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应该怎样传承国学精粹
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成为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共识。除了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的学习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全面培养大学生素质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宝库。我们需要在大学生中加强国学精粹的学习。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旦结合了国学精粹,将会是另一种全新的局面。
国学是一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的学问,特别是“四书”、“五经”等经典,里面蕴涵着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儒家的“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思想,这些社会人伦价值系统,正是国学精粹。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正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
国学记载并传承了中华文化和文明,国学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当代大学生,需要国学。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他们除了接受学校给予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快速接收、咀嚼、消化着社会上的各种观念、信息。而他们接收、消化的这些观念、信息又会迅速反馈给社会,与社会产生互动,他们受社会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更进一步说,他们是携带着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的一个最具活力的群体。因此,在大学时期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和荣辱观,对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风气,意义重大。
提倡学国学,是对人民群众关于重塑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呼唤的回应。当前,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开放的国度中,部分年轻人崇尚吃“西点”,热衷过“洋节”,穿“洋牌”,“哈韩”、“哈日”者也大有人在!部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的不屑一顾,相反却对国外明星及其生活方式、爱好如数家珍……有些人在追求“西化”的同时,抛弃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他们的人生已经没有了根,他们的思想意识正在出现偏差。
因此,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新时期道德规范,需要传统文化熏陶,需要了解如何做“中国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是以德育人,以德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提供了丰富内容。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体系应该在对国学进行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出路还在于与国学教育紧密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有必要把国学教育作为一项工程在高校实施。著名学者季羡林说过:“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国学教育将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并在下一代的心里生根发芽。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通过国学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格素养、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有重要作用。
第二,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大学生通过对国学精粹的学习和领悟,铺垫一生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这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切入点。
第三,学国学是为了学做人,但时代在发展,做人的标准也应与时俱进。在学国学、学做人的问题上,既要汲取我们中华民族发展需要的精粹文化,还要了解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要接纳新知识、新成果,新理论。总之,学国学要学得进、走得出,要和其他先进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掌握做人的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做人的本领,才能在人才的激烈竞争中走向成功。
诚然,国学倡导者们期望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国学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现在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这与当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直接的关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国学教育相结合,是否能产生良好效果,离不开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提升、离不开全社会风气的改善。这将是一项更加重大的社会道德工程,积极推动和实施这项重大工程,意义非常,迫在眉睫!
2. 哪里有关于”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背诵视频
国学经典比赛演讲稿: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大家好,我叫孙**,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国学像一阵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进我们的课堂,吹进我们的心灵,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弘扬传统文化,美丽情满中华。
神州大地,国家传承千年,何为国学?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中中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深沉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从中受益的精神财富,文化深沉。
《弟子规》教导我们人们生活的规范,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句虽短,意深刻。孔子关于学习和交友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人行,必我有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意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第二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学习,多向别人请教,第三句告诉我们要真诚对待朋友,这些话虽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义深刻,正所谓:“海纳百川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雄伟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点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学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庆幸洪小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刻感到浓浓传统文化的熏陶,我明白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人生梦,实现中国梦!
诗韵上周和我一起准备了一篇稿子,说是学校要举行国学经典的演讲比赛。
3. 怎样传承国学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从学术角度来看,国学传承是一个教育问题,即从经典入手,研习《弟子规》、十三经等经典著作,进而具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著名国学教育专家金海峰教授曾讲,传承国学,应该用哲学的思维、文学的语言、历史的案例进行思辨、运用和传承。同时,树立“科普国学”的理念,不能尊孔反马,要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不带封建迷信色彩,强调打击伪科学;不带宗教情结,强调提倡真科学;不能望文生义,强调学有本源;不能因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排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强调多元文化并存;提倡普及,强调源于学府而不带学究气,知行合一,贴近社会而不沾染社会江湖气。这一点,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就国学教育而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教授认为,现在国学教育出现一个误区,就是将文史哲与国学混淆。在他看来,文史哲的划分乃西方学科划分的产物,就中国文化而言,文史哲与国学并不是一回事。用他的话说,如果文史哲就是国学的话,那么单独将国学列为一个学科并且专门组建学院开展系统教学就没有意义了。不过,即便是有了国学专业,但是国学传承近百年的断带已经遗失了很多,现在重新拾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尤其是教育工作。 从社会角度来看,国学传承是一个参与的问题,即从社会生活入手,以文化和艺术的形式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活动,进而提升民众的民族认同感、自信心和归属感,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 2007年,笔者筹备长春首届传统集体成人礼的时候,吉林大学历史系主任杨军教授(国学大师吕绍刚先生门生)曾有所指点,即“思想需要靠仪式来支撑”。当民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之后,才会有所概念。同时,祭孔大典,黄帝陵祭祀大典、中华诵经典诗文诵读、百家讲坛、国学大讲堂等一大批祭祀活动和宣教活动,都为民众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此外,像古琴、古筝等具有中华文化符号特征的艺术载体,近年来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快速普及,也体现了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民众也只有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状态下,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国学的思想,才能够真正提升民族认同感、自信心和归属感。 从行业角度来看,国学传承是一个应用的问题,即从提炼东方智慧入手,将国学蕴含的思想融入到管理之中,进而提升凝聚力、执行力和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资源竞争、垄断与反垄断、倾销与反倾销、并购与反并购、贿赂、暗箱操作、潜规则等等,这些由经济利益的诉求而衍生出来的“客观”存在作为一种由头或者是一种手段频繁地撞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传统文化回归带动的国学热让人们感受到了规避风险、和谐发展的东方智慧的光芒,但是,仅仅感受是不够的,还要加以提炼和应用。近年来,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开展的以国学为主题的党员领导干部素养提升、企业家心智(领导力)提升、师资培训等教育培训活动,都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国学的应用。笔者接触的南皮县医院将“绩效管理”转变为“品绩管理”,天津一高科技企业 “予礼于制”,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救死扶伤的大爱和礼贤下士的真诚。 古之学者耕且养,百战归来再读书。同事拼凑的一段小诗,借来以飨读者,终其意——让我们 做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现代公民。
4. 如何让中小学生更好的学习传承国学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学说。 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5. 哈尔滨有老年人学国学的班吗
好像有,去老年大学咨询一下。
6.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感言怎么写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学说。
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7. 如何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国学思想
学习论语 弟子规 三字经等儒家文化
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版。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权,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
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曾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儒家那里去寻求智慧。联合国总部也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我国一位官员称孔子为孔老二,韩国的官员听到后全体站立退场!韩国的学生当知道孔子不是韩国人时泪流满面!韩国三星集团的外派人员必须会背论语;韩国把24孝拍成电视剧每天播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不是身上应该洗去的污垢,而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
8. 怎样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
或许在这里你会找到更好地答案。
9. 老年大学如何开展国学课
①多途径聘用教师::聘请社会资深的文化名人,或退休的中文系国学专业教授,到老年大学任教。②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举行系统讲座去普及国学知识,也可以组织书画爱好者,音乐合唱队,经常演绎国学经典。
10. 传承国学
从学术角度来看,国学传承是一个教育问题,即从经典入手,研习《弟子规》、十三经等经典著作,进而具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著名国学教育专家金海峰教授曾讲,传承国学,应该用哲学的思维、文学的语言、历史的案例进行思辨、运用和传承。同时,树立“科普国学”的理念,不能尊孔反马,要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不带封建迷信色彩,强调打击伪科学;不带宗教情结,强调提倡真科学;不能望文生义,强调学有本源;不能因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排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强调多元文化并存;提倡普及,强调源于学府而不带学究气,知行合一,贴近社会而不沾染社会江湖气。这一点,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就国学教育而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教授认为,现在国学教育出现一个误区,就是将文史哲与国学混淆。在他看来,文史哲的划分乃西方学科划分的产物,就中国文化而言,文史哲与国学并不是一回事。用他的话说,如果文史哲就是国学的话,那么单独将国学列为一个学科并且专门组建学院开展系统教学就没有意义了。不过,即便是有了国学专业,但是国学传承近百年的断带已经遗失了很多,现在重新拾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尤其是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