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日是做九不做十的吗
民间确有习俗,过生日逢九就做的…
并且"做九不做十",即:做49,不做50;做59,不做60;做69,不做70;如此等等…
“过生日”也称“做寿”,区别无非是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祝寿方式而已,北方多是“四十不做寿,做九不做十”的习俗…
做寿一般是指过了50岁过生日才称做寿(半百寿),特别是满“九”之年,如59周岁时虚上一岁即做六十大寿(花甲寿);69周岁时虚上一岁即做七十大寿(古稀寿),这些“花甲”寿和“古稀”寿格外受到重视。另外,还有较少见的杖朝寿(八十岁,旧时指八十岁的老人可拄杖上朝)、米寿(八十八岁)、冻梨寿(九十岁)、期颐寿(百岁)、茶寿(一百零八岁)和双甲子寿(一百二十岁)等等…
有人查得明代王临亨撰《粤剑编》书中写到:"粤俗贺寿不贺齐年,而贺齐年之后一年.其说曰:'十者数之终,故不贺;一者数之始,故贺.'似理胜可从.""齐",整也."齐年"即整年,也即整50,整60,整70,等等..古代广东人做寿做一不做十,是因为十是"数之终",就是说,十是"到头了".假如做寿做整50\60\70等,会被认为"到头了",会被认为不吉利."做九不做十"可能也是这个道理.而且九有久之义.古人、今人都喜欢九这个数字…
《黄帝内经素问》曰:“天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Ⅱ 做寿忌称九,逢九必称十,什么意思为什么都要过虚岁寿
首先咱们先说“做寿忌称九,逢九必称十”这句话的意思。其实。这句话主要就是说古代的人过大寿,尤其是整岁大寿都要提前一年过。比如说过七十岁大寿那么就六十九岁那年庆生。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人的思想所造成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满则招损”,如果在七十岁那年过整寿,人们担心之后会有不好的影响,或者出现危及生命的事。古代人的思想还是比较封建的,所以他们对于这些事是深信不疑,也不敢亲自试探,因此为了自个小命着想,选择了在六十九岁的时候做寿。
而要说为什么过虚岁寿,其实是因为古代没有按实岁过生日的概念吧,他们都是一出生就有了一岁。实岁应该是到了后来从西方传入我国的概念,所以才有了虚岁跟实岁的区别。古代的的时候人们。都是按虚岁来算自己的年龄过生日。就算到了现在,其实我们过的也是阴历生日也还是我们的虚岁生日。这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影响吧。
Ⅲ 在农村给老人做寿,为何会有“做七不做八”的说法
老人家高寿,过寿肯定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特别是八十高寿更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在农村却流行“老人做寿做七不做八”的话。原因是在古代很少人能活到八十岁,恐怕是阎王爷忘了。所以要在七十九岁的时候,提前把八十大寿给办好。
虽然“过七不过八”这种说话是迷信传言不可信,但是这是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丽愿望。这句俗话给我们带来警示,让我们有空多陪陪老人。“子欲养而亲不待”,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他们还在世的时候,我们要赡养父母、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Ⅳ 过九不过十什么意思
意思:
1.”九“为久,寓意能够长命百岁。 而”10“谐音是死,有些不吉利。 老一辈的人都喜欢大吉大利的说法。
2.有些地方给老人过生日,讲究“过九不过十”,意思是说在逢整十岁之年的时候,往往不在这一年过生日,而要提前一年逢“九”过。比如60岁、70岁的大寿,要在59岁、69岁这年就提前庆祝。
相传,过九不过十的原因,一方面与谐音有关:“九”与“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吉祥寓意,是长寿的象征;而“十”与“死”谐音,所以为人们所忌讳;而且做整寿提前一年举行,有“八九不离十”之说,也是取“不离世”的谐音。另一方面,“十”是个位数中的最大数,“物极必反”、“月满则亏”等道理为大家所认知,所以人们更青睐于“九”这个数字。
3.有的地方在给老人过生日时,还讲究性别之分。而且还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一种是“男人过九不过十,女人过十不过九”,另一种则是“男不庆九,女不庆十”。一说,是因为“男庆实、女庆虚”,每逢十的整数年龄,实际上才满九岁,男的要庆实岁,所以男人要过整十岁的生日,女人则庆祝每个九岁的生日即可。另一说,数字也有阴阳属性,九为最大的阳数,所以男人要庆祝九岁的生日;十岁属阴,就归女人庆祝。
拓展资料:
各地习俗:世界各地民族风俗不同,过生日的方式也不同。
中国的小孩一周岁时,在孩子周围放上诸如书、针、硬币之类的东西。每件东西都有特定的含义,幼儿摸到的东西将预示未来的一生。被大多数家庭形象的称为“抓周”。
中国的中老年人过生日,常吃长长的面条,表示长寿。
巴西人过生日的食品是糖果。
冰岛人过生日常吃带蜜饯的薄饼。
英国人过生日全天庆祝。在学校里,过生日的孩子常被抓住胳膊和脚脖举起来,每年一次,预示长高。
荷兰的孩子们过生日,不仅得到礼物,也把礼物分给别人。
在墨西哥,生日那天要尽可能早地致以祝贺,以图吉利。过生日的人常常在半夜被祝寿的朋友叫醒。
印度人过生日有宗教色彩。必须在黎明前祈祷和祝福。
泰国人在生日前的夜晚要点燃两支长蜡烛,一支同过生日者一样高,以求长寿。如果过早熄灭,则是不祥之兆。
大多数西方国家过生日都是在蛋糕上插蜡烛,然后与祝寿者同食蛋糕。
Ⅳ 到底是“男过九,女过十”,还是“男不庆九,女不庆十”啊
摘要 在农村里,经常听到一些人常说:某某老爷爷70、80、90大寿,或者是某某奶奶79大寿、89大寿等等。而这也就是“男不做九,女不做十”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男性老人一般都是过整数的生日,而对于一些女人来讲则要提前一年过大寿,比如过69、79、89等。虽然说不出是为什么,但是老人们认为古人一直是这样做的,这样做才吉利
Ⅵ 老人做寿时,什么是做“九”不做“十”
这是一种风俗习惯的传承,活人做九,因为九最大;过世的(阴寿)是做十。
Ⅶ 老人做寿做九不做十
中国古人尊“十”亦崇“九”。古代北方神话中是尊“十”的,即“十阳”,最典型的例子是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留一日等。“十”也多作为概数,如十全十美、十生九死、十里长亭等,指的都是概数。同样,十行俱下表示的是行数多,十面埋伏喻指四面八方都有埋伏。但古代的广大地区,尤其是受楚文化影响较深的江南大地,则是崇“九”为阳数之极,曰“九阳”。人们喻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分量重曰九钧,危险多曰九难……
《楚辞·九辨》有“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管子·五行》中的“天道以九制”,这里的“九”应该是指九之实数。但“九”通常被古人泛指为数量大,也与“久”相通。《周易》中“以阳爻为九”。《说文解字》说“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列子·天瑞篇》有“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因而,《墨子·公输》中的“九设攻城之机变”,《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九令诸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宏兹九德”等,这里的“九”便是一个概数,或接近于实数九,或大于实数九甚至大于实数十。把“九”作为一个概数,泛指阳数之极,在古代很常见。如“九华”喻指繁多而色彩缤纷,“九盘”形容道路的弯弯曲曲,“九采”象征各种各样的色彩,“九幽”表示极遥远幽深之地,“九曲回肠”代表无限忧思,“九牛一毛”则比喻在极大数量中之极小量。
“九”作为阳数之极,尤其受到古代楚人的崇敬。世人常说的九头鸟,其原形实际上是楚人的图腾崇拜——九凤。九凤是“凤”与“九”的组合,凤是由太阳鸟——阳鸟、鸾凤演变而来;九在楚地寓博大精深之意,也含美好吉祥之义。屈原曾作《九歌》、《九章》,其弟子宋玉则作《九辩》。《楚辞》中用了很多“九”字,如九天、九州、九疑、九重、九首、九衢、九合、九逝、九关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影响之大。
“九”既是阳数之极,又通“久”、“鸠”(聚合),《庄子》中即有“九杂天下之川”。故有言“九九归一”。古代的皇城设九门,官员等级设九品。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是“设九宾”,即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战国策·燕策》有“设九宾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则曰“设九宾礼于庭。”
因此,作为概数的“九”,在古代往往会大于“十”。
Ⅷ 生日做九不做十是虚岁还是实足
所谓的生日“做九不做十”,也就是按照做生日的人的虚岁计算来过生日,那么这个“九”就是指的实足的年龄(“实岁年龄”),按实岁年龄来算的话,比如20、30、40、50、60、-----岁的虚岁年龄过生日的话,对实岁年龄来说,就是“做9不做10”了。
Ⅸ 俗语“男不做九怕三更,女不做十怕午时”老祖宗的话何意,有道理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男的做寿要逢十,女的做寿要逢九。男的出生最好不要在三更时出生,女的最好不要在午时出生。
生日只不过是为了纪念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一个人的人生绝对不会在一出生时就决定了。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一直在做选择和为选择负责任的过程中,没有人知道下一个选择是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最正确的答案。《哪吒》中一句话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Ⅹ 一般来说过生日都会庆祝,为什么在民间说“过九不过十”
生辰之日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为值得纪念的事情之一。于是,在每一年的生日到来之际,人们都会格外地重视生日这一天。有些人更会召集一些亲朋友好友来庆祝自己的生日,即使奔波在外的人也不忘吃上一碗“长寿面”。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句脍炙人口的祝福语,引用场合最多的,应该就是为老人祝寿了。既然古人认为数字“十”的谐音不好,可每个人都还是要经历与10相关倍数的岁数,又该怎么过呢?古人很有智慧,认为与“10"相关的数字“9",代表天长地久,吉祥且有寓意。于是,古人往往就会选择提前一年,为老人过寿辰。这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过九不过十”的传统习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