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家来说说如何劝说老人不购买保健品
平常多打打电话,陪父母聊聊天,他们心情好了,精神头好了,身体也不那么容易变差,也更容易听劝。还有就是多多关心父母的身体,有问题陪他们到正规医院检查。如果需要补品,就买一些靠谱的来。
B. 大家说我应该如何对付那些在社区里向老年人卖假药的骗子
你要对付可以有多种方法 比较简单明了的就是直接抓住把柄报告给公安机关 来抓现版行 其次就是寻找当地报权纸媒体报道一下 扩大宣传效应 让更多人不被受骗这才是真正的你所说的应对之道 难道你应对了他们一次他们就永远再不出来了么 难道就不再换地方行骗了么 这个是社会的根源问题了 利用老年人喜欢赚取小便宜 防骗意识差 缺乏判断能力 分析能力 进行行骗 根本问题还是要告诉自己身边的亲人家属 这些真的是坑人拐骗的 赚取暴利的 晓之以理 大之以情 希望身边的亲人都能远离这些江湖术士 行骗团伙 才是真正的应对方案 你说是不是呢
C. 老年人怎么防骗
如何才能不被骗
1.世界上没有一种药能治很多疾病的。如果你看到有人说他的药能治好几种疾病,那是绝对的假药!到现在为止,癌症,糖尿病还没有药能医治。如果有人说他有,那是假的。
2.正规厂家生产的药品,医疗器械,其包装上都有生产地址,批准书文号,生产日期,有效期,说明书,药物成分(药品都必须公开成分)不公开(除国家有规定的外)都是假的。
3.有当地工商行政局批准销售的文件。
4.不要让陌生人看到你的银行卡号,存折号,以及密码。你按密码键不让外人看到。
5.老年人都认为自己最智慧,不承认自己反映迟钝,为了谨慎,凡是涉及到500元以上的金额的活动,都要你的儿女陪伴你做。要相信你自己的儿女。
6.如果有人说他家里出了事,有文物,金器,金菩萨要出售,你不用怀疑:那是假的。有人说他是小偷,有脏物要出售,也是假的。
7.人老了,不要奢侈了,不要佩戴金首饰上街,以防抢劫。
8.人老了,出门要有伴,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有人要与你说话,请他与你保持三米远。不占小便宜,不接受他人的香烟,零食,水果等一切吃的东西。
9.接到有疑问的电话,要多方证实,比如电话说你亲人出事住院了,要你汇款过去,你千万别立即就汇。首先,你要对方挂掉电话,你再打过去。再找亲友说,或者请教警察(别以为警察都坏)。
只要你做到这几点,任何人也无法欺骗你。
D. 长辈总爱为我们买各种保健品,怎么劝才能拯救被洗脑的老人
上有老,下有小
生儿育女以后,我们渐渐成了家里的中坚力量。既是年幼的宝宝依靠的怀抱,也是父母长辈信赖的港湾。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一宝不仅是“珍宝”的宝,更是“宝宝”的宝――老小孩。
对于家中的“老小孩”,我们要像当年他们教我们使用勺子那样,教他们使用手机和电脑,教他们如何识别坏人,如何不被骗??
从电信诈骗到如今“听讲座购买保健品”,针对老年人的骗术层出不穷,让老年人防不胜防,也让做子女的我们心累不已。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父母到了爱买保健品的年纪,我们应该如何拯救他们吧!
文/南瓜妈妈
01
“喂,我能骗你点儿钱吗?”
2012年央视春晚,蔡明、常远、王宁、郭丰周共同表演的小品《天网恢恢》,第一次将电信诈骗这一主题搬上了春晚的舞台。
蔡明老师一句嗲声嗲气的“喂,我能骗你点儿钱吗?”惹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但现实生活中的骗子比狐狸还狡猾,哪会这么单纯呢?
02
“爸,妈,你们干嘛去?”
“我们去听讲座!”
公安部曾发布过一组大数据,从2011年至2015年五年时间,电信诈骗案发案数量增长近5倍。但与此同时,相信许多人也都已经注意到了,一种新型的骗术也在悄然蔓延――保健品讲座。
2017年11月27日,半岛都市报刊登过一篇报道,山西省一名工商局执法人员“卧底”保健品讲座现场、拆穿了骗子们精心部署的战略。
《半岛都市报》2017年11月27日报道
这篇报道让南瓜妈想到自己的经历: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时候,立志成为一名认真负责的媒体人,见到某报社“生活馆”招聘记者,就满怀期待地前去实习。没想到上岗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一场“保健品讲座”拍照。等到了现场才知道,这根本就是一场为老人家“洗脑”的骗局,于是当场辞了职。
新闻报道中的骗局模式,与南瓜妈亲身经历的那一场“讲座”有许多惊人的相似,可见这种骗术已相当成熟、成体系了!今天就和大家“分步骤”地来为大家拆解一下。
“来听讲座,福利礼品送不停!”
这种骗局往往是以“小恩小惠”作为开端的。“工作人员”会在农贸市场、蔬果商店、超市等地散发小广告,以“来听讲座就送免费报纸/鸡蛋/油”等小恩小惠,邀请老人报名,留下姓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收进他们的数据库。
“现场不能拍照、录像、录音哦!”
以骗钱为目的的“讲座”有严格的纪律。在南瓜妈亲临的那场讲座中,每一排座椅两侧都会有工作人员“把守”,禁止参加讲座的老人拍照、录像、录音,不明真相的老人很容易被“吓唬”住。
“大家好,我是某某大学的教授。”
每一场“讲座”都会有一位名头响当当的主讲人,某某大学的教授、深耕某某领域的专家、某某大公司的总经理等。之前与大家提到的新闻中,主讲人就打着“北京医科大学”的名义言之凿凿,而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所大学。
“我对你这么好,你一定要相信我啊!”
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则略暖的故事:老人的儿子在两年前死去,但却接到诈骗电话,对方谎称是她儿子。因为骗子的声音和她儿子实在太像,老人舍不得挂断。老人最后说了实情,并请求对方“再说一句吧”,骗子思考片刻答“妈,保重啊”。
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没有这样暖心的剧情,骗子们当然可以嘘寒问暖、忙前忙后,但他们的眼睛却会始终“紧盯”着你的腰包。
“抛砖引玉,不满意就退钱!”
抛砖引玉的伎俩,会将讲座推向一个小高潮。例如,主讲人先拿出一套精致的碗筷,标价不菲,但如果你愿意购买成套的保健品,这套精致的碗筷就可以免费送给你。而这套保健品的数量有限,你必须先交纳一部分“订金”,不过你放心,如果后悔了,是可以退钱的。
“可以退钱”,听起来很是公平理智,但实际上,通常每一场讲座的听众都是街坊邻居,而且大都是不与儿女同住的,就算让他们回家冷静一下,又有几人能真正想清楚、走出这个骗局呢?
03
狭路相逢,只能斗智斗勇
遭遇“保健品讲座”骗局的老年人,也许会花重金买回一大堆无用的保健品,把本该用来养老的积蓄浪费掉;也有可能会因为误食这些“假药”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我们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无法拆穿、攻破一个个骗局,但保护好自家老人不遭骗,却是义不容辞的。
电视剧《邻居也疯狂》中
李大爷因为被骗了30万心脏病发作住院
科普,用最能接受的方式
网络上曾流传过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儿子用妈妈能看懂的语句给电脑桌面的图标命名,这样妈妈在用电脑的时候就不会不知所措了。
南瓜妈也做过这样的事:在南瓜的外婆刚刚开始使用智能机的时候,用最通俗的语言,在记事本画出了每一个屏幕上所有程序的功能,并把她根本用不到的那些程序收进了角落里的文件夹。最近有一天,突然发现她自觉地为微信、支付宝等带有支付功能的APP设置了双重密码,顿感欣慰。
其实正如前文所说,我们教长辈使用手机和电脑,就像他们当年教我们吃放一样。我们不得不用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去教导,这样才能收获最好的效果。当他们学会了使用这些设备、懂得了保护自己的信息,很多“套路”也就不攻自破了。
关怀,只做铠甲不当软肋
针对老年人的骗术,最容易找上那些不与儿女同住的老年人,这样的老人本身不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身边也没有能帮助他们辨别真伪的人,非常容易走入骗子的圈套。
虽然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很难再像小时候那样与父母同吃同住,但对他们的关注与关怀,不应该因此变淡、变少。如果条件允许,就和他们住得近一点、常去看看他们;如果分居两地,一定要常联系、把新鲜的资讯带给他们。
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家的“中坚力量”,我们也许会感到压力山大。不过别忘了,我们儿时也是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等到我们老了,孩子们也会令我们欣慰。
在合适的年纪,为最重要的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心甘情愿
E. 老人被骗买药怎么办该向那个部门反映。
先打110报警再说。
一切都交给警察处理,他们会妥善的安排一切。
这里内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要容确实有充分地证据说明“被骗卖假药”的事实,一是欺骗过程,二是假药与治疗目的不符的实物、也就是假药,且在举报前不可惊动对方,免得转移藏匿,三是当事人必须证实被骗过程不能临事退缩。
由于人老怕死恋生,渴望病患得到有效的治疗,大多数老人都会上当受骗,最少是个安慰,因而宁愿上当受骗。
老人这样的举动,有时会失去理智,可能会拖累全家的经济崩溃他也不在乎,令人头疼无可奈何。
因此,为了避免最坏的局面发生,还是要做长远的家庭经济打算为妥,以防不虞。
F. 老年人买到假药怎么办
可以找当地一药监部门举报,也可电话举报,查查当地114,找药监局电话,举报可以
G. 现在的假药太多了,而且动不动就搬出什么权威出来糊弄人,请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买到假药呢
首先看看包装盒上是不是有国药准字号,还有在网上可以查阅到相关的资料信息,看网评怎么样,是不是有很多负面信息,比如“复方太子参止咳益气散”的国药准字号就是B20020822,可以广泛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给类哮喘、肺气肿、咽炎、支气管扩张等,也可用于肺心病、肺脓肿、肺癌等疾病的辅助治疗。这个药就还蛮正规的。
H. 怎样劝说老父亲不听骗子的讲座和不买假药/父亲得糖尿病十余年,不去医院买药,全部退休金都拿去买电视
骗子的假药,一般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有效果,但不治病的,,老人不听劝,你们越阻止,老人会觉得你们不孝,可以少买点到大医院带老人问医生药到底有用不,也可以把药拿去有关部门化验,让老人死心,最后说糖尿病目前全世界都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的……
I. 如何避免买到假药
为了避免买到假药,
那就应该去正规的大药店。
他们不可能为了多赚钱
就毁了自己的信誉的。
他们毕竟是要图长远利益
J. 如何让老人不相信电视上的假药广告
在说服不过,你不妨以毒攻毒,采取一下“恐吓”和“欺骗”的招数看看,这其实是从骗子那里偷师。比如,家里老人非要买某个三无产品,你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这样做,先肯定老人的消息是对的:这药确实好。但听商务部的朋友说那家药厂去年从日本进的一批原料被核电站污染了。先别急,等等,等他们有辐射的原料用完了生产新的咱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