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如何看待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
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小编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自己的人生,如果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其实这在无形中控制了孩子的人生,替他们做决定,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东西,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不可能有相同的思想,所以无论孩子选择什么,父母都应该选择支持,前提是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父母有自己的梦想,当然,孩子也有自己的梦想,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么你是怎样看待,父母把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种种教育。
㈡ 父母给予了子女生命,所以子女生来就欠父母吗
小时候我也曾被这个逻辑洗脑。如此说来,既然生养了子女,那么如果父母是吸毒患者,是逼女为娼者,是弃子女于不顾者,子女均应以孝对之,不离不弃?非也。父母生小孩,绝对是为自己好,为了完整自己的生命,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没有啥父母生养小孩是为从未见过面的小孩好的。所以,小孩不欠父母的。反而,父母为了自己好把小孩生下来,有抚养子女的责任。但是,生下了这个心头肉之后啊,人的天性被激发,看着这个襁褓里的婴孩,就忍不住把最好的都给他,见不得他受苦,希望他一辈子幸福安康。这时,倒是会全心全意的为了小孩好了,即便要付出牺牲自己的代价。“抚养”是父母的责任,“爱”却不是。所以,子女要对父母好。因为你要回报的,是他们的那份爱。如果他们不爱你,对你做出种种不堪之事,子女理论上没啥可回报的。弄明白这个事情了,我跟我妈有了以下对话:我:妈,你带我来这个世界上,经过我同意了吗?我妈:。。。我:妈,你可真够不负责任的,这个世界那么多辛苦的事,你也不问问我愿不愿意,就生下我了你生下我就是为了自个高兴吧?没考虑过我吧?我妈:。。。我:反正对你生下我来这件事,我没法感激你,你是为了自己好。但是生下我之后,你用尽全力保护我,用心对待我,把最好的爱给我,这个,我就得用一辈子来回报了。我妈:。。。我:对了,爱我不是你的责任,可是养我是的哦。谁叫你生我呢。16岁之后我再自己管自己,这是法律规定的。(彼时我正好16岁)恩,小时候被我妈洗脑的我,现在开始向我妈输入我的逻辑了。
㈢ 父母为儿女的付出要不要回报
这是不能定论的
父母首先都是人
是人都会有欲求
要回报也好
不要回报也好
这是子女与父母间的感情有关
这个问题
没人能断的清
因为亲情是世上解都解不掉的情
只能用情来解情
㈣ 为什么父母犯错要子女承担,没能力承担,就是没用对不对。
父母犯的错其实要他们自己承担才对,如果父母实在没有偿还能力,可能要殃及子女,让子女给予承担,如果子女没有承担的能力,那只能由父母个人承担。
㈤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对子女教育需要承担责任吗为什么呢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文化教育责任,是最新婚姻法明文规定的条文,都是惯常的企业社会责任。假如一对成年人爸爸妈妈(未满十八岁出现意外生孕以外)不履行此责任,未成年子女(或无法独立生活的儿女)可申请办理根据法律途径规定赡养费。抚养未成年子女,是奇趣大自然具备的本能反应,升高到社会道德方面,就成了对被告方崇高的规定:
在家里面爸爸妈妈要和谐、相爱,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楷模,让宝宝回到家幸福的环境。爸爸妈妈的人物职责分工,爸爸要多教育孩子,就算再苦多忙,也需要抽出来时长来走入宝宝的日常生活,妈妈要鼓励孩子养成好习惯和小孩子的“情商智商”。爸爸妈妈有职责分工,在宝宝内心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多和小孩在适当的时长根据正确的方式方式实现沟通交流。根据多与孩子沟通,与宝宝构建优良的关联,保持优良的家庭环境。
㈥ 父母需要对成年子女负责吗
那肯定是不需要的,父母对未成年子女需要负责是法律规定的,但是没有哪条法律规定父母需要对成年子女负责,那不是教育,那是啃老。
首先,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成年子女已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已经能够独自承担民事责任,父母对成年子女是没有教育义务的。
成年子女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包括经济独立、包括组建自己的家庭,如果你成年了,还需要父母对你的行为负责,那么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人。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
㈦ 父母对孩子有恩吗
中国自古是一个尊崇“孝悌”的国家,儿女对父母一定要言听计从,幼者要对长兄恭恭敬敬等,这些在古代中国是最基本的人伦,《二十四孝》里的郭巨要埋儿奉母说明古人对孝推崇备至,但是我们却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孔融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中,出则离矣!”孔融的说法更加简单:他将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比作是一件东西寄放在瓶子里,一旦东西离开了瓶子,彼此就毫无瓜葛了。孔融的“物寄缻”观点,肯定了子女的独立性,不应该因为子女需要在母亲身体里孕育出生而认为子女属于父母的私产,是母亲的一个子集。
随着西风东渐,科学与民主深入人心,传统的“孝悌”观念有了更加理性的定义。新文化的旗手胡适在自己的孩子刚出世时,在一篇文章中就谈到了父母之恩:“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决不期望他报答我的恩,因为我已宣言无恩于他。”胡适的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引发我们对父母之恩的思考。它是传统文化道德强加于子女身上的,还是“赋予子女生命,父母就对子女有恩”呢?。
父母于子女无恩
涛涛的父母在他记事起经常为一些琐事吵架,对他的教育缺乏耐心,虽然父母总是要他听话、顺从,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涛涛从小就没有和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涛涛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对人格形成和长大后的人际关系产生很大影响,在和恋人和同事之间也很难建立起信任和亲密的关系。
这个实例告诉我们父母和子女之间并不存在无缘无故的所谓的恩情。就像胡适先生所说,父母是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把他带到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上来的,而且将来他要经历怎样的风风雨雨,能否安身立命,甚至会不会有身体和心理的危机,做父母的都无从得知。父母是在拿子女的人生来冒险。父母若认为子女没有做到孝顺,就会心生怨恨;而子女背负了父母“恩情”,从小受到了道德捆绑,认为理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想着挣钱赡养,而放弃继续求学深造,造成了退缩,不敢探索的性格。这种有恩论同时会伤害亲子双方,不平等的亲子关系,不仅会产生代沟、不利于沟通,造成家庭的不和谐,也会让儿童形成依赖退缩人格特征。
反观西方亲子观,西方父母把孩子的出生当作上天赐予自己的礼物,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和他们做朋友,子女对父母可以称名道姓,关系是平等独立的。子女十八岁成年之后,就会离开父母的居所,不管是上大学还是工作,都是自己的事情,如果生活拮据困难,也是向父母借钱,而不是将父母的钱视为理所应当,花得心安理得。成年子女和父母会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性,父母对子女的生活方式及其他观点即使有不同看法也会保留而非强制修改。这种建立在平等、尊重和互敬互爱基础上的亲子关系要比让子女对父母怀有恩情更加持久和健康。
㈧ 有总想向子女索取、给子女增添负担的父母吗
我爸50还在工作。物业。一个月少说也5000工资。我妈49。也在工作。上一天休一版天。一个月10000前后。权我妹和他们一起住。教练员一个月10000前后。工作时间自由。这样的小资生活三人一分钱不赞。但凡有事就直接让我花钱。说是下个月还或者什么时候还之类的。但从来不考虑要钱的时候我有没有难处。从来不为我考虑。都是直接张嘴。稍微提点意见就大喊大叫。不管什么原因张嘴我就得给不然就急。我一个结了婚的人。从来不考虑会不会影响我和老公的关系。只考虑自己痛快。
㈨ 父母辛辛苦苦为儿女操劳一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
有人说父母辛辛苦苦为了儿女操劳一辈子,就是为了儿女老的时候能够给他们养老,但看现在的一些父母之间的相处,大部分老了之后都是住进了养老院,原因很简单,作为儿女来说大部分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没有能力赡养4位老人,而且年轻人要为自己的事业打拼,膝下还有子女需要照料,所以对于长辈自然会有心而力不足。
所以作为儿女的我们,只要有空闲,应该多陪伴着父母,在有生之年尽到做儿女的义务,不要等到父母不在的那一天再去惋惜。事业固然重要,但是和情感比起来事业根本也不值得一提,因为人生在世,很多的情感都是弥足珍贵,错过了也将永远不可能从头再来。
㈩ 作为父母的子女要有的担当有哪些
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父母老了要尽到瞻养义务,关心父母的情绪变化!让父母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