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老年大学 > 贵州老年活动

贵州老年活动

发布时间:2022-03-24 09:46:01

A. 老人喜欢的活动

去养老公寓最好能找些懂方言的同学一起去,有些老人是不会拿普通话交流的,以前我们去的时候都没啥表演和节目,都是在陪爷爷奶奶聊天的多,还有就是传统游戏了,麻将。其实我这也没啥好的建议,就想提醒同学跟老人交流得有足够的耐心啊,老人喜欢说给别人听。

B. 老年人在广场上跳的舞蹈一般是什么名字锻炼身体的那种

这是在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镇塘坝村,当地群众过姊妹节(农历三月十五)时在踩鼓场踩鼓时照的。苗族姑娘身穿节日盛装,跳起欢快而有节奏的舞蹈。刚好去年有幸到该县一游,也拍了不少好照片。 姊妹节的由来与习俗 据苗族古歌记述,过去,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过姊妹节的习俗,从正月间至三月间,分别选不同的日子,以不同的形式过。贵州台江施洞地区的姊妹节,最有代表性,是苗族的情人节,一个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 1XQ5v(W G;}0 姊妹节的传说,主要来自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但是,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着阿姣。他们为了忠贞的爱情,天天都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俩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即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gad liangl)”,汉语意译为“姊妹饭”。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传说施洞地区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打单身。老年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吃“姊妹饭”的典故,教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八百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双双、一对对结成了眷属。从此以后,吃“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 施洞地区吃“姊妹饭”活动十分热闹,每年农历三月,当节日临近的时候,远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来,准备迎接和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活动。 农历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苗族姑娘们,都上山去采撷染糯米饭的黑树叶子和黄花染成黑黄或多色的糯米饭。十四日前晌,姑娘们都下田里去捕鱼捞虾(不管是谁家的田);后晌,姑娘们每人拿来一大碗彩色糯米饭、两个鸭蛋(炒虾子用的)和一些钱(多少不拘)用来买鸭。为什么只要鸭和鸭蛋,而不用鸡和鸡蛋?因为鸭能过河,象征能过到彼岸与情人成双。这一切准备齐全了,年龄相近的姑娘们都分别各自集中到一户人家里(最好是没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这才好接待外地来的男朋友),然后夜里就在那儿与外地来的男人们共吃“姊妹饭”。饭后,大家相约到村中的广场上或巷闾去唱歌谈情,通宵达旦。 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节日的正式活动时间,也是热闹的高潮。白天,姑娘们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着华丽的银饰,到郎西(地名,汉译杨家坪)去观看斗牛、斗雀;同与自己一道吃“姊妹饭”的男子们跳芦笙和跳木鼓舞;夜里,又象十四日夜那样,男女相聚在村中广场或巷闾唱歌谈情。这时,姑娘们(分作不同年龄的许多批)用竹篮盛着各人的彩色糯米饭团和鱼、肉、鸭蛋等礼物,赠送给两天来陪伴她们的男子们。到来年姊妹节时候,这些青年男子们,集体筹钱买了礼物(绣花丝线、绸缎等等)盛在姑娘们去年赠送礼物的竹篮里,带回赠送给姑娘们(叫还竹篮)。如此经过多次的你来我往,使相互间的了解加深,进而产生并倾诉爱慕之情,最终结为伉俪。 二、节日活动过程 准备:节日前,姑娘们要到田间捞鱼,古时不论哪家的田鱼都可捞,田主一般不加干预。每户均到坡上采“姊妹花”以制作“嘎良”(糯米饭),并煮好“嘎良”,备足酒菜。 节日过程:大部分地区是姑娘们自愿筹集蛋、肉、鱼、酒和姊妹饭等食品聚餐,款待应邀前来的后生们。后生们来到家之后,作为东道主的姑娘,要邀约寨上姊妹们前来相陪,大家一边喝酒、吃姊妹饭,一边对歌。姊妹饭在老屯、施洞一带染成红、紫、绿、黄等不同的颜色,晶莹透亮、清香可口。其余地区染成乌色,又称乌米饭,均是从山坡上采摘一种清香的嫩叶染制而成。对歌时,男女分别两排坐定后,摆开阵势,拉开战幕对歌,以歌传情。对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古歌盘问和情歌对唱等,姑娘们用歌盘问姊妹节的来历及姊妹饭象征什么等,你唱我答,歌声不绝。通过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抒发真情。唱到最后,谁对答不来,或所唱的与对方唱的不合拍,答非所问等,谁就算输。如果姑娘们输了,就要送男方一件礼物,如手圈、耳环、戒指等;若是男方输了,以前送姑娘银手圈,现在送手表或有纪念意义的礼品。赢方也要回谢相当价值的礼物。如是双方自愿互赠的礼品,大多就是订婚的信物。 节日期间,一些中老年男子也相约到邻近寨子去与相应年龄的妇女们对歌,情景与年轻人对唱相似。 节日中,除了这些活动外,还要举行踩鼓、斗牛、斗鸟、赛马等活动。 节日结束,后生们要回去时,姑娘们用新竹篮或新帕子盛姊妹饭,送给后生们带回作礼物。得到姑娘们送的姊妹饭,就意味着姑娘已有好感。若没有姑娘送,男生们还可以去向姑娘们“讨”,讨时装得可怜稀稀的,并随口说:“请送一口嘎良吃,遮遮蚊虫咬吧!”姑娘们往往觉得同情而慷慨相送。在送后生的饭筐和帕包里,机敏的姑娘们往往悄悄藏着标记,如松叶、竹勾、活鸡鸭、香椿芽、辣椒或大蒜等,传达种种情意。 三、节日信物寓意 姊妹饭颜色的象征意义:绿色象征家乡美丽如清水江,红色象征寨子发达昌盛,黄色象征五谷丰登,紫蓝色象征富裕殷实,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 姊妹饭标记的意义:①藏松叶:代表针,暗示后生们以后要回赠姑娘绣针和花线。②挂竹勾:暗示用伞酬谢,挂几勾送几把伞,若放两个相互套着的竹勾,则表示希望日后多来与姑娘来往。③放香椿芽:表示姑娘愿与后生成婚。因苗语称椿芽为“娥扬”,“扬”的意思是“引”和“娶”,姑娘以此暗示希望后生早日来迎娶。④放棉花:则暗示姑娘们很思念后生们。因苗语称棉花为“忍”,与苗语“想念”同意,故借以暗示思念的情意。⑤放芫奚菜:其意和暗示与春芽菜相同,因苗语称此菜为“娥扬奚”,“扬”的意义与上同。⑥放棉花和芫奚菜:则表示急于成婚的心情。⑦挂活鸭:则希望日后回赠一只小猪给姑娘饲养,以备来年吃姊妹饭时,杀给大家吃,再度联欢。⑧放辣椒或大蒜:暗示以后不愿再来往或绝交。

C. 民风民俗

德昂族“泼水节”
■ 节日时段

公历4 月中旬左右

■ 节日来源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 庆祝方式

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4 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将水桶高高举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D. 我想个人举办一个帮助中老年人使用手机的公益活动,请问需要注意什么

好想法

E. 重阳节都有什么活动

赏菊抄花,爬山,祭拜祖袭先。

F. 贵阳退休好生活俱乐部在哪里

杨退休好生活俱乐部在哪里?贵阳退休好生活俱乐部的话,在贵阳市区的。建设路上面这个生活退休好生活俱乐部的话,对于退休职工是很好的。

G. 贵阳市60岁老年证有什么用处

具有本省户籍、年满60周岁不满70周岁的老年人,可凭老年人优待证、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享受下列优待:
(一)游览公园、风景名胜区,门票半价优惠。
(二)参观书画、花卉、文物、摄影、革命题材、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展览(博览、会展) ,门票半价优惠。
(三)到收费的老年活动中心(站、室)活动,半价优惠。
(四)免费进入公共厕所。
(五)购买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船票给予优先照顾。
(六)优先上下火车、飞机、轮船和城市(镇)公交车,司乘人员应提供方便和给予照顾。
(七)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就医(挂号、就诊、化验、检查、交费、取药、住院),给予优先照顾。

H. 中国哪里适合养老

第一:珠海,地处繁华的珠三角,毗邻港澳,交通发达,活力四射。但它却没有专广深的快节奏,港澳的高物价属。珠海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排名居全国首位,并且四次获得了“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称誉。

第二:成都,它是一座承载着三千余年历史的“天府之国”,一个悠然自乐的巴适之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将其悠闲、乐观、宁静、繁华又洒脱的独有特质,渲染得淋漓尽致。走在成都的大街上,你可以经常看到几个老年人打着麻将,这样的生活真的很舒服。

第三:烟台,这是座滨海城市,大自然赋予其得天独厚避暑资源。来过烟台的人都知道,烟台是这样一座城市,以仙境之名,向海而生,比三亚清新,比厦门深沉。烟台得天独厚的资源,依山傍海的气候,俘获了众多的心,尤其是老年人。

第四:威海,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花满街,树成荫。海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在楼中,楼在海中。威海的宝宝人口密度小,雨水丰富以及年温适中等特点表明这座花城非常适合老年人居住。

第五:扬州,它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全市共有6处天然氧吧,空气质量十分高,“天然氧吧”的称号也是名副其实。其次扬州美食自古以来都是扬名四海的,绝对让你流连忘返。

I. 渝中区牛角坨老年活动中心地址电话

少数民族过春节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僳僳族 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赫哲族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阅读全文

与贵州老年活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月收入五万退休工资 浏览:344
哪个养老院更好 浏览:838
街上有什么养生粥 浏览:288
老人傍晚起来头晕作呕怎么办 浏览:286
老人家啃无骨鸡爪 浏览:911
阴气初生如何养生 浏览:95
提高农民养老金提案怎么写 浏览:356
2015中国养老金投入缺口 浏览:964
父母为什么长两个头 浏览:343
重阳节修脚 浏览:837
在丹阳交社保到无锡领退休工资 浏览:780
社会养老保险内退是什么意思 浏览:881
盐城哪里有学美容养生的学校 浏览:888
记忆肽治疗老年痴呆 浏览:542
武汉东湖银龄老年公寓 浏览:147
父母和子女兴趣爱好的区别是什么 浏览:484
50岁月经不来怎么调理 浏览:346
厂内社保跟农村养老金 浏览:887
老人足瘀是什么引起的 浏览:970
体检不可吃哪些肉类 浏览: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