,不禁感叹不已。每次看到熟悉的门第,总不免睹物思人,根本没心思静下来读书。于是,与夫人商量后,选了个吉日,请人取出父母遗骸,装上车,举家回到老家绍兴府上虞县。

江南的春天总是来得格外的早,还是春寒寥蛸、乍暖还寒的季节,门前小溪旁的垂柳早已抽出了嫩芽,在寒风中婀娜地摇摆着。熊遂来了兴致,放下书本,叫了夫人陈氏,儿子世章、世京一起到郊外去踏青。
经历了钱俶汴京之变后的熊遂,现在已经蓄起了胡须,看上去老成而持重。夫人陈氏十分贤达,每天都把家里料理得有条不紊。大儿子世章已五岁,少言寡语,十分懂事;二儿子世京也已三岁,倒是活泼好动,经常爬到熊遂的背上,吵闹着叫熊遂给他讲故事,给熊遂的生活增添不少情趣。
此时,熊遂坐在小山包的一块巨石上,对北而望。夫人和儿子们则满山遍野地跑,山坡上充满了欢快的笑声。熊遂看着无忧无虑地嬉耍的孩子们,不禁想起自己正是这个年龄时,母亲就病逝了,留下自己孤苦伶仃一人,寄居于舅舅惟演家里。时过境迁,世易时移,昔日的恩人此时却远离故土,寄居汴京,有家却不能回。他们现在怎么样了?熊遂在心里想。那天,他去杭州拜访一位故友,无意中看到一首从汴京寄来的一封信。信是淮海王钱俶写的,信里只有一首诗,名叫《宫中作》,他现在还能清楚记得诗的内容:
“廊庑周遭翠幕遮,禁林深处绝喧哗。
界开日影怜窗纸,穿破苔痕恶笋芽。
西第晚宜供露茗,小池寒欲结冰花。
谢公未是深沉量,犹把输赢局上夸。”
诗的内容充满了幽怨和无奈,也有一丝看破红尘、超然于物外的淡泊感。看后不禁令人伤神。当初要不是他……熊遂不敢多想,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爹爹,坐在这里干什么?来跟我们一起玩吧。”世京跑来,一把拉起熊遂,向人群跑去。

一日,熊遂正在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忽然外面一阵嘈杂的声音,接着听到一阵响亮的锣鼓声,很多人往他住的这个地方跑来。他刚要出门,老家人阿福兴冲冲地跑进门,正好跟熊遂撞了个满怀。
“慌什么慌?”熊遂责道。
“少爷,哦不,老爷,中了……”阿福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中什么了?”
“老爷,你中……中进士了!官府……派人来送文牒了,您看!”
熊遂朝门外一看,果然有一边人马扛着排场,敲锣打鼓,为首一人高举着一个黄色的包袱,向自己家走来。
这是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的秋榜,这一届的状元被82岁的梁灏夺得,成为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一个皇榜状元。这位状元老爷一中榜,就被太宗封了个翰林院学士的闲职,在家养老。却说熊遂当时打发了官差,愣坐在那里,不禁百感交集……他又一次想起了父母,想起了外公舅舅,想起了吴越王,想起了在杭州的一切。要不是这些关心爱护他的人,他能有今天吗?当晚,熊遂沐浴更衣,独自一人闭在书房。他要认真地梳理一下自己的心思和情感,同时,要思考一下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叁』 介绍一下海宁市

海宁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东距上海100公里,西接杭州,南濒钱塘江。全市陆地面积近700平方公里。现辖8个镇,4个街道,总人口64万。
海宁市中心全景
海宁历史悠久。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新中国建立后为海宁县,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海宁自古学风兴盛,民风淳厚,名人辈出,为文化之邦,尤以灯、潮、名人三大文化独具地方特色。
海宁经济发达,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9.47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4.7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99元。
效益农业加快发展
海宁桑苗、斜桥榨菜、盐官汪菜、上河青甘蔗、小湖羊皮、瘦肉型猪等是海宁传统的名特优产品。近年来,海宁加快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花卉苗木、优质水果、特种水产、优质肉鸡等高效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生态家园示范点、种子种苗工程、农业园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龙头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9.96亿元。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海宁工业基础良好,涉及到30个大类100多个小类,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皮革、家纺、经编、电子、化工(医药)等区域特色产业加速扩张和提升,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其中皮革、纺织等主导行业发展迅猛,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皮革和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99.46亿元和112.8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21.6%和42.6%。荣获了“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和“中国经编名城”称号。“雪豹”、“蒙努”荣获中国名牌称号。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2.52亿元。
商贸旅游日益繁荣
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9亿元。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2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4个。海宁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有独步江南的古典宫殿式建筑海神庙、“水上长城”钱塘江鱼鳞石塘、安国寺唐代经幢、陈阁老宅等省市级文保单位30多处。目前以“一潮三看赏四景”的观潮旅游为特色,以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的访古探幽为内涵的旅游格局已经形成。成功举办了2004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3.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48亿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海宁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市)之一,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全市新批“三资”企业86家,当年合同利用外资3796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126万美元。2004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7209万美元,其中出口110926万美元。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实绩首次双双进入全省十强行列。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6家,引进市外内资11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海宁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和浙江省技术创新试点县(市),建有全国首家县(市)级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海宁市是全国教育先进县(市)和浙江省教育强市。2004年末,义务教育入学率99.98%,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为92.15%。海宁还是“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文化先进县(市)和体育先进县(市)。200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发展环境日趋完善
市内公路通畅,基本形成了“两横六纵”的公路框架,提前实现了“一级公路通省市,二级公路通乡镇”的目标;市外交通便利,沪杭铁路横贯全境,沪杭甬高速公路和320国道、杭州绕城公路越境而过,01省道东连上海浦东,西贯杭州钱江二桥,交通十分方便。海宁的邮电、通信发达,银行、保险、证券等服务机构一应俱全。
海宁的目标是:建设实现经济文化强市、观潮旅游名市、现代中等城市。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市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内陆面积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狭长,东西长51.65公里,南北宽28.94公里。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吴淞高程。下同)。古陆残屿与低丘集中分布在境东北和东南部,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
区域内高阳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
海宁属太湖流域水网地带,境内有上塘河和运河两个水系,河道总长1865.4公里,河网率为5.1%。水资源以河网径流量为主,外来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开采,水资源总量6.62亿立方米,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顷;海塘长53.6公里,占北岸海塘总长的33.5%。“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
海宁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9°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时,无霜期233.5天。因地处中纬度,冷暖空气经常在此交会,有旱、涝、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市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内陆面积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狭长,东西长51.65公里,南北宽28.94公里。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吴淞高程。下同)。古陆残屿与低丘集中分布在境东北和东南部,高阳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海宁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9°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时,无霜期233.5天。
因地处中纬度,冷暖空气经常在此交会,有旱、涝、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耕地土质南砂北粘,结构良好,水气协调,酸碱度适中,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海宁属太湖流域水网地带,境内有上塘河和运河两个水系,河道总长1865.4公里,河网率为5.1%。水资源以河网径流量为主,外来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开采,水资源总量6.62亿立方米,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顷;海塘长53.6公里,占北岸海塘总长的33.5%。“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武原乡、李乡、御儿乡属地。秦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东汉建安八年(203)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置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复置盐官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改名海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升为州。
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解放,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至1961年12月复建海盐县。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历史上海宁县治长期在盐官镇。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移袁花一带乡间及县境以外,抗战胜利后设于硖石镇,后还治盐官镇。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移驻硖石镇。
[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7.62‰,死亡率7.25‰,自然增长率0.37‰,年末户籍总人口641253人,比上年末增加935人。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充分关心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着力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共举办各种劳动力交流专场21期,提供就业岗位24432个,举办各种再就业培训24期,使2260人次得到了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海宁市劳动力交流中心市场”功能,年内共安置城镇失业职工5769人。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4.0%。
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完善。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全力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99万人,其中企业参保人数11.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2万人。收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8982万元,收缴失业基金达1723万元,劳动部门为3.86万人次发放了失业救济金。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13万人,其中大病统筹1.91万人。
[编辑本段]风土人情
"九陌联灯影,前门共月华海"。海宁硖石镇的民间元宵灯会,素以灯彩之针工精细,造型之惟妙惟肖而著称。良宵迎灯盛况空前,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美誉。此时正是农历三月什三。
海宁硖石灯彩的工艺特色主要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技法。它的尤美尤奇之处,在于其独特的针刺花纹,即是采用多种针法,完全用手工针刺工笔绘画,制成灯片,其灯片置于灯彩上,在灯光的透视下,给人以清雅之感。
硖石灯彩不仅名闻江南,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1910年"南洋劝业博览会"及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奖章和奖状。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2003年,海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完成。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财政总收入18.08亿元,增长23.2%;全社会因定资产投资80.22亿元,增长49.5%;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增长10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5亿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13265元,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16元,增长8.6%;城镇登记失业率4%。2003在经济社会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和基础设施制约问题开始突出,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建设用地供给紧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然困难,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还需加强;对外开放总体水平还不高,招商引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等。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
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8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520公顷,总产量18.16万吨,比上年减少1.67万吨。花卉、苗木、优质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6万公顷。畜牧业发展良好,优质肉鸡和湖羊稳步增长,饲养量分别达到17963.75万羽和43.59万头。全市肉类总产量4.19万吨,比上年增长15.7%。水产品总产量2.31万吨,增长14.4%。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9%。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6家,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42家。农业招商工作稳步开展,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效益农业资金亿元。农业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新制定农业标准备5只,全市农业标准累计已达19只。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有序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新的提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76亿元,比上年增长5.3%,实现农业增加值13.0亿元,增长6.4%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总理持续扩大,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0.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实现工业总产值49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规模企业运行良好,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43.57亿元,增长41.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7%,实现利税总额27.59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7.9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2.1%和49.9%,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进一步显现。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皮革、经编和家纺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31.97亿元、121.75亿元和47.18亿元。全年完成工业生性投入突破50亿元。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突破50亿元。比上年增长77.2%。企业的自我积累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用电量达13.2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1%。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资40.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3.68亿元,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1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达236.48分,继续保持嘉兴市首位。
商贸、旅游、金融等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9.99亿元,增长29.6%。成功举办中国国际钱江观潮节、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海宁中国家用纺织品博览会和海峡两岸经编产业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节会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商贸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宰相府第风情街”等旅游项目建成运行。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27亿元,分别增长19.1%和33.9%。通信、网络、中介等服务业继续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热点进一步形成。全年物价稳中趋升,累计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为101.3%。金融总量持续扩张。年末全市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8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9.21亿元,增长25.7%;各项存款余额达127.75亿元,增长51.8。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22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其中限额以上民间投资完成35.57亿元,“百亿工程”进展顺利,全年累计完成投资40.8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9%。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全市27项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1.35亿元,其中交通建高完成投资1.61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02亿元,电力设施完成投资1.29亿元。硖斜公路、硖尖公路(袁花至尖山段)竣工通车,220千伏长安民谊输变电工程和110千伏钱江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文化馆)交付使用,景云桥旧城改造和洛塘河北侧绿化工程基本完工,教育中心、市委党校等重点项目启动实施,重点镇污水处理联建项目、农桥改造、新海宁宾馆(暂定名)和经济适用房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劳动关系转换加快,累计改制率达到92.1%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国度加大,新批股份公司2家,1家股份公司实现增资扩股。积极推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市场经济秩序得到理一步整顿和规范,“信用海宁”建设加快,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5家,合同利用外资2.70亿美元,增长105.6%。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全年自营进出口8.05亿美元,增长78.1%。外贸出口队伍迅速扩大,全年新增获权企业70家,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99家。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批境外合作项目3个。
科技和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
全年列入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项,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园区信息化启动工作进展顺利,信息化示范企业建设全面开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南苑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海宁一中后续工程进展顺利,海宁中学整体改造一期工程和市实验小学扩建工程相继完工。基础教育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0.11%。创新办学体制,全市第一所民办助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海宁市友谊学样投入使用。
就业和社保等工作积极推进
劳动力的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帮助17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全市养老保险人数5.4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6.13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5.64万人。继续坚持“两个确保”,低收入居民、困难企业职工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抗击“非典”疫情,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公交和供水一体化工作加快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人中出生率保持较低水平。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浙江省东北部,北纬30°32',东经120°41'
汉语拼音:Haining Shi
行政区划代码:330481
邮政编码:314400
政府地址:长埭路164号
乡镇管辖:辖4个街道、8个镇:硖石街道、海洲街道、海昌街道、马桥街道、许村镇、长安镇、周王庙镇、盐官镇、斜桥镇、丁桥镇、袁花镇、黄湾镇
硖石街道
2003年,辖8个行政村(荷叶、联和、军民、永丰、南漾、双合、西环、杨汇桥)、18个社区(南苑、东苑、东山、由拳、新华、西山、相院、鹃湖、东关厢、水月亭、沙泗浜、南关厢、海青桥、农丰、长田、高丰、长园、群利),办事处驻地公园路21号。
海洲街道
2003年,辖5个行政村(民和、伊桥、金龙、张店、双凤)、14个社区(塘桥、海洲、文苑、成园、梨园、梅园、白漾、联塘、南郊、新庄、新桥、联合、东长、西郊),办事处驻地南苑路402号。
海昌街道
2003年,辖12个行政村(迎丰、利民、双喜、双山、双冯、泾长、长山、星光、金星、光耀、勤民、黎峰)、8个社区(碧云、硖西、金利、火炬、隆兴、硖东、东郊、丁公堰),办事处驻地碧云北路88号。
马桥街道
2003年,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办事处驻马桥社区62号。
许村镇
面积91.1平方千米。2003年,辖30个行政村、3个社区,镇政府驻地许村闸口路88号。
长安镇
面积91.9平方千米。2003年,辖28个行政村、7个社区,镇政府驻地长安镇青年路49号。
周王庙镇
盐官镇
面积56.0平方千米。2003年,辖24个行政村、3个社区,镇政府驻地原郭店集镇建设路。
斜桥镇
丁桥镇
袁花镇
黄湾镇

『肆』 请问“上虞”是绍兴的吗

是的

上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海相望,位于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和港口城市宁波之间。总面积1427.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77.8万,其中城区人口19.8万。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运河、港口一应俱全,到宁波北仑港、萧山国际机场只需45分钟车程。上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大舜的出生地,是梁祝传说中的英台故里,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上虞更是一座活力迸发的城市,已先后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省经济强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
上虞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上虞人民抢抓机遇,勇于开拓,创新创业,把一个以生产粮棉为主的农业县迅速建设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2003年,全市实现GDP177.6亿元,增长12.6%;自营出口3.74亿美元,增长39.1%。财政收入14.08亿元,增长27.2%;金融系统年末存款余额177.7亿元,增长34.4%;贷款余额128.3亿元,增长4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80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6328元,增长7.8%。
产业基础雄厚。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297亿元,增长15.4%;利税37亿元,增长13%。销售超亿元企业48家,11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上市企业5家,18家企业成为省“五个一批”企业。积极调整行业结构,形成了机电、化工、轻纺、建材四大行业,其中机电、化工是全市的支柱行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5%以上。浙江阳光集团是亚洲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基地,浙江上风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风机生产基地,龙盛、闰土两家集团公司的分散染料产量全球第一,约占我国分散染料总量的70%,全球市场的31%。高起点开发省级上虞经济开发区和杭州湾上虞新区,规划面积分别为40平方公里和25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分别为14平方公里和21平方公里,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上虞还是全国著名的建筑之乡,2003年,完成建安产值239亿元,境外工程业务2858万美元,位居全省第一。
科技实力较强。上虞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和浙江省惟一的全国技术创新示范试点城市。2003年,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家数为全省之最,共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53家。有350多家企业与国内的高校、科研所建立了长期紧密型的科技合作关系。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382项,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近1000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65项。
生态资源丰富。上虞的南部是800平方公里的好山好水,真山真水,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具有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生态资源。随着交通区位优势的进一步凸现,旅游开发渐入佳境,4.8平方公里的曹娥景区和英台故里—梁祝风情旅游区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覆卮山景区、东山景区正着手准备。百里曹娥江穿城而过,曹娥江大闸和十八里城防景观工程正加紧建设,“一江两岸”将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高速公路两边规划建设大片的绿色林带,城郊结合部和新区48公里的海岸线也正在规划建设更加宽阔的绿色生态屏障,与内河两侧绿地系统、公路沿线生态长廊一起,形成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打造山水园林的“绿色上虞”,创造令人向往的人居环境。
市场体制开放。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虞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不仅与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的城市结为友好城市,而且与美国、德国、日本、荷兰包括香港在内的8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03年,全市自营出口3.74亿美元,荷兰飞利浦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以及意大利、香港、台湾的一批跨国企业、上市公司已纷纷落户我市,去年实际引进外资1.07亿美元。上虞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集中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了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招投标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和招投标监督办公室,形成了开明、开放、开通的投资环境。
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半小时交通圈”,城市化水平达到38%。大力发展教体、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市、省卫生城市和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覆盖率进一步扩大。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政治保持安定稳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去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的上虞真诚欢迎国内外新老朋友来到美丽的虞山舜水旅游观光,投资开发!
上虞是浙江省发展“滩涂经济”、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区块,已动工兴建的杭州湾慈溪跨海大桥与之相邻,规划建设中的杭州湾绍兴跨江大桥也是从上虞出发。而拥有200平方公里广阔滩涂、在杭州湾南岸仅此一片的杭州湾上虞新区,又是列入绍兴都市区规划的三大板块之一。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成浙江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环杭州湾新兴产业带的重点园区,成为浙江经济接轨上海走向国际的桥头堡,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发展、进入中国市场的新平台。
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上虞市委、市政府正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加快发展的责任感,致力于为上虞的跨越式发展奠基,把加快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作为两大主要任务,确立了“工业立市、开放兴市、生态靓市、合力建市”的发展战略,强化了“规划立城”这一理念,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呼应大绍兴,全力营造环境,整合提升优势,广泛吸纳引进,建设与上海配套的特色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都市农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在杭州湾南岸崛起一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滨江生态型现代化中等城市。

2 上虞市的旅游资源!!!!!!!!!!
上虞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无数名人涉足虞山舜水,品评风土人情,兴之所至,流连忘返。
曹娥江:古称舜江,别名剡溪、上虞江。东汉时因孝女曹娥投江寻父,后改称今名。源于磐安县的尖公岭,注入钱塘江河口,为浙江第三大河。进入上虞后,江面开阔,水流平缓,并受潮汐影响,海潮倒灌。曹娥江源远流长逶迤壮观,盛唐时为唐诗之路,两岸景点星罗棋布,驾舟逆行而上,犹如画中行。
曹娥庙:位于曹娥江西岸百官镇孝女庙村,被誉为“江南第一庙”。东汉时孝女曹娥,为寻父收尸,投江而死。县长度尚汉葬曹娥于江东岸,并为之立碑。碑系邯郸淳所书,有蔡邕题识。宋代建曹娥庙正殿,庙内石碑系宋蔡卞重书。历代几经重修,现今庙宇系民国二十三年重修。该庙建筑技艺高超雕刻精美,富有江南特色,是浙江古代木构建筑体系中民国时期的代表作品。
小仙坛青瓷窑址:位于上浦镇石浦村四峰山东北坡小仙坛。属东汉遗存。瓷片标本的测试数据已达到或超过现代日用瓷器的标准,被陶瓷界称为“成熟瓷器”的发源地,认为“东汉时上虞烧制瓷器成功,成为我国青瓷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我国早期青瓷的生产中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东晋政治家谢安的隐居地。成语“东山再起”即源于此。位于曹娥江中游东岸,两岸山水映衬,风景优美,今有谢安墓,墓碑及洗屐池、蔷薇洞遗迹。东山江边山壁间有一形如手指的巨石,临江射西而出,名“东山指石”,是东山著名景观,石下有谢安曾垂钓的钓鱼石和指石潭。
永元秀塔:位于上虞汤浦镇小舜江西侧塔山巅。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塔六角七层,砖砌楼阁式,高约22米。开拱券门 、窗,造型别致。据民间传说,汤浦地势低洼,人民倍受洪涝之苦,为镇灾禳福,建此塔,祈求永远消弭水患,五谷丰登,安居乐业。
英台故里---玉水河畔祝家庄:“梁祝”传说中的祝英台家乡。低矮的山峦、宝塔,分布于水网间的田野、村庄、农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水光山色,融梁祝爱情悲剧于一体。
凤鸣洞瀑布:位于丰惠镇凤鸣山腰,故名“凤鸣”,又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女子在此修炼成仙,故名“仙姑”。又传说东汉魏伯阳在此炼丹,丹成仙去。石洞为壁立山崖上一道巨大裂隙,由于山体变动或流水冲刷而成,洞口仅 能容纳一、二人同时进出,洞内一股山泉自10余米高的洞顶飞溅而下,雨雾迷蒙,形成瀑布,两崖耸峙的洞顶横担着几块巨石。
春晖中学位于白马湖畔。民国十年(1921), 经亨颐策划,陈春澜捐资创建。二十年代初,朱自清、夏丐尊、丰子恺等曾执教于此。今存一字楼、科学馆、图书馆、曲院等,各幢建筑均有长廊相连。当年经亨颐校长所居“长松山房”,丰子恺所居“小杨柳屋”,夏丐尊所居“平屋”等亦均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竺可桢故居座落于上虞市东关镇西大木桥头,是一座面临市河、坐南朝北的典型的绍兴水乡民居,是已故著名自然科学家竺可桢诞生地。现已作为上虞市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竺可桢老家原在东关镇附近的保驾山前村,因父亲在东关镇上开杂货店,所以他从小住在大木桥头的竺家台门里。台门由门屋、厢楼、披屋组成。砖木结构。竺可桢生于东侧楼上。故居已于1989年10月修复,辟为竺可桢生平事迹陈列室。
夏盖山,独立于虞北平原,位于谢塘镇和盖北乡交界处,方圆0.5平方公里,其形酷似馒头,海拔169.9米。元《一统志》云:“相传神禹曾驻于此”。故又名大禹峰、夏驾山。山上有“盘山十八井”、“白龙兴云池”、“鸣阳三亭”和姑嫂庙等古迹。抗日战争时期,上虞爱国青年在石崖上,阴刻隶书“还我河山”、“卧薪尝胆,湔雪国耻”12个大字,至今历历在目。清代诗人沈琅站在夏盖山上望海,留下“一望迷离境,苍茫水接天”的诗句。 峰顶平坦,长满青松。近可看如金罗玉带的曹娥江,远可看海水滔滔的大海,极目环视,被誉为“江南吐鲁番”的盖北“中国葡萄之乡”,碧波万里,尽收眼底。
峰山,座落于上虞市百官镇梁巷村,古为曹娥江著名渡口,与东南百官龙山相对。其间,人称前海。唐贞元二十一年(804),日本僧人最澄(日本佛教的先祖)来华取经,先天台国清寺(属天台宗)后至山阴龙兴寺(属密宗)求经未得,途经峰山遇密宗第三代传人顺晓大师,与其共研佛理,并受灌顶得经书一百零二部,一百十五卷,道具五种七件。最澄回国后,创日本天台宗密宗,逐成日本国佛教初祖。遂使日本天台宗成为天台宗与密宗相结合的产物。峰山,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峰山现存一巨大石佛头像,面容慈祥。相传为最澄第二次来华拜访顺晓大师,但顺晓大师已圆寂,塑此石像,面向东方,以表纪念。
洪山湖位于市区南郊的兰芎山麓,距市中心3公里,湖区三面环山,景色怡人。湖面积为12公顷,蓄水量约12万立方米,水源主要来自南方上游的皂里湖及南部山丘的地表汇水,水质清澄无污染。湖区东、南、西郊部为丘陵低山,地势广阔,上厚下燥,低坡平缓,连绵起伏,山间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修竹茂盛,茶园吐香,更有清奇鸟韵,泉流汩汩而终年不枯。湖北面是一片农田视野开阔。当地旅游部门规划在此建一旅游度假区,一期规划面积为70公顷。
座落在蒿坝镇西侧的卧龙山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山峦起伏,森林密布,风景优美。沿卧龙山龙脊逶迤登高共二百档台阶,其上有“普净寺”,寺殿宇为四合院型,四周建围篱圈地4万多平方米,广植果木花草。菜田、果园、茶山交错疏布,挺拔参天的竹林带并列中心大道两旁,浓密墨绿的松林丛屏幛于四方,天然园林蔚为壮观;清风徐来,如临桃源古境。
百官、大舜庙、舜井 百官是上虞市政府所在地,是著名的浙东古镇,历史悠久,《水经注》载:“舜避丹朱于此,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后人因名其地曰“百官”穿镇而过的曹娥江古名舜江,又称剡溪,为表彰东汉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节而易名为曹娥江。两岸海塘略经修饰,已形成独具情调的江滨公园。镇上有三大著名古迹:舜井、大舜庙、舜桥。
舜井位于百官镇龙山头西麓,泉水甘澄,久旱不涸,久雨不溢,物换星移,依然青春永驻,井碑为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所题。
大舜庙,《舜帝庙志》载:始于夏朝,其为浙江两大祀庙之一(另一为绍兴禹庙)舜庙占地:开间五间,约23米,纵深约100米,分三进:一进为圣殿;二进为太祖殿;三进为四岳殿;每一进各有一个戏台,山门内有荷花池和石桥,庙前有舜河、百官桥。庙内有众多楹联诗题。现上虞市政府正筹资重建。

3 中国-----上虞市的气候
上虞位于北亚热带边缘,是东亚季风盛行的滨海地带 ,属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阳光充足,温度适中,年平均温度16.40C,年平均无霜期251天,日照全年3000小时,相对湿度75%, 夏季盛行东南风及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及西南风,年平均风速3米/秒,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大气平均气压101Kpa。

中国-----上虞城市规模
漫步市区街道,感觉上虞城高了、大了、靓了。一幢幢高楼、一片片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人民 大居住环境日趋优化桥、三角站城雕等标志性公建设施醒目矗立,大通商城、一百大楼、建设大厦、中信实业银行、工商大楼、广场新村、城市花园等一大批欧式或现代化建筑群落户城区,作为建筑设计的第五立面——建筑屋顶设计,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平屋顶结构,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天际轮廓线,晚上在华灯映辉、霓虹闪烁下,显得流光溢彩,绚丽多彩。独特的造型、绰约的风姿,给上虞城市勾划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座城市的诞生蕴含了市领导、部门负责人和方方面面工作人员的艰苦和努力,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深藏着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老城区拆迁就是其中的一例。按照“九五”期间《上虞市 城市总体规范》的“一轴、二环、三区、多组团”布局结构模式,强化市域中心功能,体现江滨特色,扩大了中心城镇规模。我市总计投入2.55亿元资金,对百官老城区实施第六至第十期大规模的旧城拆迁改造。拆除旧房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涉及拆迁户2024户。其中1999年实施的第九期拆迁工程投资1.37亿元,拆迁面积达14.3万平方米,成为上虞有史以来最大的拆迁工程。通过旧城拆迁改造和新区的开发,打通了城区东南西北四大门,建成区面积从1995年的6.2平方公里增加到13.8平方公里,扩大了一倍多,增强了对乡镇的带动、辐射能力。

拆迁和开拓的结果不是简单的造高造大,而是有序的规划和安排。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 我市城市空间与日俱增。以前,沿街建筑往往压道路红线建设,造成人行道狭窄、停车难和街头绿地少等局面。通过这5年的折迁改造,建筑物沿街定点时,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进行绿化和停车场建设。在“一百”新大楼旁,专门划出整块的停车场;解放街与胜利路交叉路口黄金地段,留出20米宽的绿化用地;五洋花园前,建造了欧式下沉式广场。仅恒利小区就新建了2处小区级公园。曹娥江两岸20多米宽、1900多米长,含防洪堤建设工程修建的江滨绿带,绿草成荫,亭阁掩映,己成为城市主要的景观轴和市民惬意的作等场所。

5 中国-----名特产品
青 梅

盖北葡萄

崧厦霉千张

越瓷

上虞柳编

上虞角竹

上虞豆酥糖

上虞黄瓜

二都杨梅

崧厦榨菜

梁湖水磨年糕

上虞魁栗

越红酒

『伍』 上虞松下养老院在什么地方啊

文化路。根据网络地铁资料显示,上虞松下养老院位于文化路。上虞古称临安、钱塘,地级市、副省级市、特大城市,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陆』 距离下沙最近的福利院

杭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杭州市机场路三里亭,那里要事先打电话约过的,不然不让进去

阅读全文

与上虞江南养老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6退休社保工资调整 浏览:572
自己交医保和养老金一个月多少钱 浏览:710
中老年人浑身疼痛无力 浏览:979
老年人胸疼是什么原因 浏览:141
不孝顺父母的重病 浏览:84
爱之心老年公寓老板 浏览:154
老年人爬梯车 浏览:159
江西敬老院 浏览:640
有关父母的诗句有哪些 浏览:518
山东广东养老金入市 浏览:239
今年多少岁才算老年人 浏览:666
蔡市敬老院 浏览:78
残疾人养老金每月多少钱 浏览:918
不得自理的老人如何养老 浏览:337
跨省转移社保会影响退休 浏览:730
长寿花修剪完迟迟不发芽什么情况 浏览:403
浙江2017年退休养老金 浏览:566
父母如何面对有抑郁症的孩子 浏览:313
上海养老保险和医保一共多少钱 浏览:822
西安哪些医院有体检项目 浏览: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